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十月革命与苏联的社会主义实践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53 道试题
1 . 【传统社会与现代社会】

材料   在传统农业文明转向现代工业文明的过程中,传统社会所遗留的大量阶级因子,对未来的历史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由此形成三条通向现代社会的政治道路:对封建贵族实行资产阶级革命的英、美、法走上了西方道路;由于上层资产阶级与反动贵族的政治联姻,德、日、意走上法西斯主义道路;共产党领导的千百万对资本主义充满义愤的农民则促使俄国和中国走上社会主义道路。

——摘编自巴林顿·摩尔的论著《民主与专制的社会起源》

根据上述观点,结合所学中外历史知识,围绕“农业社会阶级结构与现代工业文明道路”自拟论题,加以阐述。
2024-04-20更新 | 154次组卷 | 4卷引用:湖北省圆创联盟2024届高三下学期三月联合测评(一模)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2 . 1922年年初,列宁要求参加西方主导的热那亚会议的苏俄代表团,“不是以共产党人的身份,而是以商人的身份去热那亚”,在任何情况下都不要使用“暴力革命”和“流血斗争”的字样,在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必要交往中“做有利于我们的生意”。这表明,此时苏俄(     
A.依赖外资建设重工业B.与西方的意识形态斗争松弛
C.经济政策具有灵活性D.突破了计划经济指令的束缚
2024·安徽·二模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3 . 据如表可知(     
苏俄(苏联)新经济政策终结原因探究
时间作者论文名称主要观点
1996年薛汉伟等《新经济政策的内在矛盾
和历史命运》
新经济政策制定的理论基础是不完善的,虽然十分重视市场机制,但在实践中把市场的存在
同小农经济的存在相联系
2004年王世涛等《苏联新经济政策终结的
原因及启示》
斯大林没有把握住在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国家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基本问题,始终以解决革
命问题的模式审视新经济政策
2005年郑异凡《对新经济政策的不同诠
释及其命运
领导层没有取得共识,理解的层次因人而异,谁
执掌最高权力,谁的主张就得到拥护
A.苏联模式存在严重弊端B.历史认知需要适时加以总结
C.社会主义遭遇重大挫折D.新经济政策违背了客观规律
2024-04-11更新 | 179次组卷 | 8卷引用:2024届湖北省十堰市高三下学期4月调研考试(二模)历史试题变式练习世界史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阿拉伯文化在世界文明史上具有重大的历史意义。当阿拉伯文化昌盛之时,西欧正处于文化低落的“黑暗时代”,古典文明这时已大半不为人所知,只有教会还保留着一些有关亚里士多德的知识。阿拉伯人将东方文化和古希腊罗马文化的译本,连同自己的文化成果输往欧洲,从而奠定了西欧新文化的基础。与此同时,阿拉伯人还在东西文化交流方面作出了巨大贡献,他们及其帝国无愧于“东西方文化交流的桥梁”之美誉。

——摘编自晏绍祥、李隆庆《世界通史(古代中世纪卷)》

材料二   十月革命在人类历史上的意义,从根本上说,是探索了一条经济文化不发达国家实现现代化的非资本主义道路。列宁提出的先夺取政权,然后在苏维埃先进制度的基础上赶上西欧文明,讲的正是这样一条道路。十月革命的胜利还直接推动了东方各国民族解放运动的发展……它在东西方之间架起了一座桥梁,建立了一条新的反对帝国主义的战线,使民族解放运动成为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的一部分。

——摘编自黄宗良《十月革命的伟大胜利使社会主义从理论变成现实》

(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从促进欧洲文化进步的角度,阐释“阿拉伯文化在世界文明史上具有重大的历史意义”。结合所学,举例阿拉伯帝国与唐代中国之间的人员往来情况。
(2)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列举列宁对“经济文化不发达国家实现现代化”所进行的重大探索,结合中国20世纪二十年代的相关史实,说明十月革命“在东西方之间架起了一座桥梁”。
2024·山东济南·一模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5 . 1921年,美国的一些劳动组织成立了“苏俄之友协会”,该协会的宗旨是在美国传播苏俄的真实消息,援助苏俄的经济建设。1922年该协会派出一支拖拉机队,支援苏俄托伊基诺国营农场的生产活动。列宁建议授予该农场“模范农场”的称号。这一史实可用来说明(     
A.苏俄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B.美国放弃对苏俄的孤立和封锁
C.苏俄政策调整得到了西方的认同D.国际社会主义运动的蓬勃发展
2024·山东济南·一模
6 . 1873年,日本成为最早接受格列高利历(教皇格列高利十三世制定的历法)的非基督教国家,中国在辛亥革命后宣布接受格列高利历,但是法国在大革命时期曾废除格列高利历推行共和历,1929年苏联也曾用新的历法取代格列高利历。这说明(     
A.各国历法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B.宗教深刻影响各国历法选择
C.格列高利历精确性仍有待提高D.历法改革易受政治因素影响
2024-03-25更新 | 555次组卷 | 9卷引用:2024届湖北省襄阳市第五中学高三下学期第一次适应性考试历史试卷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7 . 《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一书中,有这样一个情景:冬妮娅和她的丈夫乘坐的列车因缺少燃料,被迫停在铁路工地附近。工地负责人表示,工地可以提供燃料,但列车上的乘客必须参加一天义务劳动……后来,他们一起参加了义务劳动。这一情景出现在苏俄(联)(       
A.新经济政策时期B.国内战争期间C.工业化建设时期D.卫国战争时期
2024·辽宁葫芦岛·一模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8 . 列宁在《苏维埃政权的当前任务》中提出了苏俄当时必须采取的各种措施,包括利用旧社会的文化遗产,借鉴国外资本主义企业管理的方式,停止剥夺资本并把计算和监督的工作提到首要地位,需要强制的力量同时也需要自下而上的监督,等等。苏俄政府做法与之吻合的是(       
A.推行新经济体制改革B.实施新经济政策恢复经济
C.实行社会主义工业化D.开展余粮收集制巩固政权
9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8世纪以来,研究从传统社会到现代社会的发展规律成为社会学者关注的热点,他们认为在自由主义的引导下,资本主义创造了工业革命的巨大历史功绩,代议民主制度也各有发展。与此同时,社会平等被忽视追求,人的个性却被淹没了,从而造就了新的巨大社会差异。于是各种各样的现代化国家发展理论应运而生,20世纪又被称作“政治实验”世纪。

——摘编自罗荣渠《现代化新论》等

材料二   中国在现代化历程上蹒跚……1964年,中国政府提出了“四个现代化”的口号,并在1975年得到重申。20世纪80年代,现代化理论从美国引进中国,受到了各方关注,也有学者认为在现代化理论研究与实践中要避免可能出现的偏向……中国政府提出要从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建设中总体布局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改编自《中国式现代化》

(1)根据材料一,概括18世纪英国经济发展成就与政治发展状况。举出20世纪上半叶“政治实验”的两个实例。
(2)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概述中国“蹒跚”的现代化历程,写出新时代我国现代化理论研究的新成就。
2024-03-09更新 | 176次组卷 | 5卷引用:湖北省2024届高三下学期模拟考试(五)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10 . 苏俄(联)某时期的商贸政策规定:“对私营商业进行监察、监督,建立一种受国家领导并为国家服务的资本主义”“不反对正当的民间贸易,而只对盗窃公物、逃避国家监督的行为进行严厉制裁”。这说明当时苏俄(联)(     
A.鼓励私人资本主义发展B.摆脱新经济政策束缚
C.利用市场机制恢复生产D.推进社会主义工业化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