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经济与社会生活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11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夏周时期,仓储制度已成为国家一项重要的财政制度,东周时,“韩置敖仓于广武山,齐宣王发棠邑之仓,春申君为楚造两仓”。汉朝除中央直接管理的太仓、甘泉仓等仓外,郡县两级、各诸侯国、军队特别是边防兵系统也建了粮仓。隋唐两朝,规定官仓主要用来储存国家租赋收入的粟米,主要用于国家军政费用的开支。宋朝时期,正仓主要征收皇粮国税,各州县义仓,主要从官收的春秋二税中每石另收一斗储仓,常平仓每年夏秋两季以略高于市价收购粟米,本钱由国家财政统筹拨付,“嘉靖十四年,户科给事中管怀理言仓场钱粮皆户部职掌”。清代政府为调整地区间粮食流通,设江宁仓、台湾仓、社仓等,社仓于每年青黄不接时出借,以平复物价,清代末年,粮食储备制度则近乎衰落。

——摘编自李春媚《论中国古代的仓储制度及现实思考》

材料二  1928年,国民政府内政部制定《义仓管理规则》后,又于1930年制定了《各地方仓储管理规则》,以“侧重备荒恤贫”为立法要旨,规定各地为保证备荒恤贫而设立的积谷仓分为县仓、市仓、区仓、乡仓、镇仓、义仓等6种,其中县仓、乡仓、镇仓、义仓为必设仓,市仓、区仓的设设立由民政部门根据各地实际情况确定。1933 年,行政院农村复兴委员会通过农民银行要在各县设立农业仓库的决议,实业部在制定的当年行政计划纲要中,将设立农业仓库作为首要任务且大力推广。1935年,实业部针对农仓业的发展状况,制定了《农业仓法》及其施行细则。新中国成立至90年代,我国逐步形成了周转储备、“506粮”储备、“甲字粮”储备和农村集体储备等粮食储备类型。

——摘编自任新平《近代中国粮食储备制度的变迁》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古代中国粮食储备制度的特点并简析其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近现代中国粮食储备制度发展的表现。
(3)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中国历史上粮食储备制度发展的启示。
2022-04-23更新 | 214次组卷 | 2卷引用:安徽省滁州市定远县2022届高三下学期全真高考模拟检测(二)文科综合历史试题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国古代城市经济以服务行业和手工业为主,商业贸易对城市发展的贡献相对小一些。这与中国古代的经济基础有关,更与政府的经济政策密切相关。中国大部分城市的职能是以政治军事为主,即使宋代以后,专门经济型城市虽有所发展,但在城市数量中仍占较小比例。中国传统城市没有特定的“圣地”,没有教堂或广场。中国古代城市形成了从诗社、画社、酒肆、茶楼到瓦肆、勾栏等一系列能够满足社会各阶层文化生活需求的场所。

——摘编自李纯《中国古代城市制度变迁与城市文化生活的发展》

材料二   欧洲中古时代晚期,城市发展已经到了一个新的阶段。港口城市从远洋贸易中获取巨利,由于跨海远程运输风险巨大,且集中投入巨大资金的需求和长期的耽搁、等待,使这些海运城市中的商人逐渐发展了以银行贷款作为基础的信用制度以及分摊风险的保险制度。这两个新兴的经济制度,毋庸置疑是资本主义发展的重要基石。经济实力的增长,提供了城市与封建主谈判的资金支持,为城市自治权的获取提供了基础。城市经济兴旺,人口众多,城市大学进一步发展,大学之间的交流也孕育着创新新理论的机缘。

——摘编自许律云《中西文明的对照》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古代中国城市发展的特点并分析其特点形成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古晚期西方城市发展的表现并说明其影响。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疟疾是一个全球广泛关注且亟待解决的公共卫生问题。自古以来,中国持续关注疟疾防治,取得了辉煌成就。

战国至西汉

《黄帝内经》是我国劳动人民长期与疾病斗争的经验总结,其中专篇论述疟疾的病因、症状和疗法。

魏晋南北朝

葛洪《肘后备急方》记载了“青蒿一握,以水二升渍,绞取汁,尽服之”的民间抗疟验方。

1693年康熙皇帝患疟疾,服用法国传教士洪若翰等进献的美洲金鸡纳霜,迅速痊愈。

近代

奎宁、氯喹等抗疟西药小规模引入中国。受国外技术垄断、国内医药工业落后等因素影响,导致其价格昂贵。

新中国初期

1967年以来,在党和国家的关心支持下,卫生、高校院所、医药化工等部门进行科研大协作。经过艰苦攻关,青蒿素等抗疟药物的成果得以问世。

改革开放以来

青蒿素类复方药由世界卫生组织向全球推广。屠呦呦获得 2015年度诺贝尔奖。2021年中国获得世卫组织无疟疾认证。

——摘编整理自余凤高《致命的亲吻:疟疾的历史》等

从材料中提取两条或两条以上信息,围绕“中国抗疟历程”自拟论题,并结合中国历史的相关史实予以阐述。(要求:论题明确,阐述充分,论据准确,逻辑清晰。)
4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19世纪初,德意志“市民城镇”(带有中世纪等级社会的烙印)数量众多,但人口规模很小,超过10万的仅两座城市。在拿破仑战争的影响下,各邦国进行城镇化改革,尤以普鲁士改革最为明显。1808年,普鲁士发布《城镇规程》,宣布把城镇从国家监护中解放出来,拥有完整的自治权。市议会由选民选举产生,而市民权的获取则不再根据等级出身或是否属于行会成员来决定,而是与居住年限、住房拥有、教育程度及财产情况联系在一起。市议会任命市政府官员。1815年后,普鲁士城镇改革进入西部省份,其主要方针是取消绝对王权的控制,培养城镇居民的责任意识和自治能力。

——摘编自孟钟捷《简析19世纪上半叶德意志地区城镇化的“起步”》


(1)根据材料,说明德国城镇化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德国城镇化的有利条件。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元代中期,有效的海运保证了大都的粮食供应,推动城市经济的繁荣。但在元顺帝至正年间,多次出现“海运不给”“运道遂梗”的局面,“京师料钞十锭,易斗粟不可得”。京师乏粮,使大都“强贼四起”。时人认为,“所在盗起,盖由岁饥民贫”,并建议“大发仓原赈之,以收人心”,但顺帝不允。行之数十年的京师赈济至此销声匿迹。京畿自然灾害频仍,粮食生产遭到破坏并日渐萎缩,终使大都城市粮食与人口的供求矛盾尖锐化,造成大量人口因饥疫而死亡的结局。朝廷始行畿内屯田、资遣流民及裁汰冗官,虽属权宜之计,还是取得了一定的效果。

——摘编自韩光辉、向楠《元末大都城市的粮食供应》

材料二   工业革命导致了英国城市人口的剧增,带来了严重的粮食供应问题。为此,英国政府通过多项决议支持运河和铁路的修筑,推动了国内不同地区的粮食互补,以增强城市粮食供应的稳定性。在工业资产阶级的要求下,政府废除《谷物法》,支持从国外大量进口小麦。

据统计,英国19世纪30年代进口粮食比重为2%,19世纪60年代增至24%。粮食问题的基本解决,顺应了英国的社会发展进程。

——摘编自贾情《第一次工业革命时期英国城市粮食供应问题研究——以曼彻斯特为例》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元末大都粮食供应不足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指出与元末大都相比,近代英国解决城市粮食供给的不同之处,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意义。
(3)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元朝和近代英国解决城市粮食供应的历史启示。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世界农业的发展证明,农业科学技术是推动农业现代化发展的根本性力量。自中国的杂交水稻育成后,为解决世界范围的贫穷与饥饿问题作出了巨大的贡献;通过基因转移和重组等生物技术,已经培育出了一批转基因优良作物新品种。拖拉机、播种机、脱粒机等现代农业机械装备使农民从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劳动模式中解放出来。许多不毛之地由于采用了新的农业技术措施,也能使农作物生长良好。温室大棚种植技术的应用,弥补了农产品的季节性不足,满足了人们对蔬菜的多样化需求。农产品加工保鲜技术的应用使农产品的保质期延长几倍甚至几十倍,同时制冷技术既保证了食品质量,也减少了食品损耗,但是,由于人们不合理地大量使用化肥、农药、除草剂等化学试剂,污染了土壤和环境。生长剂、增肥剂、膨大剂、着色剂、保鲜剂等食品添加剂所含成分还对人们的身体健康造成威胁。

——摘编自李秀芬《科学技术对农业发展的双重影响》

材料二   21世纪,粮食安全问题已成为国家高度重视的重点问题。随着我国城镇化和工业化的快速发展,农民外出务工人员逐渐增多,种植农作物与进城务工相比,收入效益明显偏低。道路交通设施建设、工业用地等方面占据大量耕地,同时,由于工业用水等方面对农业用水的挤兑,农业耕地可利用的水资源大幅度减少。根据我国国情,选取优质地区扩大粮食生产保护区,对其保护区给予政策优惠、税收优惠,将地区粮食高产优势转化为地区经济优势,同时带动粮食产业链的发展,将有利于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粮食需求。修改《粮食法》,规定节约减损的措施和制度。另外,加强教育,让全社会把粮食作为一种“紧缺的资源”来珍惜,从减损中“增产”。粮食储备作为国家安全的稳定器,只有切实做好储备粮工作,才能在必要时应对不测,稳定社会发展大局,

——摘编自冯瑞汪芳吴昊《新时代中国粮食安全的问题与对策》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科学技术对农业发展的影响。
(2)根据材料二,归纳当代我国粮食安全的主要问题。综合上述材料,谈谈我国为解决粮食安全问题应采取的对策。
论述题 | 较难(0.4) |
名校
7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漕运是封建王朝通过水路(或附以陆路)向都城或其他指定地点大规模输送粮草的一种经济活动。根据王朝都城的位置变迁、漕粮主要来源地的变化以及运河网络的发展,可将中国古代漕运系统的发展概括为四个阶段,如下表所示

时期基本特征主要表现
先秦到西汉以长安为中心,以“关东之漕”为内容的漕运体系萌发以长安为中心,以黄河、渭河和漕渠为运,大规模从关东向关中漕运粮食物资,初步建立起全国范围的漕运体系
东汉到隋唐以洛阳为中心,以“关东之漕”向“江淮之漕”的转折为内容的漕运体系蓬勃发展大运河的开通,使南北贯通,一个以洛阳为中心的全国运河网络和漕运体系随之建立起来
两宋以汴京为中心,以“江淮之漕”为内容的漕运体系繁荣发展以汴京或临安为中心而建立起的漕运体系,形成一个严密而有效的供给系统,源源不断地将各地粮食物质输送到都城所在地,同时也将中国古代漕运发展推向巅峰时期
明清以北京为中心,以“江南之漕”为内容的漕运体系高度发展与终结阶段大运河的重新开通和海运航道的开辟使江南经济重心与北方政治中心联接在一起,最终确立了以北京为中心的新漕运体系

——摘编自王明德《论中国古代漕运体系发展的几个阶段》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就材料整体或其中任意一点拟定一个论题,并予以阐述。(要求:论题明确,持论有据,论证充分,表达清晰。)
8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源远流长的中国饮食,在发展演变中形成自己独具特色的传统。夏商之前,随着农业的产生与陶器发明,中华先民已普及了煮食方法。到了商代,中国人率先掌提了用水蒸气将食物煮熟的方法“蒸”,是先秦流行的用于蒸煮的青材质炊具。周朝享有美食并不容易,要严格遵守“周礼”。汉代的餐来上,不但有豆豉这样本土发明的食品,更有新面孔:像葡萄、首宿、石槽、胡蒜、胡瓜、胡桃、胡麻等。唐太宗遣使(天竺摩揭陀)取熬糖法,使唐代水果宴饯大量出现,特别是岭南地区经常用糖制作果脯。

宋代在汴京域临安,食物种美琳琅满目,“北稻南麦”饮食结构发生变化,包子、饺子、烧饼、刀削面散布江南市镇。夜市通宵敞开,甚至可以边吃边坐而论道,探讨饮食玄妙哲学,也有喜谈性理的文人雅士作陪。随着新旧大陆物种交换,玉五米、番薯、马铃薯、花生、椒、南瓜、向日获等30余种美洲原产物来到中国落地生根,最终使明清食材英定中餐格局。近代以来,西餐汇入,在博大精深的中餐菜单上添上一道“新中式”。

——摘编自王学泰《中国饮食文化史》


根据材料自拟一个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阐述。(要求论题明确,阐述史论结合,言之成理)
9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宋代文献记载:“荆楚之俗,自古信师巫,然而近世为尤盛。”“岭南风俗,病者祷神不服药,病不求医,杀人祭鬼。”有感染疫病者,最先采取的措施是,“使人请命于五通仙人。”咸淳七年,两浙东路温州永嘉瘟疫,民众恐慌,乱服药物。听说圣散子方有效,于是争相服用。

宋代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是社会防治疫病的核心力量,历朝皇帝重视医学,积极发展医学,乾道年间,宋孝宗发布敕令,严厉禁止“同居亲疾病辄相弃绝”,违者“杖一百”。苏轼在杭州防治疫病时设立的“病坊”,因成效卓著而被保留了下来,后被更名为“安乐坊”。宋代医学家、宗教人士和地方乡绅是疫病防治的重要基层力量,他们或施舍粥药,或捐献家资以及编撰方书等。

——摘编自韩毅《瘟疫来了:宋朝如何应对流行病》


(1)根据材料概括宋代普通民众对疫病的反应。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宋代防治疫病的特点及启示。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10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春秋战国时期诸侯间争战不断,吴国为伐齐国而开凿了连通长江与淮河的邗沟,成为大运河最早修建的一段。隋朝在统一后,为加强对南方的控制,利用旧有渠道和天然河流进行了大规模扩建,形成了以洛阳为中心,北起涿郡(北京)、南到余杭(杭州)贯通南北的大运河。元朝定都北京后,把原来以洛阳为中心的隋代运河,改道成以大都为中心,南下直达杭州的纵向大运河。中国古代的京杭大运河,是世界上里程最长、工程最大的古代运河,其时空演变“折射出我国古代政治经济的历史变迁”。

——摘编自毛锋等《京杭大运河时空演变》

材料二 世界上第一条行驶蒸汽机车的铁路,于1825年在英国的斯托克顿-达灵顿正式通车,这标志着近代铁路运输业揭开了序幕。在此之后,铁路运输以其迅速、便利、经济等优点,深受人们重视,兴建铁路的热潮很快波及欧洲大陆和北美,并出现了一些横跨大陆的国际铁路干线。伴随着殖民扩张,19世纪中期以后,亚非地区也兴建了铁路,初步形成了环绕世界的铁路网,至1890年,全世界铁路总里程达到61.7万公里,欧洲和美洲占总长的近90%,亚洲3.4万公里,非洲仅0.9万公里。

——摘编自吴于廑主编《世界史》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大运河时空演变所折射出的历史变迁。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19世纪世界铁路发展的特点,并分析其得到发展的原因。
(3)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交通发展与社会变迁内在关系的认识。
2022-02-12更新 | 504次组卷 | 1卷引用:2022年安徽省淮南市高三一模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