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高中历史综合库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已选知识点:
全部清空
解析
| 共计 159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971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恢复在联合国的一切合法权利。中国在联合国代表权的恢复是中国打破遏制、走向世界舞台的重要一步。这表明,世界各国已经承认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是中国唯一合法政府,中国已经进入了国际社会,在国际上的地位和影响力大大提高,在国际社会所发挥的作用也越来越大,为日后中国恢复在关贸总协定缔约国的地位、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奠定了政治基础。重返联合国后,中国一直支持第三世界国家,积极致力于建立新的国际经济秩序,推动联合国改革,维护《联合国宪章》宗旨。

——摘编自高秀清《在中国重返联合国历程中美日等国所实施的阻挠策略浅议》等

材料二   党的十九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指出“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国将坚定以维护核心利益为使命,坚决反对一切形式的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坚决捍卫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同时积极发展伙伴关系,促进大国协调和良性互动,同各国友好合作,推动构建新型国际关系,使中国的朋友圈越来越广,新朋友越来越多,老朋友越来越铁。中国积极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为解决人类面临的共同挑战贡献更多、更好的中国智慧、中国方案,充分发挥了作为负责任大国的作用,为世界和平与发展作出了新的重大贡献。

——摘编自高杨《书写新时代中国特色大国外交新篇章》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中华人民共和国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的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对新时代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认识。
2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鸦片战争爆发前,英国女王维多利亚于1840年1月16日到议会发表了对中国发动战争的演说。议会中对战与不战争辩十分激烈。工商业主、东印度公司的利益获得者、鸦片贩子支持下的自由党在议会中占多数,从而通过了要求政府对中国使用武力的决定。

——《世界通史资料选辑·近代部分》

材料二   美国联邦党人当年设计政治制度的基本精神是什么呢?简单地说,就是两个字——“有衡”。政治制度的“有衡”包括两层含义:第一,不同权力之间的相互制衡;第二,不同利益之间的相互均衡。

——摘编自虞崇胜《政治文明论》

材料三   第十一条联邦的主席职位属于普鲁士国王,普鲁士国王享有德意志皇帝的尊称。皇帝在国际关系上为国的代表,以帝国的名义宣战与媾和……第十五条联邦议会的主席职位及其事务的领导权属于由皇帝任命的帝国宰相……

——《德意志帝国宪法》(1871年)

(1)材料一反映出当时英国的政治制度是什么?与英国建立这种政治制度有关的法律文件是什么?
(2)根据材料二,结合美国的政治制度,列举“有衡”的具体表现。
(3)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概述英、美、德三国议会在国家政权体系中的地位。
2024-05-30更新 | 38次组卷 | 1卷引用:新疆兵团第三师图木舒克市鸿德实验学校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第二次月考历史试卷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十月革命胜利后,俄国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则的指引下走上了社会主义道路。十月革命推翻了旧政权,第一次建立起无产阶级的国家政权。在经济上,布尔什维克实行了针对包括银行在内的大型企业的国有化措施,确立了公有制的地位。同时,加强了工人在生产中的监督和管理作用,巩固了工人在生产中的主导地位。十月革命胜利后,列宁坚决同党内外否定共产党领导权的思想作斗争。列宁认为,只有坚持无产阶级的领导,才能帮助无产阶级和劳动群众克服从旧社会中带出来的缺陷和不足,才能决定国家的大政方针,坚定地走社会主义道路。

——摘编自卢迎春《论十月革命对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和制度的开创》

材料二:斯大林的国家工业化和农业全盘集体化运动,体现着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的原则……从理论到实践都明显地改变了列宁的新经济政策。

——据叶书宗《善于苏联的国家工业化和农业全盘集体化问题》

(1)根据材料一,指出十月革命胜利后俄国为走上社会主义道路而采取的措施,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分析十月革命对马克思主义发展的意义。
(2)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指出斯大林的经济政策对比列宁的新经济政策有何改变?如何评价斯大林体制?
2024-05-14更新 | 108次组卷 | 1卷引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喀什地区喀什市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历史试题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印度独立后追求民族自主性,成为一个市场封闭的国家,片面强调重工业的战略引发粮食危机、财政赤字居高不下以及经济结构失衡等问题。他们认为,其经济困难和危机的症结就在于国家干预过多,国有成分太高。因此,1980年以后逐渐实行经济自由化,对原有的混合经济体制进行大幅度改革,具体包括:扩充私营企业的经营领域,放松对垄断财团的控制;改善国营企业的经营管理,实行部分国营企业的私有化;减少财政开支,精简政府机构,改革税收体制,降低财政赤字;改善投资环境,大力吸引外资;降低关税税率,对出口加工区和出口企业给予特殊优惠等。这些改革推动了印度经济发展,但印度缺乏有力、稳定的中央政府,政治领袖们一直没能克服党派利益的局限性,政治的不稳定影响了经济改革进程。

——摘编自孙培钧、华碧云《印度的经济改革:成就、问题与展望》

材料二   1   19801999年中国与印度GDP年均增长率比较


中国印度
1980199010.15.8
1990199910.76.1

2   1999年中国与印度主要经济指标对比


中国印度
人口(百万)1258998
人均GNP(美元)780450
国内总投资/GDP(%)37.323.3
1997年人均电力消费量(kWh)714363
1998年人均春命男子68岁,女子72男子62岁,女子64
1998年识字率(15岁以上、%)男子:91;女子:75男子:67;女子:43
出口额(百万美元)19430038285
出口/GDP(%)19.78.5
直接投资额(百万美元)403192155

——摘编自小岛真《印度经济改革的成果与课题——与中国之比较》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比较印度和中国经济改革在背景、内容和影响上的相似之处。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印度经济改革存在的主要问题。
(3)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中国经济改革取得巨大成功的原因。
2024-05-11更新 | 67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高三下学期第三次适应性检测文综试题-高中历史
综合题 | 适中(0.65) |
5 . 【巴黎公社与政权建设】

材料一   巴黎无产阶级深刻认识到资产阶级议会在运行中已日益蜕化成资产者、官僚进行权力争夺和瓜分财富的场所。在巴黎公社成立后,巴黎无产阶级彻底抛弃了虚伪的资产阶级议会制度,致力于建设一个具有无产阶级民主形式的政治机构。在进行政治制度建构时,巴黎无产阶级认识到立法权与行政权分立的设计只是资产阶级分割国家权力的理由,主张在无产阶级政权里所有权力归之于人民,故认为应由人民统一掌握立法权能和行政权能。

——摘编自胡剑《巴黎公社的制度建构及其当今镜鉴》

材料二   巴黎公社于1871416日下令对被厂主停工的工厂进行登记,并制定计划:“把这些工厂的原有工人联合成合作社以开工生产,同时还要把这些合作社组成一个大的联社。”公社委员会认识到社会生产力是进行一切革命事业和建设工作的基础,指出应着重组织一切可以组织起来的生产资源。巴黎无产阶级已经开始理性思考如何对待资产阶级遗留下来的生产资料这一问题,对社会生产资料进行登记并合理利用。在社会生产资料的运用和治理上,公社委员会开始采用计划指导、计划指令的方式对经济生产进行干预,开始对原先分散的社会生产部门有计划地组织,意图克服资本主义社会在生产上的无序状态。

——摘编自曾文正《论巴黎公社管理制的特点、内容和意义》

(1)根据材料一、指出巴黎公社建立无产阶级民主政治机构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概括巴黎公社采取的经济措施。
(3)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评巴黎公社的政权建设。
2024-04-30更新 | 26次组卷 | 2卷引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部分名校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联合考试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公元723年,日本政府颁布《三世一身法》,鼓励土地开垦。公元743年,政府又制定了《垦田永年私财法》,允许新开垦的土地私有化。在这些政策的保护下,那些有实力的贵族和寺庙神社纷纷扩大私有土地,购买农民的土地或雇佣农民及流浪者进行耕种,这样就形成了日本的早期庄园。在庄园发展过程中,为了争夺农业资源及保护庄园利益,庄园与庄园之间经常产生摩擦和纠纷,甚至发生武斗。在初始阶段,参与武斗的往往是庄园里的农民,但由于常常耽误农活和农时,且战斗力低下,于是庄园主便选拔勇敢强壮的农民专门负责保护庄园,这些人不再从事农业生产,专门进行军事训练和战斗,他们就成为日本最早的武士。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日本的早期武士不同于国家的军队和士兵,他们是具有私人性质的、为保护庄园利益服务的、忠于庄园主的私人武装。

——摘编自张如意主编《日本历史》

材料二   进入11世纪后,伴随着耕地不断得到开发,领主为了保护自身利益并加强对农民的统治,纷纷加强庄园的武装力量。武士规模不断扩大,实力也在不断增强,这些领主一般以开发地命名,在本族或上层农民中纠集“郎党”,从而形成了早期的武士集团,这些领主自然也就成为武士集团的领袖。由于许多领主同时兼任着地方的郡守或多长,因此,武士集团不但担当着保卫庄园的任务,同时还是地方的重要武装力量。这些地方上的武士集团分别隶属于中央的某个大贵族或大寺院,于是在日本就形成了几个全国性的大武士集团,直接参与或影响到中央的政治。

——摘编自张如意《论日本武家社会的形成和发展》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概括日本早期庄园和武士形成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指出11世纪后日本武士集团的职能。
7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中国茶是作为一种神奇的“药用饮品”进入英国社会的。到1650年,饮茶风气开始传到英国咖啡馆。中国茶在英国立足后,1660年开始进入茶文化的本土化发展轨道。真正把喝茶习惯带到英国的是查理二世的妻子凯瑟琳王后。这位出身于葡萄牙的公主尤其爱好中国的功夫茶,认为饮茶不仅能提神,还能保持苗条身材,她的陪嫁就包括中国的红茶和精美茶具。王后的饮茶嗜好必然引起贵族们争相效仿,对茶文化推广起到表率作用。从1689年开始,英国直接从中国购买茶叶,是世界上茶叶进口和人均消费最多的国家。茶叶在进入英伦岛屿200年后开始流行于普通家庭,饮茶之风席卷整个英国。欧洲殖民者又将饮茶习俗传入美洲的美国、加拿大以及大洋洲的澳大利亚等殖民地。到19世纪,中国茶叶的传播几乎遍及全球。

——摘编自赵淑萍、邵小红《中茶西渐——西方文化里的茶事》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茶在英国流行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中国茶广泛传播的影响。
8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中华民族有着悠久的历史文化,在历史的长河中留下了浩如烟海的古籍。古籍是中华民族重要的文化遗产,是中华文明的精神家园。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民族的一些典籍在岁月侵蚀中已经失去了不少,留下来的这些瑰宝一定要千方百计呵护好、珍惜好,把我们这个世界上唯一没有中断的文明继续传承下去。”所以,保护古籍、传承文明、服务社会,是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广大文化人的使命责任。

——摘编自张志清《典册存根脉,传承谱新篇》

结合材料与所学中国古代史的相关知识,围绕“文化的传承与保护”自行拟定一个具体的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简要阐述。(要求:明确写出所拟论题,阐述须有史实依据。)
9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961年,法国总统戴高乐指出:不能无视中国这个东方大国的存在。毛泽东对戴高乐与中国建交的提议给予积极回应。1964年1月27日,中法两国同时发表建交联合公报,法国成为第一个与中国建交的西方大国,这推动了西方国家在70年代的对华建交高潮。1975年5月,邓小平应邀访问法国,这是新中国领导人首次出访西方大国。1978年5月,国务院副总理谷牧率经济代表团访问西欧五国,首站便是法国。这次出访对促进中国改革开放的历史作用不容低估。中国吸引外资和学习先进管理经验,在亚洲始于日本,在欧洲则始于法国。1980年10月、1983年5月,德斯坦、密特朗总统先后访华,推动两国“顺应世界潮流进入技术与进步的新时代”,中法贸易额由1981年的不到7亿美元升至1989年的近20亿美元。

——摘编自孙海潮《中法关系与中国改革开放进程》

材料二   戴高乐时期法国与美国的矛盾与争执,是整个冷战期间西方联盟内部最为引人注目的。戴高乐上台后,一改之前全面追随美国的“联盟政策”,强调将实现法国政策独立与行动自由作为长期战略目标。在他的领导下,法国退出北约组织,构建独立核力量;积极推动西欧一体化,实现与苏联、中国关系正常化;反对美元霸权,抵制美国经济渗透。但矛盾与争执只是法美关系的一面,另一面则是合作与共识。即使在矛盾重重时,法美两国的合作从未停止过。在共同抵御苏联威胁、维护欧洲安全等问题上的一致性,促使两国在矛盾中留有余地,在冲突中保持克制,共同维护西方联盟的统一。因此,把握好分歧与合作相互交织这一特点,有助于更全面、准确地理解这一时期的法美关系。

——摘编自张媛媛《论戴高乐时期法美关系的两面性》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法建交后的友好关系对中国产生的积极作用。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戴高乐时期法国对美关系呈现两面性的原因。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大国外交关系的认识。
10 . 精神文明是文明社会发展的内驱力,作为人类宝贵的精神财富,推动了世界历史的发展进程。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文艺复兴时期,人们对文学、艺术等方面的巨大成就极为欢欣。他们认为这是一次精神的新生,而不是像花开花落那样,只是周而复始的重复。

——摘自保罗·富尔《文艺复兴》

材料二   马丁·路德认为,恩典是要通过人的信仰来实现的。马丁·路德的这种新的恩典说在基督徒与上帝之间建立了直接联系,否定了人们对教廷、教皇、仪式和神职人员的崇拜。

——摘自朱孝远《德国宗教改革与马丁·路德的贡献》

材料三   启蒙思想家对那个时代面临的思想任务和社会要求进行反思,他们所提出的那些社会原则,如思想和信仰(宗教)自由、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思想、经济上的自由和不受(封建)国家干预、人民与统治者的相互制约等,已成为现代社会中的重要思想观念。

——摘编自何平、曾祥裕《从概念史的角度看启蒙运动》

(1)你如何理解材料一中的“精神的新生”?结合所学知识,写出两个该时期文学艺术方面的2个代表人物。
(2)揭开宗教改革序幕的事件是什么?据材料二归纳宗教改革的内容。
(3)据材料三、概括启蒙思想家的主要观点。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启蒙运动的精神内核是什么?
2024-05-16更新 | 22次组卷 | 1卷引用:新疆乌鲁木齐市第六十一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