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近代西方民族国家与国际法的发展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7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把人们从宗教的束缚下解放出来,现实社会的重要性提高,世俗权力特别是王权得到加强。通过马丁·路德翻译拉丁文《圣经》等方式,作为民族凝聚力重要工具的民族语言得到普及,进一步使得宗教共同体的地位下降,民族共同体的地位上升。

——摘编自李宏图《论近代西欧民族主义和民族国家》

材料二   1901年,梁启超在《中国史叙论》一文中,最早使用了“中国民族”一词,在同年发表的《国家思想变迁异同论》一文中,他又率先向国人介绍了“民族主义”这个新名词。他认为国民的独立自由是国家独立自由的前提,所以他的民族主义既肯定了人的基本权利和法律自由,也强调了国民拥有参与政治的权利。

由梁启超最早提出的“中华民族”这一表示中国境内各民族是统一的民族共同体之观念,到五四运动前后,开始为越来越多的人所接受和采用,而九一八事变后日益严重的民族危机的刺激,激化了人们的民族认同感和责任感,从而使“中华民族复兴”之观念最终形成并成为具有广泛影响力的社会思潮。

——摘编自郑大华《近代“中华民族复兴”之观念形成的历史考察》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近代西方民族国家观念形成的表现,并分析其产生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指出梁启超的民族主义思想有何进步之处。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近代提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意义。
2 . 西塞罗在《论义务》中强调,义务本质上与身份相连,个人都应对社会尤其是对共和国负有应尽的责任;西塞罗批评当时罗马共和国的统治阶层只关心一部分公民的利益,而忽视另一部分公民的利益,更鲜有关心整个民族和国家利益。西塞罗的思想(       
A.体现了个人主义的泛滥B.为近代民族国家的建立提供借鉴
C.强调法律是维护公民与国家关系的纽带D.主张私有财产神圣不可侵犯
2023-07-01更新 | 342次组卷 | 4卷引用:贵州省贵阳市2023届高三下学期仿真模拟考(四)文综历史试题
3 . 17世纪初,荷兰学者格劳秀斯在其“占有理论”中强调,“发现”绝不等于“先占”,发现本身并不赋予物以任何法律权利,除非在所说的“发现”之前,它们是真正的不存在任何主权的土地。格劳秀斯“占有理论”的提出(     
A.激化了荷兰与英国的矛盾B.有效保护了民族国家的主权
C.旨在维护荷兰的海上霸权D.顺应了荷兰殖民扩张的需要
2023-03-23更新 | 275次组卷 | 5卷引用:贵州省毕节市2023届高三二模历史试题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3371451年的英法百年战争成为英法两国由传统等级君主制国家向近代民族国家转变的契机,英国缔造了一个中央集权化的新型民族国家。伊比利亚半岛的两个专制君主国——西班牙和葡萄牙开始崛起,英、法、西、葡等新兴君主国的出现标志着近代西欧政治转型第一阶段的完成。随着商业资本渗透和控制的生产领域越来越多,西欧的经济体制逐渐实现了由自给型生产方式向交换型生产方式的演变。在近代,产业资本的兴起虽然改变了商业资本支配工业和农业生产的格局,但是以交换为主导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并没有因此而改变。从14世纪开始,黑死病开始在欧洲肆虐,一些意大利的人文主义者不再利用“宗教异端”的外衣,而是直接对教会所宣扬的宗教禁欲主义进行猛烈的抨击,西欧思想家对基督教意识形态的否定已经从隐性的否定发展为显性的批判。

16世纪中后期开始,西欧的社会转型又经历了一个“再否定”的过程。专制王权在1617世纪的不断膨胀使得社会各个阶层都感受到了来自专制王权的压力,城市工商业贵族逐渐从专制王权的坚定支持者转变为反抗专制王权的急先锋。

——摘编自雷恒军《简论近代西欧的社会转型》

材料二   纵观明代及清代中前期,即公元1418世纪,西方在市场经济的开拓中迅速崛起,而此时的中国社会依旧蹒跚在古代传统的老路上,不但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仍占据着主导地位,而且专制统治更是变本加厉,人们在基本封闭的地理环境和儒家文化氛围中劳作、买卖、读书,根本不知道此外还存在一个多元化的世界,更不理解西方世界到底发生了什么。中国的社会转型和近代化进程因此而严重滞后,直到鸦片战争中隆隆炮声才将中国人从天朝上国的迷梦中惊醒,由此开始了缓慢的向近代化社会转型的坎坷之路。

——摘编自郝钧、周连春《明清时期中西方社会转型的比较研究》

(1)根据材料一,概括14—18世纪的西方社会转型的表现。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与同时期的西方比中国明清社会转型的障碍。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1928年8月27日,美、英、法、德等15国的代表在巴黎签订《非战公约》,1929年7月25日正式生效。主要内容是:废弃以战争作为推行国家政策的工具;只能用和平方法解决国际争端或冲突。苏联于1928年宣布正式加入这一公约。截至1933年,加入此公约的有包括中国在内的63个国家。《非战公约》既是对以往限制战争国际法的总结和概括,更是在它们基础上的提升与飞跃。国际法对战争的价值取向由此而改变。“巴黎公约的订立标志着国际法上的一个根本改变,并且消除了反对承认国际法为一个法律体系的主要理由。在公约订立之前,国际法作为一个法律体系的主要缺点并不在于缺少一个国际立法机关或行政机关,而在于承认战争为一个正常的法律制度。巴黎公约改变了国际法的这一情况。”更为重要的是,虽然在签订时有着种种的不足,但它却有着罕见的普遍性和永久性。

——据王立桩《<非战公约>历史定位的转变》整理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非战公约》签署的历史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非战公约》的历史价值。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中国外交制度从传统向现代的变迁简表

传统外交制度:华夷秩序现代外交制度:条约秩序
结构特征:华夏—蛮夷国家—国家
价值原则君权(礼治)主权(法治)
组织体制:大一统与服事制科层体制
羁縻怀柔与番属土司驻外使领馆与职业外交官
运行机制:朝拜册封(不平等原则)官僚机制(平等原则)
多事四夷,以夷制夷和尊王攘夷和平共处、共同发展

——摘编自赵可金《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制度变迁的理论阐释》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围绕“外交制度从传统向现代的变迁”,自拟论题,并结合具体史实进行论述。(要求:论题明确;论述充分;逻辑清晰)
7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格劳秀斯(1583~1645),荷兰著名的法学家之一。代表作《海洋自由论》和《战争与和平法》等凝聚着他的法学思想。他在《海洋自由论》中主张荷兰拥有本国的海事权利,葡萄牙以及任何其他国家都没有独占东印度群岛航行、渔业和贸易的权利。他在《战争与和平法》中认为,主权是国家存在的原则,他国不得干涉;战争在无政府国际社会不可避免,但应当受到限制,其目的道德与否非常关键;国家间应有共同的道德标准和法律规范来约束各国行为。格劳秀斯的国际法思想对现代国际法的国际公法、国际私法和国际经济贸易法产生深远影响。

——摘编自卢玮《战争与和平法:格劳秀斯国际思想的法律表达》等

材料二   20世纪50年代后,英国学派则更看重国家主权的存在,认为国际法并非每时每刻都能得到运用的秩序手段;1999年,剑桥学派塔克则认为格劳秀斯为东印度公司和荷兰发动战争的权利进行辩护是出于利益的考虑,并非出于“正义战争”的理由;2006年,神学派系杰弗里提出了颠覆性的解读,她认为格劳秀斯在关键时刻表现出虔诚基督徒惯有的和平主义倾向,包括反对正义战争。

——摘编自张云雷《国际关系研究中的格劳秀斯与格劳秀斯传统》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格劳秀斯提出国际法学说的时代背景、并简析其作用。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对20世纪50年代以来关于格劳秀斯国际法学说的学术争论进行评析。
2024-05-01更新 | 61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贵州省贵阳市第一中学高三二模考试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