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文化交流与传播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75 道试题
1 . [中华文化的影响]

材料纵观中华文明成长历程,不难看出,中华文明在与外部世界的互动中,先后融摄中亚游牧文化、波斯文化、印度佛教文化、阿拉伯文化、欧洲文化等。中华文明秉持“和羹之美,在于合异”的理念,以海纳百川的博大胸怀、兼收并蓄的宽容心态,善待外来文化,在同世界其他.文明的交流互鉴中汲取一切有益养分,在求同存异中尊重差异性、讲求和谐共生,使中华文明始终历久弥新,不断焕发新的生命力。

——摘编李国强《中华文明生命力传播力及其与世界其他文明的交流互鉴》

围绕中华文明的成长历程,自拟一个论题,并运用中国史的具体史实,予以阐述。(要求:论题明确,论证充分,史实准确,表述清晰。)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光绪九年(18年),康有为“购《万国公报》,大攻西学书,声、光、化、电、重学及各国志、诸人游记皆涉焉”。光绪十七年(1891年),康有为在广州长兴里万木草堂开始讲学。他的讲学内容主要是“中国数千年来学术源流,历史、政治沿革得失,取万国以比例推断之”,“大发求仁之义,而讲中外之故,救中国之法”。他在“义理之学”“考据之学”“词章之学”之外,增加了“经世之学”,以“通变宜民”。他认为孔子“因时立教”,“天下道术至众”,而应“以孔子为折衷”。

——摘编自白寿彝《中国通史》

材料二   陈独秀以《新青年》杂志为载体,以青年群体为对象,以法兰西文明为标杆,以民主、科学为利器,以伦理、文学、教育、社会等革命为内容,指出:“如今要巩固共和,非先将国民脑子里所有反对共和洗刷干净不可。因为民主共和的国家组织、社会制度、伦理观念和君主专制的国家组织的旧思想社会制度、伦理观念全然相反,一个是重在平等精神,一个是重在尊卑阶级,万万不能调和的。”

——摘编自徐光寿《陈独秀与新青年及新文化运动》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康有为与陈独秀思想的共性,并分析康有为思想的特点以及对其特点做一简评。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与康有为的思想相比,陈独秀思想的明显不同之处,并简述不同之处产生的原因。
3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以理学为旗帜的新儒学的理性精神,在11世纪中叶到12世纪中叶的北宋时期,将中国传统科学技术达到顶峰。布衣毕升发明的胶泥活字开启了活字印刷时代的先河,军事著作家曾公亮和丁度主编的《武经总要》记载了火药配方和水罗盘指南鱼的制造方法。数学家贾宪在其《黄帝九章算经细草》中所创造的开方作法本原和增乘开方法,600年后才有法国数学家帕斯卡达到同一水平。天文学家苏颂在其《新仪象法要》中,描述了他与韩公廉等人合作创建的水运仪象台,其中有十几项属世界首创的机械技术,包括领先世界800年的擒纵器。建筑学家李诫著《营造法式》(全面而准确地反映了当时中国建筑业的科学技术水平和管理经验,以其权威性作为建筑法规指导中国营造活动千年左右。

——摘编自董光璧《中国科学传统及其世界意义》

材料二   17、18世纪是西方社会从中世纪向近代转变的实质性时期,它以本身的科学成功影响并成就了这一实质性的转变。自然科学给这个时期的文化打上了深深的烙印,科学孕育的理性思维及其原则在哲学、宗教、文学艺术乃至政治经济社会领域都引起了新的变革。1718世纪推动社会发展的动力并非仅仅归结为科学技术,而是科学精神。科学在改观旧世界面貌的同时,也紧紧依持当下的社会史境。尤其是科学与宗教,它并不是与社会结构和社会价值无关的,在17世纪它只是一种基于神学的根据而进行的分化,而对神学的摆脱则可能标明科学已经取得了同科学的女王(神学)的分离。17世纪历史的中心点乃是科学精神的旭日东升,它以鲜艳的理性的光辉照耀着将临的未来。

——摘编自赵立坤《论17世纪科学革命的理性思潮》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北宋时期我国传统科技达到顶峰的历史条件。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17、18世纪西方向近代转变的表现,并分析这转变对当时世界产生的影响。
4 . 战争给人类社会发展造成严重破坏,但又在客观上造成了不同文化的碰撞和交锋。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在远征过程中,亚历山大坚决镇压了那些顽强抵抗地区的人。在攻陷了腓尼基沿海城市推罗后,他杀死了8000个当地居民,将30000人卖为奴隶,这种政策起到震慑的作用。而在一些民族意识浓厚的地区,他则不以征服者和称霸者的姿态出现,而是采取温和的政策,尤其是对宗教采取宽容和利用政策。他鼓励东西方民族通婚,并且按照当地传统习俗举行婚礼。他远征时“随行的人员很完备,包括自然科学家、测量学家、历史艺术家等”。亚历山大在远征过程中,在一些战略要地和交通要道上建立了许多以亚历山大命名的新城,这些新城不但是他的军事要塞,同时也是经济和文化中心,成为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的桥梁。

——摘编自苏振兴《论亚历山大远征》

材料二   成吉思汗西征过程中显示了他极其残酷的一面,在战争过程中有极其野蛮的屠杀屠城行为,但在宗教政策上极为宽容,“在成吉思汗统治下,我们见到了在整个亚洲大陆上建立的最为彻底的宗教宽容”。成吉思汗每攻占一城一池总是搜索当地的工匠、科学家、天文家等并将其带回蒙古帝国,与中原文化相互融合,取长补短。更重要的是中国的先进文化技术尤其是火药、罗盘、印刷术、造纸术先后传入欧洲,打破了汉唐以来欧亚各国封闭壁垒,对中国和世界历史进程产生很大影响。他建立了庞大的驿站传递系统,成为东西方文化交流的联络线、运输线。海上丝绸之路也在宋元时期继续发展,泉州成为当时重要的对外贸易港口,成为东西方文化交流的海上窗口。

——摘编自王雪娜《历史的跨越——亚历山大远征与成吉思汗西征》

(1)根据材料一、二,概括亚历山大远征与成吉思汗西征的相同特点。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亚历山大远征与成吉思汗西征对人类文明的影响。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自吴王夫差开凿邗沟至隋开通大运河,扬州的经济中心逐渐向运河两岸发展,其城址也迁至运河方向。北宋时期的杭州在运河的推动下,城市的繁华地带从城南扩展至沿城内的主要水系沿岸,水系沿岸逐渐出现商业街,封闭的“市”被代之以开敞的集市。明清苏州沿运河的胥门、阊门、山塘街一带成为南北货物的集散地,吸引了四方商贾的云集,甚至太湖村民也出现了“莫嫌村坞行人少,夫婿经商不在家”的景象。

材料二   建国后,大运河江浙段的沿岸地区形成了带状形态工业区,大号污水直排运河。改革开放后,工业企业和码头不再是古运河发挥作用的象征,河边的历也建销和生态绿化逐渐成为发展主角。20192月,中共中央和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规划纲要》,为大运河沿线发展谋篇布局。202011月,习近平总书记到江苏考察时指出:“要把大运河文化遗产保护同生态环境保护提升、沿线名城名镇保护修复、文化旅游融合发展、运河航运转型提升统一起来,为大运河沿线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人民生活改善创造有利条件。”

——以上材料摘编自王静《运河与沿线城市商业发展探析》等


(1)据材料一,说明中国古代大运河的发展对城市的影响。
(2)据材料二,概括新中国成立以来大运河沿岸区域服务功能的变化。
(3)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和利用的时代价值。
2022-08-29更新 | 139次组卷 | 4卷引用:江苏省苏州市2021-2022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阳光指标调研)(延期)历史试题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中国历史上曾出现过两次大规模的下南洋潮第一次是在清末,当时大量广东、福建的沿海居民被迫与西方应募工签署不平等的“卖身契”,因而被称为“契约华工”,殖民者将他们“打包”运输到劳动力紧缺的殖民地。20世纪20年代,中国国内军阀割据、局势动荡,社会秩序混乱不堪,人民生活水深火热。第一批下南洋潮遗留下来的中国东南沿海居民听说南洋经过数十年的发展,开始变得富庶起来,于是想到南洋打拼一番。这一时期的南洋,除了传统的种植业、采矿业等需要大量劳动力以外,铁路、制造业、金融业也在熟练劳工方面存在巨大缺口。东南亚各国殖民当局也推出了待遇较为丰厚的政策。东南亚地区在这一时期吸引了大量中国劳工,引发了第二次下南洋的浪潮。

——摘编自苏家琦等《四千公里的守望———马来西亚华侨的去与归》

材料二鸡场街位于马来西亚的马六甲古城区,是一条十分有名的老街,名字取自福建闽南语“市集”。600多年前,郑和船队途经马六甲,在鸡场街一带设立“官厂”。此后,一批批华人移居此地,繁衍生息,以鸡场街为中心的20多条街道,逐渐发展成为马来半岛中华人最早的聚集地之一。定居马六甲的华人广泛与当地马来族通婚,他们的后代讲马来语,结婚时却身着汉服吃饭时大多不会用筷子,却使用中国式的碗碟。在鸡场街文化坊,有一条“亲善街”,在这里,马来斋、华裔、印度裔等马来西亚三大族裔的民众和睦共处,亲如家人。2008年,鸡场街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了《世界文化遗产名录》。在当地华人的积极推动下,源于闽南文化的“送王船”民俗被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摘编自中国政策科学研究会和环球网联合策划《马六甲华人颜天禄:在海外坚守中华文化根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第二次下南洋潮兴起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概括马来西亚鸡场街在文化方面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鸡场街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的意义。
2022-07-18更新 | 96次组卷 | 1卷引用:辽宁省抚顺市六校协作体2021-2022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7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清朝雍正皇帝表示:“夷狄之名,本朝所不讳”,又认为所谓“夷狄”仅是地域上的一种划分,“本其所生而言,犹今人之籍贯耳”,“何得以华夷而有殊视?”否认这是“中外”划分的标准,并认为“尽人伦则谓人,灭天理则为禽兽,非可因华夷而区别人禽也。”

——摘编自李大龙《传统夷夏观与中国疆域的形成》

材料二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第二章第五条   中华民国人民一律平等,无种族、阶级、宗教之区别……《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还提出少数民族参与国家会议的主张。1912年颁布的《参议员选举法》和《众议员选举法》中,在参众议员的分配问题上,还规定了蒙古、青海、西藏等地区的少数民族的代表名额。

——摘编自刘卫宁《民国时期宁夏回汉民族关系研究》

材料三   马克思主义民族观的核心是主张各民族在平等的基础上友好团结。根据这一指导思想,我党在早期工作中就比较关注民族问题。早在1935年,中央红军长征经过固原地区(今宁夏)时,就制定了严格纪律,要求尊重当地回族风俗习惯和宗教信仰,宣传民族平等,受到回族群众的拥护和支持,也播下了革命火种。19365月发布的《中华苏维埃中央政府对回族人民的宣言》中提出了党的民族平等主张及对回族解放的关切。193610月陕甘宁豫海县回民自治政府成立,这是我党领导的第一个民族区域自治的地方政权。虽然存在时间很短,却写下了我国民族区域自治史上光辉的一页,是我党把马克思列宁主义民族理论和中国民族实际相结合,解决我国民族问题的伟大尝试。

——摘编自郑彦卿、陈卫鹏《改革开放以来宁夏回族自治区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成就与经验》


(1)根据材料一指出雍正帝对于传统“华夷观’的看法,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影响。
(2)根据材料二概括《临时约法》中涉及的民族政策,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价。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共产党民族政策的思想基础,并简述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我党落实民族政策的意义。
8 . 经世致用是指关注社会现实用所学解决社会问题。

材料一   《礼记》记载儒家提出“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范仲淹提出“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张载主张“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顾炎武提出“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希望每个人都能够为保天下做出贡献。

——摘编自《中国文化中的经世致用思想》等

材料二   魏源的“经世致用,是指“逗存乎实用时务莫切于当代,他在《海国图志》中提出是书“为以夷攻夷而作为以夷款夷而作为师夷长技以制夷而作。

1897年梁启超提出“居今日而言经世与唐宋以来之言经世者又稍异。必深远六经制作之精意证以周秦诸子及西人公理公法之说以为之经以求治天下之理;必博观历朝掌故沿革得失证以泰西希腊罗马诸古史以为之纬以求古人治天下之法;必细察今日天下郡国利病知其积弱之由及其可以图强之逗证以西国近史宪法章程之书及各国报章以为之用以求治今日之天下所当有事夫然后可以言经世。

——摘编自《中国近代经世致用思想及其历史影响》等

(1)阅读材料一分析上述主张所体现“经世致用思想的共同之处。
(2)阅读材料二结合所学阐释近代“经世致用思想的发展变化”。要信息提取充分史论结合逻辑清晰。
2022-07-15更新 | 100次组卷 | 1卷引用:北京市昌平区2021-2022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9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国古代的共同富裕观念源自我国古人对“天地之道”的探求。在对天地万物的观察中,先民们对天地日月进行思考,认为“天无私覆,地无私载,日月无私照”,他们主张,人类要学习天地日月,效法自然,公平惠及,万类不遗。从《易经》的“裒多益寡,称物平施”“损上益下,民说无疆。自上下下,其道大光”到《礼记》“黄帝正名百物,以明民共财”,从管子“以天下之财利天下之人”、老子“损有余而补不足”到孔子“不患寡而患不均”,共同富裕的思想与时俱进、不断发展。古代共同富裕思想更多地强调“共同”而非“富裕”,主要着眼于公平而非效率。这种思想在古代有其合理性,因为在工业革命前,无论中外,人均意义上的经济增长微乎其微。

——摘编自高翔《如何理解共同富裕自古以来就是中国人民的夙愿》

材料二   19世纪末,近代中国维新派领袖康有为糅合《礼记·礼运》中的“大同”“小康”思想和近代西方资本主义民主制、议会制学说,在其所著的《大同书》中设计了一个观众苦、合大地、平民族、同人类、保独立、为天民、公生业、治太平、爱众生、至极乐的共同富裕社会。他设想的共同富裕社会是要“破国界去国义”,设立公议政府,废除私有制,实行公有制,通过计划指导,按计划有比例进行分配,杜绝两极分化的产生,从而实现“人人极乐,愿求皆获”的共同富裕社会。他还主张废除家庭,婴儿生下来就为世界公民,由公政府设立的“婴院”来公养,使人民从孩子时期就为公政府所有,为世界所有。

——摘编自也辰、姚金桃《共同富裕的思想渊源与实践探索》


(1)结合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指出中国古代共同富裕思想的特点及其原因。
(2)结合材料一、二和所学知识,指出康有为共同富裕思想不同于古代之处。
2022-07-12更新 | 79次组卷 | 1卷引用:广东省茂名市2021-2022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10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边疆省区面积占我国领土面积的50%到60%,边疆省区还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1952年,《政务院关于劳动就业问题的决定》提出“有计划、有步骤地向东北、西北和西南地区移民”。1954年8月,新疆军区生产建设兵团正式成立,下辖10个农业师,总人口17.5万,其中职工10.5万人,他们成为新中国第一批由内地到边疆的集体移民。1956年,从山东、河南、河北、北京、天津和上海移往黑龙江、甘肃、青海、内蒙古、新疆的移民有43万余人。1960年,大庆石油会战开始,包括工人、干部、技术科研人员及学生、转业官兵在内的4万余人从全国各地来到大庆。据统计,1961年双鸭山市人口较1954年增加了36万人。20世纪60年代,生产建设兵团在黑龙江、云南和海南等地普遍地建立起来。

——摘编自赵入坤《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的中国边疆移民》

材料二   美国学者统计显示,1969~1978年,65%的亚洲移民入籍,同期其他地区移民入籍比例只有45%。在亚洲人中,印度人的入籍率高达85%,其次是菲律宾人,达到60%。在美国,为了反对经济和社会歧视,维护切身的利益,公民比非公民有更强的参政意识和从政需要。从整体来看,美国的印度裔移民较之其他移民群体更积极地参与民主党和共和党的竞选活动。他们凭借自身雄厚的经济实力、整体成功的态势(硅谷40%的网络公司创始人是印度裔移民),通过各种运动、种族代表、政治捐献和推荐选举候选人等方式,全面地参与美国的政治生活中,并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

——摘编自郭又新《美国的印度裔移民——美国少数民族成功的典范》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20世纪五六十年代我国大规模向边疆移民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20世纪六七十年代美国印度裔移民的特点。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