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经济与社会生活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56 道试题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名校
1 .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至道光初年,大运河已千疮百孔,处处淤塞难通,整个河道仅存一线河形而已。清咸丰五年(1855年),黄河大改道,洪水北泻,殃及山东、河南、直隶三省部分地区。清朝政府无暇顾及治黄、治运之事,漕运逐步转为海运。1872年在上海成立轮船招商局,正式用轮船承运漕粮。1901年,清廷颁布了停漕改折的命令:“自本年开始,直省河运海运,一律改征折色(折价征银),责成各督、抚等认真清厘整顿,节省局费、运费,并查明各州县征收浮费,勒令缴出归公,以期成巨款。”

——摘编自王频《清代运河衰落原因论析》

材料二   目前欧洲公路兴建以每天吞噬0.1平方千米土地的速度发展,公路的二氧化碳年排放量占整个交通运输业总排放量的八成以上,欧洲公路交通拥堵造成的经济损失已高达其GDP的0.5%,欧洲的交通事故每年造成直接经济损失1600亿欧元,随着精力充沛的退休人员增加、旅行机会增多、购买力提高等,国际间客运量强劲增长,铁路客运市场获得新的发展机遇。而物流与信息技术的进步,以及欧盟单一市场的诞生与发展,为开拓欧洲的铁路货运业务提供了良好的契机。铁路、城市和城际轨道交通越来越为人们所重视,在欧洲,一个新的铁路时代已经到来。

——摘编自耿志民、季令《欧洲铁路联盟交通政策对中国铁路的启示》


完成下列要求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晚清时期漕运衰落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概括分析欧洲“新的铁路时代”到来的社会背景。
(3)综合以上材料,从中外交通方式的变迁中可以得到哪些启示?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名校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宋初政府采取保护商业流通的政策,商税逐渐成为宋代财政的重要来源之一。商人凭借其雄厚的经济地位,带来了自身社会地位的提高。宋初沿袭了前代的法律,政府明令禁止商人参加科举。1064年,宋英宗诏令:“工商杂类,有奇才异行者,亦听取解”,为商人参加科举考试,入任官场提供了法律依据。除了参加科举考试外还通过买官、与皇室和官吏等联姻贿赂等方式提高自身的社会地位。商人只要有钱,便可通过购置土地来增加自己的财富,并获得地主的身份。一些知识分子也对传统的轻商、蔑商观念提出了质疑,认为士农工商皆本。

——摘编自郑泉《宋代商人地位的提高及商业弊政》

材料二   中古时期的英国商人不被主流社会所认可。16世纪以后,随着英国商业的发展,商人财富的增加与贵族财富的相对下降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使得国王必须依靠向商人的借款才能维持正常财政支出。随着商人财富的增加,地位被排后的商人获得了社会各界的认可。商人参与政治的现象越来越普遍,从伦敦到地方,从上议院下议院到各市政机构无不充斥着商人的身影。掌握政治权力的统治阶层,也开始吸纳商人加入,使得商人有了各种参与政治事务管理的机会。这一切当然应归功于商人手中的财富以及他们的商务管理实践,这是他们能够获得政治权力、赢得社会尊重的基础。

——摘编自白永亮(近代早期英国社会转型中的商人及其作用》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宋代商人社会地位提高的表现,并简析其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英国商人社会地位提高的背景及其影响。
3 . (改编)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黔东北深山高寒地区水稻、小麦等粮食作物难以生长,山民的生存难以获得保障,明政府采取“移民就宽乡”政策,进一步加重了黔地的人口压力。明清时期,玉米、番薯、马铃薯等原产于美洲的高产作物相继传入我国,这些作物具有耐瘠、耐旱等特性,使贫瘠土地和高坡山地成为了可利用的耕地。山民们种植的高产作物或被加工为各种干粮以作备荒之用,或被加工磨制成可供食用的淀粉,或被制成喂养牲畜的饲料,在保障了日常的粮食需求后,山民也会余留部分用于在市场上进行买卖。

——摘编自李锦伟等《明清时期高产作物的引进对西南山区的影响—以黔东北地区为例》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明清时期高产作物引进中国的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明清时期高产作物引进中国的影响。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名校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9世纪初巴黎的基础设施残破不堪,每天都发生严重的交通堵塞,水体污染导致的霍乱夺去了数万条生命。1853年,刚刚恢复帝制的法兰西第二帝国皇帝开启了一项庞大的巴黎市政改造工程。道路建设是核心使命,第一条   铺设的林荫大道跨越了塞纳河并连接起几座广场与火车站,目的是疏导往返于火车站的交通流。林荫大道两旁的新式公寓住宅享有更通畅的空气。整个60年代,巴黎开发了长达26千米的林荫大道,其中最宏伟的就是为皇帝塑造的凯旋门景观——12条辐射状的街道交汇于此。巴黎还建设了饮用水系统、污水处理厂和逾60千米的宽敞明亮的新下水道。采用钢铁框架设计的新歌剧院代表了第二帝国文化上的巅峰,餐厅和咖啡馆在巴黎随处可见,大型百货公司提供了令人目不暇接的购物机会。这项改造计划不但使巴黎的面貌焕然一新,还为19世纪和20世纪初的城市规划树立了典范。

——摘编自(英)鲁伯特·克里斯琴《光之城:巴黎重建与现代大都会的诞生》

材料二   北京这座古城经过多年战乱已经满目疮痍。19536月北京都市计划委员会经多次讨论,在综合多种方案的基础上提出了《关于改建与扩建北京市规划草案》并上报中央。《草案》规定了为劳动人民服务的建设总方针,同时指出:“在城市性质上,北京应成为我国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特别要把它建设成为我国强大的工业基地和技术科学中心。”为进一步加强首都规划,1958年又提出了《北京城市建设总体规划初步方案》。其中包括扩大城市绿化用地面积;解决北京水源问题;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增建电站,发展集中供热;对城市交通加以系统改造等。

——摘编自鹿璐《新中国成立以来北京城市的总体规划》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巴黎和北京城市规划的异同。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巴黎和北京城市规划提出的背景。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自从1492年哥伦布“发现”新大陆后,欧洲人、非洲人来到北美大陆。伴随这些外来移民而至的还有致病的微生物,天花、麻疹、鼠疫等传染病,印第安人口因此锐减了近95%。从世界发展趋势角度看它给我们最大的启示是
A.西欧殖民扩张过程中病菌是第一“杀手”B.全球化背景下防控疫情需加强国际协作
C.西方发达国家有责任帮助落后国家脱贫D.各国应对传染性疾病应该选择各自为政
2021-04-23更新 | 2195次组卷 | 23卷引用:青海省西宁市海湖中学2021-2022学年高二上学期开学考试历史试题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英国于1601年颁布《济贫法》,由教会在全国各地设立济贫院,收容救济老人、孤儿、残疾人。1833年,英国颁布《工厂法》,它限制儿童的工作时间并为儿童提供教育机会。根据《工厂法》建立了检查员制度,并制订了有关通风、温度和工作时间之类的规则。根据1920年劳埃德·乔治的《失业保险法》,政府扩展了1911年的计划,保险计划几乎涵盖了所有年收入不超过250英镑的手工劳动者和非手工劳动者。这样保险涵盖的范围就从400万工人扩大到1200万工人。依据《老年抚恤金法》的规定,年龄在70岁以上的老人享有获得标准抚恤金(每周5先令)的权利而不需支付任何税款,1919年又提高到10先令。在19191939年,英国共建了130万幢公用住宅,300万幢自用或出租的房屋,所有房屋建筑都有政府补助。

——摘编自蒋蔚《英国工业化进程中的社会失衡及其调整》

材料二   新中国成立后,为保障和提高人民基本生活水平,我国借鉴苏联的模式,创建了自己的社会保障制度。1951年政务院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保险条例》,对50人以上规模企业的职工提供养老、医疗、生育、工伤等方面的保障,奠定我国社会保障制度的基础。1954年,宪法确立了社会保障在人民生活中的地位和作用。1978年后,社会秩序和经济建设逐步恢复,停滞的社会保障制度开始重建。1993年后,国家相继颁布了一系列规范性政策文件,涉及社会救济、养老改革、住房改革、最低生活保障、医疗保险改革等多个方面,极大推动了社会保障制度的发展。进入新世纪,我国进一步加强了对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基本医疗保险、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城乡最低生活保障、医疗救助以及失业、工伤等保障制度政策的完善,扩大了各项保险的覆盖范围。

——摘编自朱磊《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保障制度改革的回顾与展望》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19世纪至20世纪初,英国社会保障制度形成的背景,以及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社会保障制度形成的背景。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英社会保障制度发展的共同特点及作用。
7 . 阅读材料,按要求作答。

材料   长江流域是我国古代“陶塑”艺术的重要起源区。新石器时代,浙江余姚河姆渡遗址出土了最早的陶塑小猪。商代青铜工艺的制作带动了“陶塑”艺术的发展,到战国时期,“陶塑”工艺已具备相当成熟的技术,为“瓷塑”艺术发展奠定了基础。

唐代陶塑发展到高峰之后,瓷塑艺术开始兴旺,逐渐取代陶塑且普及到生活、艺术等多个领域。宋室(宋廷)南迁后,很多北方官窑的工艺被工匠们带到南方,江西景德镇逐渐成为宋代的制瓷中心和瓷塑中心。南宋以后社会动荡,一部分知识分子转向从事自立的艺术劳作,充实了画匠、塑匠、雕刻匠的社会队伍,产生了很多有影响力的艺术作品。此时,塑造雕刻的艺术表现共同影响着陶瓷塑造水准,如江苏宜兴紫砂雕塑艺术就体现了各行业相互影响的迹象。

宋元明清时期,在雕塑艺术创作上有很多瓷塑作品进入寺庙殿堂、富绅豪宅。景德镇的胡人牵马俑、元代的青花釉里红,再到清代瓷塑工艺的发展都是唐以后瓷塑艺术的结晶。明清时期,在景德镇的陶瓷商贸活动中,陶瓷产品以其所承载的中国传统雕塑艺术工艺与文化形式传播到东亚、东南亚乃至更远的地方。

——摘编自向颖《浅谈中国古代陶瓷雕塑艺术的发展》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长江流域传统雕塑艺术的变化并分析其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长江流域瓷器外销的深远影响。
2024-02-26更新 | 50次组卷 | 1卷引用:贵州省黔东南州九校2024届高三下学期开学联考历史试题
8 . 汉口的崛起晚清时代,武汉迅速崛起。一跃成为中国著名的近代都会,中部的中心城市,实现了早期近代化,被称为“东方芝加哥”。
                                                                                                  1877年《湖北汉口镇街道图》

(1)上图中的时代是一个怎样的时代?
(2)根据材料和所学,分析汉口在近代迅速崛起的原因。
2024-03-16更新 | 18次组卷 | 1卷引用:山东省日照市安东卫高中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收心考试历史试题
9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9世纪中叶以前,欧美各国的城市建筑一般都在6层以下,主要原因在于垂直交通的限制。升降机的发明、运用克服了这一障碍。1852年,美国的奥蒂斯兄弟公司发明蒸汽动力升降机,18892月纽约的迪马列斯特大楼安装了主要用于运货的电动升降机,从此名副其实的“电梯”出现。1883—1885年芝加哥修建了10层的家庭保险公司大楼,这是第一座用铁和钢材按照现代钢框架结构原理建造的高层建筑。1895年建成的20层、92米高的美国公证大楼是第一幢全部用钢做骨架的高层建筑。19世纪末年,美国的高层建筑已达29118米高。

——摘编自王斯德主编《世界通史·工业文明的兴盛——16—19世纪的世界史》

材料二

鸦片战争后,中国建筑开始了新发展。旧城市陆续出现了一些新的建筑类型,如银行、海关、百货公司等。一些沿江沿海的旧城镇,被辟为商埠及划分租界,形成新的商业区。十九世纪四十年代以后,我国逐渐出现了近代工业建筑、交通建筑、公共建筑。当时的房屋,早期以殖民地式和折衷式居多,逐步又传来了古典式、罗曼式、哥特式、欧洲村舍式。随着城市的发展,房地产商纷纷投资住宅建筑,使住宅商品化。新型里弄最先在上海出现,一些大城市还出现了高层公寓。开埠之初,这些建筑物多是砖木结构,外墙以青砖砌筑。到二十世纪初时,外观已有应用面砖、石块等做法,内外装饰也相应增加,房屋的机械设备也比较现代化,高层建筑已应用了电梯。

——摘编自王绍周《中国近代建筑概说》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19世纪中叶欧美城市建筑发生的变化,并概述其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近代中国建筑的主要特点并分析其原因。
10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9401944年,美国人口增长了4.7%,而全美高校授予学士学位的人数却减少了近33%,硕士学位人数减少近50%,博士学位人数减少30%以上。美国科技研发办公室主任万尼瓦尔·布什在1945年给罗斯福总统的报告中,频频使用了“人才赤字”概念。为此,美国政府为退伍军人提供大学教育、设立奖学金制度等多管齐下,加快人才培养。人才赤字问题不仅未彻底解决,而且呈常态化趋势。

——梁茂信:《冷战与美国人才吸引机制的形成(1945—1960)》

材料二   建国初期海外留学知识分子归国人数调查表(1949.061966) 单位:人

回国时间回国人数
1949.81950.6700~800(估)
1950.71950.12500(估)
1951.11951.12452
1952.11952.12128
1953.11953.1289
1954.11954.1263
1955150(估)
1955.121956.10158
1957103
195846
195918
1960196661

——余琳珣:《20世纪50年代新中国海外知识分子回国研究》

(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分析1945—1960年美国出现“人才赤字”的原因。
(2)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围绕“科技人才与国家发展”自拟论题进行阐述。(要求:写明论题,史论结合,表述清晰)。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