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文化交流与传播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40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屈原对故国始终怀着一种“虽九死其犹未悔”的情感。在《天间》里把天、地、人看作一个整体,一连提出100多个问题,叩天:敬畏自然;问地:顺应自然;论人:天人合德,仁民爱物,万物一体。在《离骚》中,他痛惜人民在战乱中遭受的苦难,“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在《远游》中,他写道“涉青云以泛涩游兮,忽临睨夫旧乡。仆夫怀余心悲兮,边马顾而不行。”

——摘编自刘晨琤《再解“离骚”——兼论屈原思想的独特性》

材料二   在《白鹿洞书院揭示》中,朱熹认为,教人为学在于“讲明义理,以修其身,然后推以及人”;为学方法则是“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学生在学习文化知识以外,从“修身、处世、接物”等方面进行道德的体验与践行。从明代开始,书院制度移植到朝鲜、日本、越南、马来西亚、新加坡乃至欧美等地,成为当地了解、接受中华文化的窗口,并融入当地的文化传统,有的至今仍在发挥作用,有力促进了中外文化交流。

——摘编自邓洪波《中国书院文献研究》

(1)根据材料一、概括屈原思想所蕴含的中华传统文化的内涵。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中国传统文化走向世界的积极作用。
2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人口迁移是指人口居住地(空间位置)永久性(半年或一年以上)的改变。就中国而言,从古至今的人口迁移时常伴随着政治、经济的动荡,其规模也大小不一。


材料二   1840年鸦片战争到1911年辛亥革命,是近代东北地区人口增长的初始阶段。清乾隆、嘉庆年间,人口快速增加,加之连年的自然灾害,致使关内灾民流离失所。至咸丰、同治年间,不得已改乾嘉时期的“封禁”为“弛禁”,允许关内灾民到东北谋生。这一时期沙俄发动对东北地区的入侵,签订了中俄《瑷珲条约》,侵占了我国东北的大片疆土,使清政府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危机,也促使其加快了移民实边、抵御外侵政策的出台。到19世纪70年代末期,清政府下令取消了禁止汉人移居东北的所有法令,更于光绪六年(1880年)颁布了放荒、免税及补助的一系列法令,鼓励关内人民到东北垦荒。自乾隆以来在东北地区实施了近二百年的封禁政策终于被彻底解除。

——摘编自吴军 王延荣《近代关内人口迁移对东北社会发展的影响研究》


(1)根据材料一,概括中国古代人口迁移的主要趋势。
(2)根据材料二,简析东北地区封禁政策彻底解除的原因。
(3)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中国古代和近代人口迁移产生的积极影响。
3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丝绸之路最初是军事路、外交路。汉武帝派使臣联合西域的大究、乌孙、大月氏等国。成立了一个松散的合作联盟。旨在孤立和削弱匈奴势力。之后是民生路、商业路、世贸路。再之后发展成了当时世界上最繁忙的物流大通道。……物质交流的同时。中国文化、印度的佛文化、伊斯兰文化、基督文化也相互间交集共生。绸之路是汉朝探索出来的。让中国融入世界。并渐而有发言权和影响力的一条大国之道。

——穆海《汉代的政治丰碑和国家隐痛》

材料二   如果说汉代丝绸之路引发了各国之间互相接触的强烈愿望。那么到了隋唐这一愿望已在很多程度上实现了。突破国家、民族、地域限制的“丝绸之路”的畅通,促进了商贸的繁荣。……(西北)丝绸之路的再度勃兴,体现在行政建制上。唐代在河西走廊设凉、甘、肃、瓜、沙五州。……太宗时与吐蕃和亲。使丝绸之路向西南延伸。……唐代在扬州置大都督府.它面对出海口,连接了东西陆路的丝绸之路。……唐代开始设立专门管理海外贸易的专职官员“市舶使”,岭南市舶使首设于广州。……主动接受外来文化是隋唐时代特有的态度。

——《中华文明史》第三卷


(1)根据材料一、概括古代丝绸之路的特点。
(2)说明唐朝在突破限制、畅通丝路方面所作的其他贡献。
2023-12-05更新 | 47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西省三市八校联盟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历史试题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唐代通向国外的贸易路线已达七条。为保护道路安全,唐朝从河西走廊的凉州(甘肃武威县)起,直到天山南北的各条道路上,沿线都驻扎着军队,军队中的官兵一边备战屯田,一边保护贸易的安全。陆路贸易的发展,带动了国际大都市的兴起,长安在当时是一个国际性的大都市。西方各国商人及边境民族,均通过陆路与长安进行贸易。为此长安还设有专门接待外国使者和商人的机构,如鸿胪寺、礼学院等。除长安外,凉州、敦煌、弓月城(吐鲁番呼孜古城遗址,今伊宁市附近)及洛阳也都是对外开放和贸易的有名城市。

——摘编自宗建亮《唐代的经济繁荣与对外开放》

材料二   唐朝丝绸之路除在陆路上频繁往来外,在海上也活跃起来,从海上来的外商多集中于广州,至唐末泉州、明州等地也接连出现外商活动的足迹。8世纪末,阿拉伯的阿拔斯王朝十分重视从海上经天竺(印度半岛)和我国进行贸易。我国的丝绸、金银器、漆器、竹器、瓷器、茶叶诸货外运至西方各国。而西方各国大量物资则从丝绸之路输入中国,输入的除音乐、舞蹈、绘画、体育、运动、建筑、医药、历法、宗教等文化领域的作品或成就外,还有玻璃、香料、药材、犀角、象牙、驯象、狮子、骏马、白鹦赋、胡椒、白豆葱,以及从甘蔗中榨糖的技术。

——摘编自何敦铧《唐代对外贸易及其成就》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唐代对外贸易的特点。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唐代对外贸易的影响。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汉代太学在政府初创时规模很小,只有几位经学博士和博士弟子50人。汉成帝末年“增弟子员三千人”。太学的教师称博士,其主要职责是“掌教弟子”,但政府遇到疑难问题时,博士也要提供咨询意见,承担巡视地方政教的工作,还要对儒家经典进行校勘、注释和传播。兼教学机构与国家考试机构于一身的太学,而且要鼓励青年自学,校外人员参加太学考试也可以获得一定的资格和荣誉。这促进了汉代教育事业的发展

——摘编自王凌皓《汉代太学如何培养治国安邦之才》

材料二:唐末五代智璇等僧人为“思儒者之道”,在麓山寺下,建起了“以居士类”的学舍。北宋“因袭增拓”而成岳麓书院。南宋初理学家张栻主教岳麓,培养出了一大批当世的经世之才。朱熹自福建专程来访,并与张栻论学——史称“朱张会讲”。前来听讲者络绎不绝,饮池水立涸”。这加强了岳麓书院在南宋教育和学术上的地位,也推动了宋代理学和中国古代哲学的发展。

——摘编自湖南大学岳麓书院《书院简介》


(1)根据材料一概括汉代太学主要职能。
(2)根据材料一、二,说明与西汉太学相比,宋代张栻主教岳麓书院的教育教学特点
2023-09-19更新 | 57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西省九江市重点中学六校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第一次联考历史试题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公元前561年,古希腊哲学家卓罗斯为当时的奥运会起草了一份竞赛章程,规定:竞技者必须是希腊人,违者处死等。古希腊奥运会开幕式第一天举行献给宙斯的祭礼,运动员和裁判员在宙斯像前举行宣誓仪式。最初竞赛项目只有场地跑,最多时达23项。

——摘编自许海山《古希腊简史》

材料二:1896年4月6日,第一届现代国际奥林匹克运动会在雅典开幕,来自澳大利亚、保加利亚、大不列颠、希腊等13个国家的使者出现在体育场的跑道上。比赛项目有古典式摔跤、自行车、田径、游泳、射击、网球、举重和击剑。30岁的希腊妇女斯塔马塔找到组委会,因为选拔参加者的期限已过,组委会无法将她列入比赛名单,后来那名美国妇女缺席,斯塔马塔一个人跑完全程。

——摘编自瓦施泰因巴赫《奥运会通文》

材料三:1984年7月28日,第23届奥运会在美国洛杉矶开幕,来自140个国家和地区的6802名运动员参加了本届奥运会。首次参加奥运会的有孟加拉国、巴标、格林纳达、阿拉伯联合酋长国、所罗门群岛、赤道几内亚等国代表。未参加本局奥运会的有苏联、民主德国、保加利亚、波兰、匈牙利、古巴、捷克斯洛伐克、蒙古、越南、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等国代表队。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运动员第一次出现在奥运会赛场上,产生洛杉矶奥运会第一枚金牌,也是中国奥林匹克运动员夺得的第一枚奥运会金牌。

——摘编自瓦施泰因巴赫《奥运会通文》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与古希腊奥运会相比,第一届现代国际奥林匹克运动会的突出特点。
(2)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中国参加洛杉矶奥运会的背景及意义。
7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目前已知的最古老也是死亡率最高的传染病之一——天花,在人类历史上留下了惨痛的印记,并深刻影响着人类社会的发展进程。公元1世纪到12世纪,天花沿着阿拉伯商队的贸易路线穿过撒哈拉沙漠传播到了人口稠密的西非,而西非南部地区的天花是15~16世纪由葡萄牙人远征非洲传入的。从本·赛卡角到几内亚湾漫长的西非沿海地区是葡萄牙人掠夺黑奴的传统区域,私人船只通过贸易站和土著接触因此把天花传播到了美洲。15世纪末,随着哥伦布第二次航行到达美洲的传教士试图利用福音的力量来教化印第安人,对他们进行精神控制,传教士从一个地区流动到另一个地区,走访边远地区的印第安部落,成为天花传播的有力推动者。由于西班牙殖民帝国的建立和外来移民的定居,美洲的空间环境和社会环境的平衡关系被打破,产生了混乱不堪的局面:毫无规则、杂乱无章的采矿城镇,拥挤不堪、筑有工事的港口以及散落四处的农村茅舍出现。这种群落环境的梯度和人口密度增加了天花病毒的传染烈度。天花大流行给西葡属美洲带来深远的影响,涉及人口、经济、社会等诸多方面。

——摘编自刘去非《16~17世纪西葡殖民时期美洲天花大流行的特点及其影响》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影响古代和近代早期天花病毒在非洲和美洲传播的因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近代天花病毒传播的特点及其影响。
8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法律是国家的统治工具,着眼于防范和惩处;教化是社会治理的工具,着眼于教育和引导。

材料一   董仲舒认为,汉朝建立后“亡以持一统,法制数变”,主要原因是政治指导思想不统一,“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因而统一法度必先统一政治指导思想,只有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才能使“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这一主张的具体含意是要求汉武帝用儒术,特别是“公羊”家所阐释的“《春秋》之义”去改造法律,将儒家衡量是非之尺度纳入汉朝律令之中,从而将承秦而来的汉朝法律改造成推行道德教化的工具。

——摘编自袁行霈、严文明等《中华文明史(第二卷)》

材料二   唐律继承了汉晋以礼入律的传统,《唐律疏议》明确说:“德礼为政教之本,刑罚为政教之用,犹昏晓阳秋相须而成者也。”唐律的法律形式也已经相当完备,“凡律以正刑定罪,令以设范立制,格以禁违止邪,式以轨物程事”。在法律的实施上,唐代统治者强调慎狱恤刑,特别是完善了死刑复核程序,唐太宗就曾说:“死者不可再生,用法务在简宽。”这样,在一定程度上有效防止了刑罚的滥用。

——摘编自张岂之《中国历史十五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概括董仲舒的主要思想主张,并简析这些思想主张所产生的重要历史影响。
(2)根据材料二,归纳“唐律”所具有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说明《唐律疏议》的重要历史地位。
2023-07-08更新 | 107次组卷 | 4卷引用:江西省宜春市丰城市东煌学校2023-2024学年高一11月月考历史试题
9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19世纪以后,西方殖民主义开始侵略中国并逐步升级,使中国人深刻地意识到什么是“皮之不存毛将焉附”。于是类似三元里抗英、联省自保这样以局部自保为目的的事例逐渐减少,全国性的革命运动显著增多。近代以来,中国被迫融入国际社会,许多西方近代观念,如民族国家、主权、国际法等大量涌入……大致在1905年前后,民族主义作为完整的思想体系在中国已经形成。民族主义作为一种对本民族无比热爱、无比忠诚的强烈感情,它一经产生,对本国、本民族的发展将产生巨大的影响。

——摘编自易刚明《民族主义在中国的兴起及其对近代中国的影响》

材料二:当代中国民族主义可以称之为新民族主义。正如伯林认为,“世界主义是空洞的,人们若不属于某个文化,是无从发展起来的”。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不仅仅是在“长江、黄河、黄皮肤”等这些地理及生物种族认同的基础之上,而且更重要的是各个民族在长期历史融合过程中,形成了休戚与共、团结友爱、平等互助的民族精神。随着中华民族的不断团结、民族精神逐步提升与整合,新民族主义情绪化倾向逐渐衰落,理性化逐渐增强。全球化趋势已经成为不可逆转的历史潮流,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新民族主义要想获得较好的发展,必然要保持开放性。

——摘编自李军虎《浅论当代中国新民族主义的内涵及特征》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近代中国民族主义兴起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当代中国新民族主义的特征。
2023-07-03更新 | 25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西省宜春市三校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联考历史试题
10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美国学者布劳特认为,西方世界的崛起在很大程度上源于地理大发现后列强对美洲、非洲和亚洲人民的残酷殖民掠夺与盘剥,是殖民地人民的累累白骨和美洲等地的贵金属及种植园造就了西方世界的整体崛起。到19世纪末,随着德国、日本等的崛起,越来越多的国家加入殖民瓜分的行列,要求分享“阳光下的地盘”。

——摘编自韦宗友《殖民体系、后殖民体系与大国崛起》

材料二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纷纷获得了独立和解放,殖民体系因此逐渐瓦解。在这一进程中,垄断资本主义国家的殖民政策发生了变化,老殖民主义政策演变为新殖民主义政策。“新殖民主义不进行直接统治,而是承认政治独立”,“采取各种方式尤其是隐蔽的方式进行间接支配”。随着殖民体系的瓦解,发展中国家成为世界体系中的现代民族国家,不仅把民族国家体系的范围扩大到全球,而且使民族国家体系成为包括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民族独立国家和社会主义国家在内的三类国家体系。

——摘编自刘青建《试析发展中国家与垄断资本主义发展的三个阶段》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世界殖民体系的特征。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世界殖民体系瓦解的原因及影响。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