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63 道试题
1 . 中国共产党在不同时期制定了不同的地方管理政策。如表中体现的共同的政治理念是(       

时间

政策

名称

1947年5月

设立民族自治区

内蒙古自治区

1980年3月

设立经济特区

深圳特区

1997年7月

设立特别行政区

香港特别行政区

A.独立自主,主权毋庸置疑B.实事求是,与时俱进
C.搁置分歧,民族利益至上D.因地制宜,民族平等,共同繁荣
2024-03-18更新 | 238次组卷 | 135卷引用:安徽省合肥市第六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复习中国近代史试卷
2 . 晋察冀边区临时政府成立后,于1938年2月公布了调剂群众利益,改善人民生活的《减租减息条例》。3月,公布了《村镇公所组织法暨区长、村长、镇长、闾邻长选举法》,实行了普遍的民主选举,保障人民群众的民主权利。这些举措旨在(     
A.完善苏维埃政权的治理B.调动民众边区建设热情
C.加强民主政权法制建设D.巩固扩大革命统一战线
2024-03-08更新 | 553次组卷 | 9卷引用:历史(七省新高考卷02,16+3模式)-学易金卷:2024年高考考前押题密卷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3 . 明朝成化年间,休宁知县颁布的《教民条约》写道: “父慈而子孝,兄友而弟恭,夫和而妻柔,此民之乘彝而家道之所由昌也。”宗法族谱之设,所以别族类、明亲疏,古人敦本深源之意也。据此可知,《教民条约》的颁行意在(     
A.以法家思想主导地方治理B.借助封建礼仪强化等级
C.用儒家伦理完善邻保制度D.依托宗亲关系教化乡里
2024-01-23更新 | 594次组卷 | 12卷引用:2024年1月九省联考·(安徽)历史试卷评析
单选题-单题 | 较易(0.85) |
名校
4 . 有学者认为,1905年科举考试废除后,新式学堂数量激增,引发了由士子童生到学堂学生的集团式转变,庞大的新型学生群体很快从学堂走向社会,投身于社会的各种运动中去,从而引起了旧社会体系的结构性变动。该学者旨在说明科举的废除(     
A.引发学生运动高涨B.改变旧式价值观念
C.加快了民主革命的进程D.推动传统社会转型
2024-01-22更新 | 42次组卷 | 87卷引用:安徽省皖南八校2024届高三上学期第二次大联考历史试题变式练习中国近现代史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5 . 1215年,英国国王约翰被迫签署了《大宪章》,其主要精神是维护封君封臣制度的既定原则,维护教会、封建贵族的特权。因为大封建主在同国王进行斗争时必须依靠骑士和市民,所以《大宪章》对他们的利益也有所照顾。由此可见,《大宪章》的签署(     
A.体现了英国民主政治的开始B.推动了封君封臣制度稳定发展
C.阻止了英国专制王权的建立D.反映了政治运行兼顾多方利益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元明清三朝,缅甸一直与中国保持宗藩关系。元朝军队灭亡南宋后,于1287年成立缅中行省。缅甸蒲甘王朝国王兼任元朝缅中行省的丞相,自辟官属,且财赋不入都省。明朝兴起后,缅甸各王邦部落仍是分裂状态,大多臣服明朝,接受土官封号,成为明朝的“土司”。清朝乾隆年间,清缅战争爆发,最终以缅甸称臣纳贡收场,此战造成东南亚一大变局。

材料二   进入19世纪70年代,随着西方列强入侵的加剧,东亚宗藩体系岌岌可危。1885年,在经历三次英缅战争之后,英国将缅甸纳入其在南亚的殖民体系和条约体系,缅甸成为英属印度的一部分。1886年,中英双方在北京订约,第一条规定缅甸对中国仍守十年一贡之制,但是作为“宗主国”的英国并没有履行这一规定。1887年10月11日,中英《缅甸条约》签订,清缅宗藩关系正式终结,这也是以中国为核心的东亚宗藩体制瓦解的缩影。

——摘编自何瑜、张波《清代中缅宗藩关系述论》

材料三   1950年6月,中国和缅甸建交,但少有往来。朝鲜战争基本结束后,周恩来指出要“敢于在制度不同的国家间实行和平共处”。与此同时,朝鲜战争使缅甸决心按照自身价值观而非大国意愿推行独立的外交政策。中缅的关系改善推动了中国与泰国的接触,也推动了缅甸与苏联和东欧各国之间关系的改善。同时,缅甸力邀中华人民共和国参加亚非会议,一系列外事活动让周恩来观察到国际关系格局的变化,看到“新中国的声誉是很高的”。

——摘编自梁志《走向和平共处:中缅关系的改善及其影响》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元代对缅中行省的管理特点并阐述清朝国家疆域奠定的历史意义。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缅邦交体制的变化,并分析原因。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对新中国成立后的中缅关系加以阐释。
7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历史上的“太宗继位”

朝代人物继位过程
汉朝汉太宗(汉文帝刘恒)孝文皇帝,高祖中子也。高祖十一年春,立为代王,太后薄氏子。高后八年七月,高后崩。九月,诸吕吕产等欲为乱,以危刘氏,大臣共诛之,谋召立代王,丞相陈平、太尉周勃等使人迎代王。

——(西汉)司马迁《史记·孝文本纪》

唐朝唐太宗(李世民)(武德)九年,皇太子建成、齐王元吉谋害太宗。六月四日,太宗率长孙无忌、尉迟敬德、房玄龄、杜如晦等于玄武门诛之。

——(后晋)刘昫等《旧唐书·太宗本纪》

萧瑀、陈叔达曰:“秦王功盖天下,内外归心,立为太子,付军国大务,陛下释重负矣。”帝(唐高祖)曰:“此吾志也!”

——(北宋)欧阳修等《新唐书·卷九十二列传第四·高祖诸子》

宋朝宋太宗(赵光义)癸丑夕,帝崩于万岁殿,年五十,殡于殿西阶。

——(元)脱脱等《宋史·太祖本纪》

宦官、宫妾悉屏之,但遥见烛影下,太宗时或避席………帝(宋太祖)引柱斧戳雪………遂解带就寝,鼻息如雷霆。是夕,太宗留宿
禁内,将五鼓,伺庐者寂无所闻,帝已崩矣。

——(北宋)文莹和尚《续湘山野录》

明朝明太宗(明成祖朱棣)(明成祖)扫除奸凶,平祸难,再安宗社。

——《明太宗实录》

文皇(明成祖)少长习兵,据幽燕形胜之地,乘建文孱弱,长驱内向,奄有四海。

——(清)张廷玉等《明史·成祖本纪》

清朝清太宗(皇太极)太祖(努尔哈赤)崩,储嗣未定。代善与其子岳讬、萨哈廉以上(皇太极)才德冠世,与诸贝勒议请嗣位。上辞再三,久之乃许。“凡议国政,与诸贝勒偕坐共议之”。

——赵尔巽等《清史稿》

皇太极把“上与三大贝勒,俱南面坐”的制度改为只有自己“南面独坐”,并以种种罪名直接消除三大贝勒的权势。

——李鸿彬《清代皇帝传略》

结合中国古代史的相关史实,围绕“太宗继位”的主题,自拟一个论题,予以阐述。(要求:观点明确、持论有据、论证充分、表述清晰)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8 . 1217年,英国《大宪章》中涉及王室森林的条款被扩充为独立的《森林宪章》,允许平民百姓在王室森林中放牧牲畜、挖掘水渠并从事其他农业活动。该《森林宪章》的主要目的在于(     
A.加强森林管理利用B.改善平民生活条件
C.限制王室林地特权D.增强赋税征收能力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9 . 1905年,清廷颁布《各学堂奖励章程》,根据毕业考试结果获得相应的奖励出身,如高等学堂毕业生授予举人功名,中学堂和高等小学堂授予生员功名,官府根据不同情形分别予以选录。此举(     
A.体现科举制的强大生命力B.导致新式学堂名存实亡
C.意图争取立宪党人的支持D.利于减轻教育改革阻力
10 . 复仇之风在秦汉时期非常流行。后世统计汉朝时的血亲复仇,已确定的就有59例:如《后汉书》记载,酒泉郡女子赵娥,其父为恶霸李寿所杀。赵娥扼腕切齿、悲涕长叹,夜夜磨刀,于都亭前手刃仇敌。两汉法律严厉禁止复仇,在司法实践上却又格外包容。这种前后矛盾的现象根源于(     
A.两汉尚武的社会风气B.法律价值的内在冲突
C.儒学影响立法观念D.官员法律意识淡漠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