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高中历史综合库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已选知识点:
全部清空
解析
| 共计 588 道试题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1 . 【中国古代俸禄制度】

材料一   战国中期,随着封建官僚制度的建立,国君对各级官吏的报酬,一般已不采用分封土地的办法,而是以一定数量的粮食作为俸禄,有时赏给部分钱币或黄金。以官位的高低定俸禄的多少。在君主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下,除皇帝世袭、皇族按其与皇帝亲疏分别享有高卑不等的爵禄特权外,广大的官僚,则是皇帝按其统治的需要,通过各种途径从贵族、平民中选拔出来,任以职位,颁给俸禄。职官不能世袭,俸禄随任免而给除。这种任职获禄,对官僚而言,实际上只是其为皇帝进行统治所付出的劳绩心力的一种物质报酬。

——摘编自黄惠贤、陈锋《中国俸禄制度史》

材料二   古代官史俸禄表。

唐代大致有禄米、俸钱、职田和禄力等项。以安史之乱为界,前期基本实行年禄、月俸双轨制,年禄给粮食,月俸主要给铜钱;后期基本上只实行月俸制。月俸虽仍以钱计算,但在支付时,常以谷帛等实物充给。
宋代大体可分为正俸、加俸和职田三大类。正俸包括俸钱、衣赐、禄粟。俸钱按月支给,自使相40万文,下至郢、唐、复州内品300文;衣赐按年颁给绫、绢、布匹;禄粟月给,使相200石,至入内班官1石。加俸主要有职钱和随从衣粮、餐钱等。
明代由实物、货币和土地三部分组成。以洪武二十年(1387年)所定岁禄为“定例”,正一品岁禄米1044石,月给87石;从九品岁禄米60石,月给5石。岁禄本色虽以米计,但发放时却或以钞折米,或以绢折米,且京官与外官有别。至明中期,官员俸给分为本色、折色两种。“本色”(岁俸米)又分月米、折绢米和折银米,月米不分官品,每员1石;折绢米绢1匹当银6钱;折银米银6钱,5分折米1石。“折色”仍以石计量,又分折银与折钞,各有不同的折算标准。
清代俸禄的支给,虽说是“银米兼支”,但主要以支银为主。俸禄的支给标准,也主要以银两来衡定。

——摘编自曾宪阳《浅议古代官吏的俸禄》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古代俸禄制度产生的原因,并对俸禄制度进行简要评价。
(2)根据材料二,概括唐宋以来俸禄发放标准物的变化,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明清时期俸禄发放变化的原因。
2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路易十一统治时期(1461-1483年),一些封建贵族结成“公益同盟”,反抗国王。路易十一用战争与外交手段摧毁了贵族同盟,收回了不少贵族领地。1491年,查理八世又通过联姻合并了布列塔尼。至此,法国领土基本统一、近代法国版图轮廓初步确立。与此同时,封建地主制逐渐取代了封建领主制,各地之间的经济联系增强,经济关系上的差异性渐渐缩小。法国人民的民族意识也已经觉醒,民族文化发展。路易十一时,不仅军权、财权在握,而且疏远大贵族,从社会下层选拔贤能之士为官,设立行省高等法院,强化了统治体系。在他的统治之下,三级会议仍然召开,但一切都仰承他的意志。

——摘编自沈炼之主编《法国通史简编》

材料二   法语发展史上的重要事件(节录)

时间重要事件
1380巴黎的法兰西岛方言被腓力六世指定为国家语言,王权所在地巴黎的地区方言演变成具有高于其他方言地位的共同日常交际用语。
1539弗朗索瓦一世颁布正式法令,要求王国内所有判决、任命、契约乃至遗嘱都只能以巴黎方言为主形成的法语撰写。
1549文学团体“七星诗社”发表了《保卫与发扬法兰西语言》一文,提出要使法语从其他民族语言中脱颖而出,变得像拉丁语一样高贵。
1714《拉斯塔特条约》签订以后,法语成为了最重要的国际性外交语言,流行于欧洲所有的宫廷和使馆。此后,欧洲的一切国际条约都以法语书写。
1791以杜梅尔格为首的革命者成立了“法语爱好者协会”。他们认为,语言是建构民族过程中凝聚个体与共同体的重要桥梁。

——据汤晓燕《16至19世纪法语作为民族语言地位的变化》等整编

材料三   法国是欧洲建设的领头羊,在当时冷战正酣的形势下发挥着特有的影响和作用。中国改革开放吸引外资和学习先进管理经验,在亚洲始于日本,在欧洲始于法国,而法国在国际舞台上的影响力则是日本远不能企及的。中法关系的发展在欧洲则起到了引领和示范作用,西欧国家相继出台对华政策。德国积极发展对华关系,最初完全是受到法国的启发。当时中美尚未建交,以法国为首的欧洲国家对华关系,在中国改革开放之初,其特殊意义和作用不言自明。

——摘编自孙海潮《中法关系与中国改革开放进程》

(1)根据材料一、归纳15世纪后半期法国社会从“二元政治格局”走向“一元政治格局”的表现。
(2)“语言是建构民族过程中凝聚个体与共同体的重要桥梁”。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法语在法国近代历史进程中的作用。
2024-06-08更新 | 16次组卷 | 1卷引用:安徽省2024届普通高等学校招生适应性考试(三)历史试题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20世纪2030年代,“救济农村”“建设农村”“复兴农村”成为中国社会的普遍呼声。一批知识分子,怀着救世济民的真诚愿望,发起乡村建设运动。他们认为乡村治理不只是简单的农村经济改良工作,而是一场民族文化复兴运动。晏阳初领导的中华平民教育促进会、梁漱溟领导的乡村建设运动是其中的突出代表。

——摘编自张忠民《略论近代中国的“乡村建设运动”》

材料二   新中国成立后,乡村治理实行了国家主导下的“政社合一”的治理模式。改革开放以后,政府的单一主体模式被打破,开始了政府与市场两元主体治理时期。2006年农村税费改革以后,在新农村建设的推动下,乡村治理形成了以广大农民为主体,政府、市场、社会组织、新乡贤等多种组织和个人参与的多元主体的乡村治理模式。新时代,为了推进乡村治理体系现代化,一个以农民为主体,政府、社会组织、新乡贤以及新型经营主体参与的多元主体的乡村治理体系正在不断完善。这样的体系构建既保障了农民在乡村治理中的主体地位,调动了其参与乡村建设和发展的积极性,也提升了乡村治理的效果。

——摘编自蒋永穆等《新中国70年乡村治理》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20世纪20—30年代中国的“乡村建设运动”兴起的背景并对其进行简要评析。
(2)根据材料二、概括新中国成立以来乡村治理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取得成效的原因。
2024-06-05更新 | 4次组卷 | 1卷引用:安徽省A10联盟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6月月考历史试题
4 . 中国古代服饰的发展是时代变迁的缩影。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中国古代文献中关于服饰的记载(部分)

出处内容
《礼记·深衣篇》(西汉)上衣用布四幅,表明一年有四季;下裳用布十二幅,代表一年有十二月;袖口圆弧,领子方正、意味着公正;背缝垂直,体现出诚直。
《太平广记》(唐)玄宗女寿阳公主嫁后宫诸王皆服胡服。
《宋史·舆服志》绍兴五年,高宗谓辅臣曰:“金翠为妇人服饰,不惟靡货害物,而侈靡之习,实关风化……宜申严禁。”

——摘编自张玲《中国古代服饰的文化符号内涵及制度规范》等

就材料整体或其中一点提出一个观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加以说明。(要求:观点具体明确,说明须史论结合)
2024-06-05更新 | 11次组卷 | 1卷引用:安徽省A10联盟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6月月考历史试题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宋代的铸钱量比唐代大为增加,可是因为商业发达,流通量大增,货币仍感不足,于是又在一些地区发行铁币。铁币价轻体重,每千文重达25斤,携带十分不便。四川大商人就联合发行一种纸币,称作交子,也是在一地交钱后到另一地取钱。不久交子改由政府发行,并设立了机构管理,交子遂成了世界上最早的流通纸币。南宋时又在湖广地区发行会子,与交子共同使用。最初交子、会子发行量有所控制,币值稳定而有信用,可以随时兑换成铜币,所以起了很好的作用。但后来政府因财政困难,大量发行纸币以弥补亏空,于是纸币严重贬值,导致南宋经济混乱,加速了它的灭亡。

——摘编自马克垚《世界文明史》

材料二   统观元代币制,经过三次改革,却始终在于推行纸币制度。除少数边陲如云南尚使用实物货币及贝币外,全国通行,基本上达到全国的货币统一。元朝最初发行纸钞的二十余年间,尚能维持其相对稳定,此后由于巨额的军队供养,宫廷开支和军功评赐等,致国家全年的财政收入半年用尽,这就不能不乞救于纸钞的发行。同时连年征战,经济停滞,纸币的通货膨胀,只不过是其中的一个必然现象而已。

——摘编自石毓符《中国货币金融史略》

(1)根据材料一,概括宋朝交子出现的原因,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纸币发行流通的影响。
(2)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宋、元朝纸币发行流通的不同特点。
6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西周的宗法分封制度,造就了华夏系民族共同体与戎、夷、蛮、狄共同体犬牙交错、夷夏混居的族群分布格局。春秋以降,周王室在“礼崩乐坏”的大趋势下日益式微,由此失去了制衡诸侯和四裔诸族的“天下共主”地位。大国争霸、四夷交侵背景下的剧烈社会动荡,极大地推动和促进了各地族群的空前融合和相互认同。华夏、蛮、夷、戎、狄之间的文化差距和心理隔阂日益消弥,华夏与蛮夷戎狄一体同源的思想观念应运而生。这种观念的广泛流行,代表了当时“中国认同”的最高境界。

——摘编自田广林、任妮娜《从夷夏异制到华夷一体:春秋战国时期的“中国”认同》

材料二   南宋统治者对南方西南少数民族采取了“权其酋长、使自镇抚”,建立土官统治,实行“以夷治夷”或“以夷治蛮”政策。辽、金建立政权后,逐步改变了对待异族掠夺与同化政策,承袭了“胡汉分治”与“因俗而治”,实行两种制度,“以国制待契丹、以汉制待汉人”。辽、金都实行了南北面官制、蕃律和汉律,还接受了先进的汉族文化和管理制度。元朝中央设宣政院管辖藏族地区事务,制定了“吐蕃刑律”,极大地密切了吐蕃地区与中央的关系。继南宋将澎湖划归福建晋江县管辖后,元在澎湖设立了巡检司,管辖台湾和澎湖。在北、西北地区设立羁縻卫所和屯田,以当地民族首领充任卫所长官。南方和西南地区,在土官制度基础上,发展成更加严密的土司制度。

——摘编自孙懿《中国民族区域自治的历史进程》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春秋战国时期“中国认同”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辽宋夏金元时期国家治理的新举措及特点。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7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国民”的概念是19世纪末随着“兴民权”口号的提出而在中国出现的。189C华梁启超在《论近世国民竞争之大势及中国前途》中指出:“国民者,以国为人民公产之称也。…一国之民,治一国之事,定一国之法,谋一国之利,挥一国之患,其民不可得而侮,卖国衣可得而亡,是之谓国民。”他进而还说:“人群之初级也,有部民而无国民,由部民而进为国民,此兰野所由分也。部民与国民之异安在?曰:群族而居,自成风俗者,谓之部民;有国家思题、能自布政治者,谓之国民。”这就给“国民”这一概念赋予了鲜明的近代意识。

——摘编自沙磊《论梁启超的“国民死”》

材料二   毛泽东“人民”概念不同时期的内涵

时间著作内涵
1926年《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无产阶级、半无产阶级、小资产阶级属于“人民”概念的范畴
1935年《论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策略)一切坚持抗战的阶级、阶层和社会团体属于“人民”概念的范畴
1949年《论人民民主专政》人民的范围是工人阶级、农民阶级、城市小资产除级和民族资产阶级
1957年《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一切赞成、拥护和参加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阶级、阶层和社会集团,都属于人民的范围

——摘编自史坤坤《毛泽东“人民”概念研究》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梁启超“国民观”的内涵及其产生的时代背景。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与梁启超的“国民观”相比,毛泽东“人民观”的主要特征,并简析其意义。
8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时间铁路修建概况
1876中国土地上出现了第一条铁路,即英国资本集团采取欺骗手段擅筑的吴淞铁路,
但经营了一年多, 就被清政府赎回拆除了。
1881清政府洋务派主持修建唐山至胥各庄的铁路,从而揭开了中国自主修路的序幕。
1903中东铁路正式运营, 这是列强通过修建铁路攫取中国资源的标志。
1909我国第一条自行设计并修建的铁路——京张铁路全线通车。
1911截止辛亥革命爆发前夕, 清政府时期共修建铁路9100公里, 但其中只有 1800公里属于清政府拨款自建、赎回或商办。
1912民国政府宣布统一路政,将各省已经建成和正在兴建的铁路收归国有, 用于抵借外债, 因而形成了帝国主义掠夺中国路权的第二次高潮。
1928南京国民党政府执政以后,主要是以官僚买办资本与帝国主义垄断资本合资方式修建铁路, 从而出现了帝国主义掠夺中国路权的第三次高潮。
1945抗战结束前夕,国民党政府实际管辖的铁路里程只有1400多公里, 就是说除东北、台湾省铁路全部丧失外, 又在抗战期间丢掉95%
1949全国铁路营业里程仅为21810公里,铁路机车以蒸汽机车为主。
1952成渝铁路是中国西南地区第一条铁路干线,是新中国成立后建成的第一条铁路。
1975对宝成铁路的电气化改造完成, 中国铁路首次实现电气化。
2017两列复兴号动车组率先从京沪高铁两端的北京南站和上海虹桥站双向首发,宣告我国铁路技术装备水平进入一个新时代。
2008京津城际铁路通车运营, 中国进入高铁时代。
2021截至年底,全国铁路营业里程已高达15万公里, 全国高铁汇总里程数也突破4万公里, 位居世界第一。

摘编自苗秋林《中国铁路运输》(中国铁道出版社,1994-01)

从表格中提炼中国铁路发展史的相关历史信息,拟定一个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阐述。
(要求:论题明确,表述成文,持论有据,史论结合。)
2024-05-25更新 | 11次组卷 | 1卷引用:安徽省江南十校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5月联考历史试卷
9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近代以来,西方学者宽扬中国历史“停滞论”,这种理论以西方为标尺衡量中国历史进程,认为如果没有西方资本主义入侵的催化作用,中国根本无力产生近代性变化。如20世纪30年代,日本学者秋泽修二鼓吹“中国社会亚细亚的停滞性”,宣扬中国社会的根本性格是停滞的、循环的、倒退的,要推动中国历史发展,必须打破循环,中国自身没有这种能力,只有依靠外力才能实现。

——摘编自赵庆云《中国历史“停滞论”辨析》

提取材料中的观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加以评析。(要求:紧扣材料信息和主题,逻辑严谨,论证全面,表述成文)
10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791年爆发的海地革命掀起了大规模的资产阶级革命运动——拉美独立运动,到19世纪20年代末,形成了亚非拉民族解放运动史上的第一次高潮。拉美国家最先全面殖民地化,随之殖民地社会经济、政治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化,在北美独立战争胜利的鼓舞下,拉美人民利用欧洲拿破仑战争的极好契机,掀起了推翻殖民统治的革命斗争。当亚非人民反殖斗争正蹒跚前进的时候,拉美人民就已经掀起了波澜壮阔的资产阶级革命运动。拉美独立战争推翻了长达300年的殖民统治,建立了16个独立的国家。

——摘编自薛源官《近代亚非拉民族解放运动史分期问题初探》

材料二   1905年伊朗(时称“波斯”)发生革命,一位目击者于1906年写道:我以为东方正从酣睡中觉醒。在中国,它表现为一种显著的反抗外族的态度,偏向“中国是中国人的中国”的理想;在波斯……觉醒似乎表现为偏向民主改革的形式……非常引人注目的是,这些不满的迹象同时出现,不能纯粹归于偶然。谁知道呢?或许东方真的正从其酣眠中觉醒,我们即将目睹一场数百万不满者反对寡廉鲜耻的西方剥削的起义。

——编者摘译自【英】爱德华·G·布朗《1905—1909年波斯革命》

(1)根据材料一、概括18世纪末至19世纪上半叶亚非拉民族独立运动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
(2)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指出“东方正从酣睡中觉醒”的表现及其特点。
2024-05-18更新 | 42次组卷 | 1卷引用:安徽省庐巢联盟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第二次集体练习历史试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