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当代世界发展的特点与主要趋势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8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各国间的贸易壁垒逐步减少,国际贸易规模日益扩大,各国经济联系进一步扩大和加强,各国贸易对世界市场的依存度上升。虽然国际贸易中还存在形形色色的保护主义,但贸易自由化已成为不可阻挡的趋势。各国金融中心和金融机构连为一体,国际金融市场愈益庞大,资金调拨和融通更为便捷,国际资本流动规模扩大。时间、地域已不再成为国际资本流动的大的障碍。

材料二   在经济全球化进程中,中国还只是一个被动参与的角色。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面临的挑战可以看作经济全球化对中国带来的挑战的缩影。尽管如此,在两种社会制度竞争共存的时代,中国必须主动融入国际社会,而不能被动地加入国际体系,中国不可能摆脱经济全球化这一现实存在的进程,而只能尽早做好准备,积极应对。

——材料一 、二均摘编自张茂明《试析经济全球化与世界格局多极化的互动关系》


(1)根据材料一,概括经济全球化的表现。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二战后初期有助于推动世界经济全球化运转的国际机构。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经济全球化过程中中国面临的挑战及应对措施。
2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近代以来世界科学中心转移示意图


图片来源:曾国屏《世界科学中心的四次转移》

材料二:大战全面爆发前,欧洲在科技发展的许多方面处于领先地位,大战的爆发及其结果却使美国成为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发源地。……1940-1941年,美国政府成立了国防研究委员会、科学研究发展局,以加强对科学研究工作的领导。……英国的科技人员通过政府派遣和自愿前往的方式流向美国……德奥意等国的科学家则因不堪忍受法西斯的种族歧视或思想禁银而前往美国。……来到美国的科学家们出于反法西斯的正义感,都为战胜法西斯积极贡献自己的力量。

——李积顺《第二次世界大战与第三次科技革命》

材料三:在科学全球化的时代,唯一的世界科学中心这样的说法,或许将成为历史。未来的世界可以是多中心并存的世界。随着中国等快速发展国家的进步,世界科学的前景将得到极大的拓展,并加快着科学发展的进程最终获益的将是整个人类。

——摘编自叶葒《中国能否取代美国成为世界科学中心》


(1)根据材料一,概括近代以来世界科学中心转移的特点。
(2)依据材料二,分析美国成为世界科学中心的原因及影响。
(3)阅读材料三,谈谈你对未来世界科学中心发展趋势的看法。
2022-09-22更新 | 76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南省许昌市禹州市第一高级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开学考试历史试题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张骞通西域以后,陆上丝绸之路被作为“国道”踩了出来,各国使者、商人、传教士等沿着张骞开通的道路,来往络绎不绝。汉朝遣使者至安息、奄蔡、犁靬、条支、身毒等国,在一年中,多时十余批,少时五、六批。一批多则数百人、少则百余人,都携带金币、帛等。近的要二、三年,远的要八、九年,才能返回长安。当时运往中亚、欧洲的商品,有蚕丝、丝织品、铁器、漆器等,铸铁和凿井技术也在这时西传。西方经“丝绸之路”输入中国的商品,有良马、骆驼、香料、葡萄、石榴、苜蓿、胡麻、胡瓜、胡豆、胡桃等。

——摘编自张维华《中国古代对外关系史》

材料二   当前,共建“一带一路”已顺利进入全面实施阶段。截至20193月底,中国政府已与125个国家和29个国际组织签署173份合作文件,一大批国际合作建设项目陆续启动;基础设施联通网络初步成型,沿线产业合作形成良好势头,各国政策协调不断加强,各领域的国际交流正在深入。20161117日,第七十一届联合国大会在通过的决议中首次写入“一带一路”倡议。2019425日至427日,第二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在北京举行。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出席会议。

——摘编自滕文生《古丝绸之路与共建“一带一路”》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汉代陆上丝绸之路形成的原因及影响。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新时代的“一带一路”与古代丝路的不同特点及共同影响。
2022-08-19更新 | 194次组卷 | 1卷引用:黑龙江省佳木斯市实验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开学考试历史试题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500年以前,阿拉伯和意大利商人在欧亚大陆从一个地区和另一地区之间贩运商品,主要是奢侈品——香料、丝绸、宝石和香精。到18世纪末,这种有限的奢侈品贸易由于新的、大宗生活必需品交易的扩大而转变为大规模贸易。跨大西洋贸易的规模尤为如此,美洲种植因为供应欧洲,先生产了大量烟草和蔗糖,以后又生产了大量咖啡、棉花及其他商品。他们还必须输入劳动力,从而导致了繁荣一时的三角贸易:欧洲的朗姆酒、布匹、枪炮及其他金属产品运到非洲,非洲的奴隶运到美洲,美洲的蔗糖、烟草和金银运到欧洲。

——摘编自(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二   16~18世纪的世界市场上,欧洲殖民主义者主要输出工业制成品,进口农矿产品,导致以欧洲工业生产与亚非拉原料生产为支柱的国际分工体系不断得到巩固。19世纪末到20世纪中叶,资本输.出成为推动经济全球化进程的重要动力,越来越多的国家被纳入世界市场体系之中。伴随着贸易的发展,国际资本和劳动力的大规模流动,世界市场对各国各地区的影响日益增强,各国经济的相互依赖性也不断增强,民族国家经济运行也呈现出国际化特征。二战后,随着国际直接投资的不断发展,美国、欧洲和日本的跨国公司开始走上国际经济舞台。冷战结束后,科技革命和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推动着经济全球化进程进一步加快。影响全球合作的政治因素和体制因素逐步得以消除,使得世界市场更加完整和统一各国国民经济主体在相对统一的市场经济规则下进行竞争,跨国公司的战略联盟不断出现,其决策全球化、经营多元化、交易内部化和母国区位分布分账化的趋势,对于世界市场的发展产生了深刻影响。与此同时,国际经济组织的形成与发展,为世界市场健康运行又提供了规则与制度方面的保证。

——摘编自赵宗博《全球化进程中的世界市场整合与中国经济发展战略》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从1500年以前到18世纪末世界贸易呈现的新变化。
(2)根据材料二,概括二战前推动世界经济全球化发展的因素,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二战后世界市场发展呈现出的特点。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50年,西德已经超过战前德国的生产水平,而到1958年,它更是成为西欧头号工业国。法国、意大利和其他西欧国家也经历了“经济奇迹”。从1948年到1974年全球衰退开始的二十五年间,西欧经济经历了前所未有的不间断增长。西欧人享受着繁荣和不断提高的生活水平。欧洲人后来把这段时期称为“白银的50年代”和“黄金的60年代”;法国人也有所谓“光辉的三十年”的说法。英国经济受老工业部门和丧失海外市场的拖累,因而落在其他国家后面,但它的增长速度也快过两次世界大战间的年代。

材料二   当持续的经济增长导致劳动力短缺时,西德和其他国家就开始引进外国劳工加入本国的劳动大军。战后欧洲殖民帝国纷纷瓦解,亚洲、非洲和加勒比海地区前欧洲殖民地的移民也大批涌入。客籍工人和移民成百万地涌进欧洲,后来导致了新的社会冲突和社会不满,在经济状况欠佳时尤其如此。大型移民社群越来越多,导致新的、经常具有种族因素的社会摩擦,考验着种族和文化上日益多元化的欧洲社会的适应性和宽容度。

材料三   西欧在经济上扩张的同时,它在一个整合程度更高的经济体系中的联系也更加紧密了。在两次世界大战期间,曾经有过无数关于欧洲联合的提议。二战后国际局势的不确定性也强化了一个理念,即西欧的未来在于一体化。有一些欧洲领导人曾经强烈呼吁建立一个“欧洲合众国”。1949年来自10个国家的国会的代表在斯特拉斯堡建立了一个欧洲理事会,希望它成为联合起来的欧洲的立法机构。尽管欧洲理事会的成员国数目逐年增加,并继续支持欧洲联合的思想,但它从来没有成为一支重要的政治力量。

——以上材料均摘编自(美)R.R帕尔默《现代世界史》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20世纪50-70年代西欧经济繁荣的原因,并简要分析其历史影响。
(2)根据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西欧走向联合的历史背景。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凡尔赛体系的重心在欧洲,在这种体系中占主导地位的是以强权和实力著称的英、法等战胜国,他们决定和会的一切重大问题,排斥了社会主义苏联,将战败国踩在脚下,广大中小国家的作用“仅是举手通过最高委员会已做出的决定”,没有真正的发言权。在对待德国问题上,凡尔赛和约一开始就矛盾重重,在达成协议后,它的实施进程也举步维艰。战胜国试图把一切当时能拿走的德国财富都拿走,一时不能拿走的也要有计划、有步骤地拿走。和会刚刚结束,德国的复仇主义者就打出了“打倒凡尔赛和约”的口号,民族主义和复仇主义在德国蔓延。

——摘编自赖凡《从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的内在矛盾看二战起源》

材料二   二战后很长时间内,美国多任政府均把实现欧洲一体化作为美国的重要战略。在美国看来只有统一强大的欧洲才能有效地“遏制”共产主义的扩张又可以避免德国民族主义死灰复燃,欧洲复兴也是美国经济的需要。20世纪70年代,鉴于政治上和经济上新的局面,美国决定重新调整对欧关系,对欧洲一体化实行有条件的支持。冷战结束后,美国对欧洲一体化的政策逐渐清晰,形成了“新欧洲”战略,称反对美国的法德等大国为“老欧洲”,支持美国的中东欧国家为“新欧洲”,积极介入欧盟扩大事务,支持亲美国家入盟,以此增加约束和控制欧盟的筹码。

——摘编自华芳《美国在欧洲一体化进程中的角色转变》

谢先泽《从国家利益看美国冷战后欧洲一体化政策调整》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凡尔赛体系的特征及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二战后美国对欧洲一体化态度的变化并分析其原因。
7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经济全球化并不是一个新近出现的事物。自新航路开辟以来,资本主义经济体系就处于不断扩张之中。从19世纪后期到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前,国际贸易迅速发展(如表4所示)。现有研究表明,18701914年间经济全球化达到一个小高潮。

               世界贸易指数和贸易总额

年份贸易指数(以1913年为100贸易总额(单位:10亿法郎)
18702445.5
18803668.8
18904994.2
190068118.2
191085162.4
1913100192.4

——摘编自刘宗绪主编《世界近代史》等

材料二   

——摘编自斯蒂芬·布劳德伯利等编著《剑桥现代欧洲经济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经济全球化在1870到1914年间达到小高潮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阐述第一次世界大战以来经济全球化发展的基本历程。
2021-06-08更新 | 5138次组卷 | 50卷引用:广东省名校2022届高三下学期开学测试历史试题
8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自关税及贸易总协定签订以来,多边贸易体系对全球国际贸易和经济发展发挥了极为重要的推动作用。但是,从1986年乌拉圭回合开始,多边贸易谈判难度不断增加,越来越多的经济体开始转向区域自由贸易协定。1991年以来,全球范围内的自由贸易协定迅速增多,截至20146月,在全部已知WTO的585个区域贸易协定中,379个已经处于实施阶段。除蒙古国外,全部WTO成员至少参加了一个以上自由贸易协定。2008年全球有35%的货物贸易被自由贸易协定覆盖,1990年则仅为18%,主要经济体如欧盟2009年有44.6%的贸易被自由贸易协定覆盖,同一时期美国为41.6%。区域经济合作越来越有可能成为与WTO并驾齐驱的国际贸易机制。

——摘编自沈铭辉《自由贸易协定与多边贸易体系》

材料二       目前美、欧、日三大经济体力图通过TPP(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议)、TTIP(跨大西洋贸易和投资协议)和PSA(多边服务业协议),形成新一代高规格的全球贸易和服务规则来取代WTO。上述协议中国都未参与。建立上海自贸区是新背景下全球贸易竞争的主动应对,是探索对外开放新模式的明智选择。建立上海自贸区,类似当年加入WTO,也就是用“开放促改革”。形成融入全球新格局新规则的“倒逼”机制。

——摘编自《上海自贸区建立背景与战略意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20世纪90年代以来区域经济合作发展加快的背景。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21世纪以来中国加快设立上海自贸区的影响。
9 . 近代以来,国际格局风云变幻。

材料一

17631914年这一时期是欧洲直接或间接地成为全球主人的时期,在世界历史上居有突出地位。欧洲的霸权不仅在政治领域——以大殖民帝国的形式——表现得很明显,而且在经济和文化领域也表现得很明显。到1914年时,欧洲已称霸全球。这是一个漫长过程的顶峰,这一漫长过程从500年前葡萄牙船长开始沿非洲海岸摸索前进时就开始了。随着权力的史无前例的集中,欧亚大陆的一个半岛已成为世界的中心。

——摘编自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二

关于“冷战”后的世界格局变化有不同的看法,其中一种是:“在20世纪的最后十年中,世界事务发生了结构性的变化。……苏联的失败和崩溃是一个西半球大国美国迅速上升为唯一的而且的确也是第一个真正的全球性大国的进程中的最后一步。”


(1)依据材料一概括18世纪中期到20世纪初国际格局的特点,结合所学从政治、经济角度加以说明。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在20世纪的最后十年中”世界格局出现的“结构性”变化,并分析其影响。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名校
10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世界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洞察时代和世界发展大势作出的重大战略判断,是对当前国际形势的一个重大和科学的概括。“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实乃多对矛盾共同作用的结果,具体呈现为六个方面。

1世界地缘经济与政治重心“东升西降东西矛盾”由过去的“西强东弱、西主东从”转向如今的“东西平视”,这堪称五百年未有之大变局。
2国际体系主导权“南升北降”,“南北矛盾”过去的“北强南弱、北主南从”转向“南北对等”。
3国际关系行为体“非(国家)升国(家)降”,这堪称近四百年未有之大变局。
4世界经济增长与科技创新的动能“新旧转换、新陈代谢”。
5中西互动趋于“平起平坐”,“中西矛盾”与力量对比由过去的“西强中弱”“西攻中守”转向如今的“中西互有攻守”,这堪称一百年和近两百年未有之大变局。
6气候变化等全球性挑战与美国单边主义共同作用,令全球治理供给严重不足,“治理赤字”明显增大,“供求矛盾”凸显。

——摘编自陈向阳《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变”在哪?》


(1)任意选择上述材料中的两个方面,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合理阐释。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应对当前的“大变局”应坚持的基本原则。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