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与特点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3 道试题
1 . “祝融”是目前文献中所见最早被若干族群共同认可的祖先。春秋金文、战国竹简中存在不少有关追认“祝融”为祖的记载,《国语·郑语》出现“祝融八姓”之说。春秋战国时期,局部共祖现象普遍出现。这可用于说明(     
A.炎黄共祖之说被最新考古成果否定B.战乱频繁客观上推动了民族间交流融合
C.血缘政治在春秋战国时期得到发展D.多元一体文化格局根植于久远历史传统
2 . 《墨子》中记载:“古之圣王,举孝子而劝之事亲,尊贤良而劝之为善,发宪布令以教诲,明赏罚以劝阻。”《荀子》中记载:“敬贤者存,慢贤者亡,古今一也。”据此可知,两者(       
A.反对尊卑有别的社会等级B.代表下层平民阶层
C.都具有一定的社会责任感D.政治主张逐渐趋同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古人倡导的仁爱、宽恕思想塑造了中华文明的包容性。汉族、匈奴、突厥、吐蕃、女真、蒙古、维吾尔族等民族都拥有自己独特的语言、传统和习俗,并在相互交流和融合中形成了丰富多彩的文化景观。儒家、道家、墨家、法家等不同的思想流派提供了不同的价值观和人生观选择,允许人们按照自己的意愿求得生存与发展。从汉赋、唐诗到宋词、元曲、明清小说,每一种形式都展现出不同地域、不同历史背景和不同审美观念的独特之处。佛教、道教、伊斯兰教、基督教等宗教信仰与传统的中国哲学思想相互交织、相互影响,促进了宗教和哲学的融合。中国古代封建君主也大多深谙因地制宜的治理策略,包括唐代的羁縻制、辽代的南北分治、清代的盟旗制等都体现者这一理念。科举制的创立和发展更是让中小地主实现了“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的政治抱负。此外,古代丝绸之路的开辟为中外文化、商业、科技等领域的交流提供了平台,并使中华文明与其他文明相互渗透、相互影响。

——摘编自王炜民《中华文明概述》

材料二   古代西方文明崇尚对立与冲突,常常导致宗教战争和割据战争的爆发。人类历史记载以来最早的意识形态冲突,乃是公元420年罗马帝国摄政普尔克里娅以保护波斯境内的基督徒之名,而对迫害基督徒的波斯皇帝巴赫拉姆开战。中世纪,欧洲统治者为了弘扬基督教,打击异教徒,多次进行所谓的宗教清洗、宗教裁判,不同于基督教信仰的各类宗教或惨遭灭绝,或被迫远走异国他乡。欧洲各国君主和宗教人士发动的讨伐异教徒的九次十字军行动,几乎每次都以灾难性的失败告终,但这些行为往往成为全欧洲基督徒的美谈。欧洲各阶层之间也对立严重,即便是古希腊,外邦人想要获取公民权的机会几乎为零;中世纪贵族的后代永远是贵族,庄园主世代为庄园主,农奴几乎没有任何走向自由民的机会,甚至在法国等国家还存在与阶层一一对应的三级会议。中世纪晚期,随着民族意识的觉醒,欧洲的冲突更是旷日持久,对近现代欧洲历史走向的影响不可避免。

——摘编自孟广林《西方文明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古代中华文明包容性的具体表现及其原因。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古代西方文明不同于古代中华文明之处并分析其影响。
4 . 据《史记·五帝本纪》记载,黄帝尊为天子,设官“抚万民,度四方”。帝尧之时,“百姓昭明,合和万国”。虞舜设官分职,“播时百谷”以解除饥馑,“敬敷五教”以教化民众。《尧典》《舜典》《大禹谟》等也有类似的记载。这些文献(       
A.维护了皇权专制的合理性B.体现了古代农业的邦本地位
C.突出了教化民众的重要性D.反映了民本思想的历史渊源
2024-02-06更新 | 163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西省贵溪市实验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总复习双向达标月考调研(四)历史试卷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东汉以后,匈奴、鲜卑、羯、氐、羌等民族相继内迁中原地区,逐渐建立起许多政权,即“五胡”十六国。唐代所修的《晋书》记载,匈奴、鲜卑、氐、羌均为黄帝后裔。对此,下列最准确的解读是(       
A.黄帝是各民族的共同祖先B.人口迁徙促进了全面文化的传播
C.民族融合推动文化认同D.“五胡乱华”改变了中国文化基因
6 . 《礼记》记载,孔子在谈到先代贤王时说:“天无私覆,地无私载,日月无私照。奉斯三者以劳天下,此之谓三无私。”《庄子》《吕氏春秋》《管子》以及《申子》都表达了相同或相似的意思。这反映了先秦诸子(     
A.探究“礼崩乐坏”的根源B.认同“民贵君轻”的观念
C.继承“天人合一”的思想D.推崇“天下为公”的理念
7 . 《礼记》中记载:“殷人尊神,率民以事神,先鬼而后礼。”《左传》论述道:“国将兴,听于民;将亡,听于神。”《老子》中强调:“圣人无常心,以百姓之心为心。”这说明(     
A.儒道两家的思想相互融合B.治国理念的理性色彩增强
C.民本思想已成为社会主流D.社会的稳定源于君民共治
8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国古代服饰的变迁是其符号功能和实用功能抗衡对话的结果。服饰自先秦就被纳入“礼”的范畴。《周易·系辞下》:“黄帝、尧、舜,垂衣裳而天下治,盖取诸乾坤。”孔颖达在《左传·定公十年》释文中称:“中国有礼仪之大,故称夏;有服章之美,谓之华。”这强调的也是衣冠上国与礼仪之邦的内在联系。周代确立了以天子冕服为中心的章服制度,服饰形制、颜色、纹样、配饰等均被纳入用以“别异”的“礼”的序列。《后汉书·舆服志》载:“礼尊尊贵贵,不得相逾。”古代服饰作为“礼”投射在个人生活中。孔子要求君子文质彬彬、内外兼修。《左传·哀公十五年》记载,子路在卫国内乱中被人“以戈击之,断缨。子路曰:‘君子死,冠不免。'结缨而死”。

——摘编自白岚玲《中国古代服饰变迁的文化折射》

材料二   魏晋南北朝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六朝风流时期。贵族官宜子弟在着装上极力营造洒脱、豁达、飘逸、不拘小节的风尚,或不修边幅、解衣当风,或褒衣博带、熏衣剃面、傅粉施朱,或自创服饰等,以表现自己的与众不同。其中“褒衣博带”“胡服”成为这一时期服饰的主要风格。服饰总体形制朝着宽大、舒适的方向发展,文人雅士对之尤为喜好。

——摘编自汪婷婷《魏晋南北朝时期男子服饰研究》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解读中国古代服饰的符号功能。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魏晋南北朝贵族官子弟服饰中审美观念所反映的价值取向,并分析其形成的原因。
9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宋史》本纪中各学科的科技内容句频统计

学科频次学科频次学科频次
自然科学理论与方法论0大气科学507冶金工业21
数学6海洋科学10金属工艺105
物理学0自然地理学16轻工业和手工102
化学9生物学76建筑科学194
天文学958医药卫生73水利工程339
测绘学6农业科学298交通运输28
地球物理学117矿业工程7机械23
武器122能源16

——摘编自潜伟、吕科伟《宋代科技政策的计量研究——以<宋史>本纪中记载科技内容为计量对象》

材料二:中西会通

汉代《九章算术》有部分内容总结了我国古代几何学的成果。科技史专家李约瑟评价说:土地的丈量、谷仓容积、堤坝和河渠的修建、税收、兑换率——这些似乎都是最重要的实际问题。为数学而数学的场合极少。与此不同的是,欧几里得所著《几何原本》从定义和公理出发,经过严密的论证,证明了所有几何学定理的正确性。

徐光启说:欲求超胜,必须会通。会通之前,必先翻译。1607年,他和意大利人利玛窦合作翻译的《几何原本》出版。随着更多西方数学著作被引入,大批会通性新式数学著作涌现。此类著作借用西方数学形式逻辑和公理化体系对中国传统数学进行梳理和阐释。例如《测量异同》《勾股义》《中西数学图说》等。大量数学图形、公式、定理出现在明末数学著作中。明清易代,以徐光启为代表开启的中西文化交流被中断。

——摘编自《理性的启蒙中国古代社会中的科技思想发展管窥》等

(1)根据材料一,概括宋代科技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些特点形成的原因。
(2)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评析明末中国数学领域的“中西会通”现象。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真题 名校
10 . 有学者指出,“德”的观念至少在西周已经产生,它既是一种个人的品德,又与天命有关。春秋时期,“德”的神秘意味开始减弱,更强调人的品德和理性,如文献记载:“鬼神非人实亲,惟德是依。”推崇文献中这一观点的先秦思想流派是(     
A.墨家B.兵家C.儒家D.法家
2023-04-07更新 | 2535次组卷 | 22卷引用:江西省新余市第一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励志班)下学期第二次月考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