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当代中国的民族政策和外交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55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如表为新中国外交成就(部分)

时间成就
194910中华人民共和国同苏联建立外交关系
1953年底周恩来首次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1955“求同存异"的方针提出
19714乒乓外交,撬开了中美关系的大门
197110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得以恢复
19722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并在上海签署(中美联合公报)
1972日本首相田中角荣访华,签署(中日联合声明》
19791中美正式建交
2001上合组织建立,亚太经合组织会议在上海召开
20133习近平出访俄罗斯.首次提出推动“建立以合作共赢为核心的新型国际关系"这一重要主张

——摘编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大事记194910月—20139月》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新中国外交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中国现代史相关史实,说明20世纪70年代中国外交打开新局面的原因。
2022-12-05更新 | 97次组卷 | 3卷引用:河北省衡水市第十三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学业水平测试模拟历史试题
2 . 中国近现代外交经历了由屈辱走向辉煌的历程。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从《南京条约》签订开始……晚清国人也对西方的领事制度有了新接触,逐渐萌生了国际法上向国外派遣公使和领事的需求,并开始纷纷向海外各口岸派遣公使和领事,使中国的使领馆制度日趋形成。中国外交开始重视通过国际法上的谈判方式来解决清政府和他国之间的争端,谈判在这一时期对国家权益的挽回及维护国家主权方面起了相当大的作用。

——摘编自董临瑞《从(南京条约)看晚清时期国际法在中国的运用》

材料二



1949—2008年中国与外国建交状况曲线图
(1)根据材料一归纳清政府外交向近代外交转变的表现,并分析原因。
(2)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从1949年、1972年和1992年三次建交的高峰中任选两次,分析促成建交高峰的国内外因素。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在刚刚过去的一百年里,中国同世界的总体关系发生了深刻变化。20世纪前半叶,中国处在不稳定的世界体系的底层,中国人追求的是恢复在19世纪失去的独立和主权。20世纪后半叶,中国外交的一项重要任务是学习和探索如何作为一个独立的主权国家同现存世界打交道,以便更好地维护本国利益并在国际事务中发挥应有的作用。在两极格局中,中国同美苏这两个世界的主宰者抗争,向现存的世界秩序发起挑战。在 20 世纪的最后 20 年,根据国际形势的急剧变化和世界各种政治力量的对比,党和国家领导人认真分析我国面临的威胁,开启了自觉加入世界体系的过程,并利用现行规则适时地调整外交政策来维护国家和民族的利益,促进本国的发展。

——摘编自章百家《改变自己 影响世界--20世纪中国外交的历程与经验》等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围绕“20世纪后半叶中国外交历程”自拟一个具体论题,并予以阐述。(要求:论题明确,史论结合,逻辑清晰,表述完整。)
4 . 【民族关系】阅读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194912月至19527月,邓小平主政中共中央西南局期间,高度重视构建新型的民族关系。西南地区的一个重要区情是少数民族众多,且经济文化落后,民族与汉族间隔阂严重。邓小平认为,“只有在消除民族隔阂的基础上,经过各族人民的共同努力,才能真正形.成中华民族美好的大家庭。”他主张在政治上,通过“坚决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和民族民主联合政府”使各民族真正平等;在经济上,“要在少数民族地区研究出另外一套政策,诚心诚意地为少数民族服务”,通过组织贸易活动“使各兄弟民族人民的经济生活一天天的好起来”;在文化上,要尊重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通过“举办一些教育事业",“尽快提高少数民族的文化水平”。邓小平还特别强调“要采取非常稳当的态度”,“要同少数民族商量”,和平解放西藏就是在这一思想指导下实现的。

——摘编自田姝《邓小平与重庆的不解之缘》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邓小平主张构建西南地区新型民族关系的原因及其意义。
2022-11-09更新 | 31次组卷 | 1卷引用:湖北省仙桃市田家炳实验高级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新中国建立初期,在国内,首先要巩固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致,保障人民革命的胜利果实。新中国所遇到的国际环境,一方面是社会主义国家和各国人民的友好和善意,另-方面是以美国为首的反动势力的敌视和侵略。另外,也有一些国家,虽然对社会主义中国不了解,但愿意同中国建立正常的关系。新中国除了作为一个新型的国家,主要的任务就是要在国际斗争中确立正确的立场,即团结社会主义国家,争取民族主义国家和各国民主力量,为反对帝国主义的侵略政策和战争政策保卫世界和平而斗争。

——摘编自黄安余《新中国外交史》

材料二   邓小平说:“1978年,我们制定一心一意搞建设的方针,就是建立在这样一个判断上的。”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全党全国的工作重点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成为中国人民最大和最根本的利益。1988年12月24日召开的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指出:“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的对外政策进行了重大调整,已经取得了明显成效。”

——摘编自陈少铭《邓小平与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外交战略的确立》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新中国成立初期巩固新政权的外交举措。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我国对外政策所做出的调整及调整的原因。
6 . 自古以来,我国就是一个多民族共存、共同发展的国家,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相互影响,共同推进着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秦始皇三十三年(公元前214年),“发诸尝逋(bu)亡人(逃离原有户籍而出外游食之民)、赘婿、贾人……以适遣戍”,在直抵阴山的地方置“四十四县”,又派遣蒙恬率兵三十万北逐戎狄。

——《史记·秦始皇本纪》

(汉元帝竟宁元年)正月,匈奴呼韩邪单于来朝,自言愿婿汉氏以自亲。帝以后宫良家子王嫱字昭君赐单于。

——《资治通鉴》司马光卷二十九


(1)根据材料一,概括秦汉时期在民族关系处理上有哪些方式?

材料二 (汉)灵帝好胡服、胡帐、胡床、胡饭、胡箜筷、胡笛、胡舞,京都贵戚竟为之。

——《后汉书·五行志》

(北魏鲜卑族)孝文帝:“雅好读书,手不释卷。‘五经’之义,览之便讲,学不师授,探其精奥……”

——《魏书·高祖纪》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民族交融具有什么特点?对中华民族发展有什么影响?

材料三 契丹旧俗,事简职专,官制朴实……至于太宗……官分南、北,以国制治契丹,以汉制待汉人……北面治宫帐、部族、属国之政,南面治汉人州县、租赋、军马之事。因俗而治,得其宜矣。

——《辽史》卷45《百官志一》


(3)材料三表明契丹统治者采取了怎样的治国政策?为什么要采取这样的政策?

材料四 早在清朝统一西域地区之前,清朝就已经开始对维吾尔群体进行立法。大规模的立法活动则始于清朝统一西域之后,将《大清律例》等一系列清朝颁行的法律制度推行到天山南路地区,同时,清朝针对天山南路地区的实际情况,也陆续制定了一系列政策、法规。在理藩院内增设了处理天山南路地区事务的机构。1842年清朝颁布《回疆则例》,《回疆则例》共八卷,收录了清廷为治理天山南路地区颁行的大量行政、司法、经济等法律条规。作为清王朝统治权力的体现,统一西域之后,以《大清律例》为代表的清朝颁行的法律、法规自然进入天山南路地区,成为维护其统治、镇压反叛的工具。其次,清廷考虑到天山南路地区的特殊情况,对天山南路社会原有的法律文化,表现出一定程度的宽容和接纳。

——摘编自王东平《清朝的边疆民族政策》


(4)根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清代边疆民族政策的历史意义。

材料五 (中国历史上)民族发展在地区上是互相交叉的……汉族曾经长时期统治中原,向兄弟民族地区扩张;可是,也有不少的兄弟民族进入过内地,统治过中原。……历史的发展使中国各民族多数是杂居的,互相同化,互相影响。

我们整个中华民族对外曾是长期受帝国主义压迫的民族,内部是各民族在革命战争中同甘苦结成了战斗友谊,使我们这个民族大家庭得到了解放。

在中国这个民族大家庭中,我们采取民族区域自治政策,是为了经过民族合作、民族互助,求得共同的发展,共同的繁荣。

——周恩来《关于我国民族政策的几个问题》


(5)根据材料四,概括指出我国实行民族区域自治政策的依据是什么?民族区域自治政策实行的主要目的是什么?
7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唐朝边疆地区有突厥、回纥、吐蕃、南诏、渤海等地方政权,唐朝政府与它们保持着密切联系,西北边疆各族称唐太宗为“天可汗”。文成公主、金城公主先后入藏,唐蕃之间还数次会盟。南诏的13个王中有10人经唐朝加封,南诏王曾多次遣子弟入唐学习。唐朝对周边少数民族积极推行教之礼义的文化政策,最高学府“国子罩”充许少数民族首领子弟入学就读,还让和亲的公主担负起传播中原先进文化的任务。在法律适用问题上注意对少薮民族法律权利的尊重,唐统治者既坚持“民族自主处理内部事务”的原则,又严正维护中央国家主权。唐朝的边疆管理机构主要是大都护府、都督府、羁廉府州(总结了秦汉以来的民族政策,也为以后土司制度奠定了基础),其中都督府都督、羁縻州刺史由各民族首领担任,由大都护府直接管辖,上统于中央政府,还确立了军镇屯戍制度。为了巩固对边疆的统治,唐王朝也采取了积极开发的政策,其主要内容是发展屯田、开辟互市贸易等。

一一摘编自马大正《中国古代的边疆政策与边疆治理》

材料二   抗日战争爆发之前,中共强调民族平等和民族自治。抗日战争爆发后,中国共产党强调指出:“实行正确的民族政策,以团结国内各少数民族共同抗日图存”。关于民族自治的主张在内涵上有了新的变化,毛泽东在《论新阶段》中提到:“(少数民族)与汉族联合建立统一的国家”。解放战争时期,民族平等政策被赋予了更丰富的内容,中共提出“只有从经济、文化上真正提高,才能有实质上的民族平等”。1947年内蒙古自治区的成立,起到了很好地示范作用。19499月《共同纲领》中明确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各民族一律平等…禁止民族间的歧视、压迫和分裂各民族团结的行为。”新中国成立后,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实施,极大地凝聚了民心,顺应了民意,反映了民情,从制度上彻底粉碎了国内外分裂势力破坏民族团结和祖国统一的野心。

——摘编自李尚耘《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政策研究》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唐朝处理民族关系的意义。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新中国成立前共产党民族政策内涵演变的原因。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民族关系的认识。
8 . 自古以来,中华民族多元一体。

①夏、商、周三代文明的特征是以青铜礼器为中心形成一整套礼仪制度,代表国家权力与等级秩序。三星堆的考古发现则显示出,中原地区形成的这套礼器制度也影响到遥远的古蜀地区。从1986年两个祭祀坑出土的112件青铜器中,便有尊、瓶、盘等礼器的存在,而且在器形和纹饰上也模仿了中原青铜器。但三星堆同时还存在着以黄金“权杖”、象征权力与威望大小不等的青铜人像、神像、黄金面具等来表达和显示等级与权力的另一套体系,极大地丰富了中华文明起源和形成过程中的文化内涵。


——摘编自霍巍《三星堆祭祀坑发掘的世界性意义》


(1)材料中②属于哪种类型的史料?依据材料,概括三星堆文化与中原文化的关系,并说明三星堆考古在认识早期中华文明方面的重要意义。

辽宋夏金对峙时期,北方少数民族饮茶成风,对农耕民族的提供茶叶、丝绢等手工业产品具有较大的市场需求。而对两宋王朝来说,由于战争和农业生产的需要,中原地区也离不开游牧民族的马匹、牛羊和毛皮原料。例如,“澶渊之盟”后,宋辽达成协议,在河北沿边陆续开放榷场,用中原地区的茶叶、缯帛、漆器、瓷器等换取契丹的牛羊、马匹等。汉族建立的两宋王朝通过设置榷场、和市和朝贡等形式与周边民族进行经贸往来,将中原农耕经济区与北方游牧经济区两种经济类型较为紧密地联系在了一起,并互为补充。在各民族经济贸易的促进下,一张全国性的市场网络逐渐发展,加速了中国各民族经济发展一体化的进程。

——摘编自段红云《略论辽宋夏金对峙时期中国民族的一体化进程》


(2)结合材料和所学,说明宋辽榷场贸易发展的条件和作用。

同盟会成员刘揆一于1911年撰写《提倡汉满蒙回藏民党会意见书》。他认为应该“使满人而知断送满洲桑梓地者为满洲皇族也,知汉族不强满族亦随而亡也”,“现今之君主政治,无论其为专制,为立宪,无论其为满人,为汉人,皆当排去之者也”。他提出中国内有分裂之虞,外遭欺压之迫,需要达到真正的民族团结,共同“挽救今日中国瓜分之局”,与列强并立于世界。1912年元旦孙中山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明确宣布,“国家之本在于人民,合汉、满、蒙、回、藏诸地为一国,即合汉、满、蒙、回、藏诸族为一人,是曰民族之统一”。

1912年,中华书局出版的《中华中学历史教科书》写道,“民国成立,五族一家,凡属国民,均为主人保此大好河山”,“五族共和,平等自由之幸福,汉族与满蒙回藏共享焉”。

——摘编自王正文《近代中国“中华民族”观念的嬗变》等


(3)结合材料和所学,分析资产阶级革命派民族观念的内容、背景及影响。

“十四五”时期,要充分发挥新疆区位优势,以推进丝绸之路经济带核心区建设为驱动,打造内陆开放和沿边开放的高地;要积极推动培育壮大新疆特色优势产业,带动当地群众增收致富;要始终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坚决守住生态保护红线,统筹开展治沙治水和森林草原保护工作。

——摘编自《紧贴民生推动新疆经济高质量发展》,《人民日报》2020年9月30日

20142020年新疆经济状况(部分)

生产总值

贫困发生率

中央财政对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的支援

援疆项目1万余个
(4)以新疆为例,探索如何促进各民族共同发展。
9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民族观与历史观、国家观、文化观息息相关,树立正确的民族观,对国家发展、民族复兴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材料一   美国建国初期,为了整合社会、巩固新生政权,盎格鲁一撒克 逊新教徒白人文化成为民族同质化的建构基础。19世纪中期以后,随 着西进运动步伐的加快,东南亚百万移民冲击了美国的白人文化,美国 的熔炉(民族同化)政策应运而生。随着工业化的推进,维护移民的权 利也成为美国吸引和稳定外来移民、发展经济的一项重要政策,主张不 同价值观的共存,把少数族裔的生活方式看成是合法的多元文化主义也由此产生。现今美国的印第安人虽有保留地制度,但其自治权仍得不到有效保障,贫困率也是全国平均水平的两倍。美国主流社会对印第安文化的压制和同化思想根深蒂固。少数族裔在经济上不能同工同   酬,政治上待遇不平等,在工作、移民、教育及居住等方面的歧视比比皆是,虽然美国在一定程度上进行了“族群归类”和“种族识别”,但是宪法不承认民族的群体权利,仍是以公民权代之。

——摘编自雷振扬、裴圣愚《如何看待美国等西方国家的民族政策和民族关系》

材料二 中国共产党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结合中国国情,逐渐探索出具有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道路。新中国建立后,相当一部分 少数民族还处于奴隶社会甚至原始社会时期,党的民族政策迅速改善 了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形势和群众的生活。1954年颁布的《中华人 民共和国宪法》中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全国各族人民共同缔造的统 一的多民族国家。国家保障各少数民族的合法的权利和利益。各少数 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区域自治,设立自治机关,行使自治权。各民族自治地方都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不可分离的部分。1978年中组部专门发   文要求尽快配备少数民族干部担任民族自治机关一把手。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是先人留给我们的丰厚遗产,并提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一个民族不能少”,“实现中华民族   伟大复兴,一个民族也不能少”。

——摘编自左岫们《新中国民族政策优势的理论与实践基础— 以民族平等为视角》

材料三 南京国民政府空喊着民族主义,其理论也只有一个框架,没有形成自己的完整的一套民族理论体系,所制定的民族政策,由于内战、 航日战争等原因也多数未能具体实施。 …… 国民政府在某种程度地继   承了孙中山的民族思想 ……但其阶级本性又在民族政策的具体实践、 理论发展等过程中最终背弃了孙中山的民族思想,最终连同自身走向灭亡,总体来看,南京国民政府的民族政策存在着严重缺陷。

——李国栋《民国时期的民族问题与民国政府的民族政策研究》


(1)根据材料一 、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比较中差两国对待民族群体的差异及其原因。
(2)综合上述材料,谈谈对正确处理边疆民族问题的认识。
2022-11-01更新 | 114次组卷 | 1卷引用:湖南省长沙市长郡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10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1939年2月13日,顾颉刚发表文章《中华民族是一个》,掀起“中华民族”性质的大讨论,参与其中的著名学者不下十余人。顾颉刚认为,“民族”是“在一个政府之下营共同生活的人”,而中华民族实则就是中华民国的全体国民。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在巩固中华民族理论构建成果的同时,形成“民族平等”的政治话语。但至20世纪80年代,“民族问题”再次成为国家治理的客观问题。曾经参与1939年论辩的费孝通提出“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理论,学者们一致认为,该理论“将民族理论与中国民族工作的实践结合起来,把汉族的研究与少数民族的研究结合起来,对中华民族构成的全局和中国的民族问题作了高层次的宏观的新概括”。

——摘编自刘永刚《“中华民族是一个”的论辩与中华民族理论的建构》


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简析“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理论提出的原因。
2022-10-15更新 | 30次组卷 | 1卷引用:第13课当代中国的民族关系-【创新课堂】2022-2023学年高二历史优质备课学案(选择性必修一)
首页6 7 8 9 10 11 12 13 末页
跳转: 确定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