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古代的疫病与医学成就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209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唐代在中央和地方都设有医学博士,平时在地方巡医治病救人的同时进行医学教育,唐玄宗时期制定《广济方》,要求地方官员将其中常用的药方抄写下来,张榜天下,便于在疫情暴发时照方抓药,及时治疗。唐代政府设坊隔离,各州县设立“病人坊”,对病人收容、隔离、治疗,有效切断传染源,集中力量救治病人。唐代各级政府要求及时掩埋因疫致死尸体,禁止病人家属乱抛尸体,督促和鼓励家人将死者掩埋,有效防止通过尸体的疾病传播。

唐代中央政府会在暴发疫情之后调拨粮食发给地方或开放义仓赈济灾民,同时酌情针对灾情大小减免当地百姓的赋税,用以安抚民心维持社会稳定⋯⋯《册府元龟》中记载:“其有一家长大者皆死,所余孩稚十二至襁褓者,不能自活,必至夭伤,长吏勒其近亲收养,仍官中给两月粮,也具都数闻奏。”官府规定了对遗孤的近亲收养制度,而且会予以补助两个月的口粮,用以保障这些遗孤。

——摘编自代有利《唐代防疫体制及启示》

(1)概括唐代疫情防护的主要措施。
(2)分析古代防疫对现代防疫有何启发。
7日内更新 | 8次组卷 | 1卷引用:广东省惠州市惠阳区泰雅实验学校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一次考试历史试题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国医学史研究认为,甲骨文最早记载了中医学的内容。西周时期开始有了食医、疾医、疡医、兽医的分工。春秋战国时期,扁鹊总结前人经验,提出“望、闻、问、切”四诊合参的方法,奠定了中医临床诊断和治疗的基础。秦汉时期的中医典籍《黄帝内经》,系统论述了人的生理、病理、疾病以及“治未病”和疾病治疗的原则及方法,确立了中医学的思维模式,形成了中医药理论体系框架。东汉时期,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确立了辨证论治的理论和方法体系。同时期的《神农本草经》,为中药学理论体系的形成与发展奠定了基础。东汉末年,华佗创制了麻醉剂“麻沸散”,开创了麻醉药用于外科手术的先河。明代李时珍的《本草纲目》,在世界上首次对药用植物进行了科学分类,创新发展了中药学的理论和实践,是一部药物学和博物学巨著。清代中期以来,特别是民国时期,随着西方医学的传入,一些学者开始探索中西医药学汇通、融合。

——摘自国务院新闻办公室2016年《中国的中医药》白皮书

材料二   1915 年,陈独秀在《敬告青年》中指出:“医不知科学,既不解人身之构造,复不事药性之分析,菌毒传染,更无闻焉,惟知附会五行生克寒热阴阳之说,袭古方以投药饵,其术殆与矢人同科。”

——摘编自《独秀文存》

材料三   鲁迅先生在为父求医的过程中,对当时中医的许多弊病产生了直观的认识,这使他成为了一位“反中医者”。鲁迅先生在作品中常常把中医治疗过程中常见的一些迷信、荒唐的手段和中国人无知、愚弱的陈旧国民性联系在一起。因此他对中医进行了全面甚至极端的批判。但是鲁迅先生也曾反复研究并且多次赞扬《本草纲目》,说是“古人所传授下来的经验,留给后人很大的益处”。他对其它中医的精华典籍也十分珍重。

——摘编自皮国立《医疗与近代社会——试析鲁迅的反中医情结》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中医药学的特点并加以说明。
(2)根据材料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陈独秀、鲁迅对中医态度的共同点及产生背景。
(3)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我国中医药文化的当代价值。
2024-05-25更新 | 41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安徽省合肥市第八中学高三下学期最后一卷历史试题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生理解剖,取样分析,这是西医的方法。辨证施治,阴阳五行,上病治下,左病治右,这是中医的方法。西医将人体视为可分解为许多部件的机器,每个部件可以拆开、修理、更换。中医将人体视为一个彼此联系、互相影响的整体,表里一体,虚实相通。西医最得西方古典科学重具体、讲实证的精神,中医最得中国传统文化重整体、讲联系的神韵。

——牛秋实《近代文化视野下中医与西医的比较研究》

材料二   16世纪下半期,耶稣会范礼安神父到达澳门,出于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浓厚兴趣,他开始收集中医药的相关知识。明清之际的传教士在向中国介绍西医药知识的同时,对中国传统的中医药也极为关注,特别是雍正开始禁教后,传教士感到在华行医传教难以进行,便转而研究中医中药。直接受益于中国医生的治疗或对中医药的疗效有过亲身体会的传教士,对中医也多持肯定态度。但是由于文化背景、生活背景、自身的科学素养及其研究的力度和深度上的不同,一部分传教士对中医药持有偏见,否定中医药的成就,他们对中医的批评,在推崇中医药的耶稣会士中产生了种种反弹,争论的结果促进了欧洲人对中医的了解。

——摘编自张宗鑫《明清之际中医西传简论》

材料三   鸦片战争以后,西医大规模传入我国,中西医论争逐渐兴起,前期争医术为主,后期争医政(人员、经费、地位)为主。一些人士批评中医不清人体结构,管理松散,肯定西医考试录取医生,精于解剖。李鸿章认为中西医方法论不同,医药有别,希望“学者合中西之说而会其通”。19世纪末《中西医粹》《中西骨骼辨正》《中西汇参铜人图说》等著述相继刊出,1910年中西医学研究会成立,以“科学方法整理中国医药”。

——赵洪钧著《近代中西医论争史》(学苑书版社2012年'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国传统医学和近代西方医学的不同。
(2)根据材料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比较并说明在16世纪和19世纪的中国,中西医传播的不同点;评述中国近代的“中西医论争”。
2024-05-17更新 | 25次组卷 | 1卷引用: 河北省唐山市十县一中联盟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新石器时代,中国已经出现了专门用于医疗的磨制石针。《黄帝内经》融合阴阳五行、经络腧穴、人体与自然相应等学说,构建了针灸学的理论基础。魏晋时期,社会动荡,因针灸便于操作,医者多加以提儡,百姓亦略知负疗;皇甫谥所撰《针灸甲乙经》是最早的体系较为完整的针灸专书。唐朝出现专门的“针师”和“灸师”,针灸成为太医署的专业之一。北宋针灸家王惟一设计制成铜人模型,作为教学和考试之用。明代,针灸学文献丰富、名家辈出。

——摘编自程莘农《中国针灸学》

材料二   民国时期,中医学处境艰难,险遭扼杀,针灸也遭到歧视和排斥。在中医科学化的背景下,重新厘定针灸知识成为时人证明中医有效性的一项重要举措。诸多医家都对针灸知识革新进行探索,如征集整理并公开民间针负秘术、改编传统针灸入门医书以便普通读者接受、运用生理解剖学论证解释经络学说等。

——摘编自陈思言《注重疗效与回归经典:民国时期针灸知识革新的路径研究》等

材料三   针灸6世纪开始传到朝鲜、日本、印度,16世纪传到欧洲。新中国成立以来,针灸学的国际影响逐渐扩大。1975年以后,应世界卫生组织的请求,北京、上海、南京等地创办针负培训班,为许多国家培养了针灸人才。2010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认定“中医针灸”入选 “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截至2019年.全世界已有183个国家和地区使用针灸。

——摘编自程莘农《中国针灸学》

(1)根据材料一,归纳中国古代针灸学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概括民国时期针灸学的发展状况并分析其原因。
(3)综合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针灸学在新时代的文化价值。
2024-05-10更新 | 81次组卷 | 1卷引用:福建省厦门市2023-2024学年高三下学期第四次质量检测历史试题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东汉末年,社会动乱天灾频仍,导致了连年疾疫,这不仅使当时的医家们面临“拯救夭枉”的历史责任,也为他们经验的积累提供了大量的实践机会。张仲景(名机,字仲景)就生活在这样一个时代。他自幼嗜好医学,经过多年刻苦钻研医术和多年行医积累的丰富临床实践,成为中国医学史上杰出的医学家。张仲景广泛收集医方,撰写出传世巨著《伤寒杂病论》,对中国医学史影响深远,他也被后人尊称为医圣。《伤寒杂病论》较正确地反映了急性传染病发展变化的一些规律,比较系统全面地总结了东汉以前对急性传染病诊治的丰富经验,有着很高的临床实用价值和影响。直至今日,日本还有不少医家专门研究《伤寒杂病论》。此外,朝鲜、越南、印尼、新加坡、蒙古等国的医学发展也都不同程度地受到其影响。

——摘编自李经纬《中医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伤寒杂病论》得以成书的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伤寒杂病论》的主要价值。
2024-04-01更新 | 254次组卷 | 3卷引用:东北三省三校2024届高三下学期二模历史试题
6 . 疫苗与人类社会。某校同学进入医院进行社会实践活动,其中一组同学被分到了“疫苗与人类社会”的课题组进行医疗社会史的研究。
(1)协助小组成员将以下疫病与其有关的历史影响进行配对。
①鼠疫
②天花
③流感
④斑疹伤寒
⑤疟疾
A.该疫病全球大爆发,被认为是导致一战结束的原因之一。
B.该病在中世纪欧洲的爆发被认为动摇了基督教会权威的原因之一。
C.东晋葛洪著《肘后备急方》记载了青蒿对该疫病的治疗作用。
D.该疫曾席卷尼罗河沿岸,法老木乃伊面部留有该病所致的瘢痕。
E.该疫病直接导致拿破仑帝国在俄国的战争失败。20世纪早期该病在苏俄(苏联)与波兰大流行,数百万人死亡。

从历史上看,说服人们接种疫苗对于控制疾病同样重要。小组同学以牛痘疫苗在印度的推广及其影响为例再行研究。

材料一   1802年,英国医生在孟买成功为一名女童接种了牛痘疫苗。于是,牛痘疫苗开始在印度推广。英国在印度推广牛痘疫苗有□□□□的考虑。一方面,天花对在印度的白人士兵和平民有严重的威胁。另一方面,英国殖民者将牛痘疫苗视为展示善意的方式,认为牛痘疫苗是印度教视为神圣的牛的产物,印度人肯定会积极接种,殖民政府将由此获得仁爱的声誉。

——摘编自《冲突与妥协:传统文化与英属印度牛痘疫苗的推广》


(2)材料□□□□缺失部分揭示出英国在印度推广牛痘疫苗的动机是(     
A.维护商业利益B.弘扬人道主义C.巩固统治需要D.发展医疗实验
(3)依据材料、联系所学,推测英国殖民者认为在印度推广牛痘接种并非难事的理由(五选三)(     
A.牛在印度的神圣性会在宗教层面助力民众接受牛痘的接种
B.殖民当局维护民众生命健康权利有助于大家接受疫苗接种
C.牛痘疫苗已经被证明对防治天花病毒具有积极有效的作用
D.英殖民者可借助其在印度的行政管辖权推动推广牛痘种植
E.印度社会公共卫生观念日益深化传染病预防意识深入人心

材料二   牛痘疫苗并未得到印度公众的认可,推广进程异常缓慢。为此殖民当局做了以下三个改进措施:

①印度官方报纸上刊登了一封署名“英国人维伦邦”的来信,强调印度古代医神檀梵陀利的文献中记载了牛痘接种法。

②孟买颁布规定:本地出生的婴儿6个月内必须接种牛痘疫苗,否则父母将被处以6个月监禁或1000卢比罚款。

③当局采用动物疫苗以替代人源性疫苗并且着力研究有效的疫苗保存技术。

——摘编自王磊、申向洋《冲突与妥协:传统文化与英属印度牛痘疫苗推广》


(4)材料二反映出英国殖民当局在牛痘疫苗推广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有(双选)(     
A.印度传统文化的阻碍B.非暴力不合作运动的影响
C.民众对当局的不信任D.国大党激进派的强烈反对

小组同学最后以脊髓灰质炎疫苗的成功为例,深入探究疫苗如何促进人类社会的发展。

材料三   美国专家认为弱化活毒株的脊髓灰质炎疫苗(OPV)的效果比灭活疫苗要好,但在美国检验该疫苗的现实人员条件不够。而同时,在苏联该病的发病率正急剧上升。1956年,苏联派人前往美国进行相关交流。同年,美国派科学家与苏联共同进行疫苗试验。1959年,苏联使用美国疫苗(OPV),在全苏1000万名儿童身上进行安全性试验,大获成功,几年后苏联根除了该病的威胁,这也推动了美国大规模的疫苗临床试验。

——摘编自孔维琴《美苏疫苗合作及其当代启示》


(5)根据材料,联系时代特征,说说你对当时疫苗临床试验获得成功的认识。
2024-03-28更新 | 38次组卷 | 1卷引用:上海市青浦区2024届高三下学期二模历史试题

7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洋务运动首开学习西方医学教育办学经验的先河,为中国传统中医教育注入了全新的教学内容和教学形式,打破了中国医学教育单一中医学课程结构的框架。洋务医学教育聘请外籍教师、使用外文课本,课程按西医学科分类,并设有专门的临床实习课程。 中华民国成立后,北洋政府接管了洋务派创办的军医学校,又先后设立了一批国立、公立医学专门(专修)学校,教学内容均以西医为主。根据1937年南京国民政府教育部统计,当时有各类医学院校33所,分别由不同利益阶层所创办,管理较为混乱,课程设置也与此前没有太大变化。

——摘编自黄睿彦《近现代中国高等医学教育课程设置的历史变迁与启示》

中国近代医学教育呈现出一定的时代特征,围绕材料所能体现的任一特征自拟一个论题并加以论证。(要求:论题明确,史论结合,逻辑清晰,表述完整。)

2024-03-23更新 | 63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北省邢台市五岳联盟2023-2024学年高二3月月考历史试题
8 . 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在中世纪西欧,医院是慈善事业的典范。以英格兰为例,11世纪中叶以前的医院一般依附于修道院,其职责主要是为宗教团体中患病的成员提供服务。11—13世纪,它们开始成为病人集中的重要机构,但病人管理时所遵循的规章制度大多来自修道院。医院中的修女(或修王)主要承担照看病人、抚养孤儿、护理伤者等服务工作。15世纪,英格兰王国有约20%的医院破产关闭,剩下的一些也为其他宗教收容所或者大学学院所兼并。

——摘编自陈凯鹏《中世纪西欧医院的形成及其特点》

材料二 18世纪以来,除了少数能够承担私人医生高昂费用的上层人士,大部分民众需要求助盈利性的公共医疗服务。在19世纪下半叶,英国的医疗服务供给主体主要分为两大类:一类是济贫法医院,属于政府监管下的济贫法体系;另一类是志愿医院,属于民间慈善资本捐助成立的医疗机构。从20世纪20年代起,英国地方政府改组济贫法医院为市立医院,市立医院由此兴起。进入20世纪40年代后,随着国有化潮流的兴起,市立医院逐渐转型为国有医院。

——摘编自李文慧《20世纪英国市立医院的兴起与转型》

某学者认为,科学技术的发展是促成近代以来西方医院功能定位转型的主要原因。以英国为例,概括中世纪和近现代医院的不同功能定位,并评述该学者的观点。(要求:赞成该观点或另提出一个主要原因均可,并阐述理由)
9 . 中医的传承与发展源远流长的中医药学是中国文化的瑰宝,不仅有着博大精深的理论体系,而且临床诊断治疗经验丰富。

材料一   鸦片战争后,西医东渐,影响日大;中医则被质疑其科学性。在近代爆发的疫病中, 中医的束手无策暴露出其在公共卫生方面的落后。

——摘编自王晓翠《民国时期中西医论战研究》

材料二   近代前期,“求进步的中国人”坚信“要救国,只有学外国”。……知识精英们“以科学的名义”对中医的批判,最终酿成民国政府三次试图废除中医的行动。随着外国侵略进一步加剧,“传统力量”反而渐渐显现出真实价值,1920 年代中后期以来,中医与中国民族、身体、思想、文化系统的关联逐渐紧密。

——据皮国立《近代中西医的博弈:中医抗菌史》等

(1)下列中医药成就叙述正确的是(     )(双选题)
A.成书于战国至清朝间的《黄帝内经》是一部重要的中医基础理论著作
B.东汉医学家张仲景著成的《伤寒杂病论》奠定了中医临床学的基础
C.唐朝医学家孙思邈总结前代经验,著成临床百科全书《千金方》
D.明朝医药学家徐光启著成中药学集大成之作《本草纲目》
(2)依据材料一、二,指出中国近代知识精英对中医学态度的变化,并分析其变化的原因。
(3)钱穆先生认为,包括中医在内的中国传统文化“不仅可以容受近代西方之科学文明,应该还能融化能开新”。以下选项中体现“能融化”的材料为(   )(双选题)
A.1901年江西中医学堂开办,教授的知识包括传统医学和西方的新知新事
B.2015年屠哟哟等专家组成的研究团队,成功分离了青蒿素,并获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C.2019年中医中药传播到183个国家和地区,并受到热捧
D.改革开放以来,向西方学习西医管理模式,建立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制定中医药标准体系、施相关法律,推进中医和中药学规范化、制度化
(4)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中医和中药学发展的认识。
2024-02-28更新 | 20次组卷 | 2卷引用:上海市闵行区2024届高三下学期质量调研检测历史试题
10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清代医学家王清任(17681831)从事医学实践初期,就非常重视解剖知识。他认为“夫业医治病,当先明脏腑”,指出对脏腑的认识“本源一错”,在临床上就会“万虑皆失”。他在研究古代医著中,发现有许多矛盾之处而怀疑有错,但苦于“无脏腑可见”作改正的依据。王清任为了弄清脏腑,还曾做过动物解剖作比较,对人体脏腑,苦心“访验四十二年,方得的确绘成全图”。王清任连同平素积累的治疗气虚、血瘀的理论和经验,著成《医林改错》刊行于世。他在讨论解剖和半身不遂时,都把《内经》、《难经》、张仲景及后世各家看法——列举,条分缕晰,慎重对待。他认为著书立说,“非欲后人知我”,而是“记数条示人以规矩”,使业医者“临证时有所遵循”。为防止习医者读完《医林改错》便认为可治百病.他一再告诫:“病有千状万态,不可以余为全书。”

——摘编自王敬兰《王清任生平事迹及其学术思想》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王清任取得医学成就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王清任的科学精神。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