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现代食物的生产、 储备与食品安全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90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1888年,法国成立了第一个农业合作社,但是直到20世纪50年代以后,法国的农业合作社才得以迅速发展,20世纪60年代,法国政府相继颁布了《农业合作社法》《农业指导法》《合作社调整法》等。经过100多年的发展,法国农业合作社为社员提供的服务也从最初局限于技术,采购、销售、扩展到从产前、产中、产后,甚至包括农民生活的各个方面。

——摘编自李先德《法国农业合作社》

材料二中国的农业合作化是在1951年农民互助组基础上,由政府提出指导,如1951年《中共中央关于农业生产互助的决议》、1953年《关于发展农业合作社的决议》等,到1956年下半年合作社农户占农户总数的96.3%。在当时企图通过改变生产关系促进生产力发展的思想指导下,农业合作社成为了进行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的手段和方式,它使五亿多个体农民走上了社会主义道路。

——摘编自王桧林《中国现代史》

材料三截至2015年,全国依法登记的农民合作社总数达到了153.11万家,与2007年相比增加了近58倍。在出资总额方面,2015年年底出资总额高达3.23万亿元,相比2007年增加了的107倍。截至2015年,实行产加销一体化服务的合作社约为81万家,占合作社总数的52.9%,以农产品生产服务为主的合作社约为43.6万家,位居第二位。一些合作社在自愿互利的基础上采取共同出资、共创品牌、共享利益等方式,组建合作社联合社。近年来,各地不仅涌现出诸如农机合作社、资金互助社、消费合作社、旅游合作社等其他合作形式的农民合作社,一些地方还出现了土地流转后富余劳动力组建的劳务合作社,以精准扶贫为追求、以财政扶持资金为支撑的扶贫合作社。

——摘编自《中国农民合作社发展报告(2019)》


(1)根据材料一、二,指出中法农业合作社的差异。
(2)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21世纪以来中国农业合作社的发展趋势并分析原因。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总结农业合作社发展的历史经验。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二战后,日本粮食短缺问题严重。美国占领当局以政府信贷的方式设立占领区政府救济基金、占领区经济复兴基金等,推动日本大规模进口美国粮食。20世纪50年代后,美国大力推动剩余粮食(做面包的小麦、做饲料的玉米等)的对日倾销。美国设立了“饮食改善协会”,“赠予”日本学校面粉和牛奶,并培训面包师。日本人的食材逐渐从以米、鱼、蔬菜为主变为以小麦、肉类、乳类为主。畜牧业的发展刺激了日本的粮食进口,1973~1974年,日本对美国谷物和豆类进口的依存系数达67%。

——摘编自徐振伟《二战后美国对日本的粮食战略及其影响》

材料二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高度关注粮食安全问题,粮食生产加快发展。国家制定的一系列法律法规和政策措施,坚持不以牺牲耕地搞开发,保持农村土地承包关系的长期稳定,保护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国家加大对粮食主产区的支持力度,按照市场需求,把粮食的生产、转化、加工、流通、消费作为一个完整的产业体系,进行系列开发和整体建设。国家农业科研的投入比重不断提高,国家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加快建立,“种子工程”“畜禽水产良种工程”等重大工程顺利实施。健全完善中央储备粮与地方储备粮之间的补充机制,统一协调省、市、县三级储备的吞吐,确保各地国储库和中央储备粮规模的稳定。2007年,中国粮食产量再次登上5000亿公斤阶段性水平。2008年,我国粮食产量突破历史最高水平。

——摘编自尹成杰《粮安天下——全球粮食危机与中国粮食安全》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二战后美国占领当局为解决日本人吃饭问题而采取的措施及其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我国为保障粮食安全所采取的措施,并分析其意义。
3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英国工业化进程中,执政党扬社了成本校大、经济刊益较少的农业郎门,把农业的赌注押在落后国家,特别是殖民地上,导致了本国农业的逐渐落后…工业革命时期的英国,1801年,1.1%最富有的人取得国民收入的25%:到1867年,2%的最富有者所聚敛的财富占国民收入的40%。相反,体力劳动者在国民收入中所占比例却从1803年的42%下降到1867年的39%…一座座以煤作为燃钟的大工厂连续不断排放出的各种有害物质直接或问接地伤害着经常呼吸被污染空气的人们的健康。9世纪后期,英国最严重的公共健康问题之一就是呼吸系统疾病流行。

——摘编自刘俊俊《英国工业化的教训及其对我国的启示》

材料二   美国建国后便产生了“农业立国”和“工业立国”之争。其中,汉密尔顿的“工业立国”强调:用高关税来限制外国工业品的输入,限制重要原料的出口,免税进口必须的原料等。通过190年专利法,明确规定“保证发明家对于其发明在一定期限内享有专利权,以奖励种学的进步。”积极修建公路,开凿运河,加快商品的运输速度。国家加强对经济的干预,状植、帮助民族弱势工业的发展壮大。“工业立国”战略犹如指路明灯,引导着美国经济的发展。

——摘编自张兵《略论美国“工业立国”赶超战略》

材料三   新中国初期的一五计划从国情出发,走出一条中国式的工业化道路。譬如,在多种经济成分并存条件下,对于国营经济是直接计划、指令性计划,对于个体经济和资本主义经济则是间接计划,对于集体经济则是指导性计划。优先发展重工业的同时,促进农业发展,以占基本建设总支出7.5%的资金用于农业投资,国家在财力上尽可能支持农业合作化,改善民生。“一五”时期,在解决资全问题上,国家财政收入共为1354.9亿元,国外贷款为36.4亿元,外债仅占总收入的2.7%。

——摘编自董志凯《“一五”计划与156项建设投资》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英国工业化的主要教训。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汉密尔顿“工业立国”战略对美国经济发展的作用。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一五”计划期间工业化道路之“中国式”的理解。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雍正二年(1724年)全国耕地面积达890647.524亩,前所未有。清代前期农业生产单位面积产量提高。南方水稻产量一般亩产“大约共三石(一石约180斤)为常耳”。江苏、浙江、福建、广东等有不少地方专门或主要种植经济作物,如乾隆年间,植棉专业区的江苏松江、太仓、通州和海门厅所属各县“每村庄知务木稻者,不过十之二三、图利种花者,则有十之七八”。粮食大量向经济作物区运销。例如,乾隆中期后苏州产丝区的粮食,常年由江西、湖北、安徽供应,每年计数百万石,天津粮食则由东北地区供应,乾隆年间,由东北运粮到天津的船只达数百艘,山东的临清县产棉区,粮食由河南供应,广东珠江三角洲缺粮,主要靠广西、湖南供应。

——摘编自黄启臣《清代前期农业生产的发展》

材料二   新中国成立初期,粮食短缺、温饱问题成为最大的民生问题。粮食功能主要是食物,满足人们最基本的生存需求,一直持续到20世纪70年代末。20世纪80年代开始,我国粮食供给能力大幅度提高,人们的饮食需求向温饱型转变,单一的粮食型食物结构开始向多样化发展。到20世纪90年代初,粮食功能除满足基本吃饱需求外,各种粮食加工制品日益丰富。

——摘编自王永春等《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粮食生产变动规律研究及趋势展望》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清代前期农业的新发展。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20世纪80年代中国粮食生产与加工出现变化的原因。
(3)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对于农业生产发展的认识。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20世纪20年代,美国的农业逐渐走下坡路,危机不断凸显。1900年,美国1/3的耕地是为数以百万计的马匹和骡子生产饲料的,但随着汽车取代这些牲畜,越来越多的耕地用于生产粮食。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粮食的巨大需求造成了一种假象,但到20世纪20年代,粮食供应激增,而农村的收入却因农产品供过于求而大幅下降。1921-1929年农产品价格指数较1920年下降了35%,农业赋税却占农民纯收入的30%以上。美国垄断资本通过银行金融机构,利用贷款剥削农民和农场,1930年负债农场从1920年的37%扩大至42%。1929年,美国农业生产率较1913年提高了26%,机械设备减少了对体力劳动者的需求,但食品价格随着利润的减少而下降,小农无法支付新设备的成本。更加不幸的是,大萧条期间,美国一些地区气候异常,干旱持续了很多年,沙尘暴增多。一位露宿街头的农民说道:“1927年我种植棉花赚了7000美元,1931年失去了所有,1932年开始流浪。”

——摘编自孙树强《伯南克的“圣杯”:1930年代美国大萧条的背景及诱因》

材料二   民国成立以来我国人均粮食占有量在下降,大大低于清代平均水平。1926-1937年总平均,农业收成只相当于丰年的64.4%。1931—1935年,我国农村出现了一场深刻的农业危机,农业生产萎缩,耕地大量荒芜。这一时期,中国农产品输出贸易总指数逐年下降,1935年比1929年下降一半。而1934年农产品价格总指数比1930年下降28%。随着西方剩余农产品和工业品源源流入,现银不断从农村流向城市、海外,到1933年,全国农户大半处于负债之中,农民大批死亡。由于大众购买力萎缩,国内市场缩小,使完全依赖国内市场的民族工业如棉纺织业破产。……面对严重的危机,许多省份征收田赋不得而归,为此一些省份还征收各种杂税和提高税率。财政当局还实行新进口税则,降低税率,推动进口品汇价倾销。而此时中国共产党直面农村突出问题并开展土地革命,通过农民运动和农村革命根据地建设,对中国农村展开了全面改造。

——摘编自符长泉《三十年代中国农业危机及其影响》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20世纪二三十年代美国农业危机产生的原因。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比较20世纪二三十年代美国农业危机与中国农业危机表现的异同。
(3)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说明国共两党处理农业危机的不同影响。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时间阶段含义
1949-1952粮食自由购销阶段自由购销阶段出台的政策涉及生产、流通、储备等方面
1953-1977粮食统购统销阶段为保障国家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实现,中央于1953年正式出台粮食统购统销政策,在全国范围内实行“定产、定购、定销”制度
1978-1993粮食“双轨制”阶段市场交换与政府控制并存,由计划转向市场过程中的过渡形式
1994-2003粮食购销市场化改革阶段加快推进粮食主销区粮食购销市场化改革,取消中央的省间粮食调配权,各省、各地区间粮食调配通过市场交易进行
2004-2014粮食系统支持保护阶段取消农业税,实行直接粮食补贴政策,出台激励政策,促进农民增收
2014-2021粮食安全系统性巩固阶段落实新粮食安全观及国家粮食安全战略,农业支持保护政策体系得到逐步完善

——摘编自罗海平等《新中国成立以来党的粮食安全政策及时代启示》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从表中提取两个或多个时期的信息,自拟论题,并予以阐述。(要求:论题明确,史论结合,论证充分,逻辑清晰)
7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城市化、工业化产生了前所未有的巨大粮食需求。19世纪开始,英国从世界大规模购买便宜粮食,逐渐形成了以英国为中心的国际粮食体系。粮食的出口方为沙俄和广大殖民地,工业国成为粮食消费国。这个局面被“一战”打破,接替沙俄的是美国。美国利用优越的资源尤其是政府干预,建立了一种全新的国际粮食体系。少数国家对农业进行补贴,部分国家和地区大量生产粮食,体系中其他地方则吸收这样的粮食。第三世界国家逐渐变成世界粮食最大进口方。

二战后,第三世界国家纷纷开展工业化。但大部分国家,往往就用国际市场来解决问题,大量进口看似价格低廉的美国粮食。这当然是一种看起来成本很低的工业化方案。但廉价的国际粮食也往往有毁灭性的影响,不利于培育自己的粮食生产,第三世界国家逐渐受制于国际粮食市场。在世界局势更加不稳,全球气候变化加剧,粮食体系运作不好的时候,常陷饥荒阴影之中。

——摘编自许准:《粮仓或是粮荒——走出两百年来的国际粮食体系》

材料二   新中国成立70年来,从建国初期的土地改革,农业合作化运动到改革开放后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确立以及延续至今的粮食流通体制的深度改革,对调动农民种粮积极性,解放农村生产力起了极大推动作用。目前,中国用不到世界1/10的耕地,生产世界1/4的粮食,养活世界1/5的人口,成就举世瞩目。进入21世纪,随着城市化进程快速推进,中国粮食安全问题不断凸显。2015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安全法》明确将粮食安全上升到了国家安全战略层面。

——摘编自王钢钱龙:《新中国成立70年来的粮食安全战略:演变路径和内在逻辑》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两百年来国际粮食体系发展的阶段性特征。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与大部分第三世界国家相比,新中国解决粮食问题的路径特点,并说明二者路径差异带来的不同影响。
今日更新 | 8次组卷 | 1卷引用:辽宁省2024届高三下学期5月适应性考试(三)历史试题
8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长期以来,我国实行食盐专营体制,对盐行业产销统一归口管理,在预防和消除碘缺乏病危害、保障食盐质量安全与供应等方面取得了积极效果。但是,这一体制的运行也导致了诸多问题:许多盐业局和盐业公司政企不分、专营权和监管权不分,限制了市场公平竞争;产销主体分离、各自为政,宏观调控乏力,导致产能过大、产销失衡、生产过剩;企业过度依靠专营政策,缺少市场竞争压力,不利于提高经营管理水平,亦缺少提高技术水平、自主创新的动力。另外,缺少竞争导致的效率低、成本高的情况,也难以从经济上抵制私盐流入市场。20166月,国务院发布《盐业体制改革方案》,废除了食盐计划管理和政府定价机制,要求从201711日开始,放开所有盐产品价格,取消食盐准运证,允许现有食盐批发企业向食盐定点生产企业购盐、并开展跨区域经营,允许食盐定点生产企业以自主品牌开展跨区域经营,实现产销一体,逐步形成符合我国国情的盐业管理体制。

——摘编自段俊光《浅谈盐业体制改革与盐业市场管理》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我国盐业体制改革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我国盐业改革的重点并说明其意义。
2024-05-14更新 | 11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陕西省铜川市王益中学高三下学期模拟预测文综试题-高中历史
9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几千年来,政治家们都把粮食安全置于民生政治之首。翻开史书,“国以农 为本”、“民以食为天”,“仓廪实,知礼节”的议论比比皆是,鼓励垦殖,扩大生产,劝勉农   桑,不违农时,是千年不替的国策。中国古代粮食积贮制度始终是同时代世界上最先进、 最庞大的,例如唐代拥有包括正仓、转运仓、常平仓和义仓在内的一套完善贮运体系。早   在2000多年前,魏国相李悝首创“平杂法”,以国家力量介入粮食流通,调控市场价格,平衡生产者和消费者之间的利益。

——摘编自王利华《从历史经验教训看中国粮食安全》

材料二 新中国成立70年来,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从建国初期的土地改革、农业合 作化运动到改革开放后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确立以及延续至今的粮食流通体制的深 度改革,中国在农业基础十分薄弱、人民生活极端贫困的基础上,依靠自己的力量实现了 粮食基本自给,不仅成功解决了近14亿人口的吃饭问题,而且居民生活质量和营养水平显著提升,粮食安全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巨大成就。

——摘编自《中国的粮食安全》

(1)根据材料一,概括中国古代社会的粮食安全策略。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新中国在粮食安全方面取得的成就并简析原因。
2024-05-10更新 | 63次组卷 | 2卷引用:2024届东北三省四市教研联合体高考模拟(二)历史试卷
10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国粮食储备制度最早出现在2000多年前。古代时期的粮食储备分为官办储备和民办储备两种奖型,政府对粮食储备实行专管,由中央财政直接控制。具体来讲,历代政府对不同类型的仓储采取不同的管理形式,实行分仓储备、分仓管理、分仓核算方法。封建政府还制定了比较严密的管理条规和制度,如西汉的粮食会计簿册和秦代的仓律等。另外,还建立了仓储保管者贵任制度,设立了审计机制和账实核查机制,并且不断加大监管力度,使所有环节都能按制度进行。

——摘编自姚荣《中国古代粮食储备制度及启示》

材料二   193310月,南京国民党政府在南昌举行粮食会议,制定兴办仓储计划,对原有仓储管理规则进行了修改与补充。在仓储种类上,将仓储分为国立储备仓、省立储备仓、县仓、区仓。国立储备仓由中央设立,省立储备仓由省设立,省以下各仓,乡仓、镇仓必须普遍设立,县仓、市仓根据地方情形分别设立。至此,已基本确立了现代粮食三级储备的雏形。19355月,实业部制定《农仓业法》及其施行细则,鼓励金融机关经营农业仓库,规定农民银行必须在各县设立农业仓库。之后,这一新式仓储制度的推广得到了各省及各银行的响应,农民银行、中国银行、上海商业储蓄银行、新华银行、金城银行等均在各地分别设立了农业仓库。

——摘编自任新平《近代中国粮食储备制度的变迁》

(1)根据材料一、概括中国古代粮食储备制度的主要特点。
(2)根据材料二、指出南京国民党政府粮食储备制度建设的主要举措,并进行简要评析。
2024-06-04更新 | 6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北省2024届普通高中学业水平选择性考试猜题信息(三)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