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两次工业革命的影响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256 道试题
1 . 棉花本是一种在个别区域种植的农作物,近代以来,资本主义主导了棉花的生产销售,有研究将这种现象称为“棉花帝国”。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古希腊历史学家希罗多德记述了公元前500年左右印度河流域种棉花的情景: “那里还有一种长在野生树上的毛,印度人穿的衣服便是从这种树上得来的。”在秘鲁,考古学家发掘出公元前2400多年前的棉织渔网。在距今4000年前的埃及法老墓中,考古学家也发现了罕见的盛有棉籽的器皿,以及木乃伊身上缠绕的棉布彩带。

材料二   早在1000年前,亚洲、非洲和美洲的棉花织造业就已经是全球最大的织造业。在19世纪以前,亚洲一直是全球棉花产业的中心。

15世纪,德意志南部也出现了棉花产业。

18世纪初期,在发展棉纺织工业的过程中,英国人开展大量的间谍行动,窃取印度高超的生产技术。

19世纪,法国最主要的贸易商品属棉纺织类;1860年,原棉贸易占美国所有出口货物的60%;同时期,印度、埃及、巴西等同样依赖以棉花为主的种植园经济。

——两则材料均摘编自[美]斯文·贝克特《棉花帝国》等

(1)根据材料一,概括早期棉花种植及利用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阐述经济视域下近代“棉花帝国”形成的原因。
2024-01-16更新 | 52次组卷 | 1卷引用:广东省中山市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2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纵观世界近代史,世界市场的产生和形成过程,正是国际贸易从西欧和环地中海区域逐渐扩展到非洲、亚洲、南北美洲及大洋洲的历史。15世纪末16世纪初,国际贸易发生革命性突破,欧亚各国贸易联系加强,揭开了国际贸易向世界规模发展的序幕。18世纪60年代,地方性的小市场联合成为一个世界市场,欧洲的资产阶级尤其英国人奔走于世界各地,到处扩张、到处创业、到处建立联系,进一步开拓了世界市场。19世纪晚期20世纪初,亚、非、拉许多国家被卷入了资本主义世界市场,世界市场最终确立。

                                                            ——摘编自孙明《概述近代世界市场的形成及其经济意义》

材料二

二战后世界关税与贸易变化图

材料三   在过去,全世界各地就像许多独立的水桶,每一桶水的水面有高有低。到20世纪末期,所有水桶的底部都用管道连接,彼此互通。于是,劳力便宜的地方成为生产基地,购买力大的地方,成为消费市场。本来只在国家之内的产销分配,转而成为全球性的产销平衡。

                                                                 ——摘编自许倬云《现代文明的成坏》

(1)根据材料一,概括世界市场的形成过程及其主要推动因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材料三关于世界经济发展的观点。
2023-09-25更新 | 182次组卷 | 3卷引用:河北省邢台市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工业革命初期,英国的工厂多设在水流湍急的河边,河流自然成为理想的排污场所。1830年,仅泰晤士河就接纳了400余条污水沟的污水。市政当局将工厂建设、生产经营等完全当作资本家私人的事情,而且倡导企业家用“最可行的方法”防止污染气体的排放。在包括供水排污、垃圾清运、污水净化、空气清洁等公共事务方面,看不到政府的身影。英国煤炭虽然储量丰富,但最普遍的是包含着大量杂质的烟煤。1843年,议会讨论通过了控制蒸汽机和炉灶排放烟尘的法案。1848年又颁布了第一部改善工业城镇环境的《公共卫生法》。伦敦的大都市工务局于19世纪中期在河流两岸设计修建了覆盖全市的两套隔离排污下水管道系统,这两套系统将全市的污水汇总到两岸的水库中,但水库并不会对污水做任何处理,而是选择落潮的时候开闸排污,使之同落潮的河水一起流入大海。然而,这种末端治理模式是无法根本解决近代英国的环境问题的。

——摘编自石峰可《近代英国城市环境污染严重的原因及其启示研究》

材料二   我国的淡水、耕地、森林和草地四类资源,人均占有量仅为世界人均水平的28.1%、32.2%、14.3%和32.3%,人均矿产资源占有量不足世界人均水平的一半。由于历史欠账大,不论是环境污染,还是生态破坏,都已经很严重。由于中国处于工业化的初级阶段,在产业结构方面以煤炭、石油、电力为主的能源工业,以冶金、建材、化工为主的原材料工业得以优先发展,而以煤炭为主的能源结构在短期内将不会得到改变。19959月,党的十四届五中全会把可持续发展作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指导思想和战略方针,从以追求经济高速增长为中心的传统战略,转向建立经济、社会、资源与环境相协调的可持续发展战略。我国可持续发展的核心内容之一就是环境保护。

——摘编自曹鲁军《浅论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战略》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近代英国城市环境污染严重的原因及教训。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我国坚持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必要性,并结合材料一谈谈你对环境保护的建议。
2024-02-01更新 | 46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西省宜春市第一中学2024届高三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4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19世纪晚期,西方科技发展出现新趋势,许多大型企业建立了科学技术实验室。1872年,爱迪生建立第一个工业实验室,到1913年美国著名的工业实验室已发展到65个,吸收近万名科学家和工程师从事研究工作。1901年,美国82%的专利颁发给个人,18%颁发给公司,1932年,公司所获专利数超过国家颁发专利总数的一半。二战后,科学研究出现“大科学”模式。它将基础理论研究与尖端工程联系起来,以解决重大问题。“大科学”对资金、设备和跨学科要求更高,远超普通企业的承受能力,只能由大型企业或政府资助和组织。到1965年,美国国民收入的3%用于科学研发,科研资金的3/4来自政府,苏联也大致类似。二战以来,美苏在众多领域,尤其是军用领域取得了惊人的成就。

——摘编自何顺果《世界史:以文明演进为线索》等

材料二   1956年,中共中央制定《十二年科技发展远景规划》,确立“重点发展,迎头赶上”的方针, 规划中确定了包括发展原子能和半导体、电子计算机、遥控技术等项目。五六十年代在极端困难情况下, 我国科技工作者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取得“两弹一星”为代表的科技成果,大大缩小了与世界先进科技水平的差距……19863月,中共中央批准“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863计划。1988年,国务院批准实施高技术成果商品化、产业化、国际化为宗旨的“火炬计划”。经过三十年的不断发展,中国在高温超导、纳米科技、干细胞研究、人类基因组测序等基础科学、高性能云计算、载人航天、量子通讯卫星、北斗导航、 高速铁路等先进技术方面已经位居世界领先水平。科技进步为我国作为一个有世界影响的大国奠定了重要基础。

——摘编自樊春良《新中国70年科技规划的创立与发展》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19世纪晚期以来科学研究主体的变化,并分析“大科学”研究兴起的背景。
(2)根据材料二,概括改革开放后我国科研及成就与五六十年代相比的重大发展。
(3)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科技发展的认识。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工业革命使大量农村人口迅速涌入城市,导致城市原有的基础设施不堪重负。住房拥挤和私自搭建房屋的现象大量存在,出现了早期的贫民窟。1831年和1832年,英国许多城市霍乱流行,共导致3万多人死亡。城市不断吸纳人口以满足工业发展的需要,同时又按照资本运行的规律创造了一批批失业工人。大量的农村人口涌入城市后,对于全新的生活环境表现出了极大的不适应,于是他们中的一些人开始寻找宣泄的途径,社会道德沦丧和社会价值观丧失的情形严重,犯罪率居高不下。新兴的工业城市街道狭窄,建筑物品质低劣而且杂乱无章。英国城市社会问题的持续恶化,使政府面临着来自社会各界的压力,政府在社会分配和公共服务方面进行了干预,颁布和实施了一系列的法令法规,最终使早期的城市社会问题得到了初步治理。

—摘编自李明超《工业化时期英国的城市社会问题及初步治理》

材料二 1954年河南省会由开封迁至郑州,国家将郑州确定为工业化建设重点城市之一。郑州市人民政府制定了1954年城市总体规划:明确城市性质为以轻工业为主导的城市,全国重要的交通枢纽和河南省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1988年郑州高新技术开发区启动筹建。1993年郑州规划建设了经济技术开发区。2000年河南提出加快开发郑东新区。2010年国务院批准设立郑州新郑综合保税区。2013年国务院批复《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发展规划》。2016年国家发改委发布《促进中部地区崛起“十三五”规划》,支持郑州建设国家中心城市。郑州将以建设国家中心城市为契机,从文化、产业、生态、设施等方面全面优化城市功能,进一步增强高端要素集聚、科技创新、文化引领和综合服务功能,加快提升国际化程度和国际竞争力。

—摘编自张善奎、孙玉娟《郑州城市规划发展历程》

(1)根据材料一概括英国城市社会问题的表现,并结合所学简要分析其产生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分析现代郑州城市发展的原因。
6 . 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信息是历代政府决策的重要依据,事关重大。宋代在信息的搜集和处理上,除章奏、面奏等历代类似的制度外,还有其独特之处。群臣面对、臣僚章奏、经筵议论乃至士民上书都是君主了解社情民意的途径。同时政府以行政、监察系统为主,财政、司法等专门机构为辅,建立起多层多途错落纵横的政绩考察途径来丰富信息搜集渠道。信息的搜集和处理强调时效,情报的最终汇聚点,是君主所在的“御前”。

——摘编自邓小南《宋代信息渠道举隅:以宋廷对地方政绩的考察为例》

材料二   庚子之前,清朝电报建设已初具规模。遇有紧急事件,朝廷与各省之间常通过电旨、电奏的形式沟通政情,京中对外电报线路逐渐形成东线、西线、京恰线三条。电奏与奏折相比,体例相对简洁,仅申述事实,少了繁复的礼节性饰文;由总署电局译出后,径交军机“进呈御览”,枢臣率先得观电奏。这一新型通讯方式变得日益普遍,原先双线运转的、上传下达的信息路线,一变而为多线并存的信息网络。

——摘编自郑泽民《“庚子西狩”时期电报通讯机制考析》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宋代信息搜集和处理的特点,并简析其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晚清信息搜集和处理的新变化,并分析其影响。
7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时间作者及作品名称作品内容
1376俞宗本《种树书》斛释如何种树、种树须知等。
1406朱橚《救荒本草》是一部植物图谱,描述了植物的形态,展示了明朝当时植物分类的概况。
1547马一龙《农说》以水稻为对象,论述种子、插秧、除草、灌溉、开花、结实各个环节的技术要求,并用阴阳学说进行阐述。
1590李时珍《本草纲目》一共1652卷,有190多万字,收载药物1892种,其中植物药计有1094种。
1617赵崡《植品》全书以花木为主,共载七十余种,附记果品,蔬品等类。以关中所产及本人所种为重点。
1628徐光启《农政全书》记有栽培植物159种,皆国人千百年来衣食住行取资之源。书中所记植物之形态、特征、价值及栽培方法,大多信而有征。

——摘编自孙大川《中国科技史》

材料二   18世纪,作为揭示植物生长规律以及判断其是否对人类具有价值的科学植物学,自然成为欧洲大国重视的焦点。当时整个欧洲的政治经济学家都在灌输一种思想:精确的自然知识是国家财富积累的关键所在,植物学的重要性集中体现在植物学家通过应用植物学知识,在全球范围内对特定高价值植物的精确鉴定和栽培实验的过程中,具体表现在:第一、植物学家在新的领地发现并编目珍贵的植物,使他们的政府能够为国内市场提供廉价的食品、药品和奢侈品;第二、植物学家运用专业技术把经济植物运送到世界各地的殖民地,使之适应当地土壤,以打破国外垄断,增加国库收入。

——摘编自张鹏《杰斐逊的植物引种实验及其对美国农业的影响》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明代植物学发展的突出特征及意义。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18世纪欧洲植物学研究不同于明朝植物学研究之处并分析其原因。
8 .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860年,数以百万计的机械锭子——由蒸汽机驱动,由受薪工人操作,产出数百万磅纱线。棉花不再由家庭种植并被纺成纱线织成布料,而是由数以百万计的奴隶在美洲种植园里种植,供应数千里之外的需求极大的工厂,而这些工厂又距离布料的最终消费者数千英里;在世界各大洋装载着美国南方棉花或英国棉纺织品的蒸汽船,取代了穿越撒哈拉沙漠驮运西非棉纺织品的骆驼商队。到1860年,棉纺厂遍及欧洲、北美、印度、墨西哥和巴西,英国控制着世界机械纺纱锭的67.4%。19世纪中叶,俄国在棉纺织品方面实现了自给自足。在墨西哥,到1843年有25000支纱锭和2600架织机。1857年,瑞士的纺纱锭数达到了135万支。到1860年,棉纺织品成为美国在资本投入、就业人员和产品净值方面最重要的制造业。

——摘编自(美)斯文·贝克特《棉花帝国》

材料二   中国引种美棉最早见于文献记载是在1865年,英国商人将一些美棉种子带到上海试种后,一些地方督抚和实业界人士亦购买种植。1904年,商部从美国输入大批美棉种子,分发山东、直隶、江苏等省的棉农种植,极大地促进了美棉的传播。到1910年,大批量引进美棉的省份已达十余省,多有成效。据不完全统计,1910年移植美棉之产量湖北484000担,河南177184担。伴随美棉种植面积的扩大,清末棉花的出口贸易日增月盛。

——摘编自苑朋欣《清末美棉的引种、推广及其影响》等

材料三   中国国务院于1978年以后多次提高棉花收购价格,并辅之以多种生产扶持政策,1984年全国棉花产量达到历史最高点。1989年,为制止抢购棉花产生的混乱,国务院支持供销社执行收购政策,提高了棉花收购价格,粮棉比价也上升到有利棉花生产的区间。1992年国务院提出“价格放开,经营放开,建立社会主义棉花市场”,进行棉花放开试点。

——摘编自林银海等《沉重的棉花》案例分析报告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解读十九世纪中期世界棉纺织业领域的行业发展形势。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促进近代美棉在中国推广种植的因素。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改革开放后中国棉花产业政策的特点。
9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农业革命经历了几个世纪的演变,逐渐由国民经济的“主导部门”让渡给工业。这一过程是劳动力、粮食、市场、资金等资源配置经过长时间积累由农业部门向工业部门转移的过程,是经济发展重心由农业移向工业的过程,是农业革命孕育工业革命的过程。之后农业和工业仍在发展,农业的“革命”和工业的“革命”没有终点。 工业革命开始后,农业继续为工业贡献劳动力、粮食、原料和资金,但同时工业革命反作用于农业革命,一方面加速了圈地运动,促进资本主义大农场、牧场的建立和集中,促使自耕农消失。另一方面推动了农业生产技术的提高和变革。

——摘编自何洪涛《论英国农业革命对工业革命的孕育和贡献)

材料二:19世纪末20世纪初欧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大事记

时间重大事件
1892年德国吸收无限公司和股份有限公司的长处,成立有限责任公司,规定股份人数有限,仅以其出资额为限,对公司的债务负清偿责任。这种形式为英国、法国和意大利等国所采用。
1904年在美国,产值在100万美元以上的大企业约1900个,占企业总数的0.9%,但它们拥有的工人占工人总数的25.6%,其产值占总产值的38%。
1913年英国、德国和美国对外贸易在世界贸易的占比分别为15%、11%和13%。

——摘编自吴于廑《世界史》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英国农业革命与工业革命之间的相互作用。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19世纪末20世纪初欧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在生产组织形式和国际贸易格局上出现的新现象,并指出上述现象出现的根本动力。
2024-01-18更新 | 29次组卷 | 1卷引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10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世纪早期,黑夜代表罪恶和危险。在欧洲历史上,每当夜幕降临,城市里钟声响起、城门关闭,并伴随宵禁巡逻。城市里晚上不准经营,既是宵禁的要求,也是行会的规矩。从近代开始,人们对黑夜有了新认识。基督教文化认为黑夜不再仅仅是恶的象征,也是一条通往神灵的路径。从16、17世纪以后,贵族们开始逐渐享受夜间的娱乐生活,普通市民中的少数人也以适合自己的方式享受夜晚生活。那时宵禁令还在,但规矩已经放松。进入19世纪,随着照明条件的改善和城市化、工业化的发展,夜生活的时尚潮流已势不可挡。剧院、俱乐部、音乐厅、赌场、酒馆是夜生活的主要场所,数量迅猛增长,甚至24小时开放。一些城市不再夜晚关闭城门,夜生活已成为一种普遍的社交生活。

材料二   欧洲人对夜晚态度的变化也带来了夜间劳动的普遍化,有学者估算,1800年时,伦敦人的睡眠时间平均只有6.5个小时。经过劳工与雇主的反复博弈,到1919年,欧美大多数国家基本实现了8小时工作制,但一种新的劳动制度一夜班工作制,逐渐推广开来。为最大限度使资本增殖,通宵达旦的工作常常采用换班工作方式,那些被称为“日工”“夜工”的人从早6点到晚6点,又从晚6点到早6点,进行换班工作。这样既能确保劳动者的劳动时间符合法律规定,又可以使厂房、机器等资本在夜里得到充分利用。

——以上材料摘编自俞金尧《资本扩张与近代欧洲的黑夜史》


(1)根据材料一,概括近代欧洲市民夜间生活变化的特点,并分析其背景。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夜班工作制出现的原因。
首页3 4 5 6 7 8 9 10 末页
跳转: 确定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