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经济与社会生活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765 道试题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937年南京国民政府考虑到东部地区将首先成为中日之间的战场,提出了东部工业西迁的构想。1940年底沿海工矿内迁工作基本完成,内迁的厂矿共达448家,技术员工有12080人,机器材料70900吨。在地域分布上,以四川和湖南两省接受内迁厂家数量最多,沿海工厂的内迁有力地促进了内地工业的发展。

——摘编自张海鹏主编《中国近代通史》

材料二   20世纪六七十年代,为应对错综复杂的国际、国内形势和潜在的战争威胁,尽快改变中国工业不合理布局,中共中央作出了开展三线建设的重大战略决策,举全国之力在西部的十余个省进行了一场以备战为中心的大规模工业建设。以国防科技工业、机械与能源工业等为重点,前后投入2000多亿元和上千万人力,构筑起了规模庞大、门类齐全的内地科研与生产相结合的现代工业交通体系,极大地增强了新中国的工业实力,完善了工业体系;为改革开放后现代化建设的突飞猛进奠定了坚实而雄厚的物质基础,谱写出新中国史册上伟大而光辉的一页。

——摘编自朱佳木《进一步认识三线建设史研究的意义与任务》

材料三   “三线精神”是在国际形势动荡、内忧外患的特定历史时期凝聚而成的。“三线精神”承继了红船精神的“开天辟地、敢为人先”,内嵌了井冈山精神的“胸怀理想、坚定信念”,融渗了长征精神的“乐于吃苦、不畏艰难”,糅合了延安精神的“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根植了西柏坡精神的“敢于斗争、敢于胜利”,已经成为中华民族精神的一部分,与“两弹一星”精神、载人航天精神等一脉相承。

——摘编自张立《三线建设博物馆文化传承的新时代之问》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抗战时期沿海工业内迁的原因及其意义。
(2)根据材料二、三,指出三线建设工业发展的特征,并结合所学谈谈你对“三线精神”的认识。
2023-08-29更新 | 141次组卷 | 5卷引用:2023年辽宁省高考历史押题卷(五)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遥领者,不入版图之地,而别于国内他处设刺史、郡守以辖之。”作为一种政治举措,“遥领”表明了自身政权的正统地位与不弃是土的决心。除了流行于魏晋南北朝、五代十国等多政权并立时期之外,“遥领”还适用于统治实力不足的郡县,或者不在掌控范围内的“化外之地”因而在中央集权与地方割据的此消彼长之间,“实授”与“遥领”常常相互转化。统治者以天下归一为终极目标,而象征意义的遥领与真刀真枪的军事征伐虚实相生,实施“遥领”制度,或为军事分化,或为外交合纵连横,又或笼络边疆部族、奖赏部将劳绩等,发挥“虚名假人,内收大利”的功能。

——摘编自胡阿祥《魏晋南北朝之遥领与虚封述论》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围绕“认同意识”评述“遥领”制度的统合作用。
2023-08-29更新 | 71次组卷 | 1卷引用:2023年福建省高考历史猜题卷(二)
3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7世纪中叶至20世纪初,中国人口一度占世界人口总量的37%,但是中国城市人口最多时却只占世界城市人口的11.5%。城市人口的增长远低于总人口的增长,其主要原因在于中国在此时期仍然处于农业时代,小农业与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的自然经济不能支撑城市化的高速发展。19世纪中叶以后,中国被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以武力强行纳入半殖民地体系中,城市化开始艰难起步,但仍受到自然地理、政治、经济等多方面条件的制约,里现出发展不平衡等特征,并对20世纪中国城市化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摘编自何一民《清代的人口变化与城市化特征探析》

材料二   英国城市化始于18世纪60年代,与工业革命同步,历时教世纪的圈地运动、始于17世纪的农业革命和科学革命、与海外殖民地的国际贸易和金融联系、大量机械化工厂的兴起,共同推动了英国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镇转移。19世纪初,许多城镇如雨后春笋般拔地而起,港口、矿山、冶炼等具有专门功能的城市迅速崛起,曼彻斯特、伯明翰、利物浦等大批工业城市跻身世界名城。1851年,英国城市化率超过50%,提前一个半世纪达到2007年的世界城市化平均水平。

——摘编自李亚丽《英国城市化进程的阶段性借鉴》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17世纪中叶至20世纪初中国和近代英国城市化进程的不同点,并分析造成其不同的原因。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近代英国城市化发展的历史意义。
2023-08-25更新 | 37次组卷 | 1卷引用:重庆市部分学校2022-2023学年高二5月联考历史试题
4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某学校组织开展了以“先秦时期临淄城的规划与建设”为主题的大遗址研学。“大遗址”是指规模宏大、文化内涵丰富、学术价值高,对研究古代社会有重要意义的大型聚落、城址、宫室、陵寝墓葬等遗址、遗址群及文化景观。

材料一   公元前859年齐国新都临淄开始管建,至公元前300年前后基本完成。临淄城的规划和建设突破了周礼的限制,在很多方面体现了管子的思想,如改变了“内城外郭”的格局,逐渐演变成“西城东郭”的布局,并突出了城市的经济功能。如表为管子关于“城市规划”的部分思想。

篇目思想
《乘马》凡立国都,非于大山之下,必于广川之上。……因天材,就地利,故城郭不必中规矩、道路不必中准绳
《度地》故圣人之处国者,必于不倾(平坦)之地,而择地形之肥饶者。乡(向)山,左右经水若泽。内为落渠(排水沟)之写(泄),因大川而注焉。乃以其天材、地之所生,利养其人,以育六畜

材料二   1、图2分别为临淄齐国故城地理位置示意图及城市平面图

——摘编自姚庆丰《齐文化视域下临淄故城空间形态研究》

(1)根据材料,说明管子的城市规划思想在临淄齐国故城的体现。
(2)根据材料并结合先秦时期史实,分析临淄齐国故城被认定为“大遗址”的原因。
2024-05-23更新 | 52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山东省威海市高考二模历史试题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美国在西部开发的过程中遇到的最大问题是交通问题。美国的交通革命从“税路时代(即收税或收费的大道)”开始。各州纷纷修筑自己的税路,部分解决了各州内部的运输问题。1800年美国开始修筑“国道”,1833年修成坎布兰至俄亥俄州哥伦布的坎布兰大道,成为移民西部的要道。1807年蒸汽机成功运用于商业航行后,“汽船时代”到来,投资修建运河成为主流。各运河与天然河道形成密集的航运网,为东西部连接提供了极大的便利。从19世纪50年代起,美国交通运输业进入最具革命性的时代—铁路时代。铁路速度快、承载量大、受地理限制小,因而很快就超过公路和运河运输。

——摘编自陆宾《美国西进中的交通建设》

材料二   民国时期以重庆、成都、西安、兰州为中心的干线公路基本已建成通车,形成较为稠密的干线公路网。尽管战争期间遭到严重破坏,但路基仍然存在。故新中国成立初期,除了川藏、青藏等公路外,新建设的干线公路较少,主要是加强对干线公路的维修、养护,以提高干线公路的技术标准和通行能力。西部交通运输网络基本上是在新中国建立以来,特别是20世纪六七十年代的“三线”建设时期建设和形成的。改革开放后,西部交通进行了新线建设和旧线改造。随着汽车工业的不断进步,汽车运输的不断发展促进了公路网的形成,在公路、铁路和水运三种主要运输方式中,公路线路里程占94%以上。被誉为“地球第三极”的青藏高原,以其海拔高、含氧量少、气候复杂著称于世。20016月,国家总投资330多亿元,动工修建青藏铁路二期工程。经过4年的艰苦奋战,在攻克许多罕见的科技难题之后,青藏铁路于200671日正式通车运营。

——摘编自胥江《西部交通运输与西部大开发》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美国近代交通建设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与美国近代交通建设相比,新中国西部交通建设的不同之处。
2024-05-19更新 | 49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辽宁省名校联盟高考模拟卷(押题卷)历史试题(三)
6 . 【海洋意识的演变】

材料一 秦汉统治者采取了诸多措施加强海疆管控,塑造了以海为界的海疆自然实体。宋朝完善唐以来的市舶司制度,招诱蕃商来华,鼓励国内商人出海贸易,还奖励贩洋私商卓有成就者官职;从中央政策制定到地方行政管理,再到民间海商都积极参与海洋经济活动,整个社会弥漫着较为浓厚的海洋经济意识。明清时期欲利用海洋阻断陆地与海上力量的来往,人为制造沿海的“空心地带”以维系政治统治。依靠远离海洋来坚守疆土抵御外敌,即使海上威胁已消除,政府也始终利用其政治权力优势,压制海洋经济的发展,僵化了秦汉以来的海疆安全意识。

——摘编自胡林梅、文绪武《中国古代海洋意识的历史演进及其启示》

材料二

内容出处
“海运之利有三:曰国计,曰民生,曰海商……古今以兵力行商贾,未有如英夷之甚者!”魏源《海国图志》(1852)
“至若泰西,诸国夙精格致之学, 创水火机器等法, 而西土   多恃航海贸迁,且军旅战阵亦重水师,于兵船轮船之制,尤属无奇不出,往往为华人耳目心思所未逮。”桂林《海防考略》(1873)
“帝国主义者,语其实则商国主义也。而商业势力之消长实   与海上权力之兴败为缘,故欲伸国力于世界, 必以争海权为第一义。”梁启超《论太平洋海权   及中国前途》(1903)
(1)根据材料一,概括中国古代海洋意识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国近代海洋意识的变化及其原因。
2024-05-17更新 | 37次组卷 | 1卷引用:湖北省武昌区2023-2024学年高三下学期5月质量检测历史试题
7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20世纪以来,在产业革命的推动下,西方农业机械化得到飞速发展,农业企业化经营成为农业发展的风向标,农业公司纷纷成立,部分甚至采用联营或合并的模式,不断扩大生产规模。在19201940年期间,美国农业生产中的机械化率从23.1%提高到了93%,农业全要素生产率的贡献率自60年代开始,就始终保持在60%以上,政府对农业机器化的扶持更是成为其推进城市化的重要政策性工具。对于日本来说,其人均耕地面积不足世界平均水平的20%,因此只能通过加大化肥农药施用量和改良种子,与此同时,日本还启动了国际化种业竞争战略,一方面运用自己的技术经验和其他国家的培育优势来丰富本国的优质种源,另一方面加强种业国际合作和探索海外育种。

材料二   新中国成立以来,虽然我国农业科技飞速发展,农业现代化进程不断推进,但未实现农业劳动生产率与非农劳动生产率的趋同。由于大多数农民工在第一次转移过程中保留了附着在户籍制度上的农村集体土地权利,因此其选择返乡后如果继续从事农业生产的话,将会造成劳动力再次被附着在土地上,从而出现“过密化”问题,影响农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在全部农业经营人员中,接受过高中或中专以上教育的人员仅占8.3%,年龄55岁及以上的农户更是占到了33.6%,不仅决定了对农户进行人力投资的成本较高,而且农业劳动力素质的提高也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够完成的,于是传统的小规模、原始化的经营模式对国家农业科技及产业化发展产生一定制约性。

——以上材料均摘编自孙生阳《农业现代化道路的西方镜鉴与中国选择》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20世纪以来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农业现代化的特点,并说明农业现代化发展的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现代中国农业现代化发展的现实困境。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认为当前我国农业现代化应采取的发展策略。
2024·河北·模拟预测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8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英国地理学家、地缘政治学家詹姆斯·费尔格里夫在《地理与世界霸权》中说:“中国是一个独特的江河之乡,这不仅意味着它的土地上有众多的河流,而且意味着其历史受到了这种支配事实的巨大影响。”

从鲧禹治水锻造华夏民族早期统一体,到周人饮水务农浇灌出中国礼乐文明源头;从秦国修建灵渠等水利设施一统六国,却曲解“水德”二世而亡,到汉朝重新定义“水德”,与民休息,奠定四百年新局;从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水域战争隔限南北,到隋唐开凿大运河,从经济上将南北深度融合为牢不可破的统一体;从宋元明背靠草原、走向大海,拓展海外贸易,打开中国历史新局面进而积极参与世界近代经济体系的初步建构,到清朝被海上的敌人敲开国门,被动进入世界现代化新秩序。五千年历史风雨兼程,沧海桑田,水运与国运彼此影响,互相重塑。中国历史走过从大河起源、往大江拓展、向海洋进发的万水千山,经过1840年以来的反复试错、摸索,最终找到了连接大洋与大陆、成为陆洋枢纽的崭新定位。

——摘编自吴鹏《水运与国运》

(1)材料中魏晋南北朝时期隔限南北的水域战争指的是东晋和_____(少数民族政权)的_____(战争)。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中“水运”的含义。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材料中“水运”的特点。
2024-05-16更新 | 4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年河北省普通高中学业水平选择性考试临考历史预测押题密卷B卷
9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张家口堡俗称“堡子里”,占地约23公顷,东西长550米,南北长374米,始建于明代,曾享有“武城”之誉,是长城防线上的重要军事城堡。随着“北方丝绸之路”张库大道的兴盛,张家口由“武”而“商”,成为中、俄、蒙物资贸易的重要通道和集散地。清末时,张家口一度成为中国北方除天津之外的第二大商埠。

——摘编自李如意等《走进张家口堡,感受600年的城市年轮》

材料二   张家口城市发展的三个阶段

分期时间说明
张家口堡时期从明宣德年间至清康熙中期张家口堡建堡,因其“为敌(元政权)要冲”,是长城防线上的重要军事城堡及其城市职能的多样化
张家口上下堡时期康熙中期至道光年间清政府平定噶尔丹,与俄国签订(尼布楚条约),和平统一的政治局面得到强化,为互市贸易发展奠定了基础。在促进汉蒙、中俄贸易上,清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政策,促进了“张家口”地名的扩大
张家口域市时期成丰到宣统年间第二次鸦片战争之后,特别是北洋三口开埠,使中国北方被迫进入国际贸易市场,德、英、法、日等国加入张家口的经济贸易中,使张家口的商业贸易市场呈现外向化和开放化特征。张家口城市经济职能得到进一步强化,城市实体地城进一步扩张,并拥有了一个共同的地名一张家口

——摘编自陈新海《明清时期草原丝路沿线城市张家口的发展与职能演变研究》

(1)根据材料一、二、概括明清时期张家口城市职能的演变情况。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明清时期张家口城市不断扩张的原因。
10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关于花生的起源,有学者认为中国是花生起源地之一,也有学者对此质疑。

材料

①西晋稽含的《南方草木状》(304年)中,对千岁子的描述说:千岁子,有藤蔓出土,子在根下,须绿色,交加如织……干者壳肉相离,撼之有声。从其记载所述的性状来看疑似花生。(注:同时千岁子这个名称在《本草纲目拾遗》和《植物名实图考》中又名仙人掌草,是一种攀缘在岩石上的植物。)

1958年在浙江省吴兴钱山漾原始社会遗址中和1961年在江西修水县山背地区原始社会遗址中,掘得了完全炭化的花生种子。用碳14年代测算法对两地与花生同一灶坑出土的稻谷、木炭等遗物测定,距今分别为4700±100年和公元前2800±145年。

201442日,由多国农作物遗传学家参与的国际花生基因组计划成功完成了世界上首个花生全基因组图谱绘制工作,证田间栽培的花生是两个野生种自然杂交的后代,而二者的原产地均在南美洲的玻利维亚、巴拉圭到阿根廷一带,时间公元前3000~2000年。

④南美洲的花生野生种群,分布在从巴西北部至南纬35%的区域,我国属于这一气候类型的地域宽广,又有干湿交替适合野生种群生长与保存的条件,尤其在福建、云南、江西、广西等未垦殖的林区边缘地带。

——摘编自游修岭《说不清的的花生问题》等

根据材料,说明学者质疑中国是花生起源地的依据,指出运用史学界有争议的史料应秉持的态度。
2024-05-09更新 | 77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福建省漳州市高三第四次质量检测(三模)历史试题
首页5 6 7 8 9 10 11 12 末页
跳转: 确定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