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与特点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2 道试题
1 . 《三国志》中关羽只是封侯的武将;宋代关羽被官方封为“王”;后来在民间享受香火的供奉;罗贯中在《三国志通俗演义》中将其标举为忠诚、勇武、仁义的化身;乾隆敕封关羽为“灵佑忠义神武关圣大帝”。据此可知,关羽地位不断提高是因为
A.儒家思想日益取得主流地位B.佛道思想渐趋本土化的影响
C.关羽精神契合维护统治需要D.民间文化决定社会价值取向
2 . 读图,许多学者认为以上文物存在关联,其依据是唐代(     

   

A.中华文化辐射范围较广B.中央政权加强了对西域控制
C.海上丝绸之路逐渐兴起D.欧亚大陆商路联系比较活跃
3 . 公元前559年诸侯集会,面对晋国执政范宣子的责难,姜戎首领驹支反驳道,“我诸戎饮食衣服不与华同,贽币不通,言语不达,何恶之能为”,随即赋《小雅·青蝇》而退,范宣子连忙道歉。这主要反映当时(     
A.华夏族对周边文化的融汇B.中原礼乐文化影响的扩大
C.民族认同得到了显著加强D.多元一体文化格局的形成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世纪早期,君主实际上只能在自己直辖的领地行使主权,同时还受到教会的制约,而教皇既统驭世俗领袖,又管辖着教会的僧侣、“君权神授”和“政教合一”论是世俗国王必须服从教会和教皇的确凿的理论依据。中世纪晚期和文艺复兴时期,人们开始关注世俗王权的权威性和国家权威的重要性,17世纪,经历了文艺复兴的“解放”与“混乱”之后,国家权威、国王的权力在欧洲人看来格外重要,人们普遍接受了君主专制制度,并产生了“王权崇拜”观念。

——摘编自蒋承勇(西方文学“人”约号题研究)

材料二

中国文化的价值系统和内在精神是以人生和人心为写照的,强调关注人的生命,重视人的价值。当认识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关系时,中国传统文化不关注个性的培养,而强调人是家族的一员,且有浓重的“成员”意识。因此,中国传统人学具有浓重的伦理色彩,这也强化了内圣之学、道德修养和伦常思想。而西方人本主义的基本精神在于强调尊重人,以人为中心,一切为了人的利益。它更强调人与环境中的人的作用,以求在竞争中实现自我,所以,西方人本主义更重视平等、自由和个性解放。

——摘编自王寒松(中西人文主义精神比较)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17世纪前后西欧世俗王权地位的变化并简析其历史意义。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西方人文主义精神的异同。
2022-05-09更新 | 523次组卷 | 5卷引用:福建省厦门双十中学2021-2022学年高二5月月考历史试题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宋代,女娲因“抟土作人”而受到单独祭拜,民间出现“送子观音”之说,宋仁宗也因未有继嗣而多次祭祀高禖(媒神)。上述社会现象反映了(       
A.百姓重视子嗣的繁衍B.孝道文化深入人心
C.佛教本土化趋势加强D.战争导致人口锐减
2024-02-21更新 | 210次组卷 | 1卷引用:福建省厦门市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质量检测历史试题
6 . 唐诗节选。
作者诗句
杨炯匈奴今未灭,画地取封侯。
郭震塞外虏尘飞,频年出武威。
骆宾王龙庭但苦战,燕领会封侯。
令狐楚未收天子河湟地,不拟回头望故乡。
材料体现了唐前期(       
A.积极进取的社会风尚B.诗人思念家乡的苦闷之情
C.将士渴望和平的心态D.边疆动荡危机四伏的形势
2024-02-21更新 | 150次组卷 | 1卷引用:福建省厦门市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质量检测历史试题
7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中国许多地名能够反映中华民族的社会文化风貌。

赵家庄、陈家湾、毛家冲、冯家岭、马家峪、彭家坪、苏家港、何家沟、曹家谷、曾厝垵,等等
李家集、新墟、珠宝市、灯市口、棉花胡同、鲜鱼巷、骡马市大街、琉璃厂、打铁街,等等
落甲屯、天津卫、威海卫、山海关、平型关、东三旗、正蓝旗、军营村,等等
长春、吉安、泰安、安庆、福州、南安、同安、大同、永宁、永吉、宜昌、延庆、延安,等等

——据肖中琼《中国地名与中国文化》


从如表中任意选择一类地名,概括指出其反映的中国社会文化,并结合所学知识加以阐释。
2022-07-07更新 | 123次组卷 | 1卷引用:福建省厦门市2021-2022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8 . 《韩非子》一书认为,上古圣人起名是为了适应人民应对禽兽、种植、治水等需要而产生,因此分别名为“有巢氏”、“燧人氏”、大禹等,这种圣人观念(     
A.蕴含着注重实际的政治理念B.反映了推崇仁政的儒家思想
C.暗含了君权神授的神秘色彩D.忠实再现了上古的社会现实
2023-08-01更新 | 73次组卷 | 4卷引用:福建省厦门第二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9 . 魏晋南北朝时期出现了一个家训文化发展的高潮,仅知名家训即有两百余篇,如曹操《戒子植》、诸葛亮《戒子书》《戒外甥》、颜延之《庭诰》、颜之推《颜氏家训》等,其内容多为训诫子女读书。这一现象反映了当时(     
A.门第观念的强化B.官学教育的加强
C.以文治国的趋势D.文化的多元发展
10 . 作为我国第一部上古历史文件和部分追述古代事迹著作的汇编,《尚书》中的“君子”大多表示为“君长”“官长”之意。而在《左传》中“君子”则更多的表示一种道德内涵。这一变化(     
A.反映了礼乐制的崩溃B.利于中央加强对地方治理
C.标志着官僚制的萌芽D.源于天下一家的治国理念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