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中国古代官员的选拔、考核与监察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82 道试题
1 . 东汉实行察举制,“郡察孝廉,州举茂才”,州、郡都必须定期向朝廷举荐一定数量的人才,而判断孝廉、茂才的标准包括对儒家经典的熟悉程度和道德声望的高低等。这一标准客观上
A.结束了世家大族对政权的垄断B.有利于儒学独尊地位的巩固
C.动摇了九品中正制的政治基础D.不利于选拔真正有才学之人
2 . 两汉时期,华山和函谷关东、西之地分称关东、关西。两汉时期朝廷的文武重臣多是关东人士,关西人取功名的主要途径是良家子从军,凭着超凡的勇力和军事才干取得自己的地位。据此可知,两汉时期
A.关东文化水平高于关西B.关西王侯势力受到有效抑制
C.关东、关西政治文化对立D.社会价值取向崇尚显赫地位
2020-08-27更新 | 43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北省衡水市武邑中学2019-2020学年度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公门有公,卿门有卿,贱有常辱,贵有常荣,赏不能劝其努力,罚亦不能戒其怠惰。

——《礼记》

材料二   元光元年,汉武帝“初令郡国举孝廉各一人”。汉举贤良,自董仲舒以来,皆对策三道。……当时未有黜落法,对策者皆被选,但有高下尔。此后,郡国每岁荐举孝廉,由朝廷加以考核,任命为官,成为定制。

——阎步克《察举制度变迁史稿》

材料三   曹魏黄初元年,魏文帝采纳吏部尚书陈群的建议“乃立九品官人之法:州郡皆置中正,以定其选;择州郡之贤有识鉴者为之,区别人物,第其高下”。

——《通典》卷一四

材料四   随着门阀世族的衰落,九品中正制在开皇年间被隋文帝废除,改为主要通过察举选拔官员。唐人杨绾云:“近炀帝始立进士之科,当时优试策而已。”科举由应试人于一定时期,投牒自进,按科应试,共同竞争,试后有黜落,中试者举用之,然后为真正考试。……秀才、明经等科是由察举转化而来,进士科为新设科目。

——邓嗣禹《中国科举制度起源考》

材料五   伏尔泰对古代中国政府的行政机制大加赞扬,认为比之印度、波斯和土耳其的政治统治形式,中国要幸运得多。在这里,“一切都由一级从属一级的衙门来裁决,官员必须经过好几次严格的考试才被录用。在中国,这些衙门就是治理一切的机构。六部居于帝国各官府之首,六部之下有44个常设在北京的下属机构,每个省每个城市的官员都有一个辅佐的衙门”。因此,在伏尔泰看来,人类肯定想象不出比中国的政治形式更好的政府。


(1)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西周至唐朝不同的选官制度与标准
(2)综合上述材料,概括我国古代选官制度的演变趋势。
(3)根据材料五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伏尔泰认为中国的政治形式是“更好的政府”的理由及你对古代中国行政运行机制的认识。
4 . 韩剧《来自星星的你》中的都教授降落在朝鲜的日期为光海一年(公元1609年),此时中国正值明朝万历年间。若当时降落在中国,以下情形有可能发生在他身上的是
A.成为帝国丞相,辅佐皇帝处理全国政务B.以平民身份参加科举考试,成为朝廷命官
C.担任军机大臣,协助皇帝裁决军国大事D.担任御史大夫,对朝廷百官进行监察弹劾
5 . 习近平同志强调:“要加强对权力运行的制约和监督,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在下列中国古代官职中,最早体现“对权力运行的制约和监督”的是
A.通判B.御史大夫C.刺史D.监察御史
2020-08-19更新 | 498次组卷 | 16卷引用:河北省唐山市第十一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6 . 唐代张九龄有条用人原则就是“不历州县不拟台省(中央)”,这为唐朝官僚制度注入了活力。其选官原则本质上说明
A.不再以门第选官B.重视以考试选拔官员C.重视中央官员的选拔D.科举制存在缺陷
2020-08-08更新 | 137次组卷 | 16卷引用:河北省秦皇岛市第一中学2020-2021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7 . 下图是历史学家孙国栋对晚唐考取贡举进者的出身进行的统计。据此可知当时科举制
A.加速了社会阶层流动B.提高官员的文化素养
C.有效促进了社会公平D.延续了民族社会地位
8 . 魏晋期间,门阀政治形成以后,士族地主内部的高下序列,由于相互之间为各自利益的政治争斗不断,仍有升降,可以说门阀士族在相互斗争中发展,而竞争使其在一定时期内的统治得以维持。据此可知,门阀政治
A.推动了社会阶层的流动
B.客观上维护了统治秩序
C.加剧了士庶之间的对立
D.维护了社会的长治久安
9 . 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报告中提出:“健全党和国家监督体系……深化国家监察体制改革……组建国家、省、市、县监察委员会……实现对所有行使公权力的公职人员监察全覆盖。”自秦代设置监察机构以来,我国历朝都很重视监察制度建设。以下官员或机构不属于专事监察职责的是
A.参知政事
B.御史御史台
C.提点邢狱司都察院
D.刺史十三州部
10 . 春秋时期,诸侯王曾多次接受并重用大夫荐举的官员,将相往往由国君从平民中提拔任命,中下级官吏则通过“养士”和“军功”培养,这表明
A.世官政治受到了冲击B.君主的选官权旁落
C.察举制开始形成D.官员举荐人才成为时代共识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