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近代以来中国的官员选拔与管理制度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7 道试题
1 . 选官制度。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目录内容摘编
第一章
________
科举制度究竟创立于何时?历来颇有争议。之所以如此,一个重要原因在于对科举制创立的标准存在着分歧。
第二章
科举制科目
隋代贡举科目大概有秀才、进士、俊士、明经四科。唐太宗之后,又有很大发展。唐武则天前后,增加了五经、三经及学究一经。
第三章
________
宋代工商杂类、曾犯刑责,不举不悌、为害乡里等不得应举,元、明、清屡有“倡优之家不许应试”的规定。
第四章
________
宋代采取封弥制,亦称糊名法,是将试卷上的举人姓名、年甲、三代、乡贯等密封或去掉,代之以字号,以防考试官在评定试卷时徇私作弊的一种制度。
第八章
________
八股取士,使天下消磨岁月于无用之地,堕坏志节于冥昧之中,长人虚骄,昏人神智,上不足以辅国家,下不足以资事蓄。1905年,科举考试制度最终被废除。

——摘编自张希清《中国科举考试制度》

材料二   西方的文官制度效法的对象是明清科举制度,但并不是全盘照搬,而是予以适应性改造。明清科举选官主要以考八股文为主,考试内容单一、在科举考试之后,任官则由国家统一调配。西方的文官制度考试一般分为笔试和复试,对通过考试的官员进行分类,建立通专人才相结合的新体系以及职前培训制度。使每个职位都可获得最佳人选,从而满足不同部门的需要。

——摘编自李永强、马慧玥《论中国科举制度对西方文官制度的影响》

(1)根据材料一,补写四部分目录。
(2)根据材料二,概括西方文官制度的特点。
(3)综合以上材料,谈谈古今中外人才选拔的启示。
2023-11-18更新 | 27次组卷 | 1卷引用:山东省青岛市莱西市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2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北洋政府的文官考试制度

191319日,北洋政府继承南京临时政府的文官考试法,又参考欧美、日本等国的文官考试办法,颁布了《文官考试法草案》等九项法律草案,标志着民国文官考试制度的确立。

一、考试资格凡年满21岁,且没有违法记录和未“破产”者,具有中学以上或相当于中学以上(现在的中专)毕业资格之男子,均可应试。

二、考试程序文官考试每三年举行一次,分为高等考试和普通考试两种。

三、考试科目(一)文官高等考试:考试分为3个阶段:甄录试,包含国文、历史、地理、笔算。初试,须对国法学、刑法、民法、国际公法、行政法、经济学、财政学等七门主科进行考核,此外还有商法、政治学、刑事诉讼法、民事诉讼法、通商约章五门附科,考试者可在其中选择一科加考。大试,现行法律解释、设案之判断、草拟文牍。

(二)文官普通考试:科目较少,只有国文、历史、地理、笔算、法学通论、经济学,另有一至两门与实际工作有关的考试内容。

四、特种文官考试包括外交官、领事官考试、司法官考试等,分别按相关法令举行。

北洋政府共组织了两届文官考试,录取高等文官674名,普通文官1195名(外交官10名)。但北洋时期,许多没有参加文官考试但有广泛社会关系的人,通过其它途径也得以入仕。

——摘编自尹全海、贾政武《北洋政府文官考试制度述评》等


谈谈你对北洋政府时期文官考试制度的理解。
2023-11-23更新 | 65次组卷 | 1卷引用:山东省泰安市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历史试题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央政府初立九品,按人才优劣定品第,这在很大程度上纠正了汉末察举制被名门士族所操纵的弊端。但九品中正制中各地中正的人选皆由在朝为官的世家大族兼任,人才的任用升降实质上仍然完全掌控于门阀士族的手中。在这种情况下,中央要巩固和加强集权显然是不可能的,与此同时,庶族地主的力量却在门阀士族逐渐衰弱的趋势下不断壮大,他们对于选官制度产生了新的政治诉求,科举制度应运而生。

——摘编自李烁《浅析唐朝科举制度与朋党政治》

材料二:宋代建国以后,充分吸收了唐、五代时科场积弊的教训,在科举考试中采取了一系列防微杜渐的措施,比如锁院(知贡者受任,则锁居贡院与外界隔离,有时多达50天)、弥封、誊录(设誊录院重新誊写考卷,以免考官认识笔迹)、别试(举人与考官有亲戚关系,则别置考场考试)等制度。据统计,宋代科举每年取士360多人,是唐朝的4.5倍。“如工商、杂类人内有奇才异行、卓然不群者,也许解送”,甚至“狞干黥更之子”“以屠杀为业”之人也可以参考。南宋宝祐4年(1256年),录取了601名进士中,其中平民出身的就有417人。

——摘编自陈峰《宋代科举考试制度》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隋唐科举制产生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宋代科举制度的新变化。
(3)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中国古代的选官制度对于现代人才选拔的借鉴价值。
4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夫科举非恶制也,所恶乎畴昔之科举者,徒以其所试之科不足致用耳。昔美国用选举官吏之制,不胜其弊,及一八九三年,始改用此种实验,美人颂为政治上一新纪元。而德国、日本行之大效,抑更章章也。世界万国中,行此法最早者莫如我,此法实我先民千年前一大发明也。自此法行,我国贵族寒门之阶级永消灭,自此法行,我国民不待劝而竞于学,此法之造于我国也大亦,人方拾吾之唾余以自夸耀,我乃惩末流之弊﹐因噎以废食,其不智抑甚矣,吾故悍然曰:复科举便!

——梁启超《官制与官规》(1910年)

材料二 吾直以当日之设学堂、废科举,为多事矣。向使当日者,不废科举之制度,但稍稍改易其课试之程式,简(选)稍通时事之儒臣﹐典试各省,依今日之教科门类,列为试题,以定取弃。

——据《杜亚泉文选》(1911年)


概括说明梁启超、杜亚泉对废除科举制的态度及其原因,并谈谈你对中国近代选官制度变革出路的看法。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中国古代监察体制是一项系统性的制度设计。中国古代地方监察机关与地方行政机关相分离,直接从属于中央监察机关。中国古代监察范围宽泛,如汉初的《监御史九条》中,监察有讼者、盗贼者、伪铸钱者、非所当服者等。弹奏对象既可纠弹“官非其人”,也可议奏言“政非其理”。据统计,清代科道官共上奏疏687篇,其中弹勒之疏约占30%,言事之疏约占70%,许多事项实际上都是国家治理和社会管理中的一般事务。中国古代的监察不仅“劫”,还有“举(荐)”,其功能是罚赏俱有。此外,古代监察在违法犯罪发生之前就介入”事前监察”。在帝国政体下,监察的独立只能是外在的、相对的,而依附皇权是内在的、绝对的。

——摘编自艾永明《中国古代监察体制》

材料二   孙中山在中国监察史上第一次提出了“监察权”的概念,至今仍为理论界和我们的法律法规所采用。监察权必须独立的思想,则是孙中山监察思想最主要最核心的内容,亦是他长期一贯的思想。同时,他主张监察权是由国民大会授予的,必须对国民大会负责并接受其监督。孙中山认为监察权应当与立法权、行政权和司法权一样独立,主张建立立法、行政、司法、考选和纠察“五权分立”的政府架构。孙中山的监察思想,作为他民权主义理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立足于中国国情,“集合中外之精神”,达到了同时代人所难以达到之高度。

——摘编自王晓天《孙中山的监察思想》

材料三   新时代国家监察体制改革是对反腐败体制机制的完善与发展。中国的监察体制改革正逐渐步入深水区,面临着一系列需要探索实践的国境。从斯大林开始,苏联监察体制逐渐失去效力,导致苏联出现了高度集权的政治体制。中国的改革必须坚定不移贯彻创新发展理念,从监察职能延伸、监察主体的合理构建、纪法与法法的街接以及权力监督格局上进行路径创新,进一步提升国家腐败治理能力。

——摘编自聂应德、付扬《试论我国监察体制的创新发展》


(1)根据材料一,概括中国古代监察体制的基本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孙中山提出“监察权”的原因。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新时期重视监察体制建设的意义。
(4)结合上述材料,谈谈你的认识。
2022-05-29更新 | 375次组卷 | 17卷引用:山东省德州市夏津第一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10月月考历史试题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宋代考试制度,大体也沿袭唐代。唐代应考的有许多是门第子弟,到晚唐,大门第逐步堕落,应考的多数是寒窗苦读的穷书生。因循而至宋代,除却少数几个家庭外,门第传统全消失了。农村子弟,白屋书生,偏远的考童骤然中式,进入仕途。唐代考议,有公卷、通榜之制。据社会及政府先辈舆论来拔取知名之士,却不专凭考试之一日长短。宋代有糊名之制,所凭则真是考试成绩。又唐代考试在礼部,分发任用在吏部,礼部及第,未必即获任用。宋代则因经历五代长期黑暗,人不悦学,朝廷刻意奖励文学,重视科举,只要及第即得美仕。

——摘编自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

材料二

孙中山认为考试权独立是中国古已有之的制度,实则不然,这个既没有继承传统也没有效仿西方的制度可以说是一个创举,它体现了推翻帝制以后,政治权力出现了制衡的特点。在考试内容方面,民国时期效仿西方,增加了与实际工作密切相关的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类的科目,如根据1915年的《文官高等考试令》后所附的《文官考试第二试、第三试科目表》,文官高等考试共分为政治、经济、法律、文学、物理、数学、化学地质、机械、土木工程、建筑、医学、制药等23个专门学科,分科相当细致。1919年8月,公布《文官高等考试法》,将考试专科由23个增至33个,主要增加了政治经济、机织、染色、窑业、酿造、图业、商业等专科,又将第一试科目改为仅试国文道。民国时期的文官制度还效仿西方,试图通过考试任职实现政治与行政两分。

——摘编自徐萍《从进士科举到文官考试中国选官制度在民国时期的制度逻辑》

材料三

考试制度,是中国政治制度中一项比较重要的制度。中间递有改革,递有演变,积聚了不知多少人的聪明智力,在历史进程中逐步发展。直到晚清,西方人还知采用此制度来弥缝他们政党选举制之偏陷。而我们却对以往考试制度在历史上有过千年以上根底的,一口气吐弃了,不再重视,抑且不再留丝毫顾惜之余地。幸而孙中山先生重新还把此制度提出,列为五权之一。

——摘编自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与唐代相比宋代考试制度发生的变化。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民国文官制度的主要内容,并指出其确立的背景。
(3)综上,谈谈你对考试制度的认识。
2022-04-28更新 | 488次组卷 | 8卷引用:山东省菏泽市定陶区明德学校(山大附中实验学校)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一次阶段测试历史试题
7 . 科举制在中国存在1000多年,清朝末年走到了尽头。阅读下列史料,回答相关问题。

史料一   戊戌维新期间,主张变革者将教育症结归于科举取士制度的束缚之上,梁启超认为“欲兴学校、育人才,以强中国,惟变科举为第一义。大变则大效,小变则小效”。1898年6月,康有为在《请废八股试帖楷法试士改用策论折》中尖锐地指出:用八股取士,致使出现“巍科进士,翰苑清才,而竟有不知司马迁、范仲淹为何代人,汉祖、唐宗为何朝帝者,若问以亚非之舆地,欧美之政学,张口瞪目,不知何语矣。”他认为:“变法之道万千,而莫急于得人才;得人才之道多端,而莫先于改科举。”在维新派看来,废八股文是改革科举制度的首要任务。

——刘海峰《中国科举史》


(1)根据史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维新派将废八股视为科举制改革首要任务的原因。

史料二   八股取士废止的诏令发布后,“守旧之徒相顾失色,有窃窃然议阻此举者”。还有大臣联名“翻国是,复八股”,不少长期习举业的士人也强烈反对,“愚陋守旧之徒,骤失所业,恨康有为特甚,至有欲聚而殴之者,自是谣诼大兴,亦遍于天下”。戊戌政变后,清廷谕令:“嗣后乡试、会试及岁考、科考等,悉照旧制,仍以四书文、试贴、经文、策问等项,分别考试。经济特科,易滋流弊,并著即行停罢。”维新变法改革科举制度的各项措施尚未真正实施就宣告失败,八股文起死回生。

——刘海峰《中国科举史》


(2)根据史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维新变法改革科举制度的各项措施尚未真正实施的原因。

史料三   夫科举非恶制也。所恶夫畴昔之科举者,徒以其所试之科不足致用耳。昔美国用选举官吏之制,不历其弊,及一八九三年,始改用此种试验,美人颂为政治上一新纪元。而德国、日本行之大效,抑更章章也。世界万国中行此法最早者莫如我,此法实我先民千年前之一大发明也。自此法行而我国贵族寒门之阶级永消灭,自此法行,我国民不待劝而竟于学,此法之造于我国也大矣。人方拾吾之唾余以自夸耀,我乃惩末流之弊,因噎以废食,其不智抑甚矣。吾故悍然曰:复科举便!

——梁启超《饮冰室文集》


回答:
(3)根据史料,概括梁启超主张恢复科举制的主要依据。
(4)综合上述史料,谈谈你对废除科举制度的认识。
2020-10-05更新 | 86次组卷 | 1卷引用:山东省聊城市高唐县第二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