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经济与社会生活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39 道试题
论述题 | 较难(0.4) |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据(美)珍妮特·L阿布卢格霍德《欧洲霸权之前:1250-1350年的世界体系》

上图反映了13-14世纪世界体系中的八个贸易圈。提取材料中的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写一篇历史短文。(要求:主题明确,史论结合,逻辑严谨,表述成文。)
论述题 | 较难(0.4) |
名校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800年到2015年,城镇人口占世界总人口比例的变化情况

——据联合国《世界城镇化展望(2018年版)》等资料编制

材料二   如图

——据《历史选择性必修2.经济与社会生活》

(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简述1800年以来世界城镇化发展的基本历程。
(2)根据材料一、二、结合所学知识,以“城市化与社会生活”为题进行阐述。(要求:史实准确,表述清晰)
2024-05-28更新 | 43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湖南省雅礼中学高三下学期模拟试卷(二)历史试题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从15世纪到20世纪40年代,国际贸易不断发展演变,其阶段特征如表所示。

1518世纪中叶真正意义上的“世界贸易”开始。西班牙、葡萄牙和荷兰在国际贸易中先后居于优势地位
18世纪后期至19世纪中叶机织品成为这一时期国际贸易中最主要的工业制造品;大宗工业原料成为殖民地和半殖民地国家的主要出口产品。英国在国际贸易中居于优势地位
19世纪末至一战前国际贸易仍呈现出明显的增长趋势。垄断组织开始对国际贸易产生重要影响。世界日益成为一个经济整体,并形成了一个以西欧、北美国家、日本生产和出口制成品,其余国家生产和出口初级产品并进口制成品的国际分工和世界贸易格局
两次世界大战之间世界贸易额锐减并停滞不前。在制成品贸易中,机械产品和武器产品贸易所占比重迅速增加,在初级产品贸易中,矿产品和石油所占比重迅速提高。世界贸易中,欧洲的重要性降低,美国的地位上升很快

——摘编自海闻《国际贸易》等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就材料整体或任一阶段拟定一个论题,并进行简要阐述。(要求:明确写出所拟论题,阐述须有史实依据,表达清晰。)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在历史脉络中,“运河”属性的体现与变化,是不同历史节点所勾连的历史进程的反映,它是一种社会现象,是国家意志与民众智慧结晶;又是一种历史现象,是运河流域社会历史的积淀物。

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紧扣图1—图4间的一个或多个逻辑线索,拟定一个命题,并予以阐述。(要求:论题明确,史论结合,逻辑严谨,表述清晰)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今浙江地区古称越,唐朝属江南东道,后析分为浙江东道(除浙北之外的浙江省所有地方)、浙江西道(苏南、浙北、徽州)和福建道,“两浙”作为行政区域名称开始出现于唐代以来的文献中。至宋代,“浙商”一词开始出现,如《苏轼文集》载:“杭州市舶司准密州关报……闽、浙商贾因往高丽,遂通契丹,岁久迹熟,必为莫大之患。”《石林奏议》中有“近人言东州艰食,二浙商贾转贩入京东诸州,收息数倍。”《续资治通鉴长编》载:“询访得本镇自来广南、福建淮、浙商旅,乘海船贩到香药诸杂税物。”明朝时,“浙商”一词专指浙江地区的商人,如《甲申纪事》载:“吴耕浙贩……以致吴民尝苦饥而浙商倍获利。”明清时期,“浙商”多指浙江盐商和米商;至晚清,“浙商”包括了更多行业的商人,如浙商刘鸿生先后投资火柴、水泥、毛纺、银行、城市建筑等行业,被称为“火柴大王”“煤炭大王”“水泥大王”“毛纺业大王”“企业大王”。

需要指出的是,见于文献中的“浙商”并不全是浙江籍的商人,清朝《科场条例》载:“两浙商人俱系杭州、徽州及苏州、松江、常州、镇江等郡之人。”

——摘编自宫云维《“浙商”一词的由来》

根据材料,围绕“浙商”自拟一个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阐述。(要求:论题明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表述清晰)
2024-05-23更新 | 31次组卷 | 1卷引用:辽宁省2024届普通高中学业水平选择性考试猜题密卷(一)历史试题
6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195319782008年我国城乡人口结构示意图

——摘编自新中国60周年系列报告之一《光辉的历程宏伟的篇章》

对图反映的历史现象进行解读。
7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联邦德国20世纪60年代以来的自行车交通发展状况示意图

根据材料,选取其中一个时期,确定一个主题,并结合所学知识进行阐述。(要求:明确主题,史论结合,逻辑严密,表述成文)
8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全球城市是世界经济组织结构的重要节点,是经济管控、生产与贸易、信息交流与文化传播以及政治权力的枢纽。如表是公元前400年—元1800年全球城市发展的时间轴线。

公元前400年—公元1800年全球城市发展时间轴线

公元前400年

公元前200年

丝绸之路与罗马浪潮

公元元年

200年

400年

600年

800年

1000年

1200年

商业经济浪潮

1400年

后哥伦布时代

1600年

重商主义浪潮

1800年

雅典

              

长安

 

长安

开封

北京



罗马

           


 

伦敦

     

伦敦

 

伦敦



  

君士坦丁堡

 君士坦丁堡  

伊斯坦布尔



        

威尼斯

    


          

阿姆斯特丹

——摘编自【英】格雷格·克拉克《全球城市简史》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从表中任选一个城市或补充一个新的城市,简述其成为全球城市的主要因素。(要求:列出所选城市,不限于题目所给时空,史实准确,论证充分,表述清晰。)
2024-05-15更新 | 34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天津市高三第三次模拟考试历史试题
9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德国社会学家马克斯·韦伯依据社会学的说法,认为城市是个巨大的居住密集的聚落,强调城市永远是个“市场聚落”,它拥有一个市场,构成聚落的经济中心。城外的居民及市民——基于既存的专业生产的基础——以交易的方式取得所需要的工业新产品或商品。城市是两种类型:庄宅与市场。他还区分了经济学意义上的城市(城市是一个“市场聚落”)、政治和行政意义上的城市(城市是个要塞或镇戍),以及要塞和市场合一的城市。他认为城市共同体具有较强的工商业性格,要具有下列特征:防御设施;市场;自己的法庭以及——至少部分的——自己的法律;团体的性格及与此相关的特性;至少得有部分的自律性与自主性,这点包括官方的行政,在其任命下,市民得以以某种形式参与市政。他认为中国城市缺乏这样一个“共同体”,由此推论出中国古代是没有城市的。

——摘编自陈伟《城市与西方现代资本主义的兴起——马克斯·韦伯的城市观论析》

根据材料概括马克斯·韦伯的城市观,并结合所学中国古代史的史实加以评述。(要求:表述成文,逻辑清晰,史实运用准确,观点明确)
2024-05-08更新 | 131次组卷 | 3卷引用:2024届安徽省皖江名校联盟高三下学期二模历史试题
10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下列书目为西方历史学者艾瑞克·霍布斯鲍姆重要的代表作,已翻译成40多种语言 累计销量突破500万册,成为全球持续热销的历史著作。

●《革命的年代: 1789-1848》
●《资本的年代: 1848-1875》
●《帝国的年代: 1875-1914》
书目反映了一位学者对18至20世纪世界历史的认识。选择某一书目或者自拟一个书目, 并运用世界史具体史实,予以论述。(要求:主题明确,论证充分,史实准确,表述清晰)
2024-05-07更新 | 136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江苏省南通市高三下学期三模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