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与特点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0 道试题
1 . 明清时期,“善书”在民间广为流行,这类书籍多由士绅编撰,内容侧重倡导忠孝友悌、济急救危、受辱不怨,戒饬攻诘宗亲、凌逼孤寡等,以奉劝世人“诸恶莫作,众善奉行”。“善书”的流行
A.确立了理学思想的主导地位B.强化了社会主流的价值观
C.阻碍了官方意识形态的推广D.冲击了儒家经典的神圣性
2021-06-08更新 | 17886次组卷 | 137卷引用:福建省福州第一中学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A卷)
2 . 中国古代,一些累世同居不分财的大家族被朝廷旌表为“义门”,引为社会楷模。例如婺州浦江县(今属浙江)的“义门郑氏”,先后被列入《宋史》《元史》《明史》的“孝友传”或“孝义传”;元末农民起义军攻占浦江时,相互告诫不得侵犯郑氏家族。这一现象说明了(    
A.朝野共同追求大同社会B.世家大族影响史书撰写
C.儒学发展增进文化认同D.社会风气日益封闭保守
2023-01-11更新 | 1016次组卷 | 17卷引用:福建省福州市闽侯县第一中学2024届高三10月月考历史试题
3 . 春秋战国时期有思想家主张“强本节用”,发展生产,以解决民众的基本生活问题,更可贵的,是其思想中包含着最早的科学和平等的理念,该思想家的主张充满了底层的关怀,深入人心,因而成为这一时期的显学。据材料可知,这一思想主张(     
A.提倡仁者爱人爱惜民力B.体现了儒家的主流价值观
C.表达民为贵的民本思想D.反映小生产者的精神诉求
4 . 朱熹在《童蒙须知》中告诫儿童面对尊长时:“常低声下气,语言详缓,不可高声喧哄,浮言戏笑。父兄长上有所教督,但当低首听受,不可妄自议论。”陈淳也在《启蒙初诵》中要求小儿做到“入则孝,出则悌”。这可用来说明该时期(       
A.格物致知备受关注B.理学影响家庭教育
C.理学禁锢人们思想D.政府重视以文治国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天命、民惟邦本、德作为治国理政最基本的理念,在周朝被确立下来后,一直是统治者治国理政最根本的指导思想,这些理念和原则的确立,使改革换代被视为寻常,因为“皇天上帝,改厥元子”,“水能载舟,亦能覆舟”,所以人们将此视作“亡国”,而非“亡天下”,这反映出(     
A.中国古代各朝代的治国理念没有改变B.“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具有正确性
C.中华文明的连续发展奠定了观念基础D.中国古代一直在进行制度的改革创新
6 . 家训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唐宋是中国家训的繁荣时期。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唐宋时期的家训(节选)简表

家训名称作者内容
《帝范》
《戒皇属》
李世民抚九族以仁,接大臣以礼。每著一衣,则悯蚕妇;每餐一食,则念耕夫。夫食为人天,农为政本。
《杨氏祖训》杨万里男子以血汗为营,女子以灯花为运。栽苎种麻,助办四时之衣食,耕田凿井,安排一岁之种储。
《女论语》宋若莘、宋若昭姐妹分立身、学作、学礼、早起、事父母、事舅姑、事夫、训男女、营家、待客、和柔、守节共十二章。
《居家杂仪》司马光居闲无事,则侍于父母舅姑之所。容貌必恭,执事必谨。言语应对,必下气怡声。父母舅姑不命之坐,不敢坐。不命之退,不敢退。
《童蒙训》吕本中主要讲述了尽孝、明礼、诚信、风节、仁慈、谨慎、庄重、勤劳等方面的道德要求。
《示儿》陆游人生百病有已时,独有书癖不可医。愿儿力耕足衣食,读书万卷真何益!

——据陈志勇《唐宋家训研究》等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对唐宋时期家训文化的繁荣加以评析。
2022-05-31更新 | 364次组卷 | 4卷引用:福建省福州市平潭岚华中学2023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7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端午节是中华民族古老的传统节日,下表为不同时期端午节的演变历程:

时期演变发展与传承
先秦端午节由龙图腾祭祀演变而来,与原始信仰、祭祀文化、历法有关,尚未有固定的日期。
魏晋南北朝端午节习俗与防避战争灾害有关,同时将端午习俗与纪念屈原联系在一起,此时端午节基本定型。
隋唐端午节成为全国性的大节日,节俗内容越来越丰富,且更具娱乐性。
民国传统节俗遭到否定和打击。南京国民政府曾规定“废除旧历,普用新历”,将端午挪到公历五月五日。1940年端午节前一日,国民政府在重庆举办水上运动会,“借此机会纪念投江而死的屈原,纪念为抗战而牺牲的同胞”。
.中国成立后端午节习俗的内涵发生了一些变化,如政府倡导强国强民,具有体育元素的龙舟竞渡被加以引导。2008年起端午节被列为国家法定节假日,2009年端午节成为中国首个入选世界非遗的节日。

——摘编自费伟健《我国传统节日“端午节”的演变发展与传承》

从表中提取有效历史信息,拟定一个具体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阐述。(要求:论题明确,史论结合,表述准确,逻辑严密)
8 . 根据史籍的记载,“中秋”一词最早出现在《周礼》一书中。中秋始终承载着月圆人团圆、平安阖家欢的朴素观念。“团圆”的寓意主要反映了(     
A.民间传说在古代影响很大B.中华民族的文化心理认同
C.中华传统文化源远流长D.宗法观念一直没有改变
9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北宋前期,为了维护扬雄的道统地位,不少士人积极为扬雄颂莽辩解。北宋中期,王安石一派积极为扬雄仕莽寻求儒家义理上的合理性解释。赵宋南渡后,由于塑造王安石乃北宋灭亡罪魁的意识形态需要,以及现实政治局面急需强化忠节观念,扬雄和冯道一起成为士人批判失节现象的标靶。至朱熹在《资治通鉴纲目》中书“莽大夫扬雄死”,扬雄“莽大夫”的身份被确立下来。两宋忠节观念的强化,既表现在对扬雄和冯道这样负面人物的否定上,也表现在对屈原、陶渊明、杜甫等正面人物的再发掘和新诠释上。

——摘编自郭畑《从宋人关于扬雄仕莽的争论看忠节观念的强化》

材料二   清廷“崇朱”,注重纲常伦理,“忠节”作为其中核心范畴在由官方主持编修的方志中受到高度关注。清代的安庆方志无论府志还是县志,均设有“忠节传”,且“忠节”人物数量也较明志有较大幅度增加。清代安庆方志中“忠节传”虽有“矜其乡贤,美其邦族”的需要,但更多地让渡于凸显“忠节”主旨的要求,“忠节”事迹的书写则越来越简略。考察康熙十四年安庆府志“忠节”篇所载“忠节”人物,基本都是反抗张献忠等部或流寇土贼,而不是对抗清政权。再如康熙六十年府志《忠节传》,所录61位明人竟全部是明末“忠节”者,甚至为突出明末“忠节”者,连著名人物左光斗都不再记载。

——摘编自周毅《清代安庆方志中的“忠节”书写及其演变》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南宋时期强化忠节观念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概括清代方志中的“忠节”书写的主要特点。
2023-11-14更新 | 40次组卷 | 1卷引用:福建省福州市闽江口协作体2024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联考历史试题
10 . 中华文明独具特色,源远流长,生生不息。

材料一


材料二   晚清时期民族危机不断加深,中国社会各阶层努力探求救国之道。



(1)根据材料一,指出表中①②③的史料类型。任选两则史料分别说明其史料价值。
(2)根据材料二,请将时间轴中①②所代表的晚清时期的探索补充完整。在四件大事中任选一件,说明其实践效果。
2023-12-10更新 | 81次组卷 | 1卷引用:福建省福州金桥学校2024届高三上学期第二次月考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