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经济与社会生活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65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国糖业自唐代引进印度制糖术,至宋朝发明冰糖,形成专门“醣坊”,糖业已具相当规模。1400年前后中国与地中海地区为世界主要产糖区,到十六世纪中期左右中国与西方均已掌握熬制白糖的技术,这在世界糖业史是一次革命性的进步。此后糖业伴随着欧洲的对外经济扩张产生了飞速的发展,糖也从官僚贵族享用的奢侈品渐渐普及民众,糖量大大增加。

欧洲扩张主义者从巴西等美洲殖民地运输大量蔗糖到欧洲市场,获得暴利。此时,中国糖也参与国际蔗糖贸易.其市场主要包括欧洲、波斯和日本。中国糖运入欧洲市场具有其偶然性。十七世纪三十年代、四十年代至五十年代欧洲当时的主要蔗糖供应地巴西卷入战争,使其产糖量骤减,导致欧洲市场蔗糖供应不足,糖价上涨,荷兰人趁机利用东印度公司的以中国为主的蔗糖贸易把中国糖输入欧洲,多时竞至三百万磅,中国白砂糖的赢利额有时高达7.65倍。

——摘编自陈绍刚《十七世纪上半期的中国糖业及对外蔗糖贸易》

材料二   由于欧洲人对的蔗糖需求源源不断,蔗糖很快在欧洲市场上获得了价格优势,种植园主们也顺应形势变化,逐渐转向种植和生产蔗糖。“西印度人很快发现他们更大的利润来自甘蔗,因为烟草。因此,尽管圣基茨、巴巴多斯和马提尼克这些地方最先种植的作物是烟草,但是到17世纪中期时,殖民者们已经普遍放弃它而选择种植甘蔗了。”

——摘编自王倩《“蔗糖革命”的历史考察》


(1)根据材料一,概括中国古代制糖业发展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分析世界近代以来蔗糖生产与传播产生的影响。
2 .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在上古时期,人们采用的是二餐制。周代,贵族阶层一般已采用三餐制。大约到了汉代,一日三餐的习惯渐渐为民间所采用。直至唐代,由于物质财富的丰富,社会较为稳定,人民的生活水平得到很大提高,一日三餐制成为人们普遍采用的规范的饮食制

——摘编自何宏《中外饮食文化》

材料二   西方外交使节来到中国,常通过宴请向中国人传递西方食俗与礼仪。从西方国家归来的中国人包括外交使节、留学生、商人及其他人员也开始传播西方饮食文化。由于中西方人对西方食俗与礼仪的传播,清末中国许多城市的饮食生活出现了西化现象。西方传入的书籍中,《保全生命论》《延年益寿论》等书籍包含了西方饮食营养学、卫生学等内容,涉及到食物种类及成分和功用、食物与年龄的关系、小学生营养等。

——摘编自杜莉《明清时期西方饮食文化东传的内容及途径研究》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指出从上古到唐代人们饮食习惯发生的变化。
(2)根据材料二,归纳明清时期西方饮食文化东传的内容及途径,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西方饮食文化的传入对中国社会带来的影响。
(3)综合上述材料,概括影响饮食文化变化的因素。
3 . 洲际物种交流约在1500年开始掀起新的高潮,它给世界各地带来了惊人的变化。这一变化的直接表现之一是
A.引起欧洲所谓“价格革命”B.促进饮食文化全球化推进
C.提高人类战胜疾病的能力D.改善食物供应的品种和数量
4 . 新航路开辟以后,世界面貌发生很大变化:人种重新分布,物种频繁交流等。下面原本属于美洲特产的是
A.茶叶、丝绸B.烟草、瓷器C.玉米、烟草D.香料、甘薯
5 . 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春秋时期的铁锄(1953年于湖南长沙子弹库出土)


《国语·齐语》载:“美金(指青铜)以铸剑戟,试诸狗马。恶金(指铁)以铸锄(锄)、斸(斧)……,试诸壤土。”

——《国语齐语》

在我国,铁器的出现可以追溯到三千三百年前的商代中期,但当时的铁是自然陨铁,而不是人工冶铁。我国最早的人工冶铁制品,出现在两千五百年前后,也就是春秋战国之际,铁器已经有了斧、锛、凿各种刀具,中国社会历史进入铁器时代。

——白云翔

材料二 春秋战国时期,铁农具开始使用,耕犁和牛耕技术也随之出现,并首先在黄河中下游地区实行起来……秦汉以来,随着农业生产发展的需要,耕犁也有所革新,除犁铧是全铁外,还创造了犁壁,从而更有利于深耕和碎土。

——陈文华《农具发展史》


完成下列要求:
(1)材料一中三则材料的选取围绕什么共同的主题?其中哪一则最有实证性,为什么?
(2)根据材料二,概括春秋战国至汉朝农业生产变化发展的情况,并分析其影响如何?
6 . 有学者在研究世界经济贸易关系时提出了以下论点,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早在1314世纪,连接欧亚非地区的世界贸易网已经形成,欧洲在其中一直处于边缘地位。这不仅因为欧洲的经济总量远远无法与亚洲的中国、印度相比,还由于欧洲人在从亚洲输入香料、丝绸、瓷器、棉织品等商品时,能向亚洲销售的产品极少,多数情况下只能以金、银等贵金属交易,欧洲的贵金属货币日益紧缺。16世纪欧洲在世界经济贸易中的这种处境开始改善。但一直到18世纪,原有的世界经济贸易格局仍没有改变。随着欧洲人越来越广泛深入地融入和利用既存的经济贸易体系,并在其中发挥日益增大的影响力,到19世纪欧洲终于成为世界经济贸易的中心。

——据《白银资本》等


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指出与18世纪相比,19世纪欧洲和中国在世界经济贸易中的相对地位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并分析促成这一变化的政治、经济原因。
7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关于魏晋南北朝的历史,海内外学者著述颇丰,叙述各有侧重。有学者在著述中用了以下标题:“社会大动荡中的变革”统治北方的铁骑帝国”民族变化与融合”汉族的半壁江山”“世家大族的兴衰”等,这些标题从不同方面反映了作者对这一时代特征的理解。

——摘编自刘炜《魏晋南北朝:分裂动荡的年代》


结合所学知识,就中国古代某一历史时期,自拟一个能够反映其时代特征的标题,并运用具体史实予以论证。(要求:论证充分,史实准确,表述清晰。)
2020-12-05更新 | 162次组卷 | 1卷引用:云南省楚雄州2020-2021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教学质量监测历史试题
8 .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宋王朝是我国医学教育发展的一个重要阶段。在宋代,医学教育事业空前发展。政府为了改变医生“流品不高,士人所耻”局面,设立太医局(中央医学校),规定局判(领导)须由“知医事者为之”,医学校的各种待遇均“仿太学立法”,医学教育首次纳入官学体系。此后儒医不断增多,推动了医学理论和医技的必展和提高。宋政府注重医学典籍的整理编纂。先后编纂了《太平圣惠方》《圣济总录》、增补改订出了《新修本草》等药书,建立本草学。此外还修补了唐以来的明堂图,铸造了人体图模型铜人,出版了《新铸铜人腧穴针炙图经》。太医局设立三个医学专业:方脉科、针科、疡科(即外科)。同时建有药园,做为学生的实习基地,认识真药。注重儒家经典学习,提高医学生的道德修养。

——选自甄志亚《中国医学史》并整理

材料二   新中国成立后,根据国家建设的需要,在五十年代对医学院校进行了调整。经过1952年的全国调查发现,全国44所医学院校,普遍状况是规模小、招生少、设备差,校舍简陋,师资缺乏。且分布多集中在沿海地区。这显然不适应我国医药卫生事业的发展。为了办好高等医学院校,国家在19527月进行了院系调整,合并了规模较小的学校;把分布在沿海的一些学校有计划地迁往缺少医学院校的省区。1955年对卫生和药学专业设置进行调整;1957年将24所卫生部所属医学院下交由省市代管。

经过调整,不少高等医学院校从综合大学里独立出来,奠定了我国高等医学教育的基本格局,高等医学教育的规模、设备、师资均有所提高。但法医科被无端取消则显然是不科学的。

——选自朱潮、张慰丰《新中国医学教育史》整理


(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宋代医学教育的特点并分析宋代医学教育有所发展的原因
(2)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新中国初期医学院校建设与宋代的新变化,简析当时医学院校调整的影响
9 . 中国古代在都城之外通常还设立陪都,作为都城职能的补充。直到唐代长期以长安、洛阳构筑东西平衡的两京制,明朝则以南京、北京构筑南北平衡的两京制。这一变化反映了(  )
A.辽阔疆域有效管理的实际需要B.非首都功能疏散承载作用强化
C.政治中心东移与经济重心南移D.大运河的修建决定了都城布局
2020-10-17更新 | 1274次组卷 | 45卷引用:【全国百强校】辽宁省葫芦岛市第一高级中学2017-2018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10 . 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造成下表中人口变化的主要原因在于
年份1840187019001920
英国农业人口占总人口数的比重(%)2214.88.47.1

A.海外移民B.殖民战争C.工业革命D.资产阶级革命
首页6 7 8 9 10 11 12 13 末页
跳转: 确定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