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近代以来的城市化进程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26 道试题
1 . 如图是根据联合国《世界城镇化展望(2018年版)》等资料编制,反映了从1800年到2015年,城镇人口占世界总人口比例的变化情况。说明(     

A.世界城镇化趋势呈现曲折多元发展面貌
B.世界城镇化发展难以反映生活水平提高
C.得益于“知识经济”的持续有效推进
D.得益于社会经济产业结构的有效调整
2024-02-29更新 | 77次组卷 | 3卷引用:2024届河北省石家庄市普通高中学校毕业年级教学质量检测(二)历史试卷变式练习世界史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工业革命后,随着城市的发展,城市交通信号灯应运而生。

交通信号灯的发展演变历程

时间国家主要发明成果
1868年英国一位名叫师德·哈特的机械师发明了世界上第一盏煤气信号灯
1903年美国颁布了世界上第一部交通法
1912 年美国LesterWire警员发明了世界上第一盏电动交通信号灯
1926年英国第一次安装和使用自动化的控制器来控制交通信号灯
1952年美国将计算机技术应用于交通信号灯控制
20世纪70年代美国交通信号灯有了统一的处理系统,告别了人工控制时代

——根据郑祖武《城市道路交通》整理

材料二   1923年,上海公共租界便开始在部分十字路口使用机械装置指示车辆停止与前进。 1923年4月13日,南京路的两个重要十字路口最先安装了信号灯,并由交警手动控制。改革开放刚刚开始,人们迫不及待的想与国外互通有无,第一批红绿灯于1979年3月20日大量进入国内,当天,北京市在北新桥、东单、崇文门、花市等9个比较繁华的路口安装上了所谓的“交通指挥仪”,开始尝试用红绿灯指挥交通。1980年后,北京开始使用自动控制的交通信号灯,此后交警不需要再随时控制信号灯的转换,更多的警力被解放出来,投入到地面交通的管理中。1985年前后,多相位红绿灯诞生,此后国内开始实行左转与直行分车道行驶的方法,不仅大大提高了道路通行能力,还降低了事故发生的概率。

——摘编自《道路交通管理》2023年9期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西方交通信号灯发展演变的相同点。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技术进步给城市生活带来的影响。
2024-02-27更新 | 70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北省强基名校联盟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开学联考历史试题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文化是城市的灵魂”。雅典作为理想城市的范本,不是因为它集聚了多少财富和人口,而是因为它的文明和文化创造。但即使在雅典城,仍存在着美中不足乃至重要缺陷——物质生产与精神生产的不平衡。这种物质与精神的不平衡,在“上有天堂、下有苏杭”的宋代江南地区,得到了很好的解决。宋代江南城市引领中国古代城市按照更符合城市自然规律的方式发展演化,展示了经济与文化“两全其美”的盛况。

——摘编自刘士林《城市史视野下的宋代江南城市与文化》

材料二   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国共产党依靠强大的政权力量构建了具有中国特色的城市基层社会组织体系,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城市社会控制体系。新中国初期的城市社会组织体系的重构应该说是成功的,是从当时实际出发的与马克思主义相结合的一种较为成功的选择,它有效地实现了部分的全面整合,在较短时间内构建了新政权的社会基础。在强大的基层组织体系的保障下,中国共产党成功地将一个个动乱分裂的城市改造成为社会主义的新型城市。

——摘编自高中伟《新中国成立初期党对城市基层社会组织的重构》

材料三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全国改革开放给城市的蓬勃发展带来了机遇,我国城市化的发展逐渐走上了健康的轨道。新兴的小城镇在经济发达的广东、江浙地区,由乡镇企业带动的小城镇如雨后春笋般发展起来。1980年5月,中共中央和国务院决定将深圳、珠海、汕头、厦门这四个出口特区改为经济特区,使深圳、珠海等原来偏僻的小渔村和小县城迅速崛起并发展为大都市。1984年5月,中共中央和国务院批准《沿海部分城市座谈会纪要》关于进一步开放沿海14个港口城市的建议。1994年,中国的“民工大潮”汹涌澎湃,大批农民工加入到城市的建设中。2001年正式启动的西部大开发战略,推动了中国西部城市化发展的步伐。

——摘编自李军、狄江华《新中国城市发展历程探析》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指出雅典作为“理想城市的范本”所体现的城市功能,并分析宋代江南城市能够实现“经济与文化‘两全其美’”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分析新中国成立初期重构城市基层社会组织的意义。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概括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城市发展的特点并分析其时代背景。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4 . 1986年初,民政部门首次将“社区”概念引入基层管理,开始倡导和推动社区服务工作,并于1995年制定《全国社区服务示范城区标准》,随之在全国推行。城市治理的发展(     
A.加速了城市化的发展B.促进了地方行政制度的完善
C.实践了依法治国方略D.适应了经济体制改革的需要
5 . 城市是人类文明发展的重要产物,也是人类重要的经济单元、居住之所和权力空间。城市化率是衡量社会发展程度的重要指标。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由汉代至清代,中国的城市基本就是中央集权式的行政体系的载体。主要的城市都是地方官府和士人集中的地方,又是科举与官学等教化机构所在,以推行与农业经济直接有关的农田水利、河道整治工程,负责地区文化和社会建设,包括教育、刑名、教灾、福利和医疗等服务的提供。

——薛风旋《中国城市及其文明的演变》

材料二

年份总人口(万人)城市人(万人)城市化中(%)
194954167576510.64
1960662071307519.75
19636917211648.5616.84
19789625917249.6117.92
199211717132374.3527.63
200012674345906.3136.22
201113473569078.6351.27

——摘编自国家统计局:中国城市化率历年统计数据等

(1)据材料一,概括中国古代城市的特点。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成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新中国成立以来城市化率的变化趋势,说明1978年后城市化率增长的原因。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中国近代社会转型从大的发展趋向上具有一定向度,并涉及全方位、多层面、结构性转变。从生产方式和经济形态而言,是从传统小农经济向近代工商业形态转向;从政治体制而言,是从传统皇权官僚体制向近代民主宪政体制转向;从与世界的关系而言,是从封闭自足向开放交汇、力争做自由平等的现代世界一员的转向。这是宏观而言的社会转型的主线。从微观而言,衣食住行、社会风习和休闲娱乐等日常生活,以及生活环境、婚姻家庭、社会交往、社会流动等内容,改变了社会的整体面貌,也是中国近代社会转型的重点。

——摘编自陈国庆主编《中国近代社会转型研究》

请以“中国近代社会的宏观与微观转型”为主题,任选角度,自拟论题,并运用所学知识加以论述。(要求:论题明确、史论结合、表述成文)
2024-02-05更新 | 84次组卷 | 3卷引用:河北省沧州市朝阳中学2024届高三9月月考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7 . 1900年,闸北绅商率先组织闸北工程总局。1905年11月,上海工程总局成立,承办马路、电灯、警察等各项事宜。1909年,清政府正式颁布《城镇乡地方自治章程》后,总工程局随即改为“城厢内外自治公所”。这反映了上海(     
A.清末新政加剧地方的独立倾向B.近代城市治理进程的不断推进
C.市政建设受到西方国家的影响D.已形成较完善的地方治理体系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8 . 据统计,1819年苏格兰因刑事罪被捕的只有89件,1837年已有3176件,1842年增加到4189件。19世纪中叶工人平均寿命仅为22岁,普遍低于农民阶级。19世纪末,曼彻斯特市内有2万人住在地下室里,占工人数的12%。材料可用于说明当时英国(     
A.工业化进程中城市建设的相对滞后B.城市化加剧了社会贫富分化
C.“城市病”催生了城市治理的新模式D.社会基层自治制度问题众多
9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西方近现代城市公共空间发展

序号时期主要特点

城市公共空间结构呈现出构成型形态、日益世俗化,古希腊城市规划思想中的几何学构图也重新出现,这些体现着人对社会和自然的有力控制。

“栅格式"城市公共空间规划的运用,造就了简单机械重复的街道,城市公共空间作为积极的、人们互相影响的场所,被剥夺了它的历史作用。此时期城市发展呈现功用型形态。

城市规模和数量急剧扩大,产生了一系列城市空间问题。英美等国政府加大从美观舒造、卫生、精神文化等方面干预改善域市公共空间的建设,城市公共空间发展的开发型时代到来。

——摘编自周波《城市公共空间的历史演变》

提取西方城市公共空间三个阶段的特征,并分析说明其相对应的历史时期。
单选题-单题 | 较易(0.85) |
名校
10 . 19世纪下半叶,西方出现了新的城市规划理论,如以财产共有为基础的全新规划,建立城乡交融、环境优美的分散城镇群,融生物学、社会学、教育学、城市规划学为一体的“城市学”等。这些理论侧面反映了(     
A.马克思主义得到广泛传播B.阶级矛盾日渐尖锐
C.西方国家的逆城市化趋势D.城市问题日益突出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