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中国古代的法治与教化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232 道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1 . 明朝成化年间,休宁知县颁布的《教民条约》写道: “父慈而子孝,兄友而弟恭,夫和而妻柔,此民之乘彝而家道之所由昌也。”宗法族谱之设,所以别族类、明亲疏,古人敦本深源之意也。据此可知,《教民条约》的颁行意在(     
A.以法家思想主导地方治理B.借助封建礼仪强化等级
C.用儒家伦理完善邻保制度D.依托宗亲关系教化乡里
2024-01-23更新 | 608次组卷 | 12卷引用:黑龙江省双鸭山市第一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开学考试历史试题
2 . 北宋神宗熙宁九年(1076),陕西蓝田吕氏兄弟首创乡约制度,要求邻里乡人“德业相劝,过失相规,礼俗相交,患难相恤”。这类乡约的制定体现了( )
A.基层民主制度完善B.理学成为官方哲学
C.政府强化基层治理D.基层民众自我管理
2024-01-22更新 | 13次组卷 | 1卷引用:黑龙江省龙东地区五校联考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模拟历史试题
3 . 《礼记·曲礼》有关复仇之义,认为父仇不共戴天。为父祖复仇被视为孝义之举。汉律规定:“敢私复仇者加刑,家属徙边”。魏律规定:“贼斗杀人,以劾而亡,许依古义听子弟得追杀之。”这表明魏的律令呈现出(     
A.复古主义的特色B.严刑峻法的特色C.程序简化的特色D.以儒入法的特色
4 . 乡约起源于宋代,蓝田四吕以理学思想为核心制定了我国历史上第一部乡约。明代乡约日益推广,大儒王阳明以《太祖六谕》为蓝本制定《南赣乡约》,并在辖内推行。至清代,雍正亲自制定了《圣谕广训》作为乡约正式宣讲的文本,并在全国范围内宣讲。中国古代乡约的变化(       
A.反映出国家对社会控制的强化B.体现了儒学社会教化功能逐渐衰退
C.折射出乡约与律法合流的趋势D.表明社会基层政权建设的日益完善
2024-01-11更新 | 103次组卷 | 1卷引用:黑龙江省龙东地区五校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5 . 《秦律·杂抄戍律》载:“遣戍,同居毋并行(家中男丁不同时服役),县啬夫、尉及士吏行戍,不以律,赀二甲。”汉简《二年律令·奏诫书》载:“有生父而弗食三日,吏且何以论子?廷尉等曰:当弃市。”这表明秦汉时期(       
A.儒家伦理道德已渗透至法律中B.政府关注社会弱势群体的利益
C.政府注重维护社会秩序的稳定D.维护纲常伦理是王朝立国之基
2024-01-11更新 | 30次组卷 | 1卷引用:黑龙江省龙东地区五校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6 . 下表所示为《大明律》中关于家庭关系的部分规定。由此可知,该法律(     
凡立嫡子违法者,杖八十。其嫡妻年五十以上无子者,得立庶长子。不立长子者,罪亦同。
凡卑幼,殴本宗及外姻缌麻兄姊,杖一百……若尊长殴卑幼,非折伤,勿论。
凡外姻、有服、尊属、卑幼共为婚姻,及娶同母异父姊妹,若妻前夫之女者,各以奸论。
A.维护了稳定的社会秩序B.以严刑峻法维护专制统治
C.构建了和谐的家庭关系D.强调尊卑有序的伦理观念
7 . 如表所示为战国晚期两名思想家有关法律与治国的观点。由此可知,二人均认为(     
思想家观点
荀子有乱君,无乱国;有治人,无治法……法不能独立……得其人则存,失其人则亡
韩非好恶者,上(君主)之所制也,民者好利禄而恶刑罚……治国者莫不有法,然而有存有亡;亡者,其制刑赏不分也
A.法律高于君主权威B.法治可与德治并行
C.治理乱世当用重刑D.律法是人治的工具
23-24高二上·江西·阶段练习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8 . 唐宪宗时,陕西人梁悦因其父被秦杲所杀,选择复仇杀死了秦杲后主动投案自首。该案件在朝堂引起了分歧,有的大臣援引玄宗时类似案件认为应该处死梁悦,而韩愈则认为梁悦一片孝心应该宽大处理。最终唐宪宗免其死罪,只对其决杖一百,配流至循州。这表明唐代(       
A.礼法合一彰显儒家仁孝精神B.血亲复仇受法律肯定和支持
C.处理刑事案件缺乏固定条例D.朝堂议论决定司法审判结果
2023-12-16更新 | 177次组卷 | 5卷引用:黑龙江省牡丹江市第一高级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9 . 唐代《斗讼律》规定:“诸告期亲尊长、外祖父母、夫、夫之祖父母,虽得实,徒二年”。《断狱律》,“议请减老小疾不合拷讯”中规定,法官不能强制容隐亲属作证。《捕亡律》,“知情藏匿罪人”条规定,尊长隐匿罪犯的行为可以减刑甚至免罪。由此可见,唐律(     
A.鼓励亲属间相互告发以维护治安B.贯彻了刑主德辅的原则
C.以严刑峻法治国以保证惩戒效果D.呈现出司法儒家化特征
10 . 洪武五年二月,明政府以田野之民不知禁令,往往误犯刑宪,乃诏令有司于府州县及乡里社皆立申明亭,“凡境内人民有犯者,书其过,名榜于亭上,使人有所惩戒”。据此可知,明政府此举(     
A.实现了伦理与法治的结合B.以教化来完善中央集权
C.意在重视基层民众的教化D.促进理学正统地位的确立
2023-11-24更新 | 97次组卷 | 3卷引用:黑龙江省肇东市第四中学校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