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资本主义国家的新变化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0 道试题
1 . 【资本主义福利制度】

材料一   19世纪70年代以后,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爆发,长期萧条,失业问题日趋严重,工人运动高涨,社会矛盾逐渐激化。德国俾斯麦政府对工人运动运动除了镇压之外,也实行社会改良和建立社会保障制度作为笼络工人的手段。188318841889年,德国先后通过《疾病保险法》《工伤事故保险法》《老年及残废保险法》,许多欧洲国家也借鉴和学习德国。1911年,英国还通过了世界上第一部全国性的、强制性失业保障法和国民健康保险法。

——摘编自陶承德等《科技革命与战后资本主义社会的新变化》

材料二   二战后,资本主义国家由于大众通过民主制度向政府施加了巨大的压力,迫使政府为了增强合法性,避免导致大众退出社会合作,同时为了减缓来自社会主义国家的制度竞争压力,建立了社会福利制度。结果,社会福利在政府财政支出中的比重不断攀升,20世纪60年代达到最高水平。20世纪90年代以来,一些自由主义者开始怀疑这些支出的正当性和效果,他们怀念低成本的政府,他们认为这种做法代价过于高昂,将破坏社会财富的生产和社会风尚。

——摘编自【美】维托·坦齐等《20世纪的公共支出》,【法】马克·夸克《合法性与政治》等


(1)根据材料一,概括德国俾斯麦政府对待工人运动的主要特点,并归纳19世纪末20世纪初欧洲国家社会保障制度建立的历程。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价二战后资本主义国家的社会福利制度。
2 . 【经济理论与经济政策】

材料一   1936年,“宏观经济学之父”凯恩斯的代表作《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出版,开创了经济学的“凯恩斯革命”,同时推翻了当时风靡于资本主义国家的“供给自动创造需求”的萨伊定律,使经济学研究重点由古典经济学推崇的以供给侧为中心转为凯恩斯主义推崇的以需求侧为重点。凯恩斯认为所谓有效需求不足,即总供给与总需求并不总是处于均衡的状态,充分就业只是特例,而总需求小于总供给却是常态,有效需求不足是造成经济危机和失业的根源。凯恩斯提倡的依靠政府力量实现国家干预经济的需求管理政策为资本主义国家摆脱经济危机带来重要贡献。

——摘编自刘少磊、许妍《凯恩斯有效需求理论视角下需求侧改革》

材料二   到20世纪70年代,以哈耶克为鼻祖,以科斯、米塞斯、弗里德曼和卢卡斯、拉弗、费尔德斯坦等为骨干的新自由主义理论队伍初步形成气候,并以这些骨干为首,形成了新自由主义的诸多学派。哈耶克是以英国的伦敦政治经济学院为基地的伦敦学派的领军人物,主张绝对自由化、完全私有化、彻底市场化,强调自由市场、自由经营,在他看来,任何形式的经济计划、国家干预始终与效率无缘;私有制是自由的根本前提。新自由主义学派不仅在美国、英国,甚至在欧洲、乃至全球都能看到他们的影响。必须强调的是,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以“撒切尔主义”和“里根经济学”的名义将新自由主义推上英美两国主流经济学的宝座,绝不仅仅是撒切尔和里根他们的个人喜好,而是他们所代表的国际金融垄断资产阶级利益和需要决定的;从另一方面说,国际金融垄断资本之所以青睐新自由主义,是因为新自由主义的主张适应了美英国际金融垄断资本全球扩张的需要。

——摘编自何秉孟《再论新自由主义的本质》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概括凯恩斯主义的核心内容并列举二战后西方各国贯彻凯恩斯主义的主要措施。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概括新自由主义的特点,并对其进行评价。
2024-02-04更新 | 67次组卷 | 1卷引用:湖北省宜荆荆随恩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1月期末联考历史试题
3 .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第三次科技革命迅速发展,直至今天仍然方兴未艾,并产生了巨大而深刻的影响。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美国大发战争横财“爆发”起来。在新技术的研发中,美国政府利用其他大国及其科技与教育事业受到削弱,一时难以与美国展开有力竞争的良机,凭借自己庞大的经济实力和坚实的工业基础,不仅投入巨额资金,还大力组织科研机构和科技人员实施重大的科技工程。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科技发展迅猛,取得大量重要科技成果,如核物理和原子弹技术,电子计算机等。经过第二次世界大战,美国科技在世界上跃居首位,确立科技优势。

——摘编自吴必康《权力与知识:英美科技政策史》

材料二近代以来,生产力是随着科学和技术的进步而不断发展的。在这个过程中,科学技术在劳动生产力中的地位逐步提高。20世纪中叶以来,随着新的科学技术革命的诞生,特别是高科技的发展,科学技术对生产力其他诸要素的渗透和物化,已经不仅是简单地使它们发生了量的变化,而是产生了崭新的质的变革。科学技术在生产力系统中已经上升为主导因素,成了第一生产力。

——摘编自殷登祥《科学、技术与社会概论》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二战后美国确立科技优势的主要原因,概括指出第三次科技革命兴起的社会历史背景。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第三次科技革命的主要影响。
2023-01-20更新 | 97次组卷 | 1卷引用:湖北省恩施州2023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4 . 【“阿波罗”与世界科技】

材料一   1970413日,美国“阿波罗13号”飞船即将抵达月球时,氧气罐爆炸,电源损坏,登月失败,航天员陷入危险之中,此时距离地球已38万公里……航天员首先感到极度恐惧绝望,后经过精密测算和细致分析后,利用地球和月球的引力差,设计出返航方案。在地面中心的指挥下,航天员靠着自己的知识、经验和勇敢,以顽强的意志和毅力,强烈的求生欲,44夜后返回地球轨道。期间共有12个国家提供了救援舰船和飞机,分布在美国军舰未能顾及的海域内等候。

——摘编自[美]恩斯特·史都林格《有这么多人吃不上饭,为什么还要探索宇宙?》

材料二   美国不设统管所有研究开发工作的主管机构,也没有一个统一的科技政策。政府主要通过各种合同,如研究合同、采购合同,组织各大学、工业公司和政府研究单位来完成科技计划、贯彻政府的科技政策。美国历来重视制定科技发展计划;重视国防研究和基础研究;注重对大学教育和研究的投资;促进政府研究中心、工业公司与大学间的合作,促进科研成果的商品化,推动大学研究成果直接转化为商品;扩大国际科技合作与交流,重视技术人才引进。

一摘编自吴于廑《世界史·现代史编(下册)》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分析“阿波罗13号”能成功返回地球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概括美国科技政策的特点。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16世纪~20世纪世界经济的发展历程简表

阶段时间重要事件
第一阶段工场手工业时代1618世纪中期新航路开辟:早期殖民扩张;英国圈地运动:世界市场的雏形时代开始出现
第二阶段蒸汽时代18世纪中期—19世纪中期工业革命、世界市场基本形成:1825年英国爆发第一次经济危机:1857年爆发了第一次世界性经济危机
第三阶段电气时代19世纪70年代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第二次工业革命:垄断组织形成: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向帝国主义过渡:世界市场最终确立:全球交往频繁。
第四阶段20世纪20年代—20世纪70年代19291933年经济危机:罗斯福新政:国家垄断资本主义产生、发展:布雷顿森林体系:资本主义“黄金时代”。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近代西欧资本主义推动全球史发展的阶段特征。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第四个阶段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发生了哪些变化,并分析其原因。
2021-05-10更新 | 467次组卷 | 2卷引用:湖北省宜昌市当阳市第一高级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复习历史试题(二)
6 . 【20世纪西方的儿童福利】

材料一   19世纪初期,西方教会与慈善人士通过建立孤儿院、儿童救济等福利机构对家庭贫困儿童予以救助。工业革命后,鉴于使用童工问题突出,发达国家加强对儿童福利的行政干预,逐步建立起国家主导的儿童福利制度。英国1902年颁布《道德与健康法案》首创社会立法保护儿童的形式,美国1935年《社会安全法》对失依儿童、残疾儿童、一般儿童及妇幼保健服务进行了具体的规定。同时美国、日本专门设立儿童局,英国设置儿童司,为国家掌管儿童福利及儿童福利政策制度的执行推进提供具体途径。

——摘编自胡福贞、游显云《发达国家儿童福利制度的变迁:阶段、动力机制及启示》

材料二   1973年石油危机的爆发使整个西方世界经济发展停滞,发达国家儿童福利制度开始以社会预防、社会参与和社会整合为建设机制,构建多层次、立体式、全方位的儿童福利服务体系。政府制定具体而有弹性的政策落实保障,着力构建满足儿童多种需要、以儿童为本、指向全体儿童发展的普惠型儿童福利制度。地方主管机关对于照顾儿童的家庭应提供广泛的帮助,并以谋求儿童的最佳利益为目的。1989年联合国通过《儿童权利公约》,以法定的形式使“最大利益”成为保护儿童权利的一项基本原则,因此有人称20世纪为“儿童的世纪”。

——摘编自乔东平《西方儿童福利理念和政策演变及对中国的启示》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19~20世纪前期发达国家儿童福利制度变化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20世纪70年代以来西方儿童福利制度的特点,并简述影响。
7 . 科学技术是人类文明进程中的重要推动力。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古代中国人所创造的科学技术具有其独特的风格和独到的体系,构成统一独特的科技体系的有农、医、天、算四大学科,以及陶瓷、丝织和建筑三大技术。这四大学科和三大技术是中华民族先人在科学技术上的独特建树。

——摘编自吴国盛《科学的历程》


(1)依据材料一概括中国古代科技的突出特点。简析中国古代农业科技取得的“独特建树”的主要原因。

材料二   启蒙运动的意识形态倾向于把自然哲学家变成英雄,而在法国最伟大的英雄是牛顿,……在法国人如伏尔泰和孟德斯鸠的心目中,英国是自由思想和意志自由之源,不过这也是因为他解开了行星之谜.说明它们的运动遵循着与地上运动相同的规律。

——托马斯L汉金斯《科学与启蒙运动》


(2)牛顿解开“行星之谜”的“规律”主要指什么?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指出牛顿力学体系的确立对近代科学和思想领域的重大影响。

材料三


19世纪上半期英国的矿场图                         法拉第在科学实验中画的一张草图


(3)图三所示的英国采矿机器的动力是什么?读图四,法拉第发现什么重要现象后提出了发电机的理论基础?人类社会进入电气时代的标志是什么?

材料四   随着互联网的壮大,一个新的虚拟世界正在诞生。……由于很大一部分社会活动都将可以在网上开展,因此,人们的交往方式将发生质的变化。“秀才不出屋,能知天下事”在网络时代完全成为现实。……在网上,每一个网民是充分自主、充分平等的。这里没有主流意识形态,只有完全独创性的个人。

——吴国盛《科学的历程》


(4)概括指出材料四所述的互联网的积极作用。(不得照抄原文)
2020-12-26更新 | 52次组卷 | 1卷引用:湖北省荆州市江陵县2013-201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8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改变世界的七种元素:代表着力量又具有进攻性的铁;组成生命又释放热量的碳;折射着人类贪婪欲望的金;为世界留下影像的银;蕴藏巨大毁灭能量的铀;创造白色纯净空间的钛;以及催生互联网世界从而彻底颠覆人类生活的硅……发现元素和利用元素的历史,也是人类进步革新和贪婪疯狂的历史,在促进人类繁荣的同时,也改变着人类的本性,引发人性中最黑暗的一面。


——据(英)约翰·布朗《我们如何走到今天:改变世界的7种元素》


运用所学历史知识,在上述七种元素中选择任意一种,概括其表现形式的变化,指出历史上与其相关的史事,并结合史实说明其产生的历史影响。(要求:简要概括表现形式的变化,写出至少一例与其相关的史事,结合具体史实说明历史影响。)
9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随着人类太空技术的发展和对太空资源的开发应用,太空已成为继陆地、海洋、天空之后的第四个生存空间,对人类历史的发展进程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材料一   

时间国家重大航天成果
1957.10.4苏联发射世界第一颗人造卫星
1958.1.31美国成功发射了第一颗“探险者”-1号人造卫星。
1961.4.12苏联宇航员加加林乘“东方一号”飞船上天,成为世界航天第一人
1961.5.5美国宇航员谢泼德乘水星3号成为第一个进入太空的美国人
1965.11.26法国成功地发射了第一颗“试验卫星”-1(A-I)号人造卫星
1967.4.23-24苏联宇航员科马洛夫乘联盟1号遇难,第一次航天飞行事故
1969.7.16-24美国宇航员阿姆斯特朗乘阿波罗11号,实现第一次载人登月
1970.4.24中国设计研制的第一颗人造卫星东方红一号发射成功
1971.4.19苏联发射成功世界上引一个空间站“礼炮一号”
1972.12.6-19美国阿波罗17号第六次,也是最后一次载人登月任务
1975.7.17美国阿波罗飞船与苏联联盟号飞船在太空对接。
1975.15-24美国苏联阿波罗18号/联盟19号第一次国际合作性的对接任务
1981.4.12美国成功发射世界上第一架航天飞机“哥伦比亚号”
1962.2.20苏联“和平号”空间站第一个舱发射成功
1986.1.28美国“挑战者号”航天飞机爆炸,七名航天员全部罹难,包括一名女教师,这是迄今最惨重的航天事故
1999.11.20中国第一艘载人航天试验飞船“神舟一号”飞行成功。

材料二   美国著名空间科学家玛·布劳思在一次访谈中指出:“阿波罗计划促进了计算机工业的迅速发展,该产业的收益从1969年的10亿美元,增加到1972年的80亿美元。”“阿波罗计划对于美国社会的推动作用是值得历史学家深入研究的一个重要问题”……曾任美国航空航天局埃姆斯研究中心总指挥的汉斯·马克这样评价阿波罗计划。“肯尼迪总统的愿望实现了,只是代价过高、可以说,阿波罗计划是一份难以继承的遗产。”……由于登月竞赛美国的最终胜利,对苏联内部的自信心产生了瓦解作用,也对苏联的最终解体产生了间接影响,长期以来,人们总是强调“和平演变”的作用,却忘了“堡垒总是最容易从内部攻破”。

——《冷战中的美苏载人登月竞赛》张弛


(1)根据材料,概括20世纪世界航天科技发展历程的特点,结合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指出形成以上特点的主要因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价世界航天事业的发展。

10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罗斯福上台后,采取诸多措施以解决就业问题。1933年,政府颁布《联邦紧急救济法》,设立执行机构——联邦紧急救济署。该署仅在成立之初的一个月里,就以物品救济方式救济了近400万个家庭。罗斯福称:“在救济工作中,我们是同有正当自尊心的美国人打交道。对他们来说,单纯的施舍会伤害要求保持个人独立的一切本能。大多数美国人都想为他们所得到的东西付什么。”鉴于此,政府实行“以工代赈”计划,规定有工作能力者须参加有酬劳动获得工资。并颁布《社会保障法》,创立失业保险制度,规定失业者每周可领15美元至18美元的失业保险金。

—捕编自曾贵《“罗斯福新政”的兢业工程及启示》

材料二传统经济理论认为:“供给恒等于需求。”经济只会出现局部失衡,资本主义经济机制具有很高的协调性,可自行调节已使经济运行重新恢复正常。20世纪30年代的大危机后,这一理论遭到挑战。英国经济学家凯恩斯认为供给是需求的函数,“需求会自己创造自己的供给”,即产出量和就业量的总水平决定于总有效需求。有效需求不足必然会产生大规模失业、生产过剩。达到资源充分利用和经济体系均衡的关键,不是市场和竞争,而是由消费和投资额决定的有效需求水平。为此,他主张:“国家必须用改变租税体系、限定利率以及其他方法,指导消费倾销。”战后,凯恩斯学说变成西方经济学的正统,成为各国政府制定经济发展战略与经济政策的主要依据。

—摘编自张建刚《凯思斯主义的理论缺陷及其新的发展》

(1)根据材料一,概括罗斯福实行社会救济的主要措施,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意义。

(2)根据材料一、二,指出凯恩斯对传统经济理论的突破。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凯恩斯学说能成为“西方经济学正统”的原因。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