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0 道试题
1 . 如图为1928年发现于通古斯巴西古城(今新疆境内)遗址的《大历十四年(779年)白苏毕梨领屯米状》(即发给屯田士卒白苏毕梨粮食的记录),它反映了此地部分驻军内调之后与吐蕃对峙时的治理状况。下列对其解读正确的是(     

A.证明了唐朝创立了屯戍制度B.可成为当时边治未溃的证据
C.说明新疆正式纳入中国版图D.反映了西域地区的开发程度
2024-05-25更新 | 31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安徽省合肥市第六中学等校高三下学期最后一卷模拟预测历史试题
2 . 下表是明代徽州地区土地交易契约中所使用的交易媒介统计表(单位:%)。对此表解读合理的是(     

年代

宝钞

白银

谷物和绢布

1402~1424 (明成祖)

82. 5

1

16. 5

1424~1425 (明仁宗)

66. 7

0

33. 3

1425~1435(明宣宗)

22. 5

2. 5

75

1435~1449(明英宗正统年间)

0

64. 8

35. 2

1450~1456(明代宗)

0

90

10

1457~1464 (明英宗天顺年间)

0

93. 9

6. 1

1464~1487 (明宪宗)

0

100

0

A.明朝后期物价恶性膨胀B.专制政府对经济宏观调控的削弱
C.老百姓生活的日益贫困D.宝钞崩溃是白银货币化主要原因
2024-05-25更新 | 14次组卷 | 1卷引用:安徽省江南十校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5月联考历史试卷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命题                                   解读
多因素的互动耦合引发成功改革若没有较强主体力量,难以确保政策的连贯性;较好的初始条件与较大的创新力度间有显著的替代关系;较复杂的外部环境并不会造成显著阻碍,反而能成为变革的驱动力;“创新力度”作为辅助条件,其大小并不必然导致改革的成败。要与其他条件协调才能生效。
强主体的改革容易成功在封建集权制国家,皇权至高无上,人治色彩浓厚,帝国权力的实际主宰者(不一定是皇帝)对于改革所持的态度就显得尤为重要。
改革措施、过程要求与创新力度相辅相成一方面,措施过少会导致失败,即未及时变革、配套措施不足,容易失败;另一方面,在弱主体的前提下,措施过多则会加速失败。这意味着成功的改革需要措施数量、主体力量和适度创新相匹配。
改革呈现历史周期率,王朝初期的改革容易成功一般来说,王朝初期的改革容易成功,所以改革要选择恰当的时机,文景之治、光武中兴和贞观之治均处于王朝的前期,初期的改革更能发挥基础优势,或者及时逆转劣势。
核心条件的缺失致使改革失败失败改革的分析有四个核心条件(较差的初始条件、较弱主体力量、较少变革措施、较低执行要求)

——摘编自徐国冲潘玲珑《改革是怎样炼成的?基于中国历史上重大改革的定性比较分析》

上表是学者对中国历史上重大改革考察后提出的命题及解读,根据材料,提取一个关于变法和改革的观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加以论述。(要求:观点明确,表述成文;论述充分,史实准确)
7日内更新 | 30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安徽省合肥市高三下学期三模考试历史试题
4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在1933年废两改元之前,中国经济生活中流通的货币有银两、银元、铜元(清末制钱)和纸币。铸造货币(硬币)的既有中央政府又有地方政府,还有私人银炉。纸币发行权也极为分散:享有发行权的既有华资银行,又有外资银行。华资银行又分国家银行、商业银行和地方银行;每一种货币都是形式多样,表现出明显的区域性特征;伴随着贸易而输入的各国货币,也广泛流通于中国。

——摘编自贺水金《不和谐音:货币紊乱与近代中国经济、社会民生》1840 年至1911年中国货币形式和数量

货币形式数量以元计值百分率(%)
中国银元240000000 元2400000009.6
外国银元1080000000 元108000000043.4
铜元200000000000枚1490000005.9
银两票30000000 两420000001.7
银元票50000000元500000002
铜钱票134000000 串1000000004
外国钞票110000000 元1100000004.4
银锭250000000 两34700000014
铜钱500000000000枚37300000015
总数 2491000000100

—摘自郝延平《中国近代商业革命》


从以上材料中提炼出一个历史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对其合理解析。(可以从总体上或局部提取历史信息,所提取的历史信息要明确,解读合理,史论结合。)
2024-02-08更新 | 14次组卷 | 1卷引用:安徽省宣城市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下图为秦至清粮食生产和需求演变趋势图。对其解读正确的是(     

秦至清粮食生产和需求演变
①从秦汉到晚清人均粮食占有量逐渐下降
②生产技术进步影响隋唐至宋元粮食供求
③高产作物使明至清前期粮食总产量大幅增加
④赋税制度变革影响了清前期人均粮食占有量
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
2024-01-19更新 | 115次组卷 | 2卷引用:安徽省六安市裕安区新安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命题解读
多因素的互动耦合引发成功改革若没有较强主体力量难以确保政策的连贯性;较好的初始条件与较大的创新力度间有显著的替代关系;较复杂的外部环境并不会造成显著阻碍,反而能成为变革的驱动力;“创新力度”作为辅助条件,其大小并不必然导致改革的成败,要与其他条件协调才能生效
强主体的改革容易成功在封建集权制国家,皇权至高无上,人治色彩浓厚,帝国权力的实际主宰者(不一定是皇帝)对于改革所持的态度就显得尤为重要
改革措施、过程要求与创新力度相辅相成一方面,措施过少会导致失败,即未及时变革、配套措施不足容易失败;另一方面,在弱主体的前提下,措施过多则会加速失败。这意味着成功的改革需要措施数量、主体力量和适度创新相匹配
改革呈现历史周期律,王朝初期的改革容易成功一般来说,王朝初期的改革容易成功,所以改革要选择恰当的时机,文景之治、光武中兴和贞观之治均处于王朝的前期,初期的改革更能发挥基础优势,或者及时逆转劣势
核心条件的缺失致使改革失败失败改革的分析有四个核心条件(较差的初始条件、较弱主体力量、较少变革措施、较低执行要求)

——摘编自徐国冲、潘玲珑《改革是怎样炼成的?——基于中国历史上重大改革的定性比较分析》

上表是学者对中国历史上重大改革考察后提出的命题及解读,根据材料,提取一个关于变法和改革的观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加以论述。(要求:观点明确,表述成文;论述充分,史实准确)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7 . 如图是唐朝前期的户籍登记内容,下列对此内容解读正确的是(     
计布二丈五尺
计麻三斤
计租二石
肆拾肆亩已受廿亩永业
合应受田壹倾叁拾壹亩廿三亩口分
八十七亩未受- - 亩居住园宅
A.土地兼并现象得到了遏制B.农业生产时间有一定保障
C.征税的标准是以财产为主D.政府对农民人身控制减弱
2024-02-04更新 | 18次组卷 | 1卷引用:安徽省合肥市第一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8 . 如表为不同文献关于唐朝后期的历史叙述。对此解读准确的是,唐后期(     
白居易《重赋》租庸者,谷帛而已……(今)国家定两税(指户税和地税),本意在爱人。厥初防其淫,明教内外臣。税外加一物,皆以枉法论。
《旧唐书·宪宗传》元和六年(811年),注意维护宣官神策中尉之权,但拒绝接受处州刺史进贡的助军钱绢,并颁布抚恤百姓德音以革弊立防。
《南郊赦文》唐文宗(809—840年)(时牛僧孺、李德裕党争,文宗领诏令)天下除二税外,不得辄有科配,其擅加杂榷率,一切宜停。
A.藩镇割据削弱中央集权B.政府重视减轻农民经济负担
C.政治斗争加剧农民起义D.土地兼并盛行威胁租庸调制
2023-11-12更新 | 830次组卷 | 15卷引用:黄金卷06(16+3模式)-【赢在高考·黄金8卷】备战2024年高考历史模拟卷(江西、安徽、贵州、广西、黑龙江、吉林、甘肃新七省专用)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9 . 1902年创办的山西大学堂设中学专斋和西学专斋,中学专斋初设经、史、政、艺四科,后只保留经学一门,并增设外文、理化、史地、艺体等。1905年首批毕业生分别被授予“贡生名义”。对此解读正确的是(       
A.新式学堂已摆脱传统教育的模式和观念
B.近代教育呈现出新旧交织的转型期特征
C.该学堂的创办是中国教育近代化的标志
D.学堂选官已经成为官员选拔的主要方式
10 . 1215年,英格兰国王约翰被迫签订《大宪章》后,教皇英诺森三世则发布诏书宣布该文件无效。他在诏书中斥责男爵们藐视宗座、侵犯国王,且禁止国王履行文件中的内容,也禁止男爵们要求国王履行。对此解读正确的是,这一时期( )
A.世俗王权高于教皇权力B.教廷试图维护封君封臣制
C.英国封建制度走向瓦解D.英国进入君主立宪制时期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