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03 道试题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1 . 【中国古代俸禄制度】

材料一   战国中期,随着封建官僚制度的建立,国君对各级官吏的报酬,一般已不采用分封土地的办法,而是以一定数量的粮食作为俸禄,有时赏给部分钱币或黄金。以官位的高低定俸禄的多少。在君主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下,除皇帝世袭、皇族按其与皇帝亲疏分别享有高卑不等的爵禄特权外,广大的官僚,则是皇帝按其统治的需要,通过各种途径从贵族、平民中选拔出来,任以职位,颁给俸禄。职官不能世袭,俸禄随任免而给除。这种任职获禄,对官僚而言,实际上只是其为皇帝进行统治所付出的劳绩心力的一种物质报酬。

——摘编自黄惠贤、陈锋《中国俸禄制度史》

材料二   古代官史俸禄表。

唐代大致有禄米、俸钱、职田和禄力等项。以安史之乱为界,前期基本实行年禄、月俸双轨制,年禄给粮食,月俸主要给铜钱;后期基本上只实行月俸制。月俸虽仍以钱计算,但在支付时,常以谷帛等实物充给。
宋代大体可分为正俸、加俸和职田三大类。正俸包括俸钱、衣赐、禄粟。俸钱按月支给,自使相40万文,下至郢、唐、复州内品300文;衣赐按年颁给绫、绢、布匹;禄粟月给,使相200石,至入内班官1石。加俸主要有职钱和随从衣粮、餐钱等。
明代由实物、货币和土地三部分组成。以洪武二十年(1387年)所定岁禄为“定例”,正一品岁禄米1044石,月给87石;从九品岁禄米60石,月给5石。岁禄本色虽以米计,但发放时却或以钞折米,或以绢折米,且京官与外官有别。至明中期,官员俸给分为本色、折色两种。“本色”(岁俸米)又分月米、折绢米和折银米,月米不分官品,每员1石;折绢米绢1匹当银6钱;折银米银6钱,5分折米1石。“折色”仍以石计量,又分折银与折钞,各有不同的折算标准。
清代俸禄的支给,虽说是“银米兼支”,但主要以支银为主。俸禄的支给标准,也主要以银两来衡定。

——摘编自曾宪阳《浅议古代官吏的俸禄》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古代俸禄制度产生的原因,并对俸禄制度进行简要评价。
(2)根据材料二,概括唐宋以来俸禄发放标准物的变化,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明清时期俸禄发放变化的原因。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命题解读
多因素的互动耦合引发成功改革若没有较强主体力量难以确保政策的连贯性;较好的初始条件与较大的创新力度间有显著的替代关系;较复杂的外部环境并不会造成显著阻碍,反而能成为变革的驱动力;“创新力度”作为辅助条件,其大小并不必然导致改革的成败,要与其他条件协调才能生效
强主体的改革容易成功在封建集权制国家,皇权至高无上,人治色彩浓厚,帝国权力的实际主宰者(不一定是皇帝)对于改革所持的态度就显得尤为重要
改革措施、过程要求与创新力度相辅相成一方面,措施过少会导致失败,即未及时变革、配套措施不足容易失败;另一方面,在弱主体的前提下,措施过多则会加速失败。这意味着成功的改革需要措施数量、主体力量和适度创新相匹配
改革呈现历史周期律,王朝初期的改革容易成功一般来说,王朝初期的改革容易成功,所以改革要选择恰当的时机,文景之治、光武中兴和贞观之治均处于王朝的前期,初期的改革更能发挥基础优势,或者及时逆转劣势
核心条件的缺失致使改革失败失败改革的分析有四个核心条件(较差的初始条件、较弱主体力量、较少变革措施、较低执行要求)

——摘编自徐国冲、潘玲珑《改革是怎样炼成的?——基于中国历史上重大改革的定性比较分析》

上表是学者对中国历史上重大改革考察后提出的命题及解读,根据材料,提取一个关于变法和改革的观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加以论述。(要求:观点明确,表述成文;论述充分,史实准确)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为少数民族专章设传、系统开展民族书写,始于《史记》。司马迁认为“匈奴,其先祖夏后氏之苗裔也”“越王勾践,其先禹之苗裔”“中国之虞与荆蛮勾吴兄弟也”……司马迁将匈奴等他族传记归入“列叙人臣事迹”的传目之下,赋予了少数民族以等列天子臣民之身份,彰显了司马迁对于民族一统的向往……“匈奴日以骄,岁入边,杀掠人民畜产甚多”“骠骑仍再出击胡,获者四万。是岁费凡百余巨万”,可见司马迁既反对其他民族对汉朝的侵扰,亦反对汉朝对这些民族和地区的用兵。

——摘编自刁生虎、王欢《〈史记〉民族书写与司马迁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材料二   20世纪20年代至40年代曾出现过中国民族史撰述高潮。1939年,顾颉刚有感于帝国主义利用民族问题分裂中国的阴谋,发表了《中华民族是一个》一文,提出“五大民族”一词是中国人作茧自缚,授人以分裂的口实,应该正名,“中华民族是一个”,边疆与内地为一体。费孝通则认为中华民族既是一体,又是多元,一体与多元原是辩证统一的概念。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实施民族平等和民族区域自治政策,在全国范围内进行了大规模的少数民族社会历史调查工作,费孝通参与并领导了这一工作,从中他“深切体会到民族是一个……具有亲切认同感的群体。”他于20世纪80年代末发表《中华民族的多元一体格局》,构建了有关中华民族形成、发展的“多元一体”理论。

——摘编自赵梅春《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理论与中国民族史撰述》等

(1)根据材料一,概括司马迁的民族观,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形成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指出费孝通与顾颉刚研究观点的不同之处,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费孝通观点形成的原因及意义。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世纪早期的民族迁徙和混合,破坏了原来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民族关系,促进了以地域、语言和经济联系为纽带的更高阶段的民族的形成。在新民族形成过程中,产生了建立统一的民族国家的进步趋向。这一趋向,一方面经常受到中世纪连绵不断的战乱和分裂势力的削弱,另一方面又受到市民阶级和广大农民的支持而增强。在几种力量交互作用的混乱局面中,王权是进步力量。王权与市民阶级结成联盟,并利用广大农民,从而使要求建立民族国家的趋向逐渐占了主导地位。到14、15世纪,这种趋向终于以理论形式表现出来,这便是市民阶级的民族主义思想。近代西欧民族主义产生和形成,也与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这两大革命运动紧密地联系在一起。这两大运动大大增强了民族意识,促进了民族主义的产生和形成。

——摘编自范保学《西欧民族主义初探--从文艺复兴到德国统一》

材料二   法国大革命播下了近代民族主义的种子,而后法国进行了一系列对外侵略和扩张,将大革命的成果以战争的形式向外输出,加速了欧洲其他国家民族主义的发展。19世纪20-40年代地域广泛的欧洲民族运动连绵不断,一浪高过一浪,大批民族国家在欧洲应运而生。民族国家的建立,大大促进了欧美资本主义工业化的迅猛发展,随着资本主义的极度膨胀,民族主义逐渐失去了先前争取本民族正当利益的进步性,日益蜕变为民族沙文主义和殖民主义。在民族主义的旗帜下,欧美列强逐步走上了武力拓展市场、把广大亚非拉地区沦为其殖民地的道路。与此前后,殖民地被压迫民族的“应激型”民族主义逐渐兴起。但是,相比于欧美列强,亚非拉地区民族主义的发展要缓慢得多,在西方的入侵和本国民族意识觉醒这二者之间,存在着一个相当大的时间差。

——摘编自李詹《近代欧洲民族主义的蜕变和亚非拉“应激型”民族主义的兴起》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近代西欧民族主义产生的背景。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近代民族主义传播的特点并简评其影响。
(3)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民族主义的认识。
2024-05-29更新 | 10次组卷 | 1卷引用:安徽省江南十校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5月联考历史试题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2024·全国·模拟预测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5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193111月,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颁布的《宪法大纲》明确规定,“中华苏维埃政权所建设的是工人和农民的民主专政的国家”,工人,农民,红军士兵及一切劳苦民众和他们的家属,不分男女,民族和宗教信仰,在苏维埃法律面前一律平等。1935年华北事变发生后,中国共产党决定把“苏维埃工农共和国”改为“苏维埃人民共和国”。人民共和国以工农为主体,同时又容纳一切反帝反封建的阶级。全面抗战爆发后,中共领导的抗日民主政权是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性质的政权,即几个革命阶级联合起来对汉奸和反动派的民主专政。在政权工作人员中,共产党员、非党左派进步人士和中间派人士各占三分之一、该政权的施政方针“以反对日本帝国主义,保护抗日的人民,调节各抗日阶层的利益,改良工农的生活和镇压汉奸、反动派为基本出发点”。

——摘编自虞和平主编《中国现代化历程》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中国共产党把“苏维埃工农共和国”改为“苏维埃人民共和国”的历史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三三制”政权的积极作用。
2024-04-16更新 | 26次组卷 | 2卷引用:2024年安徽省普通高中学业水平选择性考试猜题卷(二)历史试题
6 . 【东西方社会的基层治理】

材料一   明代,王阳明平定匪患,颁布十家牌法。各家要父慈子孝、兄爱弟敬、妇和妇随,遇事要谦让,不得大兴词讼。轮牌人每日需巡视各家一番,并做好记录。十家牌法:某县某坊,某人某籍………右甲尾某人、右甲头某人。十家当家人轮流当值,每日酉时,持牌到各家,照牌审查。某家某夜少某人,往某处、干某事等,如有可疑,立即报官。如有隐匿,事发,十家同罪。

——摘编自王阳明《王阳明全集》

材料二   早在16世纪,资本主义雇佣关系的发展,在易北河以西的大部分地区,包括法国、低地国家、意大利北部、西班牙、德意志西部、英国和瑞典,都基本不采用农奴制,建起近代自治村社。各国颁布法律和敕令,废除了贵族专有土地所有权,拥有资本者可以直接购买土地成为土地所有者。17世纪,在西欧和北欧,传统庄园领主仍然享有广泛的特权:农民每一年都需要向领主缴纳免役费、农民土地交易时需缴纳交易费、领主垄断食品加工工具的垄断权,农民负担很大。这些特权导致农民暴动时有发生,很多国家就逐步将这些特权废除,权利收归国有或村社,村社获得土地使用和买卖自由。18世纪,虽然农民在村社已经形成政治实体,但社会影响力有限。随着法国启蒙思想和大革命爆发,村社自治权利得到进一步扩大,甚至可以独立选择议员和代表,参加全国政治活动。

——摘编自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分析王阳明推行十家牌法的历史作用。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概括欧洲基层自治发展的历程并分析其取得进步的历史背景。
7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在戊戌变法期间,维新派曾与顽固派进行过一次激烈的论战,论战的中心就涉及了中学与西学的问题。梁氏分析了科举制长期存在,被统治阶级固守不放的原因。其认为中国传统的知识分子均把学而优则仕作为追求的目标,而科举考试正好为他们提供了这样一个平台,只要努力读书,通过八股考试,就能够获致高位,飞黄腾达。而由科举制产生的整个官僚体制则是整个统治阶级的根基,根基断,则统治不保,所以统治者们将其看作是守旧之命脉。但若科举不变,则有亡国的危险,所以梁启超对于废八股,变科举的态度十分坚决。

——摘编自张薪《资产阶级维新派思想家对科举制度的批判与变革》

材料二   17世纪至18世纪,西方学者开始大量地翻译和写作关于中国考试制度方面的书籍,潜心研究这一制度在西方国家运用的可行性。孟德斯鸠、狄德罗和卢梭等人相继都在他们的著作中一致赞扬中国的制度。历史学家布罗代尔认为,法国教育是以中国竞争的笔试为基础的,而以竞争考试实行文官制度的思想则来源于中国。不仅如此,在英国、西班牙等其它西方国家,学者们纷纷研究中国科举制的利弊,希望引入这一制度为本国的政府管理注入新鲜的血液,以适应资本主义的发展。

——摘编自孔杰《论科举制的西传历程》

近代中外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对中国的科举制度产生了不同的看法,任选一个立场,对材料中的观点进行评述。(要求:观点明确,阐明理由,史论结合,逻辑严密)
8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史记》首设《循吏传》,列于类传之首。《史记·循吏传》记载了春秋时期的5位循吏。

循吏

《史记·循吏传》的记载

齐国孙叔敖

其政“施教导民”“政缓禁止”,其人“三相楚而心愈卑”,其为治“吏无奸邪,盗贼不起”,百姓“各得其所便,民皆乐其生”

郑国子产

为相一年,竖子不戏狎,斑白不提挚,僮子不犁畔。二年,市不豫贾。三年,门不夜关,道不拾遗。四年,田器不归。五年,士无尺籍,丧期不令而治

鲁国相公仪休

拒收遗鱼, “食禄者不得与下民争利,受大者不得取小”

楚国相石奢

竖直廉正,无所阿避

晋国法官李离

“过听杀人”,以身“正国法”

材料二   元代修的《宋史·循吏传》人物铨选, “抚子之长……尽其平生”,如程师孟“累领剧镇”,先后出任过南康军、楚州、洪州及青州等地知州;崔立则前后历知十余州。在“循名责实”原则下,以考课优异,有富民、缉盗、治狱、化俗、抚边等实绩的官吏入传。如赵尚宽“按视图记,得汉召信臣阪渠故迹,益发卒复疏三陂一渠,溉田万余顷。又教民自为支渠数十,转相浸灌。而四方之民来者云布,尚宽复请以荒田计口授之,及贷民官钱买耕牛。比三年,榛莽复为膏腴,增户积万余”。高赋继赵尚宽之后知唐州,两任期满时, “田增辟三万一千三百余顷,户增万一千三百八十,岁益税二万二千二百五十七”。

——摘编自牛子晗《正史〈循吏传〉入传标准与记述内容的变化》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司马迁界定循吏的标准,并分析影响其推崇循吏的原因。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从《史记》到《宋史》循吏人物铨选的变化,并分析其影响。
9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201571日,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五次会议经表决通过了全国人大常委会关于实行宪法宣誓制度的决定,这标志着中国以立法形式正式规定实行宪法宣誓制度。凡经人大及其常委会选举或者决定任命的国家工作人员正式就职时公开向宪法宣誓。

宣誓誓词

我宣誓:忠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维护宪法权威,履行法定职责,忠于祖国、忠于人民,恪尽职守、廉洁奉公,接受人民监督,为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努力奋斗!

——摘编自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实行宪法宣誓制度的决定


根据以上材料信息,自拟一个论题并进行阐释。(要求:论题明确,论证充分,逻辑清晰。)
2024-02-05更新 | 11次组卷 | 1卷引用:安徽省芜湖市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10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某赋役制度示意图

材料二   缩小行政区划是晋察冀边区改造旧行政的重点之一。旧有的行政区划幅员广阔,一个区所辖村庄有多达几百个的,而华北山地民居普遍分散。晋察冀边区的做法是普遍实行小区制度。但在区县机构设置上,相较阎锡山治下的主要变化在于增加了公安和人民武装两科(部),国民党政权体系上层有复杂完备的组织机构,而村级只有一个村长,这样导致政令到县以下即形同虚文。晋察冀边区的做法是各村都建立民政、财政、教育、实业、司法五个部门,每个部门委员会都由数人组成,这些职务一般都是无偿义务性质。

——摘编自王龙飞《破旧立新:中共在抗日根据地的政权建设》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该赋役制度实施的背景。
(2)根据材料二,概括晋察冀抗日根据地政权建设方面“破旧立新”的措施。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晋察冀抗日根据地政权建设方面“破旧立新”的意义。
(3)从新中国成立后的史实中再举一例制度变革,并说明其是如何“破旧立新”的。
2024-02-01更新 | 13次组卷 | 1卷引用:安徽省宣城市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