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文化交流与传播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25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西班牙美洲殖民地是土著古代文化最发达的地区,具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遗产。这为欧洲文化与土著文化的融合打下了厚实的基础,为新型文化的孕育和发展提供了肥沃的土壤。

西班牙殖民者和移民在与土著文化的接触中有意无意地或好意万意地表现出了某种亲和性。这大大推动了欧洲文化与土著文化的融合,促进了新型文化的形成。而新型文化的发展又得益于市镇的建立和发展、经济(特别是矿业经济)的发展和天主教会的务力。市镇构成了吸引、传播欧洲文化的中心和欧洲文化与土著文化交融的中心。经济的发展为新型文化的发展提供了充足的资金。天主教会传教士积极移植西班牙文化,开办学校设立图书馆,引进印刷机,传播欧洲文化。他们又对土著历史和文化、习俗、语言进行深入研究,为继承拉丁美洲古代文化遗产做出了特殊贡献,因此,可以说他们是新兴文化发展的主要支持者和推动者。其他国家和地区的文化对西班牙美洲殖民地新型文化的形成和发展也做出了贡献。穆斯林建筑风格(亦称穆德哈尔风格)、中国建筑材料非洲音乐舞蹈、荷兰的哲学思想、意大利的绘画、法国的启蒙思想和文学、美国的政治思想和独立意识等,丰富了西班牙美洲殖民地新型文化的表现形式和内容。

——摘编自《拉丁美洲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美洲新型文化的特点并分析其出现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对文化交流重要性的认识。
2022-07-14更新 | 662次组卷 | 14卷引用:山东省潍坊市部分县市2021-2022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2 . 博物馆是保护和传承人类文明的重要殿堂,折射出一个时期、一个国度的精神文化厚度。随着历史的发展,博物馆在自身的功用、建筑和设计等方面也呈现出不同的变化。

探究一   词组一:亚历山大教会贵族不公开

词组二:文艺复兴大航海时代工业革命公共博物馆

探究二   18世纪晚期,风起云涌的起义和革命推翻了旧王朝,革命后将专属建筑(宫殿)改造为人民的场所(公共博物馆)。比如法国的卢浮宫,后来的中国北京故宫博物院、古巴的革命博物馆等。

流行于19世纪至20世纪初的博物馆建筑,多为仿宫殿或仿圣殿建筑。这种基于帝国主义或民族主义的表达,使博物馆展现出对某些文化传播的优先级姿态。这类建筑通常有着宏大的古典建筑般的外观,以此作为国家实力的有效体现。比如大英博物馆、日本东京国立博物馆、德国柏林旧博物馆等。

以现代主义建筑为主流的博物馆建筑,流行于上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这类建筑设计的理论基础是功能主义,主张以形式反映建筑的实用要求,反对矫揉的装饰风格和繁琐的细部样式。此类建筑设计内核就是精英主义,从外部就营造出一道“誓与庸俗之人割裂”的鸿沟。比如纽约古根海姆博物馆、惠特尼美国艺术博物馆等。

到了21世纪,随着个人电脑的普及和设计软件的兴起,数字时代的建筑已然是高等数学影响的产物。数学比例中的美学、经典的“黄金分割”、微积分的复杂几何形状……这些都称为参数式建筑的启蒙。比如,在2008年设计的香奈儿移动艺术馆,就是通过扭曲起伏的外形,表达着造型线条与形式逻辑的集合。同属此类的建筑还有莫比乌斯环状的中国国家体育场“鸟巢”、阿联酋迪拜的法拉利主题公园等。

——摘编自李浩然《从旧宫殿利用到参数式营造——博物馆建筑设计理念的六次变革》


(1)从探究一每组词组中至少各选2项,说明从词组一阶段到词组二阶段博物馆发生的重大转变。
(2)根据探究二,以“建筑与时代”为主题自拟一篇短文。(要求:250字左右,主题明确,史论结合,逻辑清晰)。
2022-09-19更新 | 195次组卷 | 4卷引用:山东省东营市胜利第一中学2023届高三上学期期末模拟测试历史试题(B卷)
3 . 中国的陶瓷尤其是“青花瓷”大量输往国外,对欧洲产生了巨大的影响。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在当时的欧洲,诗人写诗赞美青花瓷,集市上热销青花瓷。显贵以拥有瓷器为傲,不将瓷器收入橱柜中,而是作为墙面装饰摆放在接待室,如法国国王路易十四修建特里亚特瓷宫,普鲁士皇宫建筑了世界著名的"中国瓷器厅",都可见当时欧洲人民对中国青花瓷的追捧。甚至因为中国"青花瓷"的影响而出现一种特殊的"克拉克瓷"。克拉克瓷意为"来自中国的精美瓷器",典型风格特征是胎藻、中心纹饰为人物或动物纹样、口沿处分为数个扇形或椭圆形的开光。这种特殊的瓷器源于荷兰语的"kraken",因为17世纪荷兰是海上霸主,是与中国瓷器贸易最大的欧洲国家。这种精美的瓷器是结合欧洲人审美喜好而制作的,最早的装饰题材都是东方的元素,后结合西方的审美,绘制的是西化的中国元素,也可以说是欧洲人眼中的东方世界。纹饰构图饱满,繁而不乱,错落有致,既洋溢着东方传统文化艺术的特色,又有浓郁的西方异域风情,可谓是东西方文化合璧的结晶。

——摘编自夏明来《青花瓷与东西方文化交流》

根据材料并所学知识,围绕“文化交融”,自拟一个论题,并加以阐释。(要求:论题明确,表述成文,持论有据,论述充分,逻辑清晰)
4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游牧世界对农耕世界的冲击

材料一   世界历史上游牧世界对农耕世界的三次大冲击

时间概况
公元前2千年代中叶开始由北方来的以战车为武装的各个部族,以印欧人为主力,对古代亚欧大陆整个农耕世界的入侵
公元1世纪左右—7世纪以闪人为主力,具有骑兵优势的北方游牧或半游牧部族对农耕世界的冲击。卷入的部族最多,包括匈奴、鲜卑、拓跋各部、突厥人、塞人、白匈奴、阿尔瓦人、西部印欧种人的日耳曼各支、斯拉夫各支、闪族的阿拉伯人等
13世纪开始最后一次,也是范围最广的一次,主要是蒙古人及大量突厥人对东亚、中亚、南亚、西亚、东欧和中欧的入侵

一据吴于雇《世界历史上的游牧世界与农耕世界》整理

材料二   近代以前,农耕世界的历史学几乎都对游牧世界带有歧视,都把以战车和骑兵武装起来的游牧民族看作历史上的破坏力量,这使得对三次大冲击历史意义的考察受到不应有的局限。游牧世界对农耕世界的冲击,为历史之发展为世界史带来了不少有积极意义的影响。首先是两者之间扩大了通道,彼此都向对方学得自己所缺少的某些技术。其次,相对于游牧而言,农耕这一先进经济的吸引力是抗拒不了的。进入农耕世界的游牧、半游牧部族,一旦走向农耕化的道路,他们就按照他们进入农耕世界时社会发展所达到的阶段和水平,逐步采取和适应了定居地的生产技术、生产方式、社会阶级制度、道德规范、思想、学术、文艺等等。他们还会利用被征服地区原有的统治阶级,沿袭原有的制度,把农民的生产作为他们的租税俸禄之源,从而把他们的统治建立在农本经济的基础之上。来自游牧世界的各部族,包括半游牧、趋向农耕的部族,基本上都逐渐融入农耕世界,一批又一批地成为农耕世界历史发展中的新因素,使农耕世界的范围越来越扩大,越来越显示出它在经济文化上相对于游牧世界的优势。

——摘编自吴于崖《世界历史上的游牧世界与农耕世界》

根据以上材料并结合相关世界古代史知识,从"文化交流与传播"的角度,评述古代历史上"游牧世界对农耕世界的冲击"。(要求∶表述成文,叙述完整;立论正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条理清晰)
2022-07-13更新 | 474次组卷 | 4卷引用:山东省聊城市2021-2022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19世纪中期,西方国家由于海外殖民扩张出现了对劳动力的急切需求,如西班牙等国相继在厦门、汕头、澳门、香港等地设立洋行大肆招工。第一次鸦片战争使得中国遭遇西方的军事打击与经济侵略,传统经济与社会形态濒临崩溃,而华南沿海地区动乱频发,导致社会动荡不安,民众生存艰难被迫海外求生。中国民众在国内推力和海外拉力的作用下,大规模、持续地出洋谋生,从流向分布上改变了原来以东南亚为华人聚集地的格局,逐渐向全球拓展,从数量规模上加快了华人走向世界的步伐。《遐迩贯珍》是第一次鸦片战争后英国传教士在香港创办的第一份中文月刊,其刊行年代正值近代华工出国高峰时期,刊物中的大量报道及时记录了这一时期的海外移民状况。下图是其关于各国和地区华工的报道比例。


(注:西印度群岛:南美洲北面,为大西洋及其属海加勒比海与墨西哥湾之间有一大片岛屿,它是拉丁美洲的一部分;槟榔岛:是马来西亚西北部一个盛产槟榔的小岛)

——摘编自赵莉《<遐迩贯珍>中所记录的华工出国与海外华人》


(1)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在地图上画出19世纪中期华工迁移的主要方向。

(2)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导致19世纪中期华工迁移的因素有哪些?
2022-07-11更新 | 88次组卷 | 1卷引用:山东省烟台市招远第一中学2021-2022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6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古罗马时代,统治者在他们的府邸中陈列着各种珍品和稀有古物,称为“奇观”。奥古斯都建立的神殿,以收藏异兽海怪的巨骨和兵器而煊赫一时。罗马皇帝维斯佩基安的“和平圣殿”收藏了许多艺术瑰宝,成为当时的艺术中心。罗马时期私人收藏艺术品的风气日趋兴盛。

十七至十八世纪出现了一批新型博物馆,如1751年成立的德意志科学博物馆,1753年成立的大英自然博物馆等。1779年在巴黎创建的国家科学工业博物馆,是世界科技博物馆的先驱。18世纪末,法国资产阶级政府下令卢浮宫正式向公众开放,私人博物馆也相继开放。

1852年建立的德国纽伦堡日耳曼博物馆是按史前时代、罗马时代、德国时代三个系统六个展室组织陈列,帮助观众了解不同时代的社会面貌。1851年在伦敦举办的万国博览会扩大了以实物教育为特征的博物馆的影响。1880年,美国博物馆学者鲁金斯明确提出博物馆应成为一般人的教育场所的观点。

材料二   博物馆是在时代提供的条件下产生和发展的,它又受着时代条件的限制,因此应把博物馆现象放在一定时代的历史条件下去研究。但是光把握时代性还不够,还要把握历史的连续性,把博物馆现象放在历史的长河中去考察。

——材料均摘编自苏东海《博物馆演变史纲》


结合材料一中博物馆职能的变迁,谈谈你对材料二的认识。
2022-07-10更新 | 198次组卷 | 2卷引用:山东省淄博市2021-2022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7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世界变革与女装革命

法国设计师设计的女装

左、中、右三图分别为法国设计师

受希腊古典文化、俄国芭蕾舞、

中华文化影响设计的女装

法国设计师保罗·波列的20世纪初设计的女装

17世纪以来巴黎作为欧洲时装中心,一直引领各时期文化潮流的变迁,给法国带来巨大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价值。20世纪初,世界政治经济格局都在时代的激流中动荡,在促进社会变迁的同时也加速了各国文化的交流与融合。法国设计师保罗·波烈成功地抓住了时代的契机,将中国、俄罗斯、日本等的服装元素融入服装设计中,一改统治了几百年的欧洲服装风格,将女性从传统的裙撑、紧身胸衣的束缚中解放出来,使其成为那一时期的时尚指挥棒。

——摘编自凌玲《浅析东方元素对保罗·波烈服装的影响》等

提取材料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以“世界变革与女装革命”为题写一则历史短文。(要求:表述成文,叙述完整,立论正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条理清晰)
2022-07-10更新 | 428次组卷 | 8卷引用:山东省枣庄市2021-2022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8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美国移民政策的演变

时期表现
1862年《宅地法》规定凡有意成为美国公民的外国移民均可获得160英亩土地。
1864年国务卿西沃德向美国驻欧洲的外交官出通告,要求他们把吸引欧洲移民作为一项最重要的外交任务来对待。
1868年中美签订《蒲安臣条约》规定:“大清国与大美国切念人民前往各国或愿常住或随时往来,总听其自便,不得禁阻。”
1882年《排华法案》宣布禁止华工入境10年,禁止华侨加入美国国籍。
1924年国会规定除菲律宾人以外的亚洲移民没有资格取得公民权。
1929年实施原籍法,规定一年内可被接纳的移民总数为15万人,并按1920年美国人民原籍的比例来对欧洲各国分摊。
1940年罗斯福政府放宽除德国以外的外国移民签证的限制。
1950年《难民法》允许接受20.5万“被迫流亡者”进入美国,杜鲁门认为,美国应该趁机肩负“自由庇护者”的使命。
1965年《移民与国际法修订案》废除种族配额制度,基于关键技能、卓越艺术、难民身份等设立八个类别优先,同时实行“先来先得”的政策。
1990年颁布新的移民法,进一步放宽移民的限制。

——摘编自周跃军《试论美国建国以来移民政策的演变》等

采用一个新的时间尺度,对这一时期美国移民政策的演变进行阶段划分,并作出合理解释。
9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9世纪中期,西方列强在全世界瓜分殖民地,大规模开辟种植园,修建铁路、公路和运河,开采矿山,这些均需要大量劳动力。与此同时,黑奴贸易被禁更加剧了劳动力的匮乏。而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清政府允许华工出国。此后的数十年间,多达500万华工出国,其中相当部分定居国外,成为此时中国海外移民的主力。这些出国的华工有90%来自广东、福建两省。除部分移民从事商业活动外,多数华工从事繁重的体力劳动,深受殖民者的剥削。

——摘编自许玮琳《近代中国海外移民的原因》

材料二   20世纪70年代末以来,中国大陆出现了新的海外移民高潮,移民输出地从南方扩展到北方,甚至历来较少移民海外的东北地区也出现了移民。移民的目的地遍及全球,但往往以发达国家为首选。除务工人员之外,留学生移民、技术移民以及投资移民也异军突起。19782012年,留学移民有200多万人。21世纪以来,中国的海外投资迅速增长,由此也带动了投资移民的增加。

——摘编自庄国土《全球化时代中国海外移民的新特点》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近代中国海外移民的原因。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近代中国海外移民发展的趋势及原因。
10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明末农民战争使四川人口大量死亡和外逃,经济凋敝。康熙年间“定各省贫民携带妻子入蜀开垦者,准其入籍”,后又规定“凡流寓愿垦荒居住者,将地亩给为永业”。湖广、江西、福建、广东等省人民纷纷携儿带女大规模移居四川。“前去四川耕种纳粮”的民众普遍希望通过自己的诚实劳动“成家立业,发迹兴旺”。他们或插占,或佃耕,或商贩,或从事其他职业以求生存,形成了一种移民杂居并各求发展的局面。在清代,福建人不仅迁往临近的江西、浙江和台湾,还移往江苏、山东、四川,直至东北。与此同时,外地也有移民移入福建,如邵武的江西人有南昌帮、抚州帮、南丰帮、广昌帮等,总称江西帮。在南平,有浙江、安徽、江西的商人分别从事种菇、饮食、木工等行业。

——谢方里《试论明清人口迁移的特点》

材料二   历史上由欧洲人发起的殖民扩张经历了两次狂潮,第一次狂潮始于15世纪,止于18世纪末,第二次殖民扩张狂潮始于1870年,止于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殖民扩张的过程也是欧洲人向全世界移民的过程,欧洲白人殖民者本身就是移民。二战后,殖民时代的结束带来了原殖民统治者退出前殖民地的趋势。同时,西方很多国家制定了优惠政策,以吸引拥有相当财富和拥有知识、技术优势的外国人前来定居、工作、投资。总的说来,后殖民时期发展中国家向发达国家移民的数量要远远大于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移民的数量。据联合国2002年的统计,发展中国家在发达国家的移民每年汇往本国的资金达到5000亿美元,已经成为许多发展中国家最大的外资或外汇来源。

——摘编自郑亚伟《殖民与后殖民时期国际移民的特征及不同后果》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清代国内移民的特点,并说明其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二战后形成国际移民潮的原因。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