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经济与社会生活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24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世纪早期,黑夜代表罪恶和危险。在欧洲历史上,每当夜幕降临,城市里钟声响起、城门关闭,并伴随宵禁巡逻。城市里晚上不准经营,既是宵禁的要求,也是行会的规矩。从近代开始,人们对黑夜有了新认识。基督教文化认为黑夜不再仅仅是恶的象征,也是一条通往神灵的路径。从1617世纪以后,贵族们开始逐渐享受夜间的娱乐生活,普通市民中的少数人也以适合自己的方式享受夜晚生活。那时宵禁令还在,但规矩已经放松。进入19世纪,随着照明条件的改善和城市化、工业化的发展,夜生活的时尚潮流已势不可挡。剧院、俱乐部、音乐厅、赌场、酒馆是夜生活的主要场所,数量迅猛增长,甚至24小时开放。一些城市不再夜晚关闭城门,夜生活已成为一种普遍的社交生活。

材料二   欧洲人对夜晚态度的变化也带来了夜间劳动的普遍化,有学者估算,1800年时,伦敦人的睡眠时间平均只有6.5个小时。经过劳工与雇主的反复博弈,到1919年,欧美大多数国家基本实现了8小时工作制,但一种新的劳动制度---夜班工作制,逐渐推广开来。为最大限度使资本增殖,通宵达旦的工作常常采用换班工作方式,那些被称为“日工”“夜工”的人从早6点到晚6点,又从晚6点到早6点,进行换班工作。这样既能确保劳动者的劳动时间符合法律规定,又可以使厂房、机器等资本在夜里得到充分利用。

材料三   在世界市场的建立以及随后全球化不断加深的背景下,黑夜与白天具有相同的时间性,对于资本主义而言,它们都是必须开发、利用的资源。近代以来的世界历史表明,资本主义起先是从空间上不断向外扩张,随后又逐渐地从时间上侵蚀黑夜。夜生活是资本的杰作,而夜班生产是资本对黑夜的占领。

——以上材料摘编自俞金尧《资本扩张与近代欧洲的黑夜史》

(1)根据材料一,概括近代欧洲市民夜间生活变化的特点,并分析其背景。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夜班工作制出现的原因。
(3)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夜生活是资本的杰作,而夜班生产是资本对黑夜的占领”的理解。
2 . 普通的面包折射出人类不平凡的历史。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在古代,人们都叫埃及人“吃面包的人”。面包不仅仅是埃及人的主食,还是观念层面的衡量标准和计量单位。“面包个数”象征着财富,全国遍布的烤炉实质上等同于铸币厂。烤炉里烘烤的面包,最终变成了现实世界中的货币。埃及人还在墓室的墙壁上绘制了许多不同形状的面包,有的像墨西哥农民的草编帽,有的像小金字塔,甚至还能看到神牛、哈托尔女神、丰饶女神的形象。

——摘编自(德)H.E.雅各布《了不起的面包》

材料二   19世纪中叶以前,面包生产一直由中世纪的手工技术主导,费时费力。商家在制作面包时或混入明矶作为增白剂,或为了增加面包重量在原料中混入土豆,或干脆缺斤少两。为了应对以上问题,发明家约翰道格利希在19世纪50年代发明了全自动轻盈面包机,创办了轻盈面包公司,生产成品纯净、大小一致、无需发酵的轻盈面包,成为近代英国面包工业化生产的关键尝试,也是科学家探索无酵母胀发手段的重要成果。

——摘编自朱联璧《19世纪中后期英国面包生产的工业化尝试》

材料三   1937年,麦当劳兄弟在加利福尼亚经营了一家汽车餐厅。1943年,他们转向主要销售用两片面包做成的汉堡包,并对经营方式进行了重大改革,采用自助式用餐,使用纸质餐具,并提供快速服务。这种独特的经营方式大获成功。接着,麦当劳兄弟又开始建立连锁店,并亲自设计了金拱门的招牌。到20世纪80年代初,麦当劳已在全球33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6000多家分店。仅1985年一年就发展海外分店597家,平均每15小时就开一家分店。

——摘编自马若寒《克罗克和他的麦当劳餐饮帝国》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面包在古埃及的功能。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19世纪中后期英国面包生产工业化尝试的背景。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麦当劳经营模式的特点及其形成原因。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名校
3 .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至道光初年,大运河已千疮百孔,处处淤塞难通,整个河道仅存一线河形而已。清咸丰五年(1855年),黄河大改道,洪水北泻,殃及山东、河南、直隶三省部分地区。清朝政府无暇顾及治黄、治运之事,漕运逐步转为海运。1872年在上海成立轮船招商局,正式用轮船承运漕粮。1901年,清廷颁布了停漕改折的命令:“自本年开始,直省河运海运,一律改征折色(折价征银),责成各督、抚等认真清厘整顿,节省局费、运费,并查明各州县征收浮费,勒令缴出归公,以期成巨款。”

——摘编自王频《清代运河衰落原因论析》

材料二   目前欧洲公路兴建以每天吞噬0.1平方千米土地的速度发展,公路的二氧化碳年排放量占整个交通运输业总排放量的八成以上,欧洲公路交通拥堵造成的经济损失已高达其GDP的0.5%,欧洲的交通事故每年造成直接经济损失1600亿欧元,随着精力充沛的退休人员增加、旅行机会增多、购买力提高等,国际间客运量强劲增长,铁路客运市场获得新的发展机遇。而物流与信息技术的进步,以及欧盟单一市场的诞生与发展,为开拓欧洲的铁路货运业务提供了良好的契机。铁路、城市和城际轨道交通越来越为人们所重视,在欧洲,一个新的铁路时代已经到来。

——摘编自耿志民、季令《欧洲铁路联盟交通政策对中国铁路的启示》


完成下列要求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晚清时期漕运衰落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概括分析欧洲“新的铁路时代”到来的社会背景。
(3)综合以上材料,从中外交通方式的变迁中可以得到哪些启示?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据统计,20世纪30年代全国从事乡村建设工作的团体和机构有600多个,先后设立的各种实验区有1000多处。这些团体和机构,性质不一,情况复杂,然而随着工作的进展,乡村建设运动对农村问题的关注由点到面,基本上都包含政治改革、文化教育、科技改良和推广、卫生保健、组织合作社、移风易俗、自卫保安等内容,最终成效不大。

——摘编自彭大鹏(20世纪二三十年代中国乡村建设运动简要回顾》

材料二   1933512日在《农业调整法》通过时,农业部长华莱士表示,美国“自由的个人主义时代”已经结束,“唯一可以达成长期生产控制的方法,乃是农民们自己组织起来,联合起来进行努力。”他还动用政府力量,引导农业生产者与农产品加工者之间签订“市场协议",使他们在最低限度价格、供求总量等方面达成协议。后来,在他的活动下又争取通过了《土壤保持与作物调配法》《农业信货法》《农场抵押法》《农作物贷款法》等法律,以加强对农民的政策支持。他还建立农业“常平仓”制度,即政府储备粮食以调节粮价。从1932年至1939年,英国农业基本恢复起来,农民的处境得到根本性的好转。

——摘编自王丽.张婵等《论罗斯福的<农业调整法>及农业政策》


(1)根据材料并绪合所学知识,指出20世纪30年代中国乡村建设运动兴起的背景,并概括其意义。
(2)根据材料二排结合所学知识,概括1932年至1939年美国农业好转的原因。
(3)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乡村振兴的认识。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中国古代拥有发达的商业贸易,广州就是其中的典型代表。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秦朝开辟了从南越(今广东、广西等地区)到中原的水陆通道,并有组织地向南越大量移民以开发南越,从而奠定了广州作为对外贸易港口城市的地位。两汉时期,在秦朝开发岭南的基础上,广州通过海上丝绸之路积极发展海外贸易,巩固了作为中国古代主要外贸港口的地位。

——摘编自高惠冰《略论秦汉时期广东的初步开发》

材料二   唐朝时期,通过“广州通海夷道”的航运线,远至阿拉伯地区的商人都可从南海驶入中国,登陆点就是广州。《旧唐书》记载:“广州地际南海,每岁有昆仑乘舶,以珍物与中国交市。”来往广州的船舶很多,据有关史料记载,每年有四千余艘船舶,八十多万人次在广州港进行贸易,交易商品有数十种。

——摘编自陈柏坚《略论古代广州外贸的对外开放》

材料三   宋代“广州多蕃汉大商”“万国衣冠,络绎不绝”。广州商人携带着“犀、象、珠、玉,走于四方”,邻近广州的江西、福建各路商人,也纷纷借“市于五羊”“数贩南海”而获得大利。

——摘编自于城《宋代广东经济概况》

材料四   乾隆二十年(1755年),英国商人在宁波定海扰乱事件发生以后,清政府下令禁止外国商人到宁波、漳州和松江三海关贸易,唯独允许广州一地可以进行海外的进出口贸易,且规定由粤海关管理。

——摘编自邓开颂《论清代前中期广东对外贸易的若干特殊政策》

(1)根据材料一、指出秦汉时期广州成为主要对外贸易港口城市的背景。
(2)根据材料二、三、概括唐宋时期广州对外贸易繁荣的表现以及影响。
2024-05-15更新 | 7次组卷 | 1卷引用:广东省汕头市潮南区龙岭中英文学校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英国于1601年颁布《济贫法》,由教会在全国各地设立济贫院,收容救济老人、孤儿、残疾人。1833年,英国颁布《工厂法》,它限制儿童的工作时间并为儿童提供教育机会。根据《工厂法》建立了检查员制度,并制订了有关通风、温度和工作时间之类的规则。根据1920年劳埃德·乔治的《失业保险法》,政府扩展了1911年的计划,保险计划几乎涵盖了所有年收入不超过250英镑的手工劳动者和非手工劳动者。这样保险涵盖的范围就从400万工人扩大到1200万工人。依据《老年抚恤金法》的规定,年龄在70岁以上的老人享有获得标准抚恤金(每周5先令)的权利而不需支付任何税款,1919年又提高到10先令。在19191939年,英国共建了130万幢公用住宅,300万幢自用或出租的房屋,所有房屋建筑都有政府补助。

——摘编自蒋蔚《英国工业化进程中的社会失衡及其调整》

材料二   新中国成立后,为保障和提高人民基本生活水平,我国借鉴苏联的模式,创建了自己的社会保障制度。1951年政务院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保险条例》,对50人以上规模企业的职工提供养老、医疗、生育、工伤等方面的保障,奠定我国社会保障制度的基础。1954年,宪法确立了社会保障在人民生活中的地位和作用。1978年后,社会秩序和经济建设逐步恢复,停滞的社会保障制度开始重建。1993年后,国家相继颁布了一系列规范性政策文件,涉及社会救济、养老改革、住房改革、最低生活保障、医疗保险改革等多个方面,极大推动了社会保障制度的发展。进入新世纪,我国进一步加强了对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基本医疗保险、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城乡最低生活保障、医疗救助以及失业、工伤等保障制度政策的完善,扩大了各项保险的覆盖范围。

——摘编自朱磊《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保障制度改革的回顾与展望》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19世纪至20世纪初,英国社会保障制度形成的背景,以及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社会保障制度形成的背景。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英社会保障制度发展的共同特点及作用。
7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20世纪40年代中期到60年代末,美欧日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在全球性改革浪潮中十分活跃。以美国为例,有19451953年的杜鲁门政府的“公平施政”,19531961年艾森豪威尔政府的“现代共和党主义”,19611963年肯尼迪政府的“新边疆”和19631969年约翰逊政府的“伟大的社会改革”等。至今,西方学者认为资本主义世界三个最成功时期是18701913年、19501973年、19731998年,并分别称之为“自由秩序时期”“黄金时期”“新自由秩序时期”。

——改编自黄安年等《世界当代史》

材料二   19501998年内美国与苏联、德国、日本人均GDP水平的双边比较示意图

——摘自【英】安格斯·麦迪森《世界经济千年史》

(1)阅读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1950—1973年西方国家经济政策的主要特点及出现“黄金时期”的历史原因。
(2)阅读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示意图中的A、B、C分别对应的国家并加以说明。
2024-04-09更新 | 97次组卷 | 3卷引用:广东省汕头市金山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历史试题
8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德国城市化发展真正驶入快车道是在19世纪下半叶工业革命时期,尤其是在帝国统一后,德国的城市化发生了更为显著的变化。城市急剧增多,规模扩大。如随着工业化进程加速,莱比锡发展为重要的工业城市。而且,德国电气工业的迅速发展与工业化和城市化有密切关系。……1835年,巴伐利亚首次建成德国第一条铁路。这条铁路从纽伦堡至菲尔特,全长6.1公里,标志着德国铁路运输时代的开始。“铁路热”开始在全德兴起。到19世纪40年代后半期,德国已经形成了柏林、科隆、法兰克福、慕尼黑和纽伦堡、德累斯顿等铁路交通中心,形成了4大铁路交通网。从19世纪20年代使用轮船以后,随着内河航运业的发展,德意志境内兴起一批内河港口城市。……斯泰因——哈登贝格改革主张城市自治,废除农民封建义务以及进行土地制度改革,为劳动力自由流动创造了条件。“普鲁士式道路”的胜利和农奴制的瓦解,巨额“赎金”部分转化为工业资本,大批破产农民转入工矿企业成为自由劳动力,容克农场扩大经营,日益增长的需要为工业品开拓了销售市场。

——摘编自李富森《近代德国城市化迅速发展的原因》

材料二

德意志帝国时期的社会保险主要包括:俾斯麦时期所通过的三部保险法即1883年《疾病社会保障法》,1884年《工伤事故保险法》,1889年《养老和残疾保险法》。俾斯麦解职后,威廉二世于90年代提出劳工保护立法;1911年三大立法与其他新增法典被并称为德意志帝国社会保险法典;1911年增《遗族保险法》和《雇员保险法》,直至1912年新扩大的保险立法的受保对象几乎覆盖了所有的工人。……社会保险政策的出台不仅为诸多社会问题的解决提供了一套行之有效的方法,同时也加强了国家在社会中的职能和作用,这既得益于工业化的成果,也是对工业化所带来负面效应的有效缓解。

——摘编自徐旭华《德意志帝国城市化影响因素分析》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分析19世纪70年代以来影响德国城市化进程的重要因素。
(2)根据材料二,概括德国社会保障制度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简述德国社会保障制度建立的作用。
2024-01-17更新 | 46次组卷 | 4卷引用:广东省汕头市潮阳区棉城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历史试题
9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国近代以前,东北地区开发较晚,城市化进程缓慢。从 1904 年开始,清政府鼓励移民开发东北,实施移民优惠垦荒政策,大规模移民进入东北,民国时期更是形成规模。随着大量移民的迁入以及近代交通业、近代工业的发展和港口的兴建,东北地区相继兴起一大批新城镇,九一八事变前,东北地区城市体系初其雏彤。九一八事变后,日本加大对东北的开发和巨额资金投入,客观上促进了东北城市迅速发展,但东北城市的发展是以经济的被掠夺为代价的。19世纪末至20世纪中叶,在内外多种因素综合作用下,东北地区的城市出现了飞跃式的发展。到 1941年,东北大都市有沈阳、哈尔滨、长春等16处,小都市172处,另外还有一些小城镇,共计 312 处城镇。

——摘编自荆葱兰、张恩强《近代东北城市化进程中的关内移民》

材料二 新中国成立之后,由于东北雄厚的基础,“一五”期间,国家建设了以156项工程为核心的近千个工业项目。苏联援建的156个项目,有1/3放在了东北。从投资额来看,东北占443%,接近一半。东北地区成为了共和国重点布局地区,也就是成为了我国工业发展的龙头、东北地区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迅速发展并走在了国家前列。

——摘编自姜妮伶《中国东北地区城市化发展研究》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中国近代东北城市化进程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新中国成立初期东北地区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走在国家前列的原因。
10 . 农耕文明的发展极大地推动了人类文明的进步。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可可原产于南美洲,与茶、咖啡并称为世界三大饮料作物。1502年哥伦布美洲探险时带回了可可豆。1525年,西班牙人开始在中美洲加勒比海地区种植可可,此后逐渐在海地等西印度群岛推广。1528年,西班牙殖民者将巧克力饮料及制作手艺带回欧洲。16世纪30年代,可可种植跨洋传入西非的比奥科岛,并逐渐拓展到非洲大陆。1560年起,可可栽培先后传入印度尼西亚和菲律宾。20世纪上半叶,欧洲多国继续推进可可的栽培,在大洋洲的新赫布里底群岛、新几内亚和萨摩亚建立新的可可种植园。

——摘编自张箭《可可的起源、发展与传播初探》

材料二   自19世纪后半期起,美国就开始在各州投资兴建专门的农业试验站,到了19世纪末期,美国从联邦中央政府到最基本的县一级政府都成立了农业科研机构。此外,还有许多其他私营农业技术研究团体或机构。各级部门经常举行各种学术会议,讨论方法、交流经验、推广成果,将新的科研技术尽快转化为实际生产力。在第二次科技革命的推动下,美国农业科技研发和推广的脚步进一步加快,到1910年,美国已陆续研发出各种较为先进和复杂的农业机械,向农业基本机械化时期迈进。

——摘编自刘鹏《浅析19世纪美国农业科技研发体系的构建与影响》


(1)根据材料一,描述可可传播的洲际路线。结合所学,评述新航路开辟后物种交流的影响。
(2)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指出美国农业机械使用的特点,概述19世纪后半期美国现代农业发展的原因。
2024-02-08更新 | 58次组卷 | 1卷引用:广东省汕头市金山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