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文化交流与传播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7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明清君主强调自身合法性的依据,既诉诸于传统“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等儒家正名理论,也诉诸于神化君主世袭罔替的血统高贵性和道德完满性。可是,明末吕坤说,“天之生民,非为君也;天之立君,以为民也。……岂其使一人肆于民上,而剥天下以自奉哉?”清初唐甄说“天子之尊,非天帝大神也,皆人也”,直接戳破了君主自我神化的虚伪性。

——摘编自孙邦金《明清儒学对君臣关系与忠君伦理的多元省思》

材料二20世纪初,伴随着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在学术层面人们向西方学习的主动性空前增强。很多西学由日本引入,而引入的内容也从科技转向哲学、社会科学。加之新式学堂的增多,西学思想进一步传播,儒学与政治绑定关系逐渐出现裂痕。从废除科举制度到辛亥革命推翻帝制,儒学丧失了全部的政治保障,知识分子纷纷转型,使儒学的传承中断。

——摘编自于跃《中国近代儒学的式微及反思——以张锡勤先生〈儒学在中国近代的命运〉为中心》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明末清初儒学的新发展。
(2)根据材料二,指出20世纪初儒学地位发生的变化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
2023-12-24更新 | 73次组卷 | 1卷引用:贵州省六盘水市水城区2023-2024学年高一12月月考历史试题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唐朝初期,丝绸之路贸易主要以陆地交易为主。唐朝中期以后,丝绸之路贸易开始从西北陆路往东南海路延伸进而沟通四海。唐朝与日本、高丽、新罗、东南亚的林邑(越南半岛中部)、西亚大食所属末罗(巴士拉)建立了直接的贸易关系。而沿海众多贸易港口的开辟,更是将唐朝丝绸之路贸易推到了一个新高度,从与周边地区零星交换所需产品,发展到了品类繁多的大宗货物交易。唐代最著名的海外贸易通道当属“广州通海夷道”,这一通道推动广州成为当时的国际大都市,吸引了阿拉伯等地商人来此经商甚至定居。

——摘编自龚金镭《唐代海上“丝路”贸易演化与边贸制度的发展》

材料二   为了适应对外贸易的发展,唐朝政府设置了掌管海上对外贸易的机构“市舶司”,“掌蕃货、海舶、征榷、贸易、之事,以来远人,通远物”。唐代的全国造船业主要集中在南方十二州,仅在扬州就有十个造船场。唐大历、贞元年间(766-805年),有载重量超过万石、名谓“苍舶”的海船出现。

——摘编自唐任伍《论隋唐对外贸易的发展》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唐代丝绸之路贸易繁荣的表现。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唐代丝绸之路贸易繁荣的原因及影响。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阿拉伯统治者虽然崛起于文化落后的阿拉伯半岛,但他们高度重视先进民族的文化,这直接体现于阿拉伯帝国民族政策在文化领域的内容。尽管在帝国统治时也发生过多次对“文化人”的杀戮与迫害,但只要文化与学术活动不涉及王权与哈里发统治,统治者都是大力提倡的。

——摘编自张咏梅《论阿拉伯帝国的民族政策与文化繁荣》

材料二   印加帝国在地理上有紧紧连成一个整体的完整的道路系统,其中有几百公里道路至今仍可通行。当时的通讯靠由驿站和信差组成的综合系统维持。复杂的朝廷仪式和基于太阳崇拜的国教,进一步促进了帝国的统一。帝国的其他统治方法还包括将土地、矿产和牲富收归国家所有;编制详细的人口普查表,以增加税收和扩充军队。毫不奇怪,印加帝国被认为是有史以来世界上最成功的集权主义国家之一。

——摘编自[美]斯塔夫里阿诺断《全球通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阿拉伯帝国文化繁荣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归纳印加帝国统治的特点。
(3)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古代文明的看法。
4 .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中国古代人口地理分布变化表   

年代
人口状况
区域
西汉(2 年)唐(752 年)南宋(1210 年)明(1491 年)
总人口
(千人)
人口
密度
总人口
(千人)
人口
密度
总人口
(千人)
人口
密度
总人口
(千人)
人口
密度
黄河中下游地区3825642.82889832.34754153.22121730.4
江淮地区787115.21213723.42365045.63927575.7


(1)西汉时,我国人口主要集中在哪一地区?为什么?
(2)从汉朝至唐朝,中国古代人口分布发生了怎样的变化?为什么?
(3)明朝时,我国人口分布最明显的变化是什么?为什么?
2023-04-30更新 | 14次组卷 | 1卷引用:贵州省三联教育集团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质检(二)历史试题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5 . 中华文化的传播,促进了世界文明的发展。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公元前4 世纪——公元3世纪,汉字已传入朝鲜半岛、日本列岛和东南亚地区。后来,各国又在汉字的基础上,创造了本国文字,如朝鲜创造出谚文,日本创造出假名,越南创造出喃字,推动了当地的文化交流和发展。3- 5世纪,儒学在东亚和东南亚等地区流行。隋唐以后,朝鲜、日本等国的各级学校把儒学经典作为教科书,儒学成为官学。古代朝鲜、日本和越南的社会制度大多来自唐朝。朝鲜的政治制度基本模仿中国。7世纪,日本实行大化改新,所推行的中央集权制、土地制度和赋税制度,都以唐制为蓝本。越南的教育体制主要移植于中国,东亚和东南亚地区在律令、历法、建筑、绘画、音乐、饮食、服饰、节日、习俗等方面,也深受唐文化影响。

——摘编自《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3》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

材料二   火药、 指南针、印刷术——这是预告资产阶级社会到来的三大发明。 火药把骑士阶层炸得粉碎,指南针打开了世界市场并建立了殖民地,而印刷术则变成新教的工具,总的来说变成科学复兴的手段,变成对精神发展创造必要前提的最强大的杠杆。

——[德]马克思《机器、自然力和科学的应用》

(1)根据材料一,概括影响东亚、东南亚各国的中华文化元素。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四大发明对欧洲社会产生的重大影响。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近代欧洲一直在寻求向外进行商业扩张的机会。16世纪,世界所有地区的主要贸易路线已经开通,欧洲各国划分了不同的贸易路线。17世纪,世界贸易的变化更为迅速。在1600年,亚洲贸易的3/4几乎都在陆上进行,其贸易路线主要是通过中东到达地中海。但是到17世纪末,由于荷兰与英国的兴起,海上贸易取代了陆上贸易,欧洲和亚洲的贸易就转到了海上。商业优势很快从地中海转移到北欧,全球范围的商品市场已经初步形成。

——摘编自李世安、孟广林等《世界文明史》

材料二   世界各大洲和中国的人口占世界总人口的比率变化(%)

年份欧洲非洲美洲中国世界总人口
165018.318.32.422.95.45亿
175019.213.11.630.97.28亿
185022.78.15.135.111.71亿

——据(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和(美)珀金斯《中国农业的发展(13681968年)》整理


(1)据材料一,指出16—17世纪西欧国际贸易的变化,并说明造成变化的原因。
(2)据材料二,分别指出欧、非、美三大洲占世界人口比率变化的基本趋势,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各大洲之间的关联是怎样影响这三大洲人口比率变化趋势的?
7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以血亲为基础的埋葬制度、礼制及精神信仰、祖先崇拜及祭祀礼仪,与血缘组织密切相关的家族政治,构成了中国早期文明的底色,且最终完成对中国早期区域文明整合的主体还是中原文明。首先是位于中原腹地的二里头文化(夏朝文明)强势勃兴,随后雄踞大中原的商周文明又接力扩展。东周时期列国争雄,同时又蕴含着强烈的统一趋势,文化上反倒有深度的互动交融。秦汉帝国则完成了中国八大核心文化区的政治统一,并持续扩展到周边更广大的一些区域,文化上也日益趋同,奠定了中华文明多元一体格局的基础。

——摘编自戴向明《中国史前社会的阶段性变化及早期国家的形成》

材料二 汉承秦制。汉代统治者继续开疆拓土,经过不断的开拓和经营,汉朝建立了一个东起东海、西到巴尔喀什湖、南抵南海、北至贝加尔湖,由多民族共同组成的统一国家。刘邦建汉后,实行无为而治。后随着中央集权的进一步加强,在叔孙通、陆贾等人的劝谏下,逐渐重视儒家思想。至汉武帝时,最终采纳董仲舒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秦朝统一多民族国家建立后,其辖境内民族统称为“秦人”。汉朝建立后,国力不断强盛。在与匈奴、诸羌、西南夷、百越和西域诸国进行交往的过程中,各邻国和邻族逐渐称汉王朝的使者为“汉使”。到东汉时,汉民族已有“汉人”之称。

——摘编自段红云《秦汉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对中国各民族形成与发展的意义》


(1)根据材料一,概括中国早期文明发展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其成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秦汉时期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建立与发展的影响。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