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经济与社会生活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40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19世纪80年代,康梁等人上书指出:京师沟渠“塞淤不通”,街道“臭秽都蒸碍“兆民之卫生”,同时也会惹“外人之非笑”。1898年,光绪发谕饬修京城街道,随后官员纷纷上奏陈言涉及街道改造的机构、人员、办法、技术、设施、资金等。同年9月,慈禧再次垂帘听政后改造街道之事戛然而止。至次月,总理衙门才同意先从“各国使馆洋人日常往来之地”开始修路,后次第续议兴修城内外其他街道。在修路上则以土路为基,上铺碎砖石渣加灌灰浆,逐层追压到底,街旁则修水沟二道,既保留了原来的中式石路,又参照租界的马路型制。虽有反对修路之声,总理衙门解释道:“今若遽议停罢,不惟失信多人”,而且若各国驻华公使“得据以为中国不能自办之证,必至复行立会,张议代修“抽铺捐、设洋捕,种种室碍之事,恐因此而生”。至1911年,北京城共修马路约舍48里,大街中央原来凸出的御道在平整后消失。同时,清政府先后设立了工巡局、民政部等负责管理道路,城市排污、公共卫生、街道设施、交通工具等也随着道路的修整而革新。

——摘编自杨剑利《清末北京街道改造的兴起:论争与实践》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清末北京街道改造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价清末北京街道改造工程。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距今五十年前,西洋来华传道的教会机关里的医师,组织了一个“博医会”,由外人主持全中国的医学事宜,如促进医学教育,改良医学设施,灌输卫生知识等等,替吾国奠下了新医的基石。有识之士,便纷纷研究西洋新医学术,民众也渐知延请西医诊治疾病;于是西洋医术便在吾国萌起了嫩芽。当时从外国学成归国的医界先进,认为中国的医学事业由外国人主持,他们的精力和功绩,固然值得感佩,但究非妥善办法,国人应有自己的医学团体,中国的医学事业,应由中国人来主持,于是便组织了中国医学会,到现在已有将近三十年的历史了。自从中国医学会成立后,外人组织的博医会即形解散,外国医学家仍极力赞助中国医学会的长成。到现在已有三千会员,其中有六百个外国会员。这是全国的医学学术机关,在政府极力赞助之下,对于吾国医学事业贡献良多。

——《申报》1941年4月24日刊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医学会成立的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中国医学会对近代中国发展的影响。
2024-06-03更新 | 37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黑龙江省哈尔滨市第三中学校高三上学期第五次模拟预测历史试题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20世纪以来,在产业革命的推动下,西方农业机械化得到飞速发展,农业企业化经营成为农业发展的风向标,农业公司纷纷成立,部分甚至采用联营或合并的模式,不断扩大生产规模。在19201940年期间,美国农业生产中的机械化率从23.1%提高到了93%,农业全要素生产率的贡献率自60年代开始,就始终保持在60%以上,政府对农业机器化的扶持更是成为其推进城市化的重要政策性工具。对于日本来说,其人均耕地面积不足世界平均水平的20%,因此只能通过加大化肥农药施用量和改良种子,与此同时,日本还启动了国际化种业竞争战略,一方面运用自己的技术经验和其他国家的培育优势来丰富本国的优质种源,另一方面加强种业国际合作和探索海外育种。

材料二   新中国成立以来,虽然我国农业科技飞速发展,农业现代化进程不断推进,但未实现农业劳动生产率与非农劳动生产率的趋同。由于大多数农民工在第一次转移过程中保留了附着在户籍制度上的农村集体土地权利,因此其选择返乡后如果继续从事农业生产的话,将会造成劳动力再次被附着在土地上,从而出现“过密化”问题,影响农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在全部农业经营人员中,接受过高中或中专以上教育的人员仅占8.3%,年龄55岁及以上的农户更是占到了33.6%,不仅决定了对农户进行人力投资的成本较高,而且农业劳动力素质的提高也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够完成的,于是传统的小规模、原始化的经营模式对国家农业科技及产业化发展产生一定制约性。

——以上材料均摘编自孙生阳《农业现代化道路的西方镜鉴与中国选择》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20世纪以来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农业现代化的特点,并说明农业现代化发展的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现代中国农业现代化发展的现实困境。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认为当前我国农业现代化应采取的发展策略。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秦始皇统一后,将战国时期各国道路整合成全国规模的交通系统,开辟出通往岭南地区的水陆交通线。汉唐时期,南北道路交通空前加强,西北、东北、西南陆路交通进一步向外拓展。宋代,民间开辟且免征商税的私路出现,官路体系下驿路与县路之别正式制度化。元朝陆路交通以大都为中心向各个行省和统治区延伸,尤其是向东北、西北、西南方向延伸更广。明代基本承袭了元代的陆路交通格局。清代根据驿站设置状况,将驿路分为三等:主要由北京通往各省城的官路,自省城通往地方重要城市的大路,自大路或各地重要城市通往各市镇的小路,官路和大路主要服务于政治和军事需要。

——摘编自曹家齐《万里通途:中国历史上的陆路交通》

材料二   2008年底,公路总里程已达373万公里,是建国初期的46倍。其中,高速公路里程60302公里,一级公路54216公里,二级公路285226公里,二级及以上公路占总里程的比例为10.72%。高级、次高级路面里程达199.56万公里,路面铺装率达到53.5%。公路密度由1949年的0.84公里/百平方公里提高到38.86公里/百平方公里。农村公路通车里程达312.5万公里,通公路的乡镇、行政村比例增加到98.54%和88.15%,乡镇通沥青(水泥)路率达到88.6%,农村公路路网已经延伸到从高原到山区,从少数民族地区到贫困老区的各个角落。公路养护里程475.78万公里,占公路总里程的98.2%。

——据李晶《中国公路建设60年:从8.07万公里到373万公里》等整理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封建王朝道路建设的特点并分析其目的。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新中国成立60年公路建设的新发展,并对其成就进行简要评价。
2024-04-28更新 | 109次组卷 | 4卷引用:2024届黑龙江省双鸭山市友谊县高级中学高三学业水平选择性考试模拟试题(一)历史试卷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据资料记载,我国茶文化源自于唐朝。陆羽在《茶经·一之源》中写道:“茶之为用,味至寒,为饮最宜精行俭德之人。”要求茶人做到“精行俭德”。唐代裴汶在《茶述》中写道:“其性精清,其味淡洁,其用涤烦,其功致和。”认为饮茶能使人心性平和。苏轼在《叶嘉传》中形容茶为“广风味恬淡,清白可爱”“容貌如铁,资质刚劲”,折射出他本人对茶道精神的理解。宋徽宗在《大观茶论》中认为,茶也能够“致清导和”。

18世纪时,下午四点钟开始、配备茶水和点心的下午茶在英国皇室和贵族阶层流行开来。英式下午茶重点并不在“吃”上,而在于借此打发时光,享受生活中的那一份愉悦与自得。英国小说家阿加莎·克里斯蒂在《五彩茶具》中描述主人公们享用下午茶的环境:“草地上摆着两张白色的油漆雕花桌子,周围有不少式样不同的花园用椅。垂直的一种上面有花花绿绿的坐垫……”贵族们在这样恬静清新的环境中品味的不仅仅是点心和茶的香气,更是贵族们精致慢生活的一个缩影。

——摘编自许慧敏《跨文化视角下中英茶文化的比较分析》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对中英茶文化进行简要评价。(要求:史论结合,表述清晰)
6 . 如表是2019年度《互联网趋势报告》中全球互联网上各语种使用情况统计,出现表中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语言

英语

中文印地语西班牙语法语阿拉伯语俄语葡萄
牙语
印尼语

德语

使用人口

数量(亿)

11.32

11.176.155.342.802.742.582.341.991.32

信息量所

占比例

54.4%1.6%0.1%4.9%3.7%0.7%6.7%2.7%0.4%5.3%
如表是2019年度《互联网趋势报告》中全球互联网上各语种使用情况统计,出现表中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A.政治经济体系影响互联网舆论生态B.发展中国家互联网资源和技术落后
C.当今世界各国的意识形态竞争激烈D.全球互联网信息管理机制十分混乱
7 . 全球饥饿指数是由国际粮食政策研究所于每年10月14日发布的,反映当年各发展中国家中相对于总人口的营养不良率、未满5周岁儿童的低体重率、死亡率等综合指数。如图是2023年部分发展中国家的饥饿指数,据此可以推知(     

A.发展中国家农业生产出现衰退B.食品安全关系到百姓生活质量
C.保障粮食安全的任务艰巨繁重D.发展中国家食物储备技术落后
8 . 据记载,古巴比伦城有内外三重城墙,城墙的厚度从3米到8米,城墙之间用壕沟相隔。环城每隔44米就有一座塔楼,全城共有300多座。古巴比伦城还建筑了一套水力系统,只要打开水闸,幼发拉底河的大水就会汹涌而出,使城外变成一片泽国。由此可见,古巴比伦城(     
A.夯土技术较为成熟B.注重军事防御功能
C.优先保障农业灌溉D.时刻提防奴隶起义
2024-04-21更新 | 123次组卷 | 2卷引用:2024届黑龙江省双鸭山市友谊县高级中学高三学业水平选择性考试模拟试题(一)历史试卷
10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东汉末年,社会动乱天灾频仍,导致了连年疾疫,这不仅使当时的医家们面临“拯救夭枉”的历史责任,也为他们经验的积累提供了大量的实践机会。张仲景(名机,字仲景)就生活在这样一个时代。他自幼嗜好医学,经过多年刻苦钻研医术和多年行医积累的丰富临床实践,成为中国医学史上杰出的医学家。张仲景广泛收集医方,撰写出传世巨著《伤寒杂病论》,对中国医学史影响深远,他也被后人尊称为医圣。《伤寒杂病论》较正确地反映了急性传染病发展变化的一些规律,比较系统全面地总结了东汉以前对急性传染病诊治的丰富经验,有着很高的临床实用价值和影响。直至今日,日本还有不少医家专门研究《伤寒杂病论》。此外,朝鲜、越南、印尼、新加坡、蒙古等国的医学发展也都不同程度地受到其影响。

——摘编自李经纬《中医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伤寒杂病论》得以成书的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伤寒杂病论》的主要价值。
2024-04-01更新 | 259次组卷 | 3卷引用:东北三省三校2024届高三下学期二模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