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经济与社会生活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430 道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易(0.85) |
名校
2 . 它的建造,以不破坏自然资源,充分利用自然资源为人类服务为前提,变害为利,使人、地、水三者高度协合统一,并灌溉着灌县以东成都平原上的万顷农田.多年来一直发挥着巨大效益。这里的“它”指的是(     
A.灵渠B.大运河C.都江堰D.郑国渠
2023-10-03更新 | 58次组卷 | 1卷引用:辽宁省朝阳市建平县实验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3 . 美国学者斯文•贝克特在《棉花帝国》中指出,棉的资本主义化彻底改变了棉花的命运,讲述了一个“由欧洲主导的棉花帝国兴衰的故事”。这一 “故事”反映了(       
A.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的形成B.欧洲出现商业革命与价格革命
C.欧洲从商品输出到资本输出D.欧美国家的工业化具有同步性
4 . 有学者指出:中国古代农业拥有土壤整治、田间管理、多熟种植、维持地力、良种选育、能量循环等众多配套措施的农艺体系。这一“农艺体系”的主要特点是(     
A.千耦其耘B.精耕细作C.男耕女织D.集约经营
2023-09-23更新 | 184次组卷 | 21卷引用:辽宁省辽阳市第四高级中学2018-2019学年高一2月阶段测试历史试题
5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咖啡原产于非洲埃塞俄比亚,6世纪传入阿拉伯半岛,15世纪后传播到欧洲,被称为“阿拉伯酒”。17世纪中叶,荷兰人将咖啡移植到锡兰岛”,后传到印度、印度尼西亚等地。18世纪初,咖啡传入拉丁美洲,这里成了日后世界咖啡的主产区。19世纪末,在西半球、东南亚、非洲等适宜种植的地区,形成了大规模的种植园体系和供应链。20世纪咖啡生产和消费的全球化进一步加速。

浓郁的咖啡香味不能掩盖它所承载的“黑色”历史。除了早期的不光彩之外,现代咖啡业也存在巨大“黑洞。20世纪60年代发展中国家广泛推广种植“日照咖啡”,通过更多使用化肥和杀虫剂,咖啡更加耐晒,生长周期大为缩短,咖啡产量大幅提高。《粮食战争》就列举了一个乌干达咖啡农的生产链,经过层层加价,当咖啡研磨成粉时,其单位价格已是种植园咖啡价格的200倍。据21世纪初的统计,全球咖啡销售带来的年总收入额在550亿上下,其中只有70亿(13%)归于咖啡生产国。咖啡生产国的相对贫困化和咖啡产业的可持续性问题在现有国际体系下仍难以根本解决。

——摘编自潘宏胜《咖啡的传播与贸易》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咖啡传播特征并分析推动咖啡成为世界饮品的影响因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对咖啡承载的“黑色”历史进行解读。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甘薯最先栽种地是福建、广东等沿海地区。万历二十一年(1593年)在福州近郊的沙帽池旁边空地上试种成功。第二年,福建大旱歉收,当时的福建巡抚金学曾下令推广种植以度饥荒。17世纪初,江南一带频发灾荒,徐光启大力倡导农民栽种甘薯,总结出甘薯的十三个优点,可谓详尽,以此来劝说百姓栽种甘薯。在他的倡导和推动下,福建的甘薯被引种到江南淞沪一带,并又朝黄河流域推广。乾隆十年(1745年),陈宏谋在以奖励栽种的方式在经常闹饥荒的陕西地区推广,以经济效益逐步引导当地农民种植甘薯。此后甘薯栽种基本在我国传布开来。

——摘编自李晓巧《明清时期甘薯推广的历史借鉴》

材料二   新中国成立后,红薯栽种与食用,更是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从四万万同胞的人口基数增长至八亿工农群众,作为经济尚不发达时期的代粮“重器”——红薯扮演了重要角色。待到1978年改革开放时,据农科专家测算,“今日的中国是全世界最大的甘薯生产国,产量占全世界的百分之八十三”。而当时的中国人口,也将突破十亿大关。如今,红薯被精加工成薯粉、薯糖、薯饼等,早已不再是代粮之物,更多的成为十三亿中国人改换口味的休闲食品。

——摘编自《红薯的前生今世》(《陕西工人报》(2019-11-12


(1)根据材料一、二,概括甘薯得以推广的原因。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甘薯对经济发展的意义。
2023-09-09更新 | 117次组卷 | 1卷引用:辽宁省大连市第八中学2023届高三5月适应性考历史试题
7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可可的传播

巧克力源于中美洲热带雨林中的可可豆。

12世纪,玛雅人用捣碎的玉米和可可制成咸味的饮料。

13世纪,阿兹特克人征服玛雅人,从他们那里引种可可,学会了食用可可并加入辣椒及各种香料,创造出丰富多变的口感。

16世纪初,西班牙殖民者将可可引入欧洲,将可可豆磨成了粉,加入水和糖,加热后制成的饮料称为“巧克力”,成为社会上层人士显示地位的饮料,可可豆也成为美洲殖民地最主要的出口农产品之一。

17世纪中期,“海上马车夫”荷兰垄断了可可贸易;同一时期,巧克力征服了整个欧洲,人们在饼干、冰激凌、糖果中大量使用巧克力。

1752年,荷兰东印度公司的船只“盖尔德麻尔森”号沉没,当时该船只总共运载了22.5万件来自中国的瓷器,其中巧克力餐具19535件。

1765年,巧克力进入美国,被本杰明·富兰克林赞为“具有健康和营养的甜点”,成为大众食品。

——摘编自【意】吉吉·帕多瓦尼等《巧克力百科全书》

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对可可(巧克力)的传播过程作出合理解释。
8 . 自16世纪50年代开始,欧洲的自然科学家把数千种未知生物进行了分类,确定了适应欧洲不同气候和土壤的少部分物种,其中的一些食物物种对欧洲人饮食习惯产生了重要影响。这反映出(       
A.全球航路开辟促进世界贸易发展B.世界联系加强影响人类物质生活
C.科学发展促进了世界物种大交换D.“价格革命”引发欧洲饮食结构变化
2023-09-07更新 | 198次组卷 | 1卷引用:辽宁省大连市第八中学2021-2022学年高一4月月考历史试题
9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八:均为必考题,每个试题考生都必须作答。

材料一   曲辕犁在中国耕犁发展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增加了策额、压鑱、犁评,可以调节耕地深度。曲辕代替直辕,使犁辕缩短,减轻犁身重量,转动方便。辕由直变曲,降低了犁的受力点,既减轻了农夫的体力消耗,又大大节省了畜力。因此,曲辕犁不但适合江南水田耕作的需要,而且在丘陵山地也可以使用,在北方中原也推广开来,成为唐代最主要的耕犁。我国耕犁发展到唐代,基本定型了,现在使用的耕犁实际上和唐代的曲辕犁没什么两样。

——摘编自杨向春《唐代的耕牛与牛耕》

材料二   18世纪英国纺纱业社会技术系统转型过程中,发明家和企业家起到了直接推动的作用,而消费者、政府等多种社会组织也发挥了重要的影响。由于经济制度的转变、市场机制的作用,英国社会创新不断,到18世纪,社会出现发明热和投资热。随着经济的增长,人们收入增加, 消费者追求生活时尚,积极购买新产品,这是技术创新得以产生和应用的根本所在。可以看到, 英国社会的众多行动者都对纺纱业的社会技术系统转型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此外,值得强调的是,制度和政策对创新驱动发展始终具有重要的影响和作用。

——摘编自迟红刚、徐飞《从技术创新到社会技术系统转型——工业革命先导产业创新驱动发展的历史启示》

材料三   网络技术的迅速发展,是第三次工业革命的显著特点,特别是移动互联网、云计算、物联网为主要标志的新一代信息技术,不仅在现代工业生产上,而且在人们的生活方式上,将产生深远的影响。据不完全统计,截至2012年,我国移动互联网网民数达到4. 89亿,已接近5. 38亿的互联网总用户数。在过去18个月中,全球移动互联网流量增长了近10倍,目前已占整个互联网 流量的10. 1 %,其中我国的占比更高达17.8%。随着移动互联网的普及,人们的生活、学习和工作方式都在迅速改变,企业的商业模式、管理形式、营销推广方式也随着移动互联网的发展而产生巨大变化。伴随移动互联网发展带来不断的技术创新和商业模式创新,一个规模庞大、拉动效应极强的新兴市场正在孕育形成。从这个角度上看,第三次工业革命,是经济发展方式的改变,更是生活模式的改变,影响是全方位的。

——摘编自兰建平《“第三次浪潮”到“第三次工业革命”》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曲辕犁的优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列举18世纪英国纺纱领域涌现出的新发明。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第三次科技革命对经济发展的影响。
2023-09-07更新 | 88次组卷 | 1卷引用:辽宁省名校联盟2023-2024学年高二9月联考历史试题
10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世界科技中心转移概况
第一次1540—1620年间以意大利为中心的一些国家出现了一大批杰出的科学家,其中有意大利科学家达·芬奇、波兰天文学家哥白尼、意大利物理学家伽利略、天文学家布鲁诺等,他们都是近代科学的奠基人。意大利成了欧洲乃至整个世界的科技文化中心
第二次1660年至1750年,英国科学技术一直保持领先水平。据不完全统计,这时英国拥有的杰出科学家人数占世界杰出科学家总数的36%以上,取得重大科技成果占世界的40%以上
第三次第三次世界科技中心的大转移发生在1760年至1840年之间。从18世纪末到19世纪初,法国科学家做出的重大科学发明占全世界发明总数的40%以上。这一切足以说明,法国已完全取代英国而成为世界科技中心
第四次第四次世界科技中心的大转移发生在1840—1910年之间。据统计,从1851年至1900年,美、法、英、德四国所取得重大科技成果的数目分别是:美国33项、法国75项、英国106项、德国209项。科学技术的飞跃发展,加速了德国产业革命的进程。19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德国完成了工业革命,成为工业化强国。这些标志着德国在科学尖端领域已全面地超过了英法
第五次第五次世界科技中心的转移发生在1910年之后。1945年美国试验成功第一颗原子弹,1946年研制成功世界上第一台电子计算机,1958年美国人造卫星也上了天,使美国科学技术处于遥遥领先的水平

       ——摘编自张文彦等主编《自然科学大事典》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世界科技中心转移的轨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举例说明世界科技中心转移的原因及影响。
2023-09-07更新 | 92次组卷 | 1卷引用:辽宁省大连市第八中学2022届高三10月月考历史试题
首页4 5 6 7 8 9 10 11 末页
跳转: 确定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