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中国近代至当代政治制度的演变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47 道试题
1 . 请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71·内史杂:有事请殴(也),必以书,毋口请,毋(羁)请。

34·行书:行命书及书署急者,辄行之;不急者,日觱(毕),勿敢留。留者以律论之。

据统计:目前出土的秦简多为迁陵县署日常行政管理文书,包括户籍变化、田租赋税、劳役徭役、仓储钱粮、兵甲物资、道路里程、邮驿津渡管理、刑徒管理、以及教育、医药等政令。

——根据睡虎地秦墓竹简内容整合

材料二   1940年谢觉哉曾发表文章自豪地说:“全世界进步人士为什么称赞边区,说到中国不到延安,等于没有到中国?因为边区有民主。”……由于陕甘宁边区的广大农民缺乏民主意识,要想把他们动员起来参加选举,实在难度极大,为此边区开展了多式多样的宣传方式,极大提高了边区民众的选举热情。而后为保证群众能够行使其选举权利,边区政府因地制宜,背箱法、豆选法、画圈法、烙票法等各种方法应运而生。到194110月,延安举行第二届边区参议员选举中,参加的人有1千多人。由此可见,一旦真正把选举权利赋予广大民众,他们会非常珍惜,对选什么样的人尤为关心和慎重。

——摘编自卢毅《“因为边区有民主”:抗战时期中共声望的提升》

材料三   “多民族”与“大一统”是中国的历史特征,毛泽东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们从中国统一多民族国情和民族实际出发,确定各少数民族聚居区在统一多民族国家内部实行民族区域自治。而我国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也经历了一个不断完善的过程,从建国以来的经验来看,完善这个制度,需要认真处理好两个关系,即维护国家统一与完善民族区域自治、保证国家整体利益与兼顾民族地区利益的关系。

——摘编自余志坤、普布次仁《我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共同性”属性、趋势与进路探析》


(1)依据材料一,指出秦朝在中央集权国家治理中形成的一项制度,并结合所学概括该制度得以推行的因素。
(2)依据材料二,概括陕甘宁边区政权选举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简述“边区有民主”的重要性。
(3)依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写出我国的第一个省级自治区的名称,简述我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在20世纪90年代“不断完善”的表现及其优势。
2024-03-17更新 | 63次组卷 | 1卷引用:浙江省名校协作体2023-2024学年高二2月月考历史试题
2 .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汉代中央巡视制度的一种重要形式是皇帝为特定目的派出使者巡视地方并向皇帝汇报。汉武帝时诏曰:“今遣博士大等六人分循行天下,存问鳏、寡、废、疾,无以自振业者贷与之。谕三老、孝弟以为民师,举独行之君子,征诣行在所。朕嘉贤者,乐知其人。广宣厥道,士有特招,使者之任也。详问隐处亡位及冤失职、奸猾为害、野荒治苛者,举奏。”

——摘编自张国芝《汉代巡视制度研究》

材料二   明代御史巡按制度经历了一个草创、发展完善和逐步败坏的过程。洪武朝是巡按制度的草创阶段,七品御史巡按可纠劾地方任何官员,这种以卑临尊的特殊体制较好地完成了监察使命。永乐朝开始巡按制度进一步发展和完善。大约从弘治以后,御史巡按制度发生了变化,其基本趋势是巡按御史的权力越来越大,除独专出巡、举劾事之外,又攫取了不少行政、军事大权。明朝统治者总是不断削减地方官的权力,而派朝官去控制他们,监察官日趋行政化。巡按“事在承上而不在恤下”,仅凭独专举劾就足以使地方官匍匐其脚下,以致巡按实际上取代了按察司。明代统治者对巡按侵权既没有相应办法防范于前,更没有得力措施制约于后,巡按御史的腐败几乎无法避免。

——摘编自王世华《略论明代御史巡按制度》

材料三   国民政府的监察体制实行中央和地方两级体制,中央设监察院,组织机构健全,有完备的法律法规,而地方的机构只有监察使署,全国只有十几个监察使署,平均每省都不到一个,基层根本没有监察机构。监察使署人数少,权力小,仅作为监察院的派出机构,其主要职责一方面是在地方巡回监察,随时向监察院报告;另一方面行使弹劾纠举、建议等职权。由于地方缺乏有力的监察机制,地方政府和地方势力强大,监察使无力与之抗衡,或只能敷衍了事,或为地方势力所拉拢,内外勾结,逃避监督。

——摘编自陈红民等《南京国民政府五院制度研究》

材料四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党风廉政建设面临的形势日益严峻,党内巡视重新被提出来。1990年中共十三届六中全会明确了中共中央以及省一级党的委员会,可以向所辖地区、部门派出巡视工作小组。1996年,中央纪委全会正式提出巡视制度,由中共中央选派部级干部开展巡视,并将情况直接报告中央纪委,及时报告党中央。2001年中共中央要求要逐步建立健全各级巡视制度,加强对巡视工作的制度规范。2007年中共十七大首次在党的根本大法中明确提出巡视制度。20097月,中共中央正式颁布实施了《中国共产党巡视工作条例(试行)》,并于11月成立中央巡视组,取代之前成立的中央纪委、中央组织部巡视组,表明派出巡视组的主体不是纪检机关和组织部门,而是中共中央和各省区市党委,增强了巡视组的权威性,推动了巡视工作的发展。

——摘编自邢浩《十八大以来中国共产党纪律检查体制机制改革研究》

(1)根据材料一、指出汉代巡视使者的具体职责。
(2)根据材料二指出明代御史巡按的职权变化,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根本原因。
(3)根据材料三概括国民政府监察机制。
(4)根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巡视制度发展的特点,并简析其意义。
2023-12-01更新 | 74次组卷 | 1卷引用:重庆市南开中学校2024届高三上学期第四次质量检测历史试题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清承明制,除将明代的南直隶、陕西和湖广各一分为二,其他12个省级政区幅员基本不动。在东北、北部和西部边疆,分设若干将军辖区和办事大臣辖区。在清代前中期,朝廷与省督抚的关系更加紧密,省制更为有机地融入国家对全国疆域的整合与地方社会的治理机制之中。清末,在内忧外患的冲击和压力下,清廷不得不整体上放松对各省督抚大员的控制,一些封疆大吏趁机掌握省级兵权和财权,呈现省区逐渐疏离中枢的趋势。随着近代边疆危机日益加深,形势逼迫清政府对省区进行划设、调整与整合,省制仍具有加强国家统一和国家领土安全的强大制度功能。

材料二 辛亥鼎易之后,各省实力派都督在清末离心潜伏的积累后乘机走上前台,分离态势日益明显。皖系、直系、奉系轮流坐庄,地方军间各霸一方,省区力量取得主导地位,央地关系倒挂。省制变革在南京国民政府时期仍未能得到解决,冯系、阎系、桂系等地方实力集团与蒋介石集团各为其利仍纷争不断,亦不得其解。大革命面临严峻危机的时刻,中国共产党在重要省区先后设立省委,是对省制的创造性运用。抗日战争结束后,随着革命战争形势快速发展,东北、华北、中南等行政区先后在解放区建立起来,各自管辖若干省级及以下行政单位。解放战争时期的区划制度,是中国共产党在局部地区执政时期的最高发展阶段,克服了近代省区位置失序的弊端,为国家的统一与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制度支撑。

——摘编自翁有为《近代中国之变轴:军阀话语建构、省制变革与国家》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清代省制建设的主要举措。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民国时期省制的演化历程。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上述省制变革的积极作用。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国历代行政区划的核心是层级的变化。作为地方高层的道、省、州等统县政区,主要由原监察区或军事区等虚区转化而来,其总体上幅员缩减。例如,郡的幅员不断缩小而至消失,但后人常把州、府主官雅称为郡太守。

民国初期,在省县之间设道,但道没有起到应有的作用,南京国民政府时期被取消。因管理困难,省之下临时设置专员公署,后推广并加以固定。另外,还设有约150个市,大部分相当于县级,大多数集中在沿海地区。民国时期,地方区划的层级、数目更改频繁,幅度也较大。

表:秦汉以来古代地方行政层级的变迁概况

层级
时期
高层政区统县政区县级政区
县、道
(东汉后期)州郡、封国县、道、邑、侯
唐后期、五代道/藩镇州、府
布政使(俗称省)府、直隶州
府、直隶州、直隶厅县、州、厅

——摘编自周振鹤《中国历史政治地理十六讲》

材料二   国外发达国家的行政区划在城市化快速发展时期变动也比较频繁,同时由于经济、人口的集聚,纷纷建立大都市区,加强协调。……绝大部分的城市,不论大小,地位平等。信息时代,社会结构非群体化、高度差异化,这也使得传统中央集权国家表现出分权化趋势。

——摘编自王开泳、陈田《国外行政区划调整的经验及对我国的启示》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近代地方行政区划演变的主要特点及其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与中国传统行政区划相比发达国家行政区划的不同,并简析其影响。
2023-01-05更新 | 194次组卷 | 1卷引用:重庆市普通高中2023届高三学业水平选择性考模拟调研(二)历史试题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由于中国幅员辽阔,革命形势非常复杂,各地区的党组织面临的敌我力量、群众基础、经济地理环境等具体情况都不一而同。自抗战以来,中共中央就常授权并培养地方党组织根据不同情况因时因地制宜灵活斗争的能力,授予地方政府相当大地方自主权。东北地区因其独特的地理位置、良好的工业基础、毗邻苏联方便得到国际的支持,也是中共在抗战胜利后最集中夺取和经营的地区。

——摘编自华仁康《建国初期大行政区的演变》

材料二   新中国成立初期设置的东北大行政区,管辖6省、沈阳、鞍山、抚顺、本溪4个直辖市及旅大行暑区。1953年增设哈尔滨、长春、旅大3个直辖市,1954年,东北大行政区被撤销,1955年以后,东北地区的行政区划形成了稳定的格局。

19491955年东北地区省级行政区的演变格局示意图

——整理自朱建华、修春亮《1949年以来东北地区行政区划演变格局与成因分析》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建国初期设置东北大行政区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1949-1955年东北行政区划演变的趋势及影响。
6 . 抗日战争时期,边区各地出现了“民主政治要实行,选举为了老百姓,咱们选举什么人?办事又好又公平,还不要私情”“人口四万万,妇女占一半,国事家事全要管,事情才好办”等脍炙人口的歌曲。这些歌曲表明(     
A.中共注重加强抗日民主政权建设
B.民主政治建设的法制化趋势形成
C.边区政府注重丰富民众文娱生活
D.敌后战场的重要性不断提高
2022-07-03更新 | 524次组卷 | 16卷引用:河北省保定市唐县第一中学2021-2022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22-23高三上·全国·课时练习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7 . 袁世凯统治时期,各省虽然说有抗命的行为,但基本上是听话的,各省的税款也基本是要上解中央的。但到了段祺瑞时代,戛然而止,没人给中央送钱了,而且中央没办法对这种行为进行处罚。这说明(     
A.政府统治人心丧尽B.民主共和名存实亡
C.地方独立趋势明显D.国家财政日益窘迫
2022-10-31更新 | 117次组卷 | 2卷引用:高中历史大单元作业(选择性必修)选必1第3课中国近现代政治制度的演变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8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在中国近代不管是旧式农民起义的太平天国和义和团运动,还是资产阶级维新派主导的戊戌变法和革命派主导的辛亥革命,有的是采取和平改良方式,有的是采取武装暴动方式,但基本是冲着清王朝和帝国主义而去。除了那些直接针对反帝的政治斗争外,中国近代绝大多数政治参与活动或多或少借鉴或直接学习了西方一些国家的政治参与方式,如广泛的政治宣传发动,深入地进行政治结社,特别是辛亥革命后一段时间内,更是掀起了全盘学习西方政治的高潮,国会选举、组建政党、责任内阁等。随着中国经济的近代化和工业化,新生的工人阶级成长起来,而且很快就以独立的阶级力量登上政治舞台,中国几千年封建社会终于在经济基础和阶级队伍上有了质的变化,这也就注定了中国近代政治参与的前途不再是维护封建统治或者简单的改朝换代,而是要实现中国社会质的变革。

——摘编自徐军《中国近代政治参与的历史考察》

材料二   在西方,政党把包括议员选举、总统选举、执法者的选举等作为党活动的重要内容。如美国两党在国会两院中分别设有竞选委员会,主要负责为该院本党议员竞选连任或非在职的候选人募集资金、提供帮助。英国的选举以地方议会的选区或投票区为单位。选举政府官员是选民通过投票的方式直接选出政府公职人员,包括选举总统、政府首脑、州长、主要行政部门负责人等。无论是大选、中期选举,还是地方选举,都是选民对政党、政府及其官员表现的一次全面检验和评判。若现任政党、政府或官员在任期内政绩平平、政策失误,不能为选民谋求福利,引起社会的强烈不满,就会遭到选民抛弃。民众的政治参与仅仅体现在投票和选举上,以选举的统计为体现的选民偏好的聚合在决定了候选人之后,大众的参与基本被排斥在决策过程之外,真正有能力进行政治角逐的,是那些所谓的社会精英。

——摘编自齐春雷《西方政党制度下的政治参与及其启示》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近代国民政治参与的主要特征。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评价西方政党制度下的政治参与。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影响政治参与程度的主要因素。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9 . 全面抗战时期,每至“一二·九”运动纪念日,《新华日报》皆会以不同主题的文章给予追忆、纪念。据统计,1938年至1944年发表于《新华日报》上的相关纪念文章22篇,如《前进,中国青年!》《一二九的女英雄》《终于出了校门,一二九回忆片段》《加紧我们青年的团结》等。由此可知中国共产党(     
A.注重敌后抗日根据地的思想建设B.为统一战线建立做舆论准备
C.适时根据社会矛盾变化调整策略D.意在激励青年投身社会实践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10 . 孙中山强调,“所谓以党治国,……是要本党的主义实行,全国人都遵守本党的主义,中国然后才可以治”。1928年《中华民国国民政府组织法》指出:“举凡一切政治上具体之方案与政策,均可由中央政治会议之发动,正式交付与政府。”这一变化表明国民党(     
A.照搬了西方的议会民主B.积极践行建国纲领
C.加快了训政向宪政过渡D.追求一党专制独裁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