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经济与社会生活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1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鸦片战争后,外国教会、租界等在华势力开展的医疗卫生活动,引起了国人见贤思齐的仿效舆论,在舆论压力和疫病流行的情况下,清廷开始着手施行卫生新政。1902年,给事中吴鸿甲奏请设立医局,得到光绪帝的准允,1905年清政府设立巡警部卫生科,1908年设立了外城官医院,开创了官办平民医院的先河。清廷虽然移植了西方卫生职能,但许多举措仍然体现着施舍性质的社会救济的特点,并且没有相应的法律制度来规范这种行为。

1899年,上海绅士汪炳等人设立了名为“中国施医局”的慈善机构,体现了中国民间对西方医卫组织的仿效,也体现出国人不甘人后的一种心情。在此思想影响下,中国红十字会于1904年在上海创立。

——摘编自修圆慧《仿效与超越:中国近代卫生事业演进历程分析》

材料二   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迅速做出决策,采取各种措施增进人民的健康。从1953年开始,全国省、地区、县各级卫生防疫站逐步建立。稍后,铁路系统、厂矿企业也建立了卫生防疫站。1955年,国务院发布的《传染病管理办法》是卫生防疫工作的第一个法定性文件,从而使防疫工作有法可依。1958年,国家发动全民除“四害”运动,进一步整治了环境卫生,以预防疾病传播。

——摘编自《新中国七十多年来的医疗卫生事业是如何发展的?》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晚清医疗卫生事业发展的特点,并分析其发展的原因。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新中国的医疗卫生事业与晚清有何不同,并分析不同的原因。
2022-12-17更新 | 172次组卷 | 1卷引用:湖南省长沙市明达高级中学2023届高三12月月考历史试题
2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公元前11世纪下半叶,周公东征胜利后,在广阔的征服地域内分封其亲属子弟,拓殖建“城”,“国人”居于城内,“野人”居于城外,他们都享有一定的政治权利,国人政治身份高于野人,西周时期的“国”指天子诸侯之都城,其建设有一套理想化的标准模式。都城必置宗庙,立社稷,建高墙,是国家的象征,秦以后两千多年都城的修建往往继承了这种规划传统。

——摘编自白寿彝总主编《中国通史》等

材料二   公元前8世纪,希腊城邦兴起,为数众多的城邦一般都建在高地或山丘上,建有城墙等防御设施。城邦大多建立了大规模的神庙,是城邦的宗教中心,城市的中心广场即市政广场是城邦社会与政治活动中心。在许多城邦,人民凭着对土地的拥有权而获得公民权,可以参与城邦公共事务的讨论和执行,城邦一般以一个城市为中心,周围有大片的农村地区,这是城邦的主要经济基础。

——摘编自黄洋等主编《世界古代中世纪史》等


(1)依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概括西周时期的都城和古希腊城邦的特点。
(2)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西周政治制度对中华文明发展的影响。
2022-02-22更新 | 1139次组卷 | 17卷引用:湖南省长沙市湖南师大附中2021-2022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3 . 中国的医疗卫生制度改革的特点及意义:

材料 在总结第一次医改经验教训的基础上,新一轮医改拉开了帷幕。中共十六届六中全会作出的《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开宗明义强调要坚持公共医疗卫生的公益性质。新医改的目标是到2020年能够使人人享有最基本的医疗服务,制定保障国民健康的基本制度,建立符合国情的全民医疗卫生保障体系和有利于人民健康的经济社会发展体系,建立全民参与、全民享有的健康保障体系。

——摘编自吴丹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视野下的中国医疗卫生体制改革》


思考: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新一轮医改的特点及其意义。
2022-09-25更新 | 25次组卷 | 1卷引用:课时42医疗与公共卫生-选必2-2023届湖南省高三统编版历史一轮复习学案
4 . 中国自古便饱受疫病之苦,同时在几千年的抗疫史中总结了许多抗疫的经验,对今天的疫情防控有重要借鉴意义。

材料一   与近现代隔离机制相比,尽管中国古代的隔离措施、隔离方法、隔离观念还比较落后,但早在秦汉时期,甚至更早就已存在的避疫思想、隔离观念……它历经秦汉时期的萌芽、西晋时期的进一步发展,到两宋时期达到相对完善的程度。尽管明清时期国家层面主导的隔离治疫事务有所衰落,但是以民间社会力量为主导的隔离治疫却得到了长足发展,这种官绅协同的模式不仅促进了传统隔离治疫的发展,并为近现代隔离治疫机制的建立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摘编自杨银权《被忽视的传统:中国古代隔离治疫发展述论》

材料二   随着疫情的频发,从民间到官方皆竭力治疫,但由于医学技术水平所限,往往效果有限,直到清末才略具规模,民国时期较有进步。据1911711日上海《时报》载,当年安徽遭受特大水灾,大灾之后必有大疫,皖北灾后患疫百姓众多。在上海华洋义振会会长福开森的号召下,该会于7月初成立救疫队赴皖救治,就诊者纷至沓来,一时应接不暇。该会除施医外,还择极贫病重者再施钱、米,并备牛肉干、牛奶等滋补之品,以助患者速愈。民国初期,每到七八月份,各大城市纷纷成立临时时疫所,免费收治疫病患者。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上海各慈善团体、民间社团每年均成立时疫救治医院,有上海时疫医院、普善山庄时疫医院等近20家。

——摘编自周利成、左力《近代中国的防疫、验疫与治疫》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古代隔离制度的特点及其形成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近代中国采取的防疫措施并分析意义。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国古代社会一直存在“恐人无信,故立私契”的诉求。西周时期,出现了中国古代最初的契约形式,同时还设立了负责契约订立与管理的“质人”。秦汉时期,政府开始限制契约订立主体资格的同时,将不动产和动产均纳入契约标的物种范畴之内。东晋、梁、齐、陈都有“凡货卖奴婢、马牛、田宅,有文券率钱一万,输估四百入官”的规定。唐律规定:禁止私下订立契约,田产买卖必须向官府申煤,否则交易就会被视作无效。宋元时期,寄托契约、租赁契约、信用借贷、信用证券、信用买卖契约等信用性契约形式不断出现。此外,抵押、质押、定金以及追夺、恩赦、保证担保构成了比较完整的担保体系。至明清时期,私人订立契约十分普遍,雇佣、婚嫁、合伙经营等都以契约作为重要凭证。同时,申牒和立账取问亲邻这两项代表封建政治权力和宗族势力对土地买卖干预的手续被取消。

——摘编自李秋梅《论中国古代契约制度的发展与演变》

材料二   19世纪末期以来,郑观应等人提出“商政”思想的付诸实践以及美国宪法、日本法学等西方法理的传入推动了近代中国契约法规的重要转型。清末修律活动持续将近十年,制定了包括刑法、民法、商法、诉讼法在内的一系列法典。1912年,南京临时政府颁布《内务部通伤保护人民财产令》确立了“私有财产权神圣原则”。北洋政府时期,商事契约法发展起来,商事习惯在商事法律体系中占重要地位。大理院对传统契约法律原则进行了适当转化,包括概念的重新解释、近代法律词语的运用等。南京国民政府时期以《中华民国民法》为主体的契约法,无论从体例、法律原则,还是具体法律内容,都趋于成熟,代表中国近代契约法的最高成就。

——摘编自李倩《民国时期契约制度研究》等


(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契约制度发展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概括中国近代契约制度的新发展表现并分析其原因。
6 . 认知、交流与社会进步。

材料一   《赫里福德地图》因作为赫里福德教堂的装饰画而得名,图中有亚洲、欧洲、非洲大陆及海洋,圣城耶路撒冷位于地图的中心。图中的内容涉及到地理学、宇宙学、历史学、民族学和动物学等。

——摘编自《现存最大的欧洲中世纪T—0地图》

《蒙古山水地图》(又名《丝路山水地图》)的地理范围从甘肃到阿拉伯半岛,数千公里山川道路均用大青绿山水技法绘制而成,表现出高山大川的恢弘气势。比较重要的城邑都画成中国式的带城门洞的四方城墙。一些重要的建筑如中亚撒马尔罕城外著名的望星楼,都画成中式建筑。

——摘编自林梅村《明代中叶〈蒙古山水地图〉初探》

材料二   北京电报大楼大事记

时间重大事件
195319601953 年开始筹建,设备主要由苏联引进,使用手工撕断凿孔纸条的半自动转报方式。1958 年正式投入运营,成为传递国家大事和亲朋信息的场所。1960 年电报量为 2014 万份
19801995与经济有关的电报业务量猛增,1990 年电报量为 4440 万份。1995 年,全部实现了电脑处理和自动转报方式,增加了预定鲜花、礼仪祝福等新业务
201020172010 年电报业务量为 10 万份。2017 年北京电报大楼正式结束电报业务,原址挪作它用

材料三   现代化是指人类从传统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转变及深入发展的过程,经济现代化是现代化的主要内容。关于经济现代化进程中的重要因素,学术界有很大争论。有学者认为,工业化是生产领域的经济现代化,是指机器大生产取代手工生产,工业逐渐成为国民经济的主导,所以在经济现代化进程中工业化最为重要。也有学者认为,市场化是流通领域的经济现代化,是指国内外市场的发展与市场经济体制的运行,市场化是经济现代化的基础与前提。所以在经济现代化进程中市场化最为重要。


(1)根据材料一,分别概括两幅地图各自的特点,并指出二者共同的价值。
(2)依据材料二,概括80—90年代北京电报大楼电报业务的发展表现,并结合所学分析其背景。简要说明21世纪北京电报大楼电报业务结束的原因。
(3)你怎样看待上述争论中的观点?运用中外历史发展进程中的重要史实加以论述。要求:观点明确,史实充分,史论结合,逻辑清晰。
7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医出土文献不断被发掘与保护。据统计,其出土或收藏次数有35次之多。这些出土文献以“医方”“医经”为主,涉及中医基础理论、中医诊断学、针灸推拿学、方剂学、药学、养生学以及临床各科的治疗等。如“云梦睡虎地秦简”,已经记有传染病的预防制度,其中提到的“疠迁所”,开创了我国乃至世界传染病隔离的先河。中医出土文献的不断被发现,让我们看到了与传世中医经典《黄帝内经》《难经》《伤寒杂病论》《神农本草经》同时代或者更早的医学典籍,也向世人证明我们的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不是一发而就的,而是经过大量的临床实践总结的。

——摘编自熊益亮《从先秦两汉中医出土文献谈文化自信》

材料二   改革开放以来中医药发展大事件

年份事件
1986国家中医管理局成立,1988年更名为国家中医药管理局。
2003国家制定中医药标准体系。
2015屠呦呦等专家组成的研究团队,成功分离了青蒿素,并获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2017正式颁布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法》。
20032019SARS时期、新冠肺炎突发时期再显中医药神威。
2019国内中医类医疗卫生机构总数达65809个,中医中药传播到183个国家和地区。

——摘编自朱建平《中国医药与改革开放40年》等


(1)根据材料一,概括先秦两汉时期中医学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医药在新中国焕发新生机的原因。
2022-05-30更新 | 71次组卷 | 1卷引用:湖南省湘西自治州永顺县高平金海高级中学等七校2021-2022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历史试题
8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唐代太医署系目表

类别课目修习年限
修习课临床课
医科体疗公共课: 《明堂《素问)《黄帝针经》《本草《甲乙经》《脉经》。分五个专业教习识药形药性,知四时脉象浮沉涩滑之状,验图知穴位7年
疮肿5年
少小5年
耳目口齿2年
角法2年
针科公共课同上。专业课:《素问《针经》《明堂脉诀》《神针》及九针之法以九针为器械,察五脏之有余和不足,然后用针或补或泻在学时间最长为9年
按摩公共课同上。专业课:消息导引之法,治损伤折跌之法除八疾(风寒暑湿饥饱劳逸),调利骨节,宣通血脉,损伤折跌治法在学时间最长为9年
咒禁咒禁五法(存思﹑禹步、营目、掌诀、手印)拔除邪魅之为厉者在学时间最长为9年
药园师工《名医别录》《本草》药物种植、鉴别、采集、炮制、贮存防病治病在学时间最长为9年

——王振国、张大庆主编《中外医学史》

材料二   1894626日,李鸿章拟《医院创立学堂折》奏请设立北洋医学堂,由林联辉任校长,李鸿章并委任天津税务署的欧士墩医官负责监督,这是中国近代第一所真正由政府出资兴办的独立医学堂,也是一所培养、训练海陆军外科医生的学校。医学堂学制四年,分两个班,不分科,教员包括中外医生,以英国人为多,采用英语教材。课程设置,按照西方医学的标准,有解剖、生理、内外科,妇产科、公共卫生、眼耳鼻喉科、治疗化学、细菌学及动植物学等,基础教学与临床指导实践是并行发展的,医院有六十张床位供临床实习使用。学校管理规则沿用天津水师、武备学堂的先例,一切费用均在海防经费中结算。1900年,该校教学人员中有三名中国医生和两名外国医生。

——马伯英著《中国医学文化史》(下)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唐代太医署课程设置的特点。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与唐代太医署相比,北洋医学堂的变化,并说明其原因。
9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8世纪90年代,美国惠特尼发明轧棉机,过去100个奴隶剥棉花的工作现在只需要一个奴隶完成即可。许多种植园用奴隶做担保,贷款购买设备,发展棉花种植业。奴隶制不仅允许迅速分配劳动力,还允许分配资本,种植者因此获得巨大财富,然后再投资农业改良,积极引进各种优质棉花。棉花农场还系统化地动员奴隶妇女和儿童,进一步扩大了产量。1831年美国棉花产量约占世界45%。随着种植园生产力提高,棉花价格下降,英国制造商在世界市场上更具竞争力,世界各地农村融入全球棉花帝国的过程更加容易。

材料二   在中国,种子、化肥和农产品补给品价格低廉,农业信贷丰厚,加之鼓励在国有土地上使用化肥和杀虫剂,并对高产棉花品种实行优惠待遇,棉花产量大幅度增加。1983年,有327万吨棉产品从大型国有棉纺织厂流出。对19世纪的棉花国王来说,他们无法想象到2008年,中国新疆建设兵团将种出130万吨棉花,占世界棉花总量的5%。国家建设与工业化的结合是常态,大幅增长只有在国家对灌溉、化肥和机械的大量投资下才有可能实现。

——以上材料均摘编自【美】斯文.贝克特《棉花帝国:一部资本主义全球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19世纪上半叶美国棉花产量猛增的原因及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改革开放后中国棉花种植发展的特点。
2021-11-02更新 | 384次组卷 | 4卷引用:湖南省永州市2022届高三一模历史试题
10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明代引入中国的新品种,当以玉米和番薯最为重要。玉米是美洲土人培养成功的粮食作物,初传地区大约在闽、粤,然后普及于包括杭州的许多地方。番薯在16世纪由美洲进入南洋,数十年后进入中国,并普及于中国南北各地。主食之外,新引入的蔬果,如南瓜、西红柿、胡萝卜、辣椒等均使中国的食品资源更为丰富。油类作物中,明代已有芝麻、豆类,加上新引入的花生、菜籽均可榨油食用。明代插条、接枝诸项无性生殖的栽种方法,当与种植番薯的经验有关。明代中国将过去不用于农业的边缘土地,也以种种方式垦拓为耕地。

——摘编自许倬云著《万古江河:中国历史文化的转折与开展》

材料二   1575年,马铃薯传到爱尔兰之后,在短短50年内,马铃薯成了爱尔兰人最主要的食物,也成为人们生活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大面积播种马铃薯,是因为爱尔兰的气候潮湿阴冷,土质肥沃疏松。16世纪的爱尔兰在农业上十分落后,基本上都靠外部援助,由于和英格兰战事不断,饥荒时有发生,人口不断下降。因此,爱尔兰人将马铃薯比喻成上天赐予他们的礼物,即使是在饥荒情况最严重的时候,平民们都不曾想过要种植其他农作物。1846年病害袭来,整个爱尔兰的马铃薯绝产,当时马铃薯疫病风行整个欧洲,但只在爱尔兰造成如此大的破坏。1845年,爱尔兰有850万人,马铃薯危机出现之后的几年间,有100万人死于持续的饥荒和疾病,200多万人离开了爱尔兰。

——摘编自高丹著《灾难的历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明代食物新品种引入的特点,并说明其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马铃薯成为爱尔兰人最主要食物的背景。
(3)综合上述材料,谈谈引入新物种的启示。
2022-01-23更新 | 264次组卷 | 5卷引用:湖南省常德市临澧县第一中学2021-2022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一次阶段性考试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