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文化交流与传播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64 道试题
1 . 阅读下列两则材料,据此回答问题。

材料一   位列晚清“四大奇案”之首的“杨乃武与小白菜”案,原本是一起影响甚微的地方冤案,情节与《水浒传》中潘金莲毒死丈夫武大郎极为相似。当《申报》偶然将这则奇闻异事登载出来时,恐怕所有人都不会想到,它会发展为一桩社会关注度极高且惊动京师的大案,最终在慈禧太后直接过问下,经过刑部重新会审,冤案得以昭雪。而后更是通过新闻报道,文人笔记乃至电影电视剧的各种记载与改编,成为家喻户晓的传奇故事。

材料二   在传统国人的观念中,法律不是一个本于自然正义形成的、有内在逻辑体系的强制性规范体系,而是能预防和解决一切纠纷的公共政治技巧或治理术。这一套技巧,并非是客观、真实、理性、冷峻的科学,而是因事制宜、无微不至的艺术,其核心是儒家思想:倡导尚贤之治,恩法兼施,凡事可以“活动”“找关系”,强调“实用”“实际”“实行”,用伦理的眼光评判衡量一切。“礼所不容,刑之所加”,“法不外乎人情”等等,成了人们共同的观念。

——摘编自张书勤《中国传统法律观念的系统论述》

(1)根据材料一,分析冤案发生及得以平反的原因。
(2)结合材料二和中国古代史知识,评析材料二中的观点。(要求:观点明确,评述有理有据,史论结合)。
2024-01-10更新 | 35次组卷 | 1卷引用:山东省菏泽外国语学校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人民认同国家,是因为中华民族正在经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转变,这种转变“根植于对荣耀过去的颂扬之中”。改革开放以来,“人民”这一政治话语相比“民主”“法治”“群众”而言增长趋势更明显。在党代会报告文本中,有“全国各族人民”“带领人民”“造福人民”“人民当家作主”等。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保障人民享有更多更切实的民主权利”“使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我们党来自人民、植根人民、服务人民,一旦脱离群众,就会失去生命力。”

——摘编自殷冬水、范京京《“人民”话语与国家认同当代中国国家认同话语建构的政治学分析》

材料二   亨廷顿的《我们是谁?》(2004年发表),通过考察“国家认同危机”的现实,揭示出因移民问题导致的“次国家认同”和“跨国认同”与国家安全的相关性。正如该书扉页强调:美国面临着自身安全的空前挑战,重新估价“之所以使我们成为美国人”的核心价值极为重要,因为没有什么比我们的“国家认同”对国家安全来说更为重要的了。在他看来,宗教虽是国家认同的最主要因素,重建宗教信仰对建立美国认同至关重要,但这还不足以确保国家安全,况且“仅靠信念无法立国”“美国面临易受外来攻击的新局面”,为此他把关注的侧重点转向了在国际上“寻找敌人”。

——摘编自余潇枫《“认同危机”与国家安全——评亨廷顿〈我们是谁?〉》

(1)指出材料一、二论述“国家认同”的不同角度,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国家认同”增强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评析亨廷顿解决“国家认同”危机的方案。
2024-02-21更新 | 260次组卷 | 3卷引用:湖南省长沙市雅礼中学2024届高三上学期一模历史试题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人民认同国家,是因为中华民族正在经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转变,这种转变“根植于对荣耀过去的颂扬之中”。改革开放以来,“人民”这一政治话语相比“民主”“法治”“群众”而言增长趋势更明显。在党代会报告文本中,有“全国各族人民”“带领人民”“造福人民”“人民当家作主”等。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保障人民享有更多更切实的民主权利”“使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我们党来自人民、植根人民、服务人民,一旦脱离群众,就会失去生命力。”

—摘编自殷冬水、范京京《“人民”话语与国家认同—当代中国国家认同话语建构的政治学分析》

材料二亨廷顿的《我们是谁?》(2004年发表),通过考察“国家认同危机”的现实,揭示出因移民问题导致的“次国家认同”和“跨国认同”与国家安全的相关性。正如该书扉页强调:美国面临着自身安全的空前挑战,重新估价“之所以使我们成为美国人”的核心价值极为重要,因为没有什么比我们的“国家认同”对国家安全来说更为重要的了。在他看来,宗教虽是国家认同的最主要因素,重建宗教信仰对建立美国认同至关重要,但这还不足以确保国家安全,况且“仅靠信念无法立国”“美国面临易受外来攻击的新局面”,为此他把关注的侧重点转向了在国际上“寻找敌人”。

—摘编自余潇枫《“认同危机”与国家安全—评亨廷顿〈我们是谁?〉》

(1)指出材料一、二论述“国家认同”的不同角度,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国家认同”增强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评析亨廷顿解决“国家认同”危机的方案。
(3)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国家认同”的重要意义。
4 . “中华”—“中华民族”

材料一   《晋书·桓温传》记有东晋大将桓温的一段话:“自强胡陵暴,中华荡覆,狼狈失据,权幸扬越。”《十六国春秋》记十六国时原西晋旧臣贾坚仕于前燕,(东晋)士子荀羡劝说贾坚说:“‘君父、祖世为晋臣,奈何背本不降?’坚曰:‘晋自弃中华,非吾叛也。民既无主,强则附之。’”贞观时,给事中杜楚客在谈及北方突厥时云:“今令其部落散处河南,逼近中华,久必为患。”《唐律疏议》规定:“造畜蛊毒,所在不容,摈之荒服,绝其根本,故虽妇人,亦须投窜,纵令嫁向中华,事发还从配遣。”

材料二   梁启超在20世纪初逐渐形成了自己的“中华民族观”。梁启超认为:“民族主义者,世界最光明正大公平之主义也。不使他族侵我之自由,我亦毋侵他族之自由。在于本国,人之独立,其在于世界也,国之独立。”“吾中国言民族者,当于小民族主义之外,更提倡大民族主义。小民族主义者何?汉族对于国内他族是也。大民族主义者何?合国内本部属部之诸族以对于国外之诸族是也。”“现今之中华民族自始本非一族,实由多数民族混合而成。”“究我之此论,其将唤起我民族共同之感情,抑将益增长我民族畛域之感情。”

(1)指出材料一中“中华”一词内涵的变化。结合时代背景,分析变化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评析梁启超的“中华民族观”。
2024-02-01更新 | 285次组卷 | 7卷引用:北京市房山区2024届高三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自16世纪起,英国步入向现代社会转型的关键时期,在贸易立国思想影响下,商业成为社会经济的核心,商人也从社会的边缘走向中心位置。但总体上看,商人的教育还没有得到社会足够的重视,家庭仍然是施教的主体。对孩子道德品质和文化知识的教育往往凭借宗教书籍和宗教信仰来加以正面灌输。向孩子灌输虔诚的宗教信仰,将宗教精神内化到孩子的感知方式、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中,使他们认同宗教意识并自觉用以指导自己的思想和行为,即以精神上的约束来达到行为上的约束,塑造孩子的自控美德。商界家庭尤其注意培养孩子的簿记习惯和理财意识,一些家庭很早就让孩子尝试着管理账目,以强化对金融脆弱性的感知。

——摘编自王瑞红《近代早期英国商人的家庭教育及时代新质》

材料二   李鸿章家庭教育中大力宣扬“中学”固本,提出“教子以正道,不可不刻苦自立也”主张“求义理经世之学”,以孝悌勤俭为治家之道,训诫后人以“做好人做好官做名将”作为为官之志。他还延聘洋人教师教育李氏子弟学西文,因此成就李经方、李经述和李经迈等人融会中西的知识结构。同时李鸿章认为中国传统的“扶纲常,传圣学,位天地,育万物”的伦理道德为私德可以保留,只是时局变化,仅仅有私德不足以挽救危亡的清政府,还要学习西方五伦中的公德,于邦国于世界为己任。

——摘编自张珍珍《李鸿章家训中家庭教有的延续与更始》

(1)依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近代早期英国商人重视家庭教育的背景。
(2)依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评析李鸿章的家庭教育思想。
2023-12-05更新 | 21次组卷 | 1卷引用:辽宁省大连市滨城高中联盟2024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6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20世纪初的女界“新”象

之一

之二

《厮役演说》

   图中文字:毛家湾某女学堂,每日下午,各学生家多来相接。一女生仆人,年五十余,初十傍晚,在该学堂门首对各家父兄及仆人演说“阅报之益”,津津有味,颇有动听。演说不奇,出自厮役则奇。

——《益森画报》第5期(1907

《女界现象》

   图中文字:正月十五日,后门外大街,有一个十七八岁的大姑娘,拿着风筝来回奔跑,实在不好看。但分人家有点规矩,绝不能让姑娘在满街上奔跑。啊咳!此事不但因女学堂不甚发达,而于警务亦有妨害(其害乃电线电灯等类),岂不是无形的危险吗?请家长赶快禁止才好。

——《日新画报》第25期(1908

提取材料中所蕴含的历史信息,并结合时代背景加以评析。
2023-12-04更新 | 169次组卷 | 2卷引用:湖南省长沙市长郡中学2024届高三上学期第四次月考历史试题
7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音乐是一种耳熟能详的艺术形式,也是历史和时代的重要载体,是时代的见证。

材料一:编钟兴起于周朝,盛于春秋战国直至秦汉。中国是制造和使用乐钟最早的国家。它用青铜铸成,由大小不同的扁圆钟按照音调高低的次序排列起来,悬挂在一个巨大的钟架上,用丁字形的木锤和长形的棒分别敲打铜钟,能发出不同的乐音,因为每个钟的音调不同,按照音谱敲打,可以演奏出美妙的乐曲。……根据文献记载和出土文物,发现中国在西周时期就有了编钟,那时候的编钟一般是由大小3枚组合起来的。……在中国古代,编钟是上层社会专用的乐器,是等级和权力的象征。曾侯乙编钟上还标有和乐律有关的铭文2800多字,记录了许多音乐术语,显示了中国古代音乐文化的先进水平。编钟音乐清脆明亮,悠扬动听。

材料二:唐政府有太常寺等机构专管乐舞,当时知名的音乐家有万宝常、许和子、段善本,舞蹈家有公孙大娘、段旻等。唐玄宗和杨贵妃也分别是音乐家和舞蹈家。乐舞方面的著作也很多,《新唐书·艺文志》载唐代有31家、38部专著共257卷。唐太宗贞观十四年,形成十部乐,即燕乐、清高乐、西凉乐、天竺乐、高丽乐、龟兹乐、安国乐、疏勒乐、康国乐、高昌乐。

——摘编自张岂之《中国历史·隋唐辽宋金卷》

材料三:世事新,男女平等;文明国,自由结婚乐。

——摘自《自由结婚纪念歌》

打倒列强,打倒列强,除军阀,除军阀;国民革命成功,国民革命成功,齐欢唱,齐欢唱!

——摘自《国民革命军军歌》

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保和平,卫祖国,就是保家乡。中国好儿女,齐心团结紧,抗美援朝打败美国狼。

——摘自《中国人民志愿军战歌》

1979年,那是一个春天,有一位老人在中国的南海边画了一个圈。神话般地崛起座座城,奇迹般聚起座座金山,春雷啊唤醒了长城内外,春晖啊暖透了大江两岸……1992年,又是一个春天,有一位老人在中国的南海边写下诗篇。

——摘自《春天的故事》


(1)结合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概括编钟的特点,并说明编钟所承载的时代内涵。
(2)结合材料二、三,概括影响音乐和歌词变化的因素。
(3)综合上述材料,分析中国音乐发展的趋势,并评析“音乐是时代的见证”这一观点。
2023-11-18更新 | 38次组卷 | 1卷引用:天津市实验中学2024届高三上学期第二次月考历史试题
8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8601868年,福泽谕吉三游欧美,他发现:现代世界以欧洲各国和美国为最文明的国家,土耳其、中国、日本等亚洲国家为半开化的国家……是野蛮的国家。欧洲目前的文明经过从野蛮进入半开化,从半开化进入文明。汲取西洋文明时应根据本国的具体情况(国体),按照由难而易的顺序酌情取舍。谋求文明涉及到国体、政统、皇统等概念及它们之间的关系问题。文明前进一步,政治也随着前进一步,使文明和政治步调一致。西洋文明的特点在于对人与人的交往问题看法不一、最后融为一体,产生“民主自由”。文明的国家应当靠侵略、奴役别国来推行文明。

——摘编自【日】福泽谕吉《文明论概略》

材料二   19181920年,梁启超游历欧美,他意识到:我们素来认为天经地义尽美尽善的代议政治,今日竞会从墙脚上筑筑摇动起来。他的寿命,竟没有人敢替他保险。自从机器发明工业革命以还,生计组织起一大变动,从新生出个富族阶级来。科学愈昌,工厂愈多,社会遍枯亦愈甚。富者益富,贫者益贫。科学万能说当然不能像从前一样的猖獗,但科学依然在他自己范围内继续进步。泰西思想界,现在依然是浑沌过渡时代,他们正在那里横冲直撞寻觅曙光。许多先觉之士正想把中国、印度文明输入,图个东西调和。这种大业只怕要靠我们才得完成。我们青年将来要替全世界人类肩起这个大责任。

——摘编自梁启超《欧游心影录》

(1)据材料一、二、比较福泽谕吉与梁启超对待西方文明的态度不同点。
(2)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析两人的西方文明观。
9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国古代商贸往来通道涉及疆土内外,这些通道,有用商品特征命名的丝路、茶路、皮货路、药材路等;有用线路地理特征命名的草原路、沙漠路、海洋路等还有以交通工具命名的骆驼之路、马队之路、船队之路等。中央政府与周边民族地区和域外各国开展以进贡和回赐为特征的以物易物的朝贡贸易,唐宋明各朝各代的茶马互市等等,构成了中华民族独有的商贸历史文化遗产。

——摘编自王如芹《中国商路》

材料二 隋唐首都长安,是一座拥有近百万人口的东方世界最大的都会,许多国家的使节、学者、商人、僧侣聚集在这里,长期居住于长安的就达万家以上,许多人广置田宅,生儿育女,有的还被唐朝授予官职。波斯的摩尼教、大秦的景教等都在长安扎了根,不同宗教和睦相处、互不冲突的现象,在世界史上罕见。中亚、西亚人来到长安不仅带来了他们的生活习俗,也将西域的音乐、舞蹈、绘画引入长安,给中国传统文化注入了新的气息,推动了唐代文化成为中华文明史上的一座高峰。

——摘编自袁行主编《中华文明史》

(1)根据材料一,概括中国古代商路的特点。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对唐文化的发展情况进行评析。
10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宋初,在四川地区设立茶场司,陕西秦州建立买马司,负责茶马贸易,后因榷茶和买马的业务迅速发展,遂将二者合并于成都,设茶马司,负责茶叶的征榷、运输、销售及买马事宜……吐蕃是当时贸易的主要参加者,产品则多为青藏高寒草原地区的牛、羊、兽皮、药材和其它农副土特产品。汉族地区的绸绢、布匹、陶器、食盐和其它手工业品以及农副土特产品也太量流入少数民族地区。甚至远在红海的阿拉伯人也积极参与进来,他们贩运印度、缅甸地区的犀牛角到中国,再将西藏、云南的香料、香药等转运到国外。

——马巍《宋代丝绸之路新特点》

材料二   19世纪中后期,随着一些新兴产茶国的崛起,我国在世界茶叶市场中的份额日趋减少。面对这一颓势,清政府派员出国考察茶业。19世纪末20世纪初,随着《公司法》的颁布,迎来了一个引进制茶机器、兴办茶叶公司的小高潮。从清末到民国初年,政府颁布了一系列减免茶税的条文,但我国业茶者多为分散经营,无力采用机器生产,晚清政府国库亏空,无暇过多顾及经济发展,地方政府无视减税条文。1919年,英国为了确保印度茶叶的销路,拟对华茶征收特别税,使华茶市场雪上加霜,但北洋政府无力与英国交涉,最终,华茶外销状况并没有得到有效改善。

——马蕾《1900—1920年中国社会挽救华茶的努力》

(1)据材料一,概括宋代茶马贸易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简析其影响。
(2)据材料二,评析晚清到民国初年中国社会为挽救华茶所做的努力。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