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近代以来中国的官员选拔与管理制度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7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   科举夙为外人垢病,学堂最为新政大端,一旦毅然决然舍其旧而新是谋,则风声所树,观听一倾,群且刮目相看,推诚相与。……且设立学堂者,并非专为储才,乃以开通民智为主,使人人获有普及之教育,具有普通之智能,上知效忠于国,下得自谋其生也。其才高者固足以佐治理,次者亦不失为合格之国民。兵农工商,各完其义务而分任其事业。

—摘自张之洞、袁世凯《会奏请立停科举推广学校折》(1905年9月2日)

昨日在县,同人皆言科考一废,吾辈生路已绝,欲图他业以谋生,则又无业可托,将如之何?……日来凡出门,见人皆言科考停止,大不便于天下,而学堂成效未有验,则世道人心不知迁流何所,再阅数年又将变得何如,有可忧可惧之端。

—摘编自刘大鸭《退想斋日记》(1905年10月17日)

根据材料,结合相关史实,自拟题目,写一篇历史小论文。(要求:立论正确,史论结合,史实充分,逻辑清晰,表述成文。)
2024-05-24更新 | 2次组卷 | 1卷引用:浙江省强基联盟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2 . 干部教育

材料一   1939417日,《新华日报》发表社论《论干部的学习》,指出干部在职学习的几种方法是:“(一)在实际中学习;(二)读书;(三)向群众学习;(四)适当地给予干部独立负责工作的机会,来锻炼干部、教育干部。”194013日,中共中央发布《关于干部学习的指示》,规定了学习课程的内容(如下图)。


——摘编自《中国共产党干部教育简史》

材料二   学会管理城市,恢复和发展城市中的生产事业……我们的同志必须用极大的努力去学习生产的技术和管理的方法,必须去学习同生产有密切联系的商业工作、银行工作和其他工作。——毛泽东《在中国共产党第七届中央委员会第二次全体会议上的报告》(194935日)

材料三   建国初期,在党中央的领导下,全国各省、市共开办干部学校和训练班347所,这些干校共培训科研、教育、工程技术、医药卫生、文化艺术等方面的专业干部127.5万人。到1954年,全国少数民族干部队伍发展到14万人,比1949年增长近13倍。

——摘自中共中央组织部《组织工作通讯》(1956年第7期)


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评述20世纪30—50年代中国共产党干部教育的历程。
2024-01-17更新 | 77次组卷 | 1卷引用:北京市海淀区2024届高三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3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孙中山认为考试权独立是中国古已有之的制度,实则不然,这个既没有继承传统也没有效仿西方的制度可以说是一个创举,它体现了推翻帝制以后,政治权力出现了制衡的特点。在考试内容方面,民国时期效仿西方,增加了与实际工作密切相关的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类的科目,如根据1915年的《文官高等考试令》后所附的《文官考试第二试、第三试科目表》,文官高等考试共分为政治、经济、法律、文学、物理、数学、测量、化学、地质、采矿、冶金、机械、造船、造机、土木工程、建筑、电工、医学、制药、农学、农艺化学、林学、兽医等23个专门学科,分科相当细致。19198月,公布《文官高等考试法》,将考试专科由23个增至33个,主要增加了政治经济、机织、染色、窑业、酿造、图业、商业等专科,又将第一试科目改为仅试国文道。民国时期的文官制度还效仿西方,试图通过考试任职实现政治与行政两分。

——摘编自徐萍《从进士科举到文官考试——中国选官制度在民国时期的制度逻辑》

材料二   国民政府时期的公务员制度包括考选制度和铨叙(旧时一种叙官制度,按资历或劳绩核定官职的授予或升迁)制度两大部分,由考试院具体负责管理公务员的考试、任用和铨叙(审查考核)。1933年颁布《公务员退休法》,1947年《公务员退休法》提高了公务员退休薪资待遇。1935年《公务员任用法》规定:“曾于中华民国有特殊功勋,或致力国民革命十年以上而有功劳者,经证明属实”即可免试任为公务员。重要职位的公务员“应由该党长官,促研究党义,随时介绍入党”,“与党无深切关系,特非所宜,突出党性”。

——《中华民国史档案资料汇编(第二辑)》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民国文官制度的主要内容,并指出其确立的背景。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请对国民政府时期的公务员制度作出评价。
2024-05-22更新 | 19次组卷 | 1卷引用:辽宁省2024届高三下学期考前提分演练(十一)历史试题
4 . 下图是一份民国时期的“省县公职候选人考试及格证书”正上方印有青天白日徽,其正文自右向左竖写,内容如下:“张泽民,年叁拾叁岁,男性,江西省武宁县公民,应甲种公职候选人考试,经检核及格,依省县公职候选人考试法第十条之规定,合行发给及格证书。”据图可知,当时(     

A.北洋政府铨叙局颁发此证B.国民政府公务员制度规范
C.甄别审查的措施非常严格D.民国政府废除了科举制度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下图是光绪二十九年(1904年)颁布的新学制“癸卯学制”的结构示意图(高等教育部分)。据图可知,清末的高等教育改革(     

   

癸卯学制中的高等教育结构示意图(注:通儒院,即清代的研究生院)
A.以发展近代实业为宗旨B.彻底摒弃“中体西用”的思想
C.重视学生全面协调发展D.有利于推动社会择业观的改变
2023-10-09更新 | 387次组卷 | 7卷引用:2024届江苏省南京市高三下学期第二次模拟考试历史试题变式练习中国近现代史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宋代考试制度,大体也沿袭唐代。唐代应考的有许多是门第子弟,到晚唐,大门第逐步堕落,应考的多数是寒窗苦读的穷书生。因循而至宋代,除却少数几个家庭外,门第传统全消失了。农村子弟,白屋书生,偏远的考童骤然中式,进入仕途。唐代考议,有公卷、通榜之制。据社会及政府先辈舆论来拔取知名之士,却不专凭考试之一日长短。宋代有糊名之制,所凭则真是考试成绩。又唐代考试在礼部,分发任用在吏部,礼部及第,未必即获任用。宋代则因经历五代长期黑暗,人不悦学,朝廷刻意奖励文学,重视科举,只要及第即得美仕。

——摘编自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

材料二

孙中山认为考试权独立是中国古已有之的制度,实则不然,这个既没有继承传统也没有效仿西方的制度可以说是一个创举,它体现了推翻帝制以后,政治权力出现了制衡的特点。在考试内容方面,民国时期效仿西方,增加了与实际工作密切相关的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类的科目,如根据1915年的《文官高等考试令》后所附的《文官考试第二试、第三试科目表》,文官高等考试共分为政治、经济、法律、文学、物理、数学、化学地质、机械、土木工程、建筑、医学、制药等23个专门学科,分科相当细致。1919年8月,公布《文官高等考试法》,将考试专科由23个增至33个,主要增加了政治经济、机织、染色、窑业、酿造、图业、商业等专科,又将第一试科目改为仅试国文道。民国时期的文官制度还效仿西方,试图通过考试任职实现政治与行政两分。

——摘编自徐萍《从进士科举到文官考试中国选官制度在民国时期的制度逻辑》

材料三

考试制度,是中国政治制度中一项比较重要的制度。中间递有改革,递有演变,积聚了不知多少人的聪明智力,在历史进程中逐步发展。直到晚清,西方人还知采用此制度来弥缝他们政党选举制之偏陷。而我们却对以往考试制度在历史上有过千年以上根底的,一口气吐弃了,不再重视,抑且不再留丝毫顾惜之余地。幸而孙中山先生重新还把此制度提出,列为五权之一。

——摘编自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与唐代相比宋代考试制度发生的变化。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民国文官制度的主要内容,并指出其确立的背景。
(3)综上,谈谈你对考试制度的认识。
2022-04-28更新 | 492次组卷 | 8卷引用:浙江省2024年1月普通高校招生选考科目考试历史试题变式练习主观题
7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光绪三十一年九月二十五日(19051023日)

昨日在县,同人皆言科考一废,吾辈生路已绝,欲图他业以谋生,则又无业可托,将如之何?

吾邑学堂业立三年,而诸生月课尚未曾废,乃于本月停止,而寒唆无生路矣。事已至此,无可挽回。

——刘大鹏(山西太原县举人)《退想斋日记》

材料二   中国政府近于改革之事颇有改观,而立废科举一节,取数百年来败坏中国及近日屡蹶屡起根深蒂固之附属物,一旦拔弃之,是真中国历史上之新纪元,而东方大局之转移在此矣。本馆记者不禁为此额手,爰取此次谕折,冠于时局之首,以明其关系之。大。

——《万国公报》190510月号《中国振兴之新纪元》

(编者注:《万国公报》原名《教会新报》,19世纪60年代由基督教会在上海创办,主要登载时事和传播西方宗教与文化等。)


(1)概括指出材料一、二关于废除科举制的不同论调及其原因。
(2)以上两则材料属于哪种类型的史料?若进一步研究废科举问题,还需要收集哪些史料作为证据来相互印证?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