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与特点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28 道试题
1 . 湖北省云梦县睡虎地秦简与江西南昌海昏侯墓的发掘是中国秦汉考古史上的重大发现。阅读材料,完成要求。

材料一   秦简《编年记》记载:“今元年,喜傅。”“今元年”,指秦始皇元年。喜,指墓主人。《汉书·高帝纪》颜师古注:“傅,著也。言著名籍,给公家徭役也。”秦始皇元年,根据国家规定,喜已成年,进行登记,开始向国家服事徭役。喜生于秦昭王四十五年(前262年),喜傅籍时为十七岁。在秦简出现以前,人们根据《史记》和《汉书》的记载,把傅籍年龄确定在二十岁或二十三岁。

材料二   海昏侯墓出土文物包括:木牍约200版,竹简约5000枚。包括《悼亡赋》《论语》《易经》《礼记》《孝经》《医书》《五色食胜》等。孔子徒人图漆衣镜上有迄今为止所发现的最早孔子像。水稻、粟、甜瓜、梅等多种可食用植物遗存。金器478件,重量约115公斤。具有典型北方和西北风格的银质车马器“大角羊银当卢”。作为编钟架构件的鎏金青铜钩取骆驼,是长江流域较早出现的骆驼形象的文物。


(1)根据材料一,在傅籍年龄方面,你认为出土秦简与《史记》《汉书》哪个价值更高?为什么?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海昏侯墓出土文物的史料价值。
2023-06-15更新 | 94次组卷 | 2卷引用:山东省聊城第一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5月月考历史试题
2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表:汉代史书刻画的孝子形象

孝子形象出处
舜父瞽()叟盲,而舜母死,瞽叟更娶妻而生象,象傲。瞽叟爱后妻子,常欲杀舜,舜避逃;及有小过,则受罪。顺事父及后母与弟,日以笃谨(恭敬谨慎),匪有解(懈怠)……舜年二十以孝闻。三十而帝尧问可用者,四岳咸荐虞舜,曰可……于是尧乃试舜五典百官,皆治……尧老,使舜摄行天子政,巡狩[西汉]司马迁《史记·五帝本纪》
子曰:“孝哉闵子骞!人不间(非难、批评)于父母昆(兄长)弟之言”[西汉]司马迁《史记·仲尼弟子列传》
闵子骞三年之丧毕,见于孔子,孔子与之琴,使之弦,援琴而弦,切切而悲作,而曰:“先生制礼不敢过也。”孔子曰:“君子也”[西汉]刘向《说苑·修文》
从史料实证的角度对材料中“孝子”的记述加以鉴别,并结合时代背景说明汉代塑造“孝子”形象的史学功能。
3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文化认同”

史料出处
周王战胜商王后,为稳定政局,曾大封亲戚,在夷人地区(今山东)建立鲁、齐等国,以资镇守,并封建传说中的华夏古国夏人后裔于杞(邻近河南),其后杞移徙到山东境内。《礼记》
春秋初期(公元前八世纪末)以来,长期与鲁国联姻的杞国,因行礼不敬,而常与鲁国发生磨擦。春秋中期,鲁国甚至因杞国行夷人之俗,不愿视杞为政治同盟。《春秋》
春秋晚期(公元前六世纪下半),华夏盟主晋国(今山西)国君要求列国派人协助修葺母家杞国的城墙,但遭列国以杞是夏人后裔却行夷礼为由,反唇相讥。《左传》
根据材料,指出杞国和各诸侯国关系的变化,并做出合理解释。
2024-05-02更新 | 28次组卷 | 1卷引用:山东省青岛市黄岛区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4 . 下表为近代以来部分学者对于“儒”的来源考证。
章太炎“儒”在古文字中本来是写作“需”的,而“需”则是求雨的巫觋
胡适儒是“殷民族的教士”,以“治丧相礼”为职业
傅剑平“需”是“术士所操之术的动作行为”,或是殷代巫士治礼时所戴的“礼冠”
阎步克与乐师即早期掌管教育和仪式的“乐官”有关
这些考证(     
A.表明“儒”之来源复杂不可考B.体现了学者基于史料的历史解释
C.已初步形成了一个公认的结论D.说明学者的立场取决于史料选取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及其祖先创造的、为中华民族世世代代继承发展的、具有鲜明民族特色和顽强生命力的优秀思想文化。它包括从远古到鸦片战争以前形成的古代优秀文化和从鸦片战争到新中国成立前形成的近代优秀传统文化。近代优秀传统文化之所以属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一部分,主要有两点理由:从文化积淀来说,“积淀”是一个从古代到近代再到现代的持续过程。相对于“现代”来说,“近代”也成为“传统”的一部分,也就是说,中国近代优秀传统文化也成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一部分,从文化发展来说,一个民族的文化之所以能生生不息,就在于它能不断吸收新的血液(包括外来文化)。

——摘编自程潮《中国近代优秀传统文化的现代价值》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中国近代传统文化形成的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补充一条继承和发扬“中国近代优秀传统文化”的意义,并说明理由。
2024-03-30更新 | 25次组卷 | 1卷引用:山东省部分学校大联考2023-2024学年高二3月月考历史试题
6 . 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要求。

把我国各民族维系于一个统一的大家庭中而世代传承,是有着无数条纽带的:中国共产党认识到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形成有着无数的纽带,如“自成一体的地理单元是先天条件”“大一统的政治理念和政治格局是政治纽带”“多元一体的中华文化是精神纽带”“相互依赖的经济关系是经济纽带”“救亡图存的共同历史是命运纽带”。也就是说,中华民族由“多元”凝聚为“一体”,是源于各民族追求团结统一的内生动力、文化上的兼收并蓄、经济上的相互依存和情感上的相互亲近,这是中国共产党关于中华民族共同体的科学认知。

——摘编自赵刚:《中国共产党中华民族观百年形成和发展的历史逻辑》

从材料中任意选取一个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形成的纽带,并运用中国史知识进行阐述。(要求:观点明确且能解读所选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形成的纽带内涵,史论结合,逻辑清晰,结论须体现时代价值)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7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我国古代儿童教育有其传统教材,即所谓“养蒙书”或“小儿书”之类。《急就章》由三言、四七言韵语组成,囊括了当时人们日常生活交往所需的绝大部分用字和知识。《三字经》以通俗浅近的文字,叙及人性与教育的关系,自然与社会的常识,儒家伦理道德与学习的方法,是宋以后相当长时间内私学蒙童的必读之书。我国最早的启蒙读本《弟子职》用四言、五言、七言写成,内容不外乎入孝出悌、尊师敬长一类,目的是为了规范儿童的行为举止。《五言鉴》以五言韵语的形式,叙述从结绳之事、年代难详的三皇之世,直到明末的历史。《名物蒙求》内容涉及天文、地理、人事、鸟兽、草木、衣服、建筑、器具等,在“名物”书中亦仍然提到伦理纲常之教。

——摘编自常建《我国古代的儿童教育》等

材料二   中国自古以来就非常重视儿童教育。夏、商、西周时期,学校教育开始出现,人伦道德教育逐渐成为家庭和学校教育的重要内容,在整个封建社会,德育教育是儿童教育的核心。中国的家庭教育意识产生很早,《周易》中的《家人》卦是中国古籍中有关家庭教育的最早记载,《论语》记载了孔子教育儿子孔鲤学诗学礼的庭训;《列女传》记述了孟母仉氏三迁其居、断织教子的故事。通过家长的风范、家庭的风气、社会环境和风俗习惯,潜移默化地熏陶和影响儿童,从而达到教育儿童的目的。……中国古代儿童教育的这些核心理念,对促进现代儿童教育的健康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

——摘编自李颖娟、邓海婷《中国古代儿童教育的核心理念及其现代价值》

(1)根据材料一,归纳中国古代儿童启蒙教育的教材类型。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儿童教育的主要特点并分析其历史意义。
8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庙学合一”即孔庙和官学合一,是中国古代社会教育规制。庙学制度之形成与发展,与儒学和孔子地位不断升级,并教育与孔庙祭孔合一,密不可分。

——摘编自常会营《作为“庙学存在的儒学”》

材料二   唐高宗咸亨元年下诏令州县学通立孔庙,并修缮毁坏的孔子庙学,没有庙学的州县则速加营葺。至此“庙学合一”制度正式确立,成为帝制中国时代学制的基本形态。

——摘编自董熠、钟海连《神圣与世俗的交汇:作为媒介的圣贤祠》

材料三   庙学作为儒家文化和信仰传播的一种重要方式,在跨越地域文化差异、推动中华文化共相建构方面发挥过极其重要的作用。

——卢国龙《唐代庙学与文化共相》

材料四   “庙学合一”自唐代起,一直持续到清末,与科举制度一起,持续近1300年之久,承继了夏商周三代祭祀与教育合一的历史传统,是汉代以来儒学经学化、制度化、祭孔讲经逐步常态化、制度化的充分体现,是孔子文化核心地位及儒家道统谱系确立的重要标志。

——摘编自常会营《儒家“庙学合一”教育规制的形成及历史价值》

(1)根据上述材料概括“庙学合一”的性质与特点。
(2)根据材料一、二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庙学合一”的形成因素。
(3)综合上述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庙学合一”的影响。
2024-05-04更新 | 12次组卷 | 1卷引用:山东省临沂市河东区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9 . 从孔子“仁者爱人”的解释,到孟子“仁民爱物”的倡导,再到宋儒张载“民胞物与”命题的提出,始终贯彻着一种精神,影响广泛而深远,成为古代开明正直之士及民众对为政者的政德要求。据此可知,儒学(     
A.蕴含着人文意识的价值诉求B.吸纳了佛道思想的核心理念
C.彰显出君权至上的道德规范D.受到了历代士绅的普遍推崇
10 . 近代前期,林则徐、魏源高举“经世致用”的大旗,引领中国人开眼看世界;梁启超提出“能变则全,不变则亡”,推动戊戌变法的开展;孙中山坚持“天下为公”的价值导向创立并维护中华民国。这反映出(       
A.思想解放是近代中国救亡图存的主要途径B.近代中国救亡图存深受优秀传统文化影响
C.西学的广泛传播推动并加深中国社会变革D.近代中国思想解放有极强的功利主义倾向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