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近代西方民族国家与国际法的发展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40 道试题
1 . 1648年签订《威斯特伐利亚和约》时,欧洲新涌现的国家如瑞典、荷兰共和国等,也得到了法国、奥地利等老牌大国享受的礼遇。凡是国王一律称为“陛下”,凡是大使一律称为“阁下”。这彰显了(     
A.自由民主的启蒙观念B.欧洲国家至上的理论
C.废除等级体制的理想D.主权国家平等的理念
2023-06-14更新 | 314次组卷 | 31卷引用: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西昌市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英国率先创建了现代民族国家。一方面,民族国家产生了国家利益的概念,有着民族利己主义的特征,成为西方帝国主义的源头和帝国主义战争的策源地;另一方面,英国创建的民族国家又产生了一种与中世纪不同的现代民族意识;这种意识首要和最重要的东西就是作为一个独立个人的尊严。它破坏了各种各样的地方主义、习惯和部族的力量,帮助建立了一个强大的民族国家政权。它统一了市场,以及行政、税收和教育的制度。它攻击封建主义的实践以及帝国暴君的压迫,并宣布人民的主权以及所有的人民有权决定其自身的命运。

——摘编自陈晓律《欧洲民族国家演进的历史趋势》

材料二   中国近代民族主义是在与西方国家的交往冲突中发动产生,又在吸收西方民族主义精要与本土思想精华的基础上逐渐丰富完善的。特别是在义和团运动失败之后,排外主义的传统民族思想影响式微,而以民族国家观念和主权意识为基调的近代民族主义则逐渐流行,成为反抗西方入侵的新的思想资源。它推动中国人修正陈旧的国际观,使其一变原来的天下意识为现代意义上的世界意识,认为中国不过是世界普通的一员。它具有深刻的民族批判精神,把批判锋芒直指中国自身的问题,认为内部问题是危机加深的深层原因,把了解西方,向西方学习当作自强的出路。

——摘编自张鸿石《论近代民族主义与中国外交》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英国民族主义所产生的影响。
(2)据材料二,概括近代中国民族主义思想产生的背景。
(3)据材料一、二,分析中英民族主义内涵的异同。
2023-06-05更新 | 351次组卷 | 9卷引用:四川省绵阳南山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3 . 1356年,伦敦市长宣布法庭诉讼使用英语;1362年,英国大法官兼上议院议长用英语宣布议会开幕,爱德华三世首次用英语致辞,以便让平民院的议员听懂。应平民院的请求,爱德华颁布了关于法庭审讯必须用英语的法令。这一现象反映了(     
A.世俗王权得到强化B.民族意识的不断增强
C.大学教育得到普及D.区域文明的多元共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4 . 意大利政治家马基雅维利(1469-1527)发表《君主论》一书,提出君王高于法律与议会的原则。该书广泛传播后,很多野心勃勃的统治者都依照这一原则行事。这一现象的出现(     
A.有利于民族国家的形成
B.促进了文艺复兴的兴起
C.加速了新教思想的传播
D.导致了议会政治的消亡
2023-04-25更新 | 537次组卷 | 4卷引用:四川省成都市第七中学2024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文综历史试题
5 . 有学者认为,“威斯特伐利亚体系是由许多大小不一的国家相互之间横的关系所构成的。在那里并没有凌驾于其他国家之上的一个强大的中心,构成国际秩序的基本准则至少是在法律上平等的各国间的并列关系。”这说明该体系(       
A.深受近代契约精神影响B.奠定了国际法的基础
C.确立了主权与独立原则D.建立了近代外交制度
6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东方的“宗藩体制”与西方的“国际公法”最初都不具有世界性。前者是以中国为中心的东方国际关系体系,后者只能称为欧洲洲际公法。前者大致在汉代以后得以确立,到明清两朝达到了顶峰。后者以1625年格劳劳秀斯着的①出版为标志、以1648年②的签订为表征,表明了国际法理论的诞生与实践,确定了国际法的主体和基本原则。19世纪40年代以后,东西方两种国际秩序体系终于全面相遇。       

——摘引自张礼恒《从平行到交叉-“国际公法”与“宗藩体制”的比较研究》

材料二   中华文明内蕴的“和而不同”的协商精神在很多历史场合中淡化了宗藩体系下华夷观带来的等级色彩。今天的国际体系既是高度竞争也是高度开放的,当代中国的外交战略需要借鉴外交传统中维护和平的智慧,在面对棘手复杂的问题与挑战时通过重建议程、重新界定利益与身份的方式获得东亚议程设计者的角色。

——整编自崔思朋《宗藩体系:古代东亚地区国际秩序运行及特征》


(1)阅读材料一,结合所学,指出“宗藩体系”下明清政府对外关系的特征。写出“国际公法”确立过程中①②对应的内容及“国际法的主体”的内涵。
(2)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列举中共十八大以来中国外交在亚太地区扮演“维护和平”角色的史实。
7 . 托马西乌斯(1655-1728)是第一个在德意志大学中用德语讲课的德意志人,他主张出版德语科学杂志,倡导个人信仰宽容,认为国家根据领土原则对国内的教会有无条件的统治权。这可用于说明,当时的德意志(     
A.世俗王权持续强化B.自然科学成就显著
C.国家统一迫在眉睫D.近代民族意识觉醒
8 . 英王亨利八世授意议会通过《至尊法案》:“我们的君主、国王及其后嗣兼本王国继位诸王,应被拥立、承认和称为英格兰国教会的尘世唯一至尊领袖,应获得并享有与本王国帝王至尊位及其头衔与尊称相关联、属于英格兰国教会至尊领袖上述尊位的一切荣誉、威严、优越权、司法权。”对此法案解读错误的是(     
A.强化了世俗国王的权力B.使英国摆脱了罗马教廷控制
C.建立了君主立宪制D.促进英国民族意识的觉醒
9 . 下图是王绳祖主编《国际关系史》第一卷关于“三十年战争”(1618--1648年)一章的目录节选,其中的第三节①应是(     
第二章欧洲“三十年战争”及其结局
第一节“三十年战争”的国际背景
17世纪初的欧洲局势34
新教联盟和天主教同盟的对垒41
战争的导火线——“掷出窗外事件”45
第二节战争的四个阶段
第三节①
A.《万国公法》B.《威斯特伐利亚和约》
C.《国际联盟盟约》D.《战争与和平法》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10 . 1077年,德皇亨利四世在与教皇的权力斗争中失败,被迫亲往教皇居地卡诺莎堡请罪以求宽恕,史称“卡诺莎之辱”;1308—1378年,在法王腓力四世的压力下,教廷被迫迁往法国阿维农城,连续7任教皇成为法王的“御用工具”,史称“阿维农之囚”。“卡诺莎之辱”到“阿维农之囚”反映了(     
A.社会生活实现由神性到理性的转变B.专制王权日益阻碍着资本主义发展
C.欧洲民族意识加强和民族国家胜利D.宗教改革运动首先在法国揭开序幕
2022-12-18更新 | 1510次组卷 | 62卷引用:四川省成都市石室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