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当代世界发展的特点与主要趋势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7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在海上丝绸之路形成之后的近千年中,古代中国主要还是通过陆上丝绸之路与外部世界进行交往的。直到唐朝灭亡之后,随着中国经济文化中心的南移,以及亚洲内陆地区政治局势的持续动荡,海上丝绸之路的地位才不断凸显,最终取代了陆上丝绸之路而成为连接中国与世界的主要纽带。特别是16世纪之后,由于欧洲人既找到了绕过非洲进入印度洋的航线,又发现了绕过南美洲进入太平洋的航线,从而使海上丝绸之路扩展为环绕地球的航线,成为全球化的坚实基础。

——摘编自龚缨晏《关于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几个问题》

材料二   郑和下西洋之后,中国帆船逐渐从印度洋退出。进入16世纪以后,仍与中国有联系的海外国家,仅限于日本和菲律群岛、中南半岛、印度尼西亚群岛上的一些国家。而且,由于其中一部分国家已经被殖民者控制,因而彼此交往的内容也有所变化。

——摘编自陈高华、陈尚胜《中国海外交通史》

材料三   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要加快沿边开放步伐,加快同周边国家和区域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建设,推进丝绸之路经济带、海上丝绸之路建设,形成全方位开放的新格局。其目的就是密切中国与中亚、西亚、欧洲各国的关系,促进中国与这些国家的经贸合作。通过海上丝绸之路,沿路国家可以更加深入全面地认识一个改革开放30余年后的中国,可以更直接细致地感知和了解优秀的中华文明,进而接纳甚至吸收其优秀的成分。

——摘编自张勇《略论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国家发展战略意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古代丝绸之路的特征,并指出海上丝绸之路最终取代陆上丝绸之路的主要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16世纪以来,中国帆船在远洋贸易中“退出”的历史背景。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一带一路”发展倡议的积极意义。
2022-09-30更新 | 273次组卷 | 3卷引用:陕西省安康市2019届高三一模历史试题
2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55年4月在印度尼西亚万隆召开的亚非会议,在中国和大多数与会国努力下,一致通过了包括经济合作、文化合作等内容的《亚非会议最后公报》, 《公报》所体现出的亚非各国人民反对殖民主义、种族主义,争取和巩固民族独立,保卫世界和平,要求亚非国家之间和平相处、友好合作的精神,通常被称为“万隆精神” 。会议重视亚非国家之间的经济与文化合作,提出了在互利和互相尊重国家主权的基础上实行经济合作的建议。可以说亚非会议第一次提出南南合作的思想,为发展中国家的互助合作开辟了道路。

——摘编自新华网

材料二: 20世纪80年代以来,新型国际关系的构建主要是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基础上与不同性质国家之间开展普遍性外交联系。2013年以来,中国始终强调建立以平等互信、包容互鉴、合作共赢为核心的新型国际关系,为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做出更大贡献。

——摘编自杨扬、郭立桥《新型国际关系内涵的演变及原因探析》


(1)根据材料一,指出加强亚非国家之间经济文化合作的现实依据。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在这次会议上我国提出的方针,并分析“万隆精神”的现实意义。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开拓“新型国际关系”的特点。
2023-08-05更新 | 25次组卷 | 1卷引用:陕西省榆林市神木中学2020-2021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三次月考历史试题
3 . 当代美欧关系是全球国际关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二战后,美苏“冷战”很快爆发,随之欧洲成为“冷战”的中心区。美国从对苏遇制的全球战略出发,奉行大西洋联盟政策,试图联合西欧国家共同遏制苏联。二战严重削弱了西欧列强,使它们在战后沦落为二流或三流的国家,其生存受到苏联的“威胁”。……这样,西欧对美国的安全需求与美国联欧制苏的需要相结合,就使得共同反苏成为美欧利益的交汇点。美国凭借其实力地位充当联盟的盟主,而弱小的西欧国家则在联盟内扮演从属性的“小伙伴”角色。

——摘编自赵怀普《从“特殊关系”走向“正常关系”--战后美欧关系纵论》

材料二   20世纪60、70年代,西欧国家已无须美国提供经济援助,因而在政治问题的处理方面获得了更大的机动性。……与西欧和美国之间经济关系变化相似的是政治关系的相应变化。戴高乐提出“欧洲是欧洲人的欧洲”,并在各个领域里推行其独立自主的的政策。

——摘编自(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三   冷战结束后,美欧矛盾上升。反恐战争发动以来,双方矛盾在广度和深度上又有新发展……美欧矛盾的发展有利于促进大国关系的积极互动和世界多极化进程,但也会引起欧洲内部分化,对欧盟一体化进程造成一定的负面影响。尽管美欧矛盾还将继续上升,但在相当长时期内,美欧联盟和双方以相互依存与合作为主的关系不会发生根本变化。

——摘编自沈世顺《美欧矛盾的新发展及其影响》


(1)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二战后美欧联合的原因,并指出美国“保护”西欧的具体表现。
(2)据材料一、二,指出20世纪六七十年代美国与西欧关系有何变化。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这一时期西欧国家进一步走向联合的标志性事件。
(3)据材料三,指出冷战结束后美欧关系的特点及其影响。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95016日,新中国成立不久,英国宣布自本日起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为中国法律上之政府,但又声称不改变同美国一起"反对共产主义的长期目标"并要继续同台湾国民党集团"保持实际上的联系"。1954年日内瓦会议后,中英双方建立了代办级外交关系。1972313日,中英签署建立大使级外交关系的联合公报。两国最终建立了全面外交关系。

——摘编自人民网《中英建交,一场22年的长跑》

材料二   十多年来,中英双边贸易额翻了二番,中国对英投资增长了20倍,两国每年人员往来翻了一番,中国在英留学生从12方人跃升至22万人。目前,英国是中国在欧洲的第三大贸易伙伴,也是中国在欧洲的第二大投资目的地国,中国是英国第三大货物出口市场。

——摘编自20209月海外网《新中国成立71周年之际中国驻英大使再谈中英关系∶坚持三条原则》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20世纪50~70年代中英两国关系的变化并分析其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21世纪以来,中英双边贸易得以发展的原因。
(3)结合以上材料和所学知识,谈谈20世纪70年代以来中英两国关系发展的历史启示。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材料   日本是二战爆发的策源地之一。二战后,日本政坛极少数有识之士承认日本在二战中发动了侵略战争,却遭到右翼势力的攻击,并被首相否定。二战中日本从中国抓捕绑架劳工4万多人。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当年被抓捕的中国劳工要求日本给予赔偿。日本多家地方法院以原告具有赔偿请求权的“20年诉讼时效已过”“个人无权索赔”等为由,拒绝中国劳工的赔偿要求。日本政要不仅未到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向遭受屠杀的死难者认罪,相反把东条英机等甲级战犯的牌位供奉在靖国神社,多位首相多次参拜。随着美国对日政策的改变,日本从1951年起开始修改历史教科书,用“进入”来取代“侵略”,将“侵略中国”甚改为“进出大陆”。日本二战中实行的“三光”政策、建立731细菌部队等历史事实,彻底地从教科书中销声匿迹

——摘编自马海伟等《德日对待二战的不同态度及原因剖析》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日本政府对待二战态度的具体表现。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日本政府对待二战态度形成的因素。
6 .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   1945年,创始人为一个国际性的世界设立了开放与合作的系统。这一系统发挥了作用,并使全球化得以出现。在这个新世界里,团体和个人越来越经常跨越国界直接互动,而不涉及国家。

这有其危险性。犯罪、毒品、恐怖主义、污染、疾病、武器、难民和移民:都比以往更快、更多地往返流动。他们也更加清楚远方国家发生的不义和残暴,期望各国对此采取行动。但是新技术也为相互了解和共同行动创造了机会。如果我们要从全球化取其最佳而避其最恶.我们必须学会更好的治理,学会如何更好地共同治理。这并不意味着世界政府或国家的消逝。正相反,国家必须加强。

各国可以在基于共同规则和价值的共同机构中一同采取行动,从而彼此扶持,彼此加强。这些机构必须反映当代的现实,包括权力的分配。必须成为各国同非国家行动者,包括全球性公司合作的场所。

——摘编自科菲·安南《联合国秘书长千年报告》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联合国“全球治理”理念提出的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全球治理”理念提出的意义。
7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第三次科技革命进一步发展并引发社会经济、生活等一系列变化。

1967年,马来西亚、菲律宾等国组建东南亚国家联盟。

60年代,美日经贸、政治摩擦逐渐频繁,70年代,日本强调要发挥其政治地位和作用。

60年代,美国黑人争取平等权利的斗争掀起高潮,也促进了女性争取民主权利运动高涨。

60年代末到70年代,美苏关系缓和。

70年代,越南、老挝、柬埔寨相继挫败美国侵略,实现独立或统一。

1972年,中英两国正式建立大使级外交关系。

1973年石油输出国组织一致行动,限制对欧美的石油供应,引发石油危机,加重了资本主义经济滞胀。但由于民族、宗教以及大国等原因而冲突不断。

——摘编自吴于廑、齐世荣主编《世界史·现代史》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提炼20世纪六七十年代历史发展的一个主要特征,并加以阐述。(要求:特征明确,持论有据,表述清晰)
8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G8(八国集团)是传统的工业化大国俱乐部。随着新的重要经济体的崛起,国际舞台上既有G85,即八国集团与五个发展中大国非正式对话的形式(G8发出邀请,五个发展中大国被动接受);又有G20(二十国集团),即发达国家与新兴经济体国家之间平等协调机制。此外,以金砖国家为代表,新兴大国也在事关全球治理、维护发展中国家权益等问题上积极进行协商配合。


——据陈伟光、曾楚宏《新型大国关系与全球治理结构》整理

材料二 由于19世纪末欧洲的政治、经济和文化均居于优势地位,欧洲人自然会这样认为:他们的卓越地位来源于其文明的优越性,而这又反映出他们作为一个种族的优越性。他们深信上帝创造的人是不同的,它将白人造得更聪明,所以白人能指导劳动,能指引四肢发达、头脑简单的劣等种族。这样就有了白人的责任这一概念——用理想主义的责任来掩盖当时的帝国主义的一种说教。

——摘编自[]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三 20171130日至123日,中国共产党在北京举办了一场规模空前的全球政党大会。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习近平出席开幕式并发表主旨讲话,来自120多个国家,200多个政党和政党组织的领导人齐聚北京,共商大计。这次大会名为中国共产党与世界政党高层对话会,主题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共同建设美好世界:政党的责任。媒体报导:这样的大场面,在世界政党史上可谓罕见。在中共十九大后开这样的会是非同寻常的,也是内涵深刻的。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这是中国推行全球治理模式、治理理念的伟大尝试,是中国全球治理政策的核心价值观念。


(1)根据材料一,概括指出当前国际形势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近代欧洲与当今中国对全球治理的不同之处并分析其产生的原因。
9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纵观世界历史,当市场经济插上工业革命的翅膀,人类发展进入工业化时代,工业生产可以将原本无用的物质大规模地转变为对人类有用的物质,使物质财富大量涌现和积累。在此基础上,以积累物质财富为目标的资本主义精神得以产生,成为社会主流意识。这种“囤积倾向”注入市场经济,就形成了普遍性社会心理,即追求“源于占有的快乐”。无节制的占有欲望和无止境的经济增长需要无限广阔的市场。只要市场空间足够大,经济增长就具有无限的扩展性,直到全世界都被卷入市场经济的巨流。以交换行为为基本特征的市场经济,依赖于专业化分工的不断深化和市场规模的不断扩大,要求冲破国家界限实现一体化的全球市场和全球经济。在以市场经济为主流的世界经济系统中,任何国家或经济体如果试图走封闭发展的道路,终将丧失活力,自绝于繁荣,或者被市场经济的洪流所淘汰,或者被市场经济吞噬而重生。

——摘编自金碚《论经济全球化3.0时代一兼论“一带一路”的互通观念》


从材料中提炼出一个观点,自拟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进行简要论述。(要求:观点明确,论述须有史实依据,史论结合。)
10 . 阅读下列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15世纪,追求财富的欧洲人梦想去东方发财,开始探寻前往东方的航路。意大利航海家哥伦布相信大地是球形的,从欧洲一直向西航行,一定能到达东方。这一时期欧洲航海技术和造船技术的发展,为远航创造了必要的条件。……新航路的开辟结束了世界各地相对孤立的状态,各地的文明开始会合交融,日益连成一个整体。欧洲的商人们开始直接同世界各地建立商业联系,以西欧为中心的世界市场的雏形开始出现。

——摘编自《世界历史教师教学用书》

材料二   二战以来,交通运输工具技术迅猛发展,把世界各国各地区更加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加速了原材料、资本和劳动力的国际流动。跨国公司和各种国际组织成为经济全球化的强有力的推动者。两极格局的瓦解也为经济全球化扫清了障碍,绝大多数国家都实行了市场经济体制,推动了世界经济向全球化发展。……经济全球化是一把双刃剑,它既加速世界经济发展和繁荣,也加剧了全球竞争中的利益失衡。对广大发展中国家来说,经济全球化既是机遇,也是挑战。

——摘编自《世界历史教师教学用书》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新航路开辟的原因及影响。
(2)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推动世界经济全球化迅速发展的因素。你认为在经济全球化趋势下,我国应如何抓住发展机遇?
2020-07-21更新 | 37次组卷 | 1卷引用:陕西省延安市吴起高级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