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文化交流与传播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4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随着两宋城市的发展,一方面城市工商业发达,市井文化日趋繁荣;另一方面延续自南北朝隋唐而来的士人城居之风使得文人士大夫居城者明显增多。由此,士庶之间、清雅文化与市俗文化之间呈现相互对立、相互渗透的关系,这构成两宋城市文化的基本格局。由于士大夫拥有核心政治资源,掌握着文化霸权的仍然是官而非商,市民阶层处在士人阶层之下,属于没有任何政治权利的臣民。由于文化强势之最终仍有赖于政治资源,还衍生出不同行政级别的城市在文化地位上产生相应层级差别的有趣现象。两宋城市文化发展,承续并巩固了唐代以来,文化资源集中于城市所带给专制国家在文化上前所未有的控制权,并从各方面影响着村落世界。

——摘编自包伟民《两宋“城市文化”新论》

材料二   11世纪欧洲城市开始兴起,城市居民以移民和原住民为主,二者是以城市特许状为纽带确立的共同体。城市特许状是城市居民通过种种争取自治权的斗争,从封建主手中得的契约,这意味着共同体的事由全体成员做主。12世纪,由于城市管理需要,罗马法在欧洲复兴;中世纪晚期,市民阶级形成,进一步推动了城市市民政治文化的生成,孕育了现代国家的雏形。特许状是一纸契约,赋予城市居民共同享有在本城经营工商业的权利。随着城市商品经济的发展,货币、市场意识等新的经济理念在城市诞生,现代会计、金融、公司制度等近代经济文化在中世纪城市得到初步发展。这促进了16世纪欧洲文明的凝聚成型。

——摘编自刘景华《中世纪城市与欧洲文明成型》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古代中国和中世纪欧洲城市文化的不同之处。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造成古代中国和中世纪欧洲城市文化差异的原因。
2 . 2022年7月10日,“意大利之源——古罗马文明展”在北京中国国家博物馆开幕。这次展览是两国文化交流密切的见证。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公元前27年1月13日,屋大维在元老院发表演说,表示向元老院和罗马人民交卸大权,恢复共和国。元老院授予他“奥古斯都”(意为至圣至尊)的尊号,并恳请他直接管辖高卢、西班牙和叙利亚3个行省,统率20个军团。公元前23年,屋大维辞去执政官职务,但得到卸任执政官至高无上的统治权和保民官权力,前者使他对军队和行省握有最高权力,后者使他有对内政的控制权。公元前12年,他又担任作为宗教最高职务的大祭司长。公元前2年,屋大维重又担任执政官,并获得“祖国之父”的荣誉称号。

——摘编自吴于廑齐世荣主编《世界史·古代史编(上卷)》

材料二《后汉书·西域传》对大秦有如下记载:以金银为钱,银钱十当金钱一。与安息、天竺交市于海中,利有十倍。其人质直,市无二价。谷食常贱,国用富饶。邻国使到其界首者,乘驿诣王都,至者给以金钱。其王常欲通使于汉,而安息欲以汉缯彩与之交市,故遮阂不得自达。至桓帝延熹九年,大秦王安敦遣使自日南徼外献象牙、犀角、玳瑁,始乃一通焉。其所表贡,并无珍异,疑传者过焉。

——《中外历史纲要(下)》


(1)根据材料一,概括指出屋大维掌握了哪些领域的大权?据此指出这一时期罗马国家政治制度的变化。
(2)根据材料二,列举史书作者对“大秦”的主要印象,并简述汉与大秦两国交往的演变。
3 .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   20世纪60年代毛泽东决定建设大三线、小三线,大批工厂从沿海发达地区迁移。大三线在陕西南部秦岭那里,以及四川、贵州、云南,国家把建设重点或者是国防建设重点放在大三线。……“文化大革命,又出现了人口大规模流动,一方面(城市党政机关干部)继续精减下放,上海支援新疆;另一方面是上千万的知青,大城市甚至包括中等城市的知青都迁到农村,上山下乡,到边疆去,往黑龙江、云南、内蒙古各个地方迁移。各地改革开放后,就开始吸引流动人口了。深圳、广东先开放,建设特区吸引了几十万过去。因为当时开始办的产业都是“三来一补”,都是劳动密集型的,吸引了大批内地农村人口。还有一个潮流是移居海外。   

——摘编自葛剑雄《人往高处走,社会离不开迁徙自由》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指出20世纪60年代和改革开放后,我国人口流动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指出20世纪60年代和改革开放后,我国人口流动的影响。
2021-04-06更新 | 51次组卷 | 1卷引用:海南省儋州市第二中学2020-2021学年高一3月月考历史试题
4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两汉之际佛教经中亚传入中国。汉魏之际,佛教的因果报应、轮回转世理论对生死问题提供了一种解答,颇能满足士大夫的心理需求,加上其与玄学有相通之处,故佛学传播渐广。中国人在消化佛教哲学的同时,也把中国传统哲学思想融入佛教,使佛学本土化。南北朝时期,佛教更盛,寺院经济发达,拥有大量的土地和依附人口,由此引发了统治者的灭佛行动,但并没有改变佛教流行并在中国扎根的趋势。到了隋唐,佛教进入鼎盛,隋唐的佛教学说最大的特点,是把儒家的心性佛教化。佛教文化的输入促成中国文化内容与形式重大变化的同时,其自身也变成了中国化的佛教文化。唐宋之后的诗、书、画的发展,常常与佛教的发展变化息息相关。

——摘编自张帆《中国古代简史》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简析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迅速发展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简要说明汉代以降佛教发展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