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当代中国的民族政策和外交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55 道试题
1 . 【民族关系】阅读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194912月至19527月,邓小平主政中共中央西南局期间,高度重视构建新型的民族关系。西南地区的一个重要区情是少数民族众多,且经济文化落后,民族与汉族间隔阂严重。邓小平认为,“只有在消除民族隔阂的基础上,经过各族人民的共同努力,才能真正形.成中华民族美好的大家庭。”他主张在政治上,通过“坚决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和民族民主联合政府”使各民族真正平等;在经济上,“要在少数民族地区研究出另外一套政策,诚心诚意地为少数民族服务”,通过组织贸易活动“使各兄弟民族人民的经济生活一天天的好起来”;在文化上,要尊重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通过“举办一些教育事业",“尽快提高少数民族的文化水平”。邓小平还特别强调“要采取非常稳当的态度”,“要同少数民族商量”,和平解放西藏就是在这一思想指导下实现的。

——摘编自田姝《邓小平与重庆的不解之缘》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邓小平主张构建西南地区新型民族关系的原因及其意义。
2022-11-09更新 | 31次组卷 | 1卷引用:湖北省仙桃市田家炳实验高级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2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自鸦片战争以来,中国传统的“天下”观念发生动摇,王朝国家认同出现严重危机。甲午战争后,梁启超积极宣传民族国家观念,他深刻地认识到,国家欲立于民族国家之林,就必须获得广大民众认可,成为一个统一强大的民族国家,并在中国建立一个君主立宪国家,致力于开启、培养国民与此相应的国家意识。革命派提出,中国在“异种残之,外邦逼之”的情况下,建立起一个现代民族国家“殆不可以须臾缓”。中华民国成立后,孙中山一再强调“今日中华民国成立,满、汉、蒙、回、藏五族合为一体”,各族“皆得享共和之权利,亦当尽共和之义务”。辛亥革命后期,许多民族主义者将“中华民族”进行重新阐释,赋予其“中华民国境内所有民族”的新内涵。

——摘编自暨爱民《百年凝聚:近代中国民族国家的认同建构》

材料二   新中国成立后,中华民族命运共同体的构建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民族平等从理论层面进入到社会实践层面。中国共产党将“民族平等”的概念充分体现在不同时期的宪法和纲领.性文件中,并指导着新中国民族事务工作。实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开展“民族识别”工作,对民族成分和民族称呼混乱的状况进行了统一规整。中共十八大以后,“中华民族命运共同体”作为一种新的民族利益观和价值观,创新地将“政治认同”“国家认同”和“民族认同”相结合,将中华民族命运共同体的构建提升到新的理论高度。

——摘编自何一民、刘杨《从“恢复中华”到“中华民族命运共同体”》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近代民族国家认同建构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概括新中国成立以来民族工作的成就,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说明其意义。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950年2月,新中国和苏联签订了《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一边倒”就此成为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对外政策的基本内容和独立自主和平外交政策框架中的最核心方针。

——摘编自曹冰《“一边倒”政策是新中国初期外交的最优化选择》

材料二     1970—1973年与中国建交的部分西方国家:加拿大、比利时(1970年);奥地利、冰岛、比利时(1971年);英国、荷兰、西德、澳大利亚、新西兰(1972年);西班牙(1973年)。

材料三     毫无疑问,中国对待多边外交的基本准则,一方面,应当与我国既定的总体外交思路保持一致,即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不以意识形态和社会制度的差别划线,广泛结交但不结盟,不针对第三国。然而,另一方面,必须明白,多边外交毕竟不同于我们已经习惯的双边外交,前者在国际上得到公认的一些观念与做法,都要求中国在具体实践中有所选择,不可能只有得没有失,只享受权利和好处而不承担相应的义务和责任。可以肯定,这一过程不排除要放弃一些旧的做法和利益,大胆尝试一些新的思想及措施。

——王逸舟《新世纪的中国与多边外交》


(1)根据材料一、二,指出20世纪70年代初中国外交政策发生的变化,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影响这一变化的因素。
(2)根据材料三,概括中国发展多边外交的基本原则,并分析中国实行多边外交的影响。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共中央选择“一边倒”,站在苏联阵营一边与美国对抗,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人当时在两极对峙的国际格局中做出的反应,结果是中华人民共和国诞生伊始,便加入苏联阵营并与苏联结成军事同盟,并因此而进入冷战的两极体系和对抗之中,这是不争的事实。

——摘编自牛军《冷战与中国外交决策》

材料二   在美苏争霸过程中,形成了苏攻美守的局面,苏联对中国安全的威胁日益加剧。为了维护国家利益,摆脱两线作战的不利局面,中国外交战略进行了新的调整,提出了“一条线”的思想,其主旨是团结包括美国在内的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共同反对苏联霸权主义。至1979年中美两国正式建交,中国所面临的国际环境总体得到改善。

——摘编自黄庆、王巧荣《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史(1949—2012)》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的历史,概括中国“站在苏联阵营一边与美国对抗”的史实。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20世纪70年代中国对外战略的变化及重大外交成就。
2023-03-29更新 | 64次组卷 | 5卷引用:山西省晋中市介休市第一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12月月考历史试题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民族观与历史观、国家观、文化观息息相关,树立正确的民族观,对国家发展、民族复兴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材料一   美国建国初期,为了整合社会、巩固新生政权,盎格鲁一撒克 逊新教徒白人文化成为民族同质化的建构基础。19世纪中期以后,随 着西进运动步伐的加快,东南亚百万移民冲击了美国的白人文化,美国 的熔炉(民族同化)政策应运而生。随着工业化的推进,维护移民的权 利也成为美国吸引和稳定外来移民、发展经济的一项重要政策,主张不 同价值观的共存,把少数族裔的生活方式看成是合法的多元文化主义也由此产生。现今美国的印第安人虽有保留地制度,但其自治权仍得不到有效保障,贫困率也是全国平均水平的两倍。美国主流社会对印第安文化的压制和同化思想根深蒂固。少数族裔在经济上不能同工同   酬,政治上待遇不平等,在工作、移民、教育及居住等方面的歧视比比皆是,虽然美国在一定程度上进行了“族群归类”和“种族识别”,但是宪法不承认民族的群体权利,仍是以公民权代之。

——摘编自雷振扬、裴圣愚《如何看待美国等西方国家的民族政策和民族关系》

材料二 中国共产党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结合中国国情,逐渐探索出具有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道路。新中国建立后,相当一部分 少数民族还处于奴隶社会甚至原始社会时期,党的民族政策迅速改善 了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形势和群众的生活。1954年颁布的《中华人 民共和国宪法》中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全国各族人民共同缔造的统 一的多民族国家。国家保障各少数民族的合法的权利和利益。各少数 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区域自治,设立自治机关,行使自治权。各民族自治地方都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不可分离的部分。1978年中组部专门发   文要求尽快配备少数民族干部担任民族自治机关一把手。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是先人留给我们的丰厚遗产,并提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一个民族不能少”,“实现中华民族   伟大复兴,一个民族也不能少”。

——摘编自左岫们《新中国民族政策优势的理论与实践基础— 以民族平等为视角》

材料三 南京国民政府空喊着民族主义,其理论也只有一个框架,没有形成自己的完整的一套民族理论体系,所制定的民族政策,由于内战、 航日战争等原因也多数未能具体实施。 …… 国民政府在某种程度地继   承了孙中山的民族思想 ……但其阶级本性又在民族政策的具体实践、 理论发展等过程中最终背弃了孙中山的民族思想,最终连同自身走向灭亡,总体来看,南京国民政府的民族政策存在着严重缺陷。

——李国栋《民国时期的民族问题与民国政府的民族政策研究》


(1)根据材料一 、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比较中差两国对待民族群体的差异及其原因。
(2)综合上述材料,谈谈对正确处理边疆民族问题的认识。
2022-11-01更新 | 114次组卷 | 1卷引用:湖南省长沙市长郡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6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中法建交

材料一   法国是第一个同中国建立正式外交关系的西方大国,中法建交被西方舆论喻为“一次突发的外交核爆炸”。中法建交使中国在背腹受敌的情况下,从资本主义阵营内部实现了外交突破,找到了一个支持者和合作者,而且这个支持者和合作者是在西方世界中拥有传统影响力的大国。

——秦元春,徐硕《再论中法建交对中国外交环境及世界格局的影响》

材料二   对于法国准备与中国建交,美国副国务卿哈里曼则表示了强烈的不满。相对来说,其他西方国家,对于中法建交的态度采取了温和、中立的态度,表示了对法国政府采取此决策的理解。作为已经与中国存在半建交关系的英国,荷兰等国,采取了中立的态度,他们表示理解法国为何承认中国。而还未与中国建交的意大利,加拿大、日本等国。国内出现了也要求政府承认中国的呼声。中法建交公布后,苏联的报刊强调“苏联认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同法国建立外交关系是一个有利于加强不同社会制度国家和平共处的原则的步骤。”在第三世界国家中,中法建交也引起了很大的震动,大多数国家都对中法建交表示支持和祝贺.普遍认为中法建交有利于世界和平。

——摘编自高嘉懿《冷战格局中的现实主义外交——中法关系史新探(1949—1969)》


(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分析中法建交的背景。
(2)根据材料二,归纳国际社会对中法建交的态度,并就此指出当时世界政治发展趋势?
(3)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阐述中法建交的意义。
2022-11-27更新 | 84次组卷 | 1卷引用:山东省聊城市茌平区第二中学等校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联考历史试题
7 . 西藏自古以来就是中国领土,长期以来汉藏两族人民进行了频繁的政治、经济、文化交流,共同创造了中华文明。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宣政院由国师八思巴统领,八思巴是吐蕃宗教领袖……在吐蕃有重大事变时,设行宣政院前往处置,但重大军事行动需与中央主管军事的枢密院商议⋯⋯宣政院长官由帝师或宣政院推荐当地僧俗首领担任,军民通摄,僧俗并用,由朝廷授职。

——摘自《人民版必修一教材》

材料二   中国共产党的民族平等诉求是彻底的,始终坚持处理国内民族问题的初心即民族平等的原则,中共在全国执政后,通过全国政协会议确定《共同纲领》,采用民族区域自治处理国内的民族问题。1954年之后,民族区域自治更是载入历次修改的宪法之中。党把新时期民族工作的主题概括为“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

——摘编自胡岩《中国共产党处理国内民族问题的初心》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中吐蕃指的是现在的哪个民族?元朝设置的什么机构管理这个地区,职责是什么?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我们党为实现“处理国内民族问题的初心”的制度保障是什么?并简述这一制度1949年的法律依据及该制度对少数民族地区发展的影响。
2022-11-25更新 | 27次组卷 | 1卷引用:黑龙江省牡丹江市第三高级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8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9403月,中共中央发出党内指示,规定在政权的人员分配上,“共产党员占三分之一,非党的左派进步分子占三分之一,不左不右的中间派占三分之一”。共产党在政权中的领导作用,是要靠党员的质量来保证的,而不必有更多的人数。在陕甘宁边区,1941年根据“三三制”原则进行了改选;党外人士担任乡以上干部者有3592人,占总数三分之二。根据地内的开明绅士由此得以进入政权机构。这样做,可以容纳各方面的代表,团结一切赞成抗日又赞成民主的各阶级、阶层。抗日民主政权普遍采取民主集中制,各级抗日民主政权机构的领导人都经过人民选举产生。

——摘编自张海鹏主编《中国近代通史》

材料二   从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到1981年底,我国5个自治区人民政府和人大常委会主要负责人均由实行自治的民族干部担任;30个自治州、72个自治县(旗)中,除个别尚未召开人民代表大会进行直接选举外,政权机关的主要负责人均由实行自治的民族干部担任。1987829日,西藏自治区人民政府颁布了《西藏自治区村民委员会工作简则(试行)》。这一简则指导了全区村民委员会的组织建设和制度建设工作,使村民委员会组织建设和制度建设更趋完善,成为充满活力的群众自治组织。

——摘编自刘维芳《中国改革开放成就丛书:辉煌40年政治建设卷》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陕甘宁边区“三三制”政权的特点及意义。
(2)根据材料二,从制度建设的角度,指出我国少数民族地区政治建设的成就,并结合所学分析这些制度建设的政治作用。
9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1939年2月13日,顾颉刚发表文章《中华民族是一个》,掀起“中华民族”性质的大讨论,参与其中的著名学者不下十余人。顾颉刚认为,“民族”是“在一个政府之下营共同生活的人”,而中华民族实则就是中华民国的全体国民。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在巩固中华民族理论构建成果的同时,形成“民族平等”的政治话语。但至20世纪80年代,“民族问题”再次成为国家治理的客观问题。曾经参与1939年论辩的费孝通提出“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理论,学者们一致认为,该理论“将民族理论与中国民族工作的实践结合起来,把汉族的研究与少数民族的研究结合起来,对中华民族构成的全局和中国的民族问题作了高层次的宏观的新概括”。

——摘编自刘永刚《“中华民族是一个”的论辩与中华民族理论的建构》


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简析“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理论提出的原因。
2022-10-15更新 | 30次组卷 | 1卷引用:第13课当代中国的民族关系-【创新课堂】2022-2023学年高二历史优质备课学案(选择性必修一)
10 . 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进入19世纪70年代,随着西方列强入侵的加剧,中外之间源远流长的朝贡关系和以此为主要内涵的宗藩体制岌岌可危。与近代中国的半殖民地化同步,朝鲜、琉球、越南遭受日、美、英等国的瓜分和掠夺,并最终与中国中断宗藩关系。1890年,朝鲜王太后去世,清廷最后一次以宗主国身份派遣使臣前往吊祭。1894年,朝鲜最后一次派遣使臣向清廷缴纳岁贡。1895年,依据中日《马关条约》,清政府承认朝鲜独立自主,中朝宗藩关系宣告解体,也宣告了华夷朝贡体制彻底崩溃。

——摘编自李云泉《万邦来朝:朝贡制度史论》

材料二   新中国自成立到1977年底,参加的国际多边条约总共不过31个。从1978年到2004年底,中国缔结或参加的国际多边条约已多达236个,仅1978年到1988年就签署、生效了122个。1978年以后中国参加的多边条约,超出了外交、人道主义法、海事、航运、少数联合国专门机构的章程等狭小范围。据统计,中国至今参加的多边条约既涉及联合国及其所有专门机构、和平解决国际争端等一般国际法,还涉及国际刑法、反对恐怖主义行为、毒品管制,以及某些建立国际组织的章程等。这标志着中国全面融入国际法律秩序。

——饶戈平《国际法律秩序与中国的和平发展》


(1)结合时代背景,分析材料一中朝贡体制崩溃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改革开放前后中国参与国际事务的程度差异并分析原因。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