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十月革命与苏联的社会主义实践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22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自16世纪50年代中欧海路开通至19世纪,中国保持巨额贸易顺差达两个半世纪之久。葡萄牙学者戈迪尼奥的研究表明,日本白银产量的绝大部分和占美洲产量一半的世界白银流入了中国,数量十分庞大,因此他将中国形容为一个“吸泵”,形象地说明了明清中国吸纳了当时全球巨量的白银。据史料记载,16~18世纪,中国向全世界出口的商品约有236种之多,其中手工业有137种,占总数的一半以上。其中生丝、丝织品出口最多,其次是瓷器和茶叶等。质优价廉的中国商品在与欧洲、美洲各地商品的较量中势如破竹。

——摘编自陈昆、汪祖杰《国际竞争力、海上贸易与套汇:明朝中后期白银流入的考察》

材料二   20世纪30年代初,中国思想界兴起了一股关注和讨论苏联的热潮。当时很多人认为苏联是一个自由、民主、平等的国度,苏联实现了一种最大多数人的民主。同时,美苏复交、苏法互不侵犯条约的签订、苏联加入国联等都受到中国知识界的密切关注和高度评价。当时中国知识界认为苏联妇女地位有较大提高,并认为苏联“绝大多数的家庭,都充满了美满的、愉快的家庭生活”,苏联教育是“计划着去迎合苏联人民的需要的”。当时中国知识界介绍评论最多的是苏联取得成功的法宝一计划经济。20世纪30年代初,中国国内兴起了一股声势浩大的计划经济思潮,这体现了当时知识界希望中国迅速强大抵御侵略的愿望。

——摘编自郑大华、张英《论苏联“一五计划”对20世纪30年代初中国知识界的影响》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明清时期中国成为世界白银“吸泵”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20世纪30年代中国知识界介绍和评论苏联的角度,并分析当时中国计划经济思潮出现的原因。
2 . 列宁在一次演讲中提到:农民的“个人主义”对社会主义是否可怕?他们的“自由贸易”是否可怕?不可怕……勤劳的农民是我国经济振兴的“中心人物”。列宁的这一主张
A.奠定了高度集中经济体制的理论基础B.丰富了苏俄的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思想
C.重申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基本内容D.强调了农民是苏俄工业化的核心地位
3 . 下图是1961—1982年苏联社会劳动生产率年平均增长率的变化情况示意图。这表明,此时期的苏联
A.经济体制日益失去活力B.科技发明利用率极端低效
C.经济改革遭到连续受挫D.国民经济比例已严重失衡
4 . 下图为苏联“一五”和“二五”计划时期工农业产值增长情况。据此可知
A.重工业的增长是以牺牲农业和轻工业为代价的
B.斯大林模式不能解决产业结构问题
C.苏联在“二五”计划时调整了产业结构比例
D.计划经济会导致农业发展缓慢
5 . 列宁去世后,苏联高层领导关于如何建设社会主义展开了争论,有一种观点是:应该在市场机制下向社会主义过渡,通过“进化”和“改良”的办法,因为私人资本不能用一道命令予以没收,也不能用革命的宝剑一挥砍倒,只有在经济斗争的过程中才能战胜它。该观点
A.沿袭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思路B.体现了苏俄新经济政策的内涵
C.具有复辟资本主义路线的倾向D.主张用行政命令管理经济行为
6 . 苏联领导人布哈林曾指出:“如果说我们过去关于社会主义制度发展的想法是,实行无产阶级专政以后我们立即消灭市场,从而立即消灭资本主义经济和立即实行计划经济,那么在这里我们是错了。不是立即,而是通过排挤、战胜和改造等一系列过渡的形式。”这里的“错”是指
A.没收地主和皇室土地,实现土地国有化B.取消农产品的义务交售制,实行收购制
C.实行余粮收集制,取消货币和商品贸易D.斯大林实行农业集体化和计划经济体制
7 . 一位苏联领导人在评论某项经济政策时指出:它“是无产阶级国家所采取的一种特殊政策,它预计到社会主义成分战胜资本主义成分……预计到消灭阶级和建立社会主义的经济基础”。下列符合这一经济政策的是
A.突破了计划经济体制的制约B.成为优先发展重工业的依据
C.主张建立推广市场经济体制D.是社会主义建设的正确探索
8 . “约有75%的零售业以及大量的小型手工业经营权重新回到私人手中,农民终于可以自由买卖他们有余的谷物。但是政府依然控制着经济“制高点':重工业、批发商业、银行业与运输业。”苏维埃政府这些做法
A.开启了全面经济体制改革B.实践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C.有利于苏俄经济恢复发展D.促进了斯大林体制的建立
9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列宁曾提出过这样一个著名的公式:“苏维埃政权+普鲁士的铁路管理制度+美国的技术和托拉斯组织+美国的国民教育……社会主义。”

——《列宁文稿》

材料二   作为苏联领导人之一的布哈林主张“必须发展各类工业”,优先发展轻工业,用轻工业赚回来的资金建设重工业。对于实现工业化的资金来源,他主张本国节约。斯大林认为,如果将用来购买汽车和机器的资金用来购买布匹,苏联就会在用新技术武装起来的资本主义包围面前处于手无寸铁的状况。在工业化建设上,斯大林明确表示决不能放慢速度,必须竭力加快速度。斯大林用强制的办法,使农民的一半收入交给国家,“一五”计划时期,从农业吸收的资金占用于发展工业所需资金的三分之一以上。

——据陈仲丹《墙头政治——现代外国宣传海报解读》整理


(1)材料一中的公式蕴含什么深意?该深意在经济领域付诸实践的表现是什么?
(2)材料二中布哈林和斯大林在工业化建设问题上有什么不同主张?
2020-04-26更新 | 34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北省唐山市海港高级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下学期第五次校考历史试题
10 . “通过制定紧急政策,布尔什维克政府为内战努力动员起俄国的经济和社会。工人和部队横扫全国农村,从农民那里没收粮食供应城市和军队。”通过这一“紧急政策”,苏俄
A.集中力量保卫了苏维埃政权B.实现了向社会主义的直接过渡
C.赢得了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D.完成了优先发展重工业的计划
首页2 3 4 5 6 7 8 9 末页
跳转: 确定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