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经济与社会生活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9 道试题
1 . 城市发展隐含着时代的变迁。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唐幽州城中,实行了坊制。……到辽南京(燕京)时,据记述有“城中二十六坊,坊有门楼,大署其额,有宾、肃慎、卢龙等坊,并唐时旧名”。

其后到元代时,大都城的坊已不再存在封闭状态,都由若干条临近街巷组成一坊,完全是开放状态,街巷的名称也进而改称“胡同”,一直沿用到当代。

——摘编自吴建雍等《北京城市生活史》

材料二   法国经济重建工作进行得十分缓慢。1946年成立了以让·莫尔梅特为首的委员会来制定国民经济发展规划,这就是我们知道的《规划》。这份规划与1948年美国人为法国提供经济援助的马歇尔计划对于法国经济的重建同样重要。……法国共产党战时成为法国反抗运动的骨干力量。战后,法国共产党立即提出要求政治重建的工作。该党也成为战后法国联合政府的重要成员之一,这种状况一直持续到1947年。随后,国内外的一系列事件,包括“冷战”的出现、北大西洋公约组织的创建、印度和中国的反殖民斗争以及20世纪50年代的阿尔及利亚危机等,使法国共产党同其他政党分道扬镳。法国共产党的政治转变意味着巴黎人民在20世纪40年代末到50年代初遭受了一系列罢工运动。法国共产党现在在巴黎市内和郊区都拥有强大的力量,巴黎城的这种动荡的战斗气息与其他城市相比更为强烈,运输和电力中心系统的罢工给巴黎及其郊区人民带来了巨大损失。

——摘编自(英)科林·琼斯《巴黎城市史》

材料三   进入千禧年后,纽约的磁力依旧吸引着来自世界各地数十万计的移民,他们反过来为这座城市注入自己的能量和活力。城市文化产业及相关机构的强大实力,知识领域周期性更新所维持的高度都昭示着大都市的未来。纽约压缩了多元的文化和资本,又能时时将之爆发出来。21世纪的契机就在于此:一方面来自经济的实力、增长和弹性之间的压力,另一方面来自或积极追求或无可容忍的文化多元性。

——据(法)弗朗索瓦·维耶《纽约史》整理


(1)根据材料一,概括唐至元时期北京城市空间布局的演变过程。结合所学,指出城市布局变化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及所学,简述20世纪40年代末到50年代初巴黎罢工运动出现的国际背景,并分析法国共产党失势的原因。
(3)进入21世纪后纽约依然是世界上最重要的大都市之一。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分析移民对美国社会的影响。
2023-08-29更新 | 133次组卷 | 3卷引用:浙江省深研2024届高三12月联考历史试题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透视英国“东印度公司”的运作体制的变化也更能体现现代股份公司的演进过程。1600年东印度公司成立,在刚成立时,它还远远不是一个股份公司,公司所需的资金在每次船只出航印度时筹集,在船只返回一次贸易结束后收取本金和利润。这种资本的短期化日渐影响着公司的经营。1612年,公司开始不仅为本次航行募集资本,而且为今后的一系列航行募集资本并建立长期账目。与此同时,由于去印度的往返旅程需要几年时间,每次的股份不可避免地混合在一起,就使得股东们无法随意退出。由此,1657年,公司确立起了长期资本,这标志着一次重大的转折,从而保证了企业经营的持续性。1688年左右,股份在伦敦交易所上市,完成了从一般公司到股份公司的体制演进。

——摘编自王斯德《工业文明的兴盛——16-19世纪的世界史》

材料二   英国外贸结构同样反映出其工业的强大。在英国的对外贸易中,输出品多为工业制成品,如棉织品,1870年输出7100万镑,占英国对外输出品数额的第一位。特别是钢铁和煤的输出额增长更大。在机器制造业方面,它的机器出口额也居世界第一位……英国的贸易额在世界总贸易额中占很大的比重,1850年世界贸易总值为145亿马克,而英国及其殖民地的贸易就达52亿马克。到1870年,世界贸易总值增长到374亿马克,英国及其殖民地的贸易额增长至140亿马克……19世纪中叶,英国已占有了印度、加拿大、澳大利亚、新西兰、南非开普敦等广大的殖民地,这些殖民地成了英国廉价的原料供应地和商品市场。

——摘编自吴于廑、齐世荣主编《世界史·近代史上》

材料三   英国有着深厚的地方自治传统,被誉为“地方自治之母”。伴随着民族国家的形成,出现了自治市与郡、教区并立的权力结构。1835年英国议会颁布《市政法》,建立民选的自治市议会,改变了早期自治市通过向国王购买特许状的方式获得自治权的状况,进一步将城市的自治权置于立法议程中,规定自治市政府由选举产生,该法剥夺了地方教会的行政管理权,由市议会总揽地方事务,并接受居民监督。系列法案的颁布使英国逐渐形成民选的地方议会,这些议会使英国的地方自治体制走向现代化和规范化。

——摘编自孙宏伟《英国地方自治体制研究》

(1)根据材料一、概括英国东印度公司运作体制的演进历程。结合所学,指出东印度公司的性质,并简述英、法、荷等国建立这些公司所起的作用。
(2)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概括工业革命对世界贸易格局的影响。工业革命推动商业经营形式变化,结合所学,指出被西方经济学家称之为“零售业经营形式的第一次革命”的标志性事件。
(3)根据材料三、结合所学,分析英国地方自治体制形成和发展的历史条件。结合所学,写出19世纪30年代英国工人阶级为争取自身权利而展开的斗争,并分析其历史意义。
2024-05-30更新 | 21次组卷 | 1卷引用:浙江省杭州市联谊学校(“桐·浦·富·兴”教研联盟)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5月月考历史试题
3 . 世界历史上的疫病,对世界文明进程影响深远。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人类历史上记录的第一次瘟疫,发生于公元前430年。希腊四分之一的人死于这次瘟疫,雅典文明几乎覆灭。公元541年,瘟疫开始袭击东罗马帝国,这次瘟疫经后世查明是鼠疫。这次鼠疫十分严重,最高时一天死亡1.6万人,东罗马帝国因此一蹶不振。

——据(英)乔治·格罗特《希腊史》等整理

材料二   1347年以来爆发的黑死病,从意大利南部西西里岛的港口城市墨西拿开始,席卷意大利、法国、英国等地,1353年抵达俄罗斯。此次瘟疫导致欧洲2500万人死亡,占当时欧洲人口的三分之一。这次瘟疫被视为中世纪晚期社会治理与意识形态走向最终崩溃的重要标志。随着社会动荡,整个欧洲的治国理政、商业贸易以及日常生产等活动都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打击,将欧洲的历史发展推向了未曾预料的方向。

——摘编自(美)约翰·艾伯斯《黑死病:13481350年大瘟疫》

材料三   1918年的西班牙流感导致5000万至1亿人死亡。而当时的世界总人口为17亿人左右。“西班牙流感”并不源于西班牙,其最早起源于美国。这次流感的大暴发或许成了第一次世界大战加速终结的一个重要原因。

——摘编自(美)沃尔特·沙伊德尔《不平等社会》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说明公元前430年“雅典文明”的本质特征,写出东罗马帝国此时在法律上集大成的著作。列举欧洲死于疫病“天花”的帝王的名字。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概括“中世纪晚期社会治理与意识形态”,从思想文化的角度,指出14—17世纪“未曾预料的方向”的具体事件。
(3)有人说“西班牙流感”加速了一战结束的步伐。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指出一战爆发的根源、陷入僵持的原因以及加速结束的原因。
2023-08-28更新 | 223次组卷 | 4卷引用:浙江省教考联盟2024届高三上学期第二次联考历史试题
4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历史上浙江地区文明发育较早。春秋末年吴越争霸,形成过早期工商强国的典范。范蠡主张大力发展经济,农商俱利等,为后世提供了“重商厚利”的理论渊源。魏晋以来,由于南北经济重心转移,浙江地区得到进一步开发,区域社会工商业相对发达,城市商品经济活跃。近代以来,由于发展的外部环境骤变,浙江的社会经济结构和商业文化得以重塑。

——摘编自江宏《近代浙商与浙江经济的近代化》

材料二   明清以来,龙游商人对聚集起的大量财富,大多用于置豪宅、建祠堂、量族田等。一部分龙游商人具有落叶归根的传统思想,即使在年轻时把生意做得很大,但是在年老时,也会将资产变卖,回乡买宅置田。龙游拥有许多书院,教授的内容以传统重仕轻商思想为主。另外,太平军战后经济尚未恢复,社会动荡不安,龙游商人不肯冒风险,宁愿在本地做些小买卖,而跟不上外界的时代变化。龙游商帮由此逐步退出历史舞台,一蹶不振以至走向衰落。

——林利平《龙游商帮蔚然勃兴与黯然落幕的镜鉴价值》

(1)根据材料一、概括春秋以来浙江地区工商业发展的阶段特征并分别指出其原因。
(2)根据材料二、概括龙游商帮“逐步退出历史舞台,一蹶不振以至走向衰落”的原因。结合所学,请你对现阶段浙商的发展提出合理化建议。
2024-05-15更新 | 30次组卷 | 1卷引用:浙江省东阳市2023-2024学年高三下学期5月模拟考试历史试卷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全球化是当代世界最明显的发展趋势之一,是我们这个时代的最重要特征之一。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白银输出既是当时欧洲社会的经济形势所迫,又是人民大众的需要。

这里有三点值得注意:(一)西欧能以充足的贵金属白银货币向东欧购买食粮,弥补了西欧的不足。以东欧的粮食养西欧的工业,为日后欧洲整个经济的发展和现代化奠定了基础。(二)欧洲的经济生活历来与东方关系密切,如果没有美洲的白银,欧洲就没有足够的财力支持他们继续大力从事东方和世界贸易的可能。(三)尽管欧洲从美洲获得最大量的金银,但其生产能力未能与人口和货币量同步增长。当时市场的商品还是不足,不能消化这许多贵金属货币,于是不得不以其所得的40%以上的白银外溢。而中国吸纳了世界白银的半数后市场稳定如故。

由此使人得出这样的认识:16~17世纪欧洲的“价格革命”表明当时欧洲还不可能成为世界白银旋流的中心或世界经济体系中心而只是边缘地区。

——摘编自薛国中《美洲白银与欧洲价格革命》

材料二   就英国方面来看,19世纪40年代,随着工业革命在英国的完成,英国资本主义发展到了工业资本统治阶段。由于这一时期,英国国内资本主义商品生产高速发展,大工厂产品极大丰富,并且已经大大超过国内市场的容量,它要求有广阔的市场以推销英国大工厂产品,要求有充足的原料供应以便不断地扩大再生产。……英国的毛纺织业冶金业等也都希望在印度扩大其工业品的销售市场。而只有在国外办大工厂的情况下,这些产品才有市场……

还有,随着近代工厂制度在英国确立,一些英国商人看到从英国输入设备和先进技术在印度建立近代大工业,可以利用印度本地廉价的劳动力、原料和土地,降低生产成本,提高产品的竞争力。正如马克思1853年在《不列颠在印度统治的未来结果》一文中所说:“工业巨头们发现,使印度变成一个生产国对他们有很大的好处。”总之,英国向印度移植大工业是资本主义发展到工业资本主义阶段的新要求,其目的是为了获取更多的利润。

——摘编自丁新艳《英国殖民统治与印度近代工业化》

材料三   共同的问题、共同的命运已经是国际社会中不争的事实,即便是冷战时期的两个超级大国也承认,它们在相助怪癖方面有着共同的利益,负责任大国行为的一个核心要素就是认识到共同问题的存在,并承认这些问题需要采取集体行动来应对,因为摆在人类面前的是唇齿相依的命运。共同命运要求人们转向共同安全原则,即从“对抗型安全”转向“共生型安全”。长期以来,人们对安全的理解是基于“对抗”的原则,而只有在“联盟”或“自愿结盟”中“安全”才被赋予“共生”的意味。然而,在气候变化、生物和数字病毒、大规模杀伤性武器的扩散、太空运陨石及全球经济等共同威胁面前,“对抗型安全”几乎毫无意义。

——摘编自[英]巴里·布赞、[英]乔治·劳森著《全球转型:历史、现代性与国际关系的形成》

(1)根据材料一,概括欧洲白银大量输出的主要原因,结合所学,阐述16~17世纪世界白银的旋流过程。
(2)根据材料二,说明英国把印度变成生产国的原因,结合所学,指出工业革命后国际分工和贸易格局的变化。
(3)根据材料三,结合所学,指出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初期世界大国谋求“对抗型安全”的表现,试举冷战结束后全球层面追求“共生型安全”的史实两例。
6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天人合一”的含义随着历史的变迁而不断变化。春秋时期以前,“天”主要指“天神”,天人关系主要研究人神关系;随后“天”逐渐转变为“自然、天道、天理”,“人”指“人与人、人与社会”;汉代发展成哲学思想体系,贯穿古今文史,至今仍影响着后世言思。“天人合一”理念是农耕文明的产物,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彼此相互依存的写照,它反映了人对大自然的一种依赖感与亲和感。

——整理自陈伯海《“天人合一”——兼谈中华民族对人类社会的贡献》等

材料二 19世纪初的工业革命时期,面对贫困问题日益严重的现状,英国政府在1834年颁布了《新济贫法》。到1867年,英国议会又通过了《城市贫困法》,使得济贫院的条件进一步得到改善。二战结束后,英国政府开始进行建设福利国家。1946年英国着手福利制度建设,先后颁布了《国民保险法》与《国民医疗保健法》,在1948年又颁布了《国民救济法》。这三部法律的正式颁布与实施标志着英国已经形成了完善的社会福利法律体系、建成了全面的社会福利制度。

——摘编自陈国强《社会福利制度的演进》

材料三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在公共卫生领域面临卫生条件落后、疫病大肆流行、医疗设施匮乏, 医务人员短缺等突出问题。1952年1月,美国在朝鲜战场发动细菌战,并向朝鲜和我国东北地区投掷用于传播病菌的媒介物。1952年3月14日,中央卫生防疫委员会成立,确立了开展爱国卫生运动的领导机构,并向广大群众宣传卫生防疫知识。1952年12月,毛泽东为第二届全国卫生会议题词,发出了“动员起来,讲究卫生,减少疾病,提高健康水平,粉碎敌人的细菌战争”的号召。各地积极响应党中央开展卫生防疫运动的号召,相继成立各地方的爱国卫生运动委员会,以除害灭病,保家卫国为核心的爱国卫生运动在全国范围内全面展开。

——摘编自郭荣浩、邓茜尹《中国共产党领导爱国卫生运动社会动员的三重考察》

(1)根据材料一,指出中国古代对“天人合一”认识的变化。结合所学,阐明“天人合一”理念的内涵,并列举春秋战国时期体现这一理念的思想主张。
(2)根据材料二,概括英国社会福利制度发展的特点。结合所学,从资本主义制度实质的角度分析西方福利制度的弊端。
(3)根据材料三,概括建国初期“爱国卫生运动在全国范围内全面展开”的背景。结合所学,写出20世纪80年代群众性精神文明建设最响亮的口号,指出这一口号对当时医疗卫生事业的作用。
7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陆上丝绸之路开始将中医带至更远的中亚乃至欧洲大陆,但还只是零星的,松散的,规模不大,不成体系,但一部分药材作为重要商品也非常受欢迎。当阿拉伯人经由海路来到这个东方的富庶之国,大量的药材也随着浩浩荡荡的商队漂洋过海,先是被运往阿拉伯,随后转销欧洲和北非,中医也同这些药材一起,被介绍到商队途经的各地。在这些地方,中医知识为当地医学吸收、借鉴,为当地医学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丰富的营养。直至17世纪,西方旅游者、外交官特别是传教士开始大量、系统地翻译中医典籍,中医在欧洲引起了普遍关注。

——据于智华《中医》

材料二   1895年,德国人伦琴发现了X射线,几乎在同时被应用到医学领域,可视化诊断方式开始进入到医生们的视野。

1916年《博医会报》(由美国基督教长老会传教士在华创办)上,马士敦医生以“中国缠足之恶”为题,对中国的缠脚风俗进行了报道,并利用X线技术对缠足产生的危害作了说明。

《科学画报》1933年在上海创刊,蔡元培、竺可桢、吴有训、茅以升等都曾是该杂志的撰稿人。经统计,1933年至1949年,《科学画报》中有关X射线知识的文章就有数十篇。

1937年,柯达公司在《中华医学杂志》上投放了X光机系列广告。其中一则广告写道:“在病家未得放射线照相检验之利益前,殊少拒加手术或治疗者。盖经放射线摄影后,其精确之结果,即可消除一切疑虑,而病状实情得以格外明了也。”

——摘编自张大庆、陈琦等著《近代西医技术的引入与传播》

材料三   近代以来,中医逐渐边缘化。民国时期陆续形成了几种不同的对待中医中药的态度,如“废除中医中药”“废医存药”“中西医汇通”“中医科学化”。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中医药事业焕发了新的生机……屠呦呦因青蒿素研究获得诺贝尔奖不仅使本土科学家的研究成果赢得了国际科学界的赞誉,而且是中国科学界对人类健康福祉的贡献。

——摘编自张大庆、陈琦等著《近代西医技术的引入与传播》

(1)根据材料一、概括古代中医和中药材传播到欧洲的几种途径。阿拉伯帝国有一部医学百科全书吸收和借鉴了中医药知识,结合所学,请写出它的作者、书名和地位。
(2)根据材料二、分析近代西医在中国传播的原因,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西医传入对中国的影响。
(3)结合所学,列举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政府发展中医药事业的举措。综合上述材料,从中华文化的世界意义角度,简析中医西传与西医东渐的历史启示。
2023-11-10更新 | 210次组卷 | 2卷引用:浙江省嘉兴市第五高级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4月月考历史试题
8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塞琉古纪元第143年(公元前169/8年)巴比伦的一篇楔形文字星象日志记载道:公民(pu-li-te-e)按照希腊式样[举行了]游行(pu-up-pe-e)和祭礼。当中的pu-li-te-e和pu-up-pe-e分别是直接借用希腊语名词。楔形文字泥板文书上出现的希腊语人名基本上属于公元前3世纪前半期和公元前161年之后。这些名字的拥有者绝大多数肯定都是巴比伦人,其中很多人的父亲都只有巴比伦当地的名字。

——摘编自徐晓旭、贾瑞霞《丝绸之路与希腊化城市》

材料二唐朝医药学与前代医药学相比,无论是在医学基础理论、药物学、方剂学、临床医学还是医学教育方面都获得重大发展……随着佛教在中国的传播,印度医学中的外科、眼科、催眠术和医方等,都被介绍到中国。在印度长期定居的唐代高僧义净,常用中药处方和药材为印度民众治疗疾病。随着景教在中国的盛行,中国医学进一步传入阿拉伯等地。阿拉伯医生兼哲学家伊本·西那的《医典》总结了东、西方的医学知识,我国唐代所发明的琪针、用烙铁烧灼狂犬病人伤口等治疗方法,也都收录其中。阿拉伯人也把一些药方及医疗技术传入中国,唐初已有的治疗痢疾的悖散汤,就是从大秦(东罗马)、波斯传入我国的。

——王颜、屈华《唐代关中地区医药学发展与中外文明交流》

材料三1919年12月出版的《新青年》第7卷第1号,发表了胡适的《新思潮的意义》一文。胡适开宗明义便提出了新文化运动的“十六字”方针,即“研究问题,输入学理,整理国故,再造文明”。他指出,“新思潮”亦即新文化运动的“唯一目的”是要“再造文明”,而要“再造文明”,除了研究“社会上、政治上、宗教上、文学上”的“种种问题”外,还要“输入学理”和“整理国故”,一方面要大力地“介绍西洋的新思想,新学术,新文学,新信仰”;另一方面要用科学的方法对中国“古代的学术思想”进行系统的整理,以便“从乱七八糟里面寻出一个条理脉络来;从无头无脑里面寻出一个前因后果来;从胡说谬解里面寻出一个真意义来;从武断迷信里面寻出一个真价值来”。

——摘编自郑大华《五四新文化运动:“多元的文化观念”》


(1)根据材料一,指出当时巴比伦人希腊化的表现。结合所学,简述希腊化世界在自然科学领域出现的文化成果。
(2)根据材料二,概括唐代医药学发展的特征,并结合所学分析其成因。
(3)根据材料三,用一个关键词概括“新思潮”文化观念的特质。结合胡适关于“新思潮”的阐释,从思想文化角度简要评价新文化运动。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9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853年小刀会攻陷上海县城,大批华人涌入租界,打破了“华洋分居”的禁例,形成“华洋杂居”格局。19世纪末20世纪初,在沪各国侨民总数已达1.5万余人。1942年达到8.6万余人。他们大多数从事工商业等经济活动。1852年上海总人口为54万余人,到1936年增长到380余万。这380余万人中至少有255万人属于由外地迁入带来的机械增长。

——摘编自艾萍《近代上海城市化特征初探》

材料二   天津开埠后,其租界面积相当于旧城区的8倍。此前中国的城市发展通常因政治和军事展开,中心地区多是以官府衙门、庙宇和祭坛为中心,天津的空间布局明显呈现出了商业化的特点。1891年到达天津的轮船为672艘,吨位为507464吨,是1861年轮船数的6倍、吨位的19倍。天津“车驴轿马,彻夜不休。电线似蛛网,路灯列若繁星。制甚得法,清雅可观,亦俨如一小沪渎焉”。19世纪末,天津的社会治安一片混乱,天津衙门根本无力控制住局面。

——摘编自刘清越等《天津城市建设管理模式的近代转型》


(1)根据材料一、二,分别概述近代上海和天津城市变迁的表现。
(2)结合材料及所学知识,概括影响近代中国城市变迁的因素。
2023-08-28更新 | 181次组卷 | 5卷引用:浙江省温州市四校2024届高三上学期第二次联考历史试题
10 . 人类社会的发展演变离不开生产力的提高和变化。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农业革命还触发了一场链式反应,它引发了城市化、阶级分化以及社会分裂,从而损坏了原始社会令人神往的平等,但这一来它打破了部落通过传统主义形成的约束性的结合,使人性得到了解放。

——摘自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二:随着工业革命的展开和工厂制度的建立,大量人口涌入新的工业中心。……在找到工作后,工人们却发现工作时间很长,一天工作16小时稀松平常。当工人们最后争取到分两班轮换的12小时工作制时,他们将这一改变看作一件幸事。如果仅仅是工作时间超长也可以忍受,因为他们的工作时间其实与实行家庭包工制时在家里工作的时间相仿,但是在习惯工厂的纪律和适应机器生产的单调乏味方面工人们遇到了真正的困难:他们随着工厂的汽笛声上下班,必须跟上机器的运转,并始终处于在场监工的严格监督下。

——摘编自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从生产关系变革的角度概括说明“农业革命触发了一场链式反应”。
(2)根据材料二概括工厂制给管理形式带来的变化,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影响。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