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近代西方民族国家与国际法的发展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11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国旗颜色与图案的变化是历史发展的印记。以下为14世纪以来的法国历代国旗:

旗帜

时间

政权

图案、颜色与含义

1328—1589年瓦卢瓦王朝蓝色底、镶嵌金色百合花图案。蓝色代表4世纪在高卢地区(今法国)的基督教主教圣马丁:金色百合花象征王室,源于法兰克王国接受教会洗礼时使用的百合花油。

1598—1790年波旁王朝白色底、镶嵌金色百合花图案。白色是17世纪波旁王室与贵族喜爱的颜色,源于英法百年战争期间(1337—1453年)圣女贞德的白色盔甲。金色百合花含义相同。

1790—1790年法国大革命君主立宪时期红白蓝三色旗,样式源于大革命期间革命军帽章。红色和蓝色代表革命的巴黎,象征追求自由的法国人民;白色代表王室,象征法兰西民族的古老传统;三色并排,代表人民与王室平等。

   

1794年以来法兰西共和国按国际法惯例“国旗不与军旗相同”改为蓝白红三色旗。第三共和国建立后,以法国国家格言“自由、平等、博爱”对三色旗的诠释受到广泛接受。
根据材料,提出一个论题,并结合世界历史的相关史实加以说明。(要求:论题明确,持论有据,表述清晰。)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商鞅在帝道、王道、霸道三种治国策略中选用霸道,但他只是将法治置于极高的位置,并未忽略对礼治的选用。商鞅主张圣人不法古,不循今,认为在诸国争霸的乱世,一味沿用前代的礼乐制度和仁善教化的治国方略是不合时宜的,应在借鉴前代的基础上改革古礼古法,以争霸的具体形势制定新的准则。国家整体所应遵循的制度规范和限制的群体是除国君外的所有阶层。商鞅秉承以刑去刑,国治的法治思想,保证法令的严格执行力与权威,不会因先前的功与善而减轻刑罚。在重刑轻赏的理论构建中,商鞅并未否定的相关内涵,而是纳入到的整体概念之中,以便更好地执行法令。商鞅所奠定的国家政治思想及其价值系统逐步内化于儒家学说,成为历代专制国家的内法外儒、霸王道杂之之学,影响国家政治、经济、思想、文化。

——摘编自于广海《两汉治策中的礼法并用研究》

材料二   12—16世纪,西欧大陆各国兴起了一场研究和适用罗马法的运动。10世纪以后,随着商品经济的快速发展,西欧新兴城市开始产生新的社会关系,即主要基于民事和商事活动产生的社会关系。然而,已逐步沦为习惯法的日耳曼法简陋、注重形式等不适宜商品经济社会发展的特点,不能承担调整新社会关系的重任。教会法目的在于维护教权统治,也不能满足商品经济迅速发展的要求。百年战争之后法王路易七世率先引用罗马法鼓吹君权至上,臣属皆卑的舆论。他在敕书中宣称打击破坏公理的强权势力,维护驯服的臣属,使主权得到伸张,是国王的应尽之责。到中世纪后期,法国人文主义法学派试图将法律中包含的神学因素剔除以弘扬世俗法,使得罗马法复兴运动在西欧得到进一步发展。

——摘编自崔明轩《论罗马法复兴运动产生的原因和影响》

(1)根据材料一、概括商鞅礼法思想的主要内容,并结合所学知识对其进行简要评价。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12—16世纪西欧兴起研究和适用罗马法的原因。
2024-01-24更新 | 32次组卷 | 1卷引用:四川省南充市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3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欧洲精神”在实质上点出了1719世纪世界历史的走向。第一,17世纪是方法论革新时期,近代的科学思维是在这个时期酝酿的。第二,以18世纪的法国为代表,启蒙思想家对未来社会提出了天赋人权、平等、法治和权力制衡等政治思想,以及自由竞争的经济主张。第三,西方文明中的“自由”和“自由主义”,作为一种人类向往的理念及其所体现的民主体制,到19世纪下半叶在欧洲(包括美国)已得到广泛共识。

材料二   20世纪初,西方社会主流的现实主义战争观是把战争看作一种政治工具,与道德无关,也无所谓正义与否。第一次世界大战作为工业化时代的产物,其残酷现实促使精英们开始反省对战争的认识。理想主义战争观产生,即任何战争都是不道德的。这种战争观在国际危机频发的20世纪30年代风行一时,人们极力希望能避免战争。二战期间,随着法西斯的疯狂侵略,特别是在了解了种族灭绝的非人道做法后,有识之士们重新考虑对战争的认识,衍生出正义战争观,将战争划分为正义的和非正义的。

——摘编自梁占军《二战与20世纪国际战争观的演变》

材料三   鉴于国际联盟未能有效制止战争和维护世界和平,19456月签署的(联合国宪章)赋予了安理会制裁侵略的权力,并形成了“大国一致”原则。除了安理会等六个自身主要机构以外,联合国还陆续建立了一系列被称为方案、基金和专门机构的多个附属组织。在联合国宪章》的框架下,裁军防止核武器。

——摘编自陈乐民《欧洲文明十五讲》等


上述材料是学者对近代世界历史走向的阐释。结合所学知识,任选世界历史某一时期,并提出一个能够反映该时期“世界历史走向”的主题,进行简要阐释。
2023-10-18更新 | 44次组卷 | 1卷引用:四川省绵阳市江油市太白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开学考试历史试题
4 . 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提供的实际气候融资表

年份

2013

2014

2015

2016

2017

2018

2019

融资额(亿美元)

524

618

446

585

716

799

804

21世纪初期,按照《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等国际法“气候正义”要求,发达国家每年应为发展中国家提供1000亿美元的气候融资,以赔偿它们的气候损失。据表可知,这些气候融资(       
A.使得发展中国家实现了经济自立自强
B.彰显了各国平均承担责任的公平正义
C.说明了冷战后国际法的实施任重道远
D.消除了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的矛盾
2024-01-29更新 | 31次组卷 | 1卷引用:四川省凉山州西昌市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5 . 1864年,《国际法基本原理》翻译为《万国公法》传入我国,但清政府却以不合中国制度的理由大加抵制。1902年,日本侵入东沙群岛后,清政府搜集中外历史文献和图集,运用国际公法,收回了东沙群岛。据此可知,这一时期(       
A.国人主权意识得到增强B.列强的侵略行为受到有效遏制
C.清廷制度变革成效显著D.传统文献的救世价值备受重视
2024-01-26更新 | 22次组卷 | 2卷引用:四川省凉山州西昌市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6 . 1543年,路德翻译的德文圣经面世。随后,脱离了天主教会的西欧国家纷纷将本国的语言用作宗教布施和政治活动,本国语言也成为了诸如英法等“同质化”大国建立的纽带。本国语言的推广()
A.阻碍了国际文化交流B.强化了罗马教廷的统治
C.增强了民族认同观念D.削弱了王权提升的基础
7 . 1534年,英国国王亨利八世授意议会通过法案,宣布国王为英国教会的首脑,摆脱了罗马教廷的控制;16世纪,法国国王签署敕令,规定法国的法律文件必须用法语撰写,法语成为法国的官方语言。这些事例表明当时西欧(     
A.民族国家正在成长B.封建王权受到法律制约
C.天主教会走向消亡D.国家之间利益纷争加剧
2024-01-24更新 | 22次组卷 | 1卷引用:四川省巴中市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8 .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从公元前3000多年到1819世纪,世界大部分地区都处于君主统治模型之下。君主统治模型有如下基本特征:君主权力至高无上、在法律上君主权力不受约束、君主实行家族继承制。在君主统治模型下,一个普通人被授予几乎无限的政治权力,但在君主统治模型下,皇帝其实是一个非常高风险的职业,从统计数字上看,君主的非正常死亡比例通常会达到四分之一到三分之一、在王朝衰落时,这个比例甚至会高达50%。君主始终面临着控制官僚系统和武力系统的难题,面临继承人危机和统治能力不足危机,这导致帝国不可避免的衰落。

——摘编自《抵达:一部政治演化史》

材料二   1215年《大宪章》到1688年“光荣革命”,英国产生了政治革命与立宪政体。立宪君主制,国王不能随意征税或任意剥夺财产,大部分社会剩余成为生产部门投资。其不断累积推动工业革命发生和经济持续增长,产生了巨大军事能力。1816-1913年,英国几乎赢得了每一场跟其他主要国家之间的战争,取得了巨大优势。立宪政体能够最终胜出,不是它更符合道德或伦理,而是它最终发展出了更强军事能力。立宪政体约束了专断权力,社会政治权力逐渐向大众倾斜,工业革命后大众的组织和动员能力的大幅度提高,这是现代民主兴起的根本逻辑。

——摘编自《抵达:一部政治演化史》

材料三   人类政治史就是一部战争史,国家间的冲突和战争是常态。随着一次次冲突和大战,人类逐渐发明了一整套不断完善的政治制度安排,特别是二战后,这些制度安排包括国际协调机制、联合国、安理会等,但国与国发生冲突和战争的逻辑仍然存在。今天,世界政治的一个基本趋势变得愈发明显,就是经济和技术的全球融合,跟政治和宗教的全球分裂和紧张关系,两者冲突是目前世界格局一个决定性力量。由少数国家牵头创立超越国家的政治体,迫使其他民族国家加入其中,虽经济与技术力量的驱动,全球化持续推进,但未来的前进路线却是一个未知数。

——摘编自《抵达:一部政治演化史》

(1)根据材料一指出君主制的危机,结合所学明朝历史说明其表现。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并简评英国近代政体。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世界近代国际协调机制的发展历程,分析其产生的原因。
2024-01-23更新 | 18次组卷 | 1卷引用:四川省内江市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9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美利坚民族”这个概念自始至终都没有被美国政府所认可,在美国社会也不被广泛使用,“国家、联邦、人民”才是其常用语。中文语境中的“美利坚民族”可谓一种“民族想象”,概念可以追溯到一百来年前,孙中山让其在中文世界变得人所共知。孙中山认为美利坚民族是融合了不同人种和人群的单一民族,值得多民族的中国借鉴。共产党人受马列主义民族观影响,认为美利坚民族构成是多元的,倡导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南京国民政府将民族主义、美利坚民族等符号加入教材课本中,一些支持国民党的知识分子也提倡学习美国建立单一民族国家。一些左翼知识分子,则支持共产党的看法。国共双方的民族说都旨在凝聚国民,实现中国独立,但从效果来看,共产党的主张迅速获得了国内少数民族的支持。

——摘编自励轩《想象的符号:中文语境中的美利坚民族及其演变》

材料二   中国的民族概念到底是舶来品还是本土产生,学术界看法不一。无论是梁启超、孙中山,还是斯大林,均无法准确描述中国多元一体的民族格局。20世纪80年代,中国民族学界对斯大林的民族定义展开全面反思和修订,尤其是费孝通提出的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理论,为探索具有中国特色的民族定义提供了崭新思路。随着源于西方的族群概念的传入和使用,20世纪90年代中国学术界民族概念的中国化探索更加深入。2005年第三次中央民族工作会议对“民族”一词进行了新界定,进一步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族理论。

——摘编自胡兆义等《现代“民族”概念的中国本土化及其“多元一体”特征》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与美国的自我民族认知相比,近代中国社会精英对美国“民族想象”的不同之处,并分析近代中国社会精英形成对美国“民族想象”的原因。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促成现代“民族”概念中国本土化的因素。
2024-05-15更新 | 32次组卷 | 1卷引用:四川省大数据学考大联盟2023-2024学年高三下学期第一次质量检测文综试题-高中历史
10 . 法国大革命使民族国家概念和民族主义思想传播到整个欧洲,激发了欧洲国家争取民族独立和国家统一的浪潮,导致了欧洲剧烈的动荡与冲突。这一浪潮(     
A.建立了欧洲均势的国际关系B.摆脱了罗马教廷的宗教控制
C.促进了近代外交制度的产生D.推动了欧洲民族国家的建立
2024-01-25更新 | 18次组卷 | 1卷引用:四川省内江市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