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十月革命与苏联的社会主义实践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95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新经济政策全面实施后,农村富裕农民日益增多,到1927年大约有100万户。联共(布)领导人看待这一现象意见不一,担心市场发展会导致资本主义自发倾向的增长。同时还要利用工农产品价格上的剪刀差来加速工业建设资金的积累。1928年初,国家收购上来的粮食只有513万吨,比上年同期减少了189万吨。斯大林用行政手段加快农业集体化过程。集体化运动中,苏联建立起一套严密的行政命令体制,把农民束缚在农庄里,使农民失去生产和分配的自主权,农民生产积极性低下,农牧业生产长期停滞落后,严重阻碍了苏联经济的发展。

——摘编自吴于廑、齐世荣主编《世界史现代史编》

材料二   从1988年起,戈尔巴乔夫着手改革苏联的农村经济关系,主要是在推行集体承包的同时,广泛实行家庭承包和个人承包的形式,允许农民终身占有和继承土地,鼓励农户独立经营。但由于苏联的农村人口只占左右,且多是无法到城市谋生的老弱妇孺,没人愿意承包,因为他们无钱投资购买机器,靠人力有宅旁园地就够了。戈尔巴乔夫农业改革收效甚微,农业发展的低迷状态未能得到实质性改善,农民大失所望,最终以失败而告终,加速了苏联的解体。

——摘编自邓倩《戈尔巴乔夫时期苏联的农业改革研究》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苏联推进农业集体化的背景。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苏联农业政策调整失败的教训。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随着新经济政策的实施与苏俄经济的发展,市场化中计划化的倾向慢慢地表现了出来。在新经济政策实施期间非但没有形成为新经济政策所必须的宽松的政治环境和民主化的政治制度,政治的集中倾向反而进一步趋于制度化。斯大林认为新成长起来的“富农”是新生的“资产阶级”,认为富农是资产阶级对无产阶级政权的威胁,应该进一步强化阶级斗争观念,强化专政中暴力镇压的部分。1929年,斯大林决定加快农业集体化的速度,结束了新经济政策的实施。从此,苏联社会主义进入了斯大林体制的轨道,苏联在斯大林体制下实行现代化,并取得了很大的成就。

——摘编自孙旭东《新经济政策实施困境分析》

材料二   在私人企业发展过程中,联邦政府除了不断地制定扶植政策之外,不对经济活动做任何干预,这造就了一大批企业巨头、家族财团和金融寡头。30年代为了应对经济危机,由政府出面,运用行政手段来监控全国市场就显得非常必要和迫切。新政时期政府对经济的干预和调节,不仅仅是暂时应付危机的手段,而且是使国家对经济干预走向全面化、经常化的开始,它不只是行政性的手段,而是通过立法程序化、法律化,它不仅涉及流通领域,而且还参与到从生产到消费的整个再生产过程。

——摘编自沈亚男《罗斯福新政与美国现代化新模式》


(1)据材料一、二和所学知识,指出20世纪上半期苏俄与美国经济政策的转变,并分析其原因。
(2)据材料一、二和所学知识,说明美苏两国政府调整经济的影响。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苏联的政治经济体制更加僵化,潜伏着的危机逐渐显露,1949—1953年,粮食平均产量49.42亿普特,每公顷平均产量770公斤,而1910—1914年,平均产量43.8亿普特,每公顷单产700公斤。1953年全苏人均粮食32公斤,仍低于1913年人均540公斤的水平。

——《俄国现代化的曲折历程》

材料二   (苏联)党领导的中央指令制度虽然腐化,虽然没有效率,甚至几乎全然麻木,可是它毕竟是一个以控制为基础的经济体系。如今党的威信既去,一时之间,取而代之的却并不是宪政民主的权力,反而是国中无主的茫然……经济上的解体,加速了政治上的解体;而经济解体之所以发生,却是由政治解体促成的。随着五年一度“计划”的停止,以及党中央命令的告终,苏联根本没有一个可以有效运作的“全国性”经济体系。

——霍布斯鲍姆《极端的年代》

材料三   苏联实行的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模式,形成于斯大林时期,以1936年苏联新宪法的颁布为标志,并不断得到强化和固化,一直延续至20世纪80年代中期。对此,史学界存在“斯大林模式”和“苏联模式”两种提法,有人认为二者表述的为同一历史事物,有人认为二者存在区别。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苏联粮食产量长期不能提高的原因,举出赫鲁晓夫采取的改革性措施。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戈尔巴乔夫改革造成的影响。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对材料中“斯大林模式”和“苏联模式”提出说出你的观点,并说明理由。
2019-07-12更新 | 65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北省博野中学2017-2018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调研历史试题
4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注重实际的列宁于1921年采取了“新经济政策”。这一政策允许局部地恢复资本主义。农民们准许在公开市场上出售他们的农产品。私人可以经营小商店和小工厂。农民和新商人都能雇佣劳力。并能保留他们在经营中获得的利润。不过列宁设法使国家控制了土地所有权。控制了他所称的“制高点”(银行业、对外贸易、重工业和运输业)。对列宁来说,新经济政策并不意味着社会主义在俄国的结束,而是暂时的退却。“后退一步为的是前进两步。”新经济政策成功地应付了数年战争留下的直接危机。到1926年时,工农业产量已达到1914年以前的水平。

——摘编自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下册》

材料二:罗斯福新政的主要内容

项目具体内容
整顿财政金融体系下令银行暂时休业整顿,逐步恢复银行信用,实行美元贬值,刺激出口
加强对工业指导通过《工业复兴法》要求工业各行业制定本行业的公平经营章程,规定生产规模、价格水平、工资标准、和工作日时数等,防止盲目竞争引起生产过剩。
调整农业政策成立农业调整署,鼓励农民调整生产结构稳定农产品价格,改善农业生产环境。
社会福利改革推行“以工代賑”兴办公共工程增加就业刺激消费和生产;加强救济工作,加强社会保障措施等。

——摘编自《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历史必修②》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概括“新经济政策并不意味着社会主义在俄国的结束,而是暂时的退却”的主要表现
(2)根据材料二并合所学知识,指出罗斯福新政实施对美国的主要影响。
(3)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列宁新经济政策和罗斯福新政的共同点。
2019-07-12更新 | 35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北省武邑中学2018-2019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到19世纪中期,英国已经是一个工业化国家,往昔那种田园诗般的风情不见了,代之而起的是一个忙忙碌碌的世界。乡村建起了灰暗的厂房。城镇竖起高耸的烟囱,工厂里回荡着机器的轰响,高炉前喷发出铁水的光亮。工业已成为国家的命脉,人们靠工业、而不是农业生存。

——据钱乘旦、许沽明《英国通史》

材料二 斯大林时期的苏联仍然关注重工业的发展,试图以本国丰富的自然资源为依托,并且还要时刻应对可能爆发的希特勒对共产主义的战争。斯大林所追求的不仅是单纯的改变私人所有制形式,而是要彻底破除西方市场机制唯利是图的本质.因此,他不依靠价格竞争,而是使用正式的、集中的资源分配来安置设备和物质。

——据迈克·亚达斯等《喧嚣时代:20世纪全球史》

材料三 40年来,我们始终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断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我国国内生产总值由3679亿元增长到2017年的82.7万亿元,年均实际增长9.5%,远高于同期世界经济2.9%左右的年均增速,多年杂对世界经济增长贡献率超过30%。

——据习近平《在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工业革命前后英国经济领域的变化。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与英国相比苏联工业化道路的不同之处,并分析斯大林模式对苏联的影响。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中国改革开放的意义。
6 . 改革是解放生产力推动社会进步的主旋律,关注民生,建立社会保障,缓和社会矛盾,促进社会发展。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844年英国议会通过一项法令,规定8至13岁的儿童每天工作6.5小时,外加3小时教育时间;13至19岁的青工和女工每天工作12小时。1847年5月,十小时工作日的提案在下院通过,6月8日"十小时法案"得到王室批准成为法令

——《英国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

材料二   1929年-1933年发生了一场世界性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各国纷纷寻找对策。美国罗斯福总统大力推行新政。在新政中,救济是一个主要方面;在进行直接救济的同时,更主要的方面是以工代赈。1933年罗斯福上任后从一开始就倾注了极大的力量兴办大规模的公共工程,以扩大政府开支来弥补私人投资下降而出现的空白,并解决部分就业问题,1935年4月28日,罗斯福正式宣布工赈计划,明确规定对有工作能力的失业者不发放救济金,而是帮助其通过参加不同的劳动获得工资。

材料三   1921年开春以来,我们提出完全不同的、改良主义的办法来代替原先的行动……所谓改良主义的办法,就是……活跃商业、小企业、资本主义,审慎地逐渐地掌握它们,或者说,做到有可能在使它们活跃起来的范围内对它们实行国家调节。

——列宁《论黄金在目前和在社会主义完全胜利后的作用》


(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英国议会通过法律并颁布实施的原因。
(2)据材料二指出,经济危机发生后,美国社会实施社会保障的具体做法。并指出田纳西等工程兴办的历史意义。
(3)材料三中“改良主义的办法”的实质是什么?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1921年前后苏俄政策的变化的影响?
2019-06-26更新 | 48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北省藁城市第一中学2018-2019学年高一下学期月考历史试题
7 . 只有政府干预与市场调节相结合才能更好地促进经济发展。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英国)第一次议会改革后自由贸易问题日益突出。……工商业资产者越来越希望得到完全彻底的自由贸易,国家完全不干预,实行彻底的“自由放任”。一大批所谓“政治经济学家”为此已作了大量的舆论准备工作,其中包括亚当·斯密、大卫·李嘉图、托马斯吗尔萨斯等。

——钱乘旦、许洁明《英国通史》

材料二   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确定什么样的目标模式,是关系整个社台主义现代化建设全局的一个重大问题。这个问题的核心是正确认识和处理计划与市场的关系。……实践表明,市场作用发挥比较充分的地方,经济活力就此较强,发展态势也比较好。我国经济要优化结构,提高效益,加快发展,参与国际竞争,就必须继续强化市场机制的作用。

——《对市场作用认识的三次作用》

材料三   “20世纪在世界现代化发展道路上有三次重要改革、调整机遇。一次是在20年代初的俄国,一次是在30年代西方危机时期的美国,还有一次是在70年代末期以来的中国。”

——《走向21世纪的中国和世界》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英国运用自由主义经济思想发展经济的原因。
(2)结合所学知识,指出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为实现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变作出的重要决策。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俄、美、中三国改革背景的相似之处,并指出三国改革所坚持的前提条件有何不同?
2019-06-12更新 | 42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北省曲周县第一中学2018-2019学年高一6月月考历史试题
8 .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21年,列宁说:“目前已很清楚,我们用冲动的办法。……实行社会主义生产和分配的原则尝试已经挫败了。……政治形势向我们表明,在许多经济问题上,必须退回到国家资本主义上去……”

材料二   1946年~1992年,法国政府连续实施了10个计划,确定总体目标和长远战略。这些计划是指导性的,一些指标对企业,尤其是私有企业没有强制性,主要是为企业决策提供权威的信息和可靠的政策依据。……戴高乐总统也曾说过,计划能补偿自由的缺点,而同时又不使它失去优点。


请回答:
(1)材料一中列宁“退回到国家资本主义上去”的政策是什么?与“用冲动的办法相比”,这一政策有什么特点?
(2)根据材料二,说明法国政府是如何对经济进行干预的?上述调整对我国的经济建设有何启示?

9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相关问题。

材料一 15﹣18世纪中期在欧洲流行重商主义,主张国家干预经济生活,禁止金银输出,增加金银输入。1776年亚当斯密在他的著作中抨击了重商主义,他提倡自由贸易和开明的经济政策。19世纪中叶,英国废弃了重商主义的经济政策。

﹣努松《重商主义经济学》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亚当•斯密经济主张及产生的主要原因。

材料二《1913﹣1937年俄国苏联工业产值及重要工业产品在欧洲和世界的排名表》

项目1913192819321937
世界世界世界欧洲欧洲欧洲
工业总产值553221
机器制造业442121
电力15107432

(2)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概括1913﹣1937年俄国/苏联经济发展的主要成就,并分析取得上述成就的主要原因。

材料三 下图是战后美国经济增长率的示意图


(3)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图中美国经济发展出现“黄金阶段”的原因。
2018-09-29更新 | 91次组卷 | 1卷引用:【全国市级联考】河北省唐山市2017-2018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10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斯大林在论述苏联的工业化时说:“在资本主义国家,工业化通常是从轻工业开始的,“但这是个需要数十年之久的长期过程,共产党当然不能走这条路。党知道战争日益逼近,没有重工业就无法保卫国家,所以必须赶快发展重工业,如果这事做迟了,那就要失败。”苏联工业化开始时,农民不但要交纳直接和间接税,还得通过低价出售农产品和同价买进工业品的价格剪刀差的办法,使黄金从农业流向工业。例如:1936年苏联政府从一个地区收购稞麦,每公斤付给农民13卢布,而政府出售给面粉厂时,则收价93卢布。

材料二罗斯福的《全国工业复兴法》包括三方面内容;一是建立国家复兴管理局。二是由国家举办各种公共工程,减少失业大军。三是适当提高劳工地位,改善劳工待遇。劳工组织有与资方该判的权利,雇主不得以工人参加何种工会作为雇佣条件,雇主必须通守最高工时和最低工资限额,不得雇佣童工。

(1)斯大林认为“苏联必须赶快发展重工业”对吗?为什么?结合材料一及相关知识,评价斯大林领导的苏联工业化建设。

(2)概括材料二关于社会保障的内容(不得照抄原文)。《全国工业复兴法》旨在复兴美国工业,但为什么涉及社会保障问题?从以上两则材料中,你得到了什么启启示?

2018-07-25更新 | 67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北省枣强中学2017-2018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卷
首页3 4 5 6 7 8 9 10 末页
跳转: 确定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