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20世纪下半叶世界的新变化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64 道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1 . 在获得民族独立的50个非洲国家中至少有40个是通过非暴力方式取得独立的。他们通过建立有广泛群众基础的民族主义政党,发动群众,组织非暴力性质的罢工、示威、抵制和不合作运动,迫使殖民当局不得不采取“让步”政策,逐步移交政权,承认殖民地的独立地位。这一时期的非洲民族民主运动(     
A.以非暴力不合作主义为指导思想B.体现了民族独立意识的开始觉醒
C.反映了非洲民族经济的较快发展D.得益于二战西方大国的普遍衰落
昨日更新 | 45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湖北省宜荆荆高三五月联考历史试卷
2 . 美国提出“星球大战”计划后,1985年,法国提出欧洲在高新技术领域进行全面合作的“尤里卡计划”,同年,欧洲17国和欧共体代表召开会议同意了该计划。欧洲“尤里卡计划”提出的主要原因是(     
A.世界多极化趋势不断加强B.美国“星球大战”计划刺激
C.第三次科技革命深入发展D.欧洲一体化发展的内在要求
3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美苏太空卫星火箭发射大事年表

—摘编自《美苏太空竞赛历年卫星火箭发射以及历史事件介绍》

材料二:

1958年,中国把发射人造地球卫星列入国家科学规划,组建机构并开展相关学术研究活动和实验设备的筹建工作。创业之初经历了经济上、技术上种种困难的中国航天事业,经过艰苦奋斗,终于在1964年6月发射成功自行研制的第一枚运载火箭。1968年组建了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1970年4月24日,成功发射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到1985年10月,我国依靠自己的力量共发射了17颗不同类型的人造地球卫星。这些卫星为地质、测绘、地震、海洋、农林、环境保护等国民经济部门和空间科学研究提供了十分有价值的资料。通过一系列航天活动,中国已经建立了各类人造卫星、运载火箭、发射设备和测量控制系统的研究、设计、试验和生产的基地;建成了多个能发射各类航天器的发射场。组成了由控制中心、地面台站和测量船构成的卫星测控网,造就了一支富有经验的航天科学技术队伍,从而有能力不断开拓航天活动的新领域。中国航空航天工业在为国防、国民经济和科学研究直接服务的同时,还努力向国民经济各部门推广和转移先进技术,取得了显著的效益。

—甘肃省科协信息中心《我国航天发展历史回眸》

请回答:
(1)依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美苏发展太空技术的特点。   
(2)依据材料一、二,结合所学知识,比较中国在发展太空技术方面与美苏的不同之处。   
7日内更新 | 18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湖北省武汉市第二中学高三下学期5月模拟考历史试卷
4 . 【大国博弈与国际关系】

材料一   20世纪60年代初,美、苏两国就核问题愈加频繁地接触,开始着手建立关于防止核武器扩散的国际秩序。1963年出台的《部分禁止核试验条约》是美、苏两国围绕核利益的博弈,首次达成了具有实质性意义的军备控制协议。《部分禁止核试验条约》并不限制美、苏、英三国继续核试验,也不禁止地下核试验。条约把停止核试验同全面禁止核武器完全分开,并且使三个核大国继续制造、储存和使用核武器合法化。同时,美、苏两国不仅可以随意对本条约提出符合本国要求的修正案,而且能随时退出此条约。很明显,条约并不妨碍美苏进行核扩散、扩充核军备、实行核威胁,也无法约束美苏核讹诈行为。

——摘编自王仲春、夏立平《美国核力量与核战略》

材料二   中国主张全面、彻底、干净、坚决地禁止和销毁核武器,但是,面临美苏核垄断和核威胁,发展核武器是实现自身独立自主的重要举措。1955年1月15日,毛泽东在中南海主持召开了中共中央书记处扩大会议,听取了李四光、刘杰、钱三强的汇报,研究了中国发展原子能事业问题。1957年7月28日,在周恩来的建议下成立了原子能事业部。1958年,毛泽东在中央军委扩大会议上提出,中国要在十年内发展核武器,将制造原子弹、氢弹和洲际导弹。1961年7月,中央委员会通过了《关于加强原子能基础产业的若干决定》,宣布将更多的资源用于发展支持核力量,积极从人力、物力以及工作安排上优先支援核工业建设。1964年10月16日下午3时,一朵耀眼的蘑菇云,在新疆罗布泊的沙漠中腾空升起,“东方巨响”震惊了世界。

——摘编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对外关系文件集》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部分禁止核试验条约》的实质,并分析其对国际关系的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核武器研发的特点,并分析“东方巨响”的历史意义。
7日内更新 | 9次组卷 | 1卷引用:湖北省宜荆荆2023-2024学年高三下学期5月适应性考试历史试题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能源消费的变迁】

材料一   长期以来,石油在美国能源消费中是一个重要的存在。一战前,石油主要是用来提炼煤油,其战略价值还未彻底开发出来。这一时期美国政府还未形成正式的,规范的石油外交政策,其海外石油扩张的主体是标准石油公司,主要目标是争夺海外的石油市场一战期间,美国政府为盟友提供了80%的石油,并开始采取更为积极的石油政策。1917年,威尔逊政府成立了一个由各大石油公司组成的石油战争服务委员会,该委员会的主要任务是协调国内石油生产,确保石油供应,满足盟国的石油需求。这是石油公司们第一次明确地与美国政府合作。从此美国政府石油政策的重点由反垄断转变为相互合作,石油公司成为了美国政府进行石油外交的代表和助手。美国政府高举“门户开放”政策,积极引导、鼓励石油公司向海外进军,并为其提供外交支持。此后,控制石油、确保石油供应成为了美国外交政策的基石之一一战后,出于对石油资源枯竭的担心,美国石油公司积极寻找并控制海外石油生产地,并寻求美国政府的帮助。

——摘编自贾少林《二战时期美国对拉丁美洲的石油外交政策》

材料二

时间事件
1920年美国政府制定《矿产租让法》,迫使荷兰给予美国公司在印尼的石油生产特权
1954年美国控制了中东一半以上的石油生产
1973年尼克松废除了一贯以来实行的石油进口定额限制,同意放宽美国石油公司在中国及其近海水域的业务限制
20世纪80年代美国政府在海湾国家建立大批军事基地,加强对海陆运输通道的严密控制
21世纪以来美国页岩油气革命成果日益显著,政府借机重塑全球石油地缘政治的新优势

——根据王佩云等《百年石油中国策:从石油战争走向全球治理》改编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20世纪70年代美国石油政策调整的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述20世纪以来美国石油政策的转变。
7日内更新 | 25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湖北省黄冈中学高三第四次模拟考试历史试卷
6 . 1956年春,美国国家安全委员会计划署讨论是否要对南极部分区域进行主权宣示时,国家科学基金会和内务部认为“此举将会导致苏联也提出领土宣示,还可能中断我们亟须从苏联获取的科学信息。” 最终美国政府放弃了对南极的主权宣示。这反映了
A.科学交流超越了国家对抗B.美苏之间交流与对抗并存
C.合作共赢是美苏两国共识D.世界多极化趋势不断发展
7 . 【工业化与国家的发展】

材料一

18世纪末,德国有80%的人依靠土地为生,农业投资占国家总投资的70%,工业只有2%。英国的工业革命触动德国官僚的神经,一些邦国积极引进英国技术和人才,建立新工厂。1769年普鲁士建立采矿和冶金部,90年代萨克森安装第一台纺纱机、西里西亚建立第一座炼焦炉。19世纪上半叶,为防止英法工业品涌入,德国废除国内关税,建立全国关税同盟。19世纪中叶,德国又兴起了铁路建设的高潮,将主要的工业城市连接在一起,并带动了煤炭-炼钢-机械工业的发展与统合,成为德国第一次工业革命的标志性事件。

——摘编自马克垚主编《世界文明史》

材料二

二战后东亚经济发展起点比拉美低,许多国家和地区都遭受战争的破坏。为了巩固东亚在冷战体系中的战略前沿地位,美国为东亚实行初级进口替代工业化战略提供了经济援助,同时军需用品订单也为东亚开拓了产品销路。60年代中期国际市场对加工工业产品需求上升,西方国家开始进行产业升级换代,大量资金、技术和设备需要转移到劳动力充裕且廉价的地区,东亚抓住机遇开始实行出口导向工业化战略,开始了长达30年的经济高速持续增长。而拉美国家却长期恪守内向发展模式,未能扩大其在国际市场上的份额。深受伊比利亚文化影响,拉美人也存在轻视劳动和创造力,忽视储蓄的价值观。同时据统计美洲科研经费从1995年的95亿美元上升到2002年的110亿美元,但仍然少于韩国。此外有人还注意到在拉美职业群体中,律师、经济学家和医生比工程师多。

——摘编自林震《拉美和东亚现代化模式之比较》等文章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德国近代工业化进程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东亚现代化发展逐步超过拉美的原因。
2024-05-30更新 | 10次组卷 | 1卷引用:湖北省宜荆荆随恩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5月月考历史试题
8 . 20世纪50年代,美国的科幻电影流行讲述核战争的故事:《地球停转之日》(1951年)直接从核威胁入手,影片充斥着浓厚的悬疑和恐怖氛围。影片《五》(1951年)和《入侵美利坚》(1952年)的科幻设定都是未来的核大战。其中《入侵美利坚》赞同美国使用核武器,报复入侵者。由此可知,20世纪50年代的美国科幻电影(       
A.折射了二战后的核战争B.受到了冷战意识的影响
C.具有批判现实主义色彩D.得到了美国军方的赞赏
2024-05-29更新 | 47次组卷 | 1卷引用:湖北省宜荆荆随恩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5月月考历史试题
9 . 阅读下列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20世纪上半叶,人类经历了两次世界大战的浩劫,各国人民饱受战争之苦。20世纪下半叶,国际形势发展的主要态势是持续了近半个世纪的冷战,与此同时,整个世界也发生了深刻变化。

材料一:从经济角度看,美国不再是世界头号强国,世界也不再仅有两个超级大国。……这意味着,与我们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所处的地位相比,美国面临着我们甚至连做梦也没有想到的挑战。在即将到来的世界中,美国将不再处于十分突出的地位,或者完全占支配地位了。

——摘译自《尼克松在堪萨斯城的讲话》(1971年7月6日)英文版

材料二:总的来说,20世纪中期以来,资本主义的发展虽波澜起伏却相对平稳。资本主义国家在经济、政治、社会诸方面大胆改革、积极调整,通过制度创新开发资本主义的潜力,是其化险为夷更直接的依托。通过改革激发活力化解危机成为资本主义的固定程序和救治“良方”,但改革触及的是统治的手段和方法,而资本主义的本质属性、基本矛盾、维护资本利润和巩固资产阶级统治的根本目标依然如故。

——摘编自徐蓝主编《世界近现代史1500-2007》

根据材料一或二的提示,任选一个角度,结合20世纪下半叶世界发生的深刻变化,自拟题目,写一篇历史小短文。(要求:标题明确,立论正确,史论结合,史实充分,逻辑清晰,表述成文)
2024-05-29更新 | 204次组卷 | 5卷引用:2024届湖北省十堰市高三下学期4月调研考试(二模)历史试题变式练习主观题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10 . 1986年英国的《社会保险法》直接将政府支付的退休金减少了一半,并引入个人退休金计划,由个人支付;在医疗方面逐步取消公费医疗,实行私人医疗保险。上述政策的主要目的是(     
A.提高劳动者积极性B.缩小贫富间差距
C.减轻国家财政负担D.减缓老龄化进程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