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与特点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017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早在西周时期,先贤就从哲学角度展开“和”“同”之辩,和实生物、同则不继。“和而不同”, 难在“不同”中如何能求“和”,对此中华文化有长期的实践和多方面的积淀。例如从矛盾双方   的对立中求共性,包容差异中促发展;强调和谐、合作,但不能丧失主体性、消解自我意识等等。 “和而不同”是君子待人处事的人文精神,早已成为中华儿女潜意识的处事准则。“和而不同” 使中华民族越来越凝聚成一个更加强有力的共同体,中华文明从满天星斗,发展到多元一体格局,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越抱越紧。

——摘编自王建菲《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下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探源》

材料二   习近平主席强调:“如果只有一种生活方式,只有一种语言,只有一种音乐,只有一种服饰, 那是不可想象的。”世界因不同而精彩,因共生而繁盛。当今世界,各国都需要和谐稳定的国内 环境与和平安宁的国际环境,任何动荡和战争都不符合世界各国人民的根本利益。因此,走“同 而不和”的殖民主义、霸权主义老路无法解决世界问题,只有和平发展道路可以走得通、走得稳、 走得远,只有建立在“和”的基础之上的政治才会持续稳定。中国始终尊重“和而不同”,尊重 发展道路多样化和世界文明多样性,使各国在平等基础上进行交流、交往,以和平方式解决国际争端。

——包瑞《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底蕴及其创新》

(1)根据材料一,概括实现“和而不同”的主要方式并根据材料及所学分析“和而不同”思想对古代中国所产生的影响。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分析我国在国际舞台上坚持“和而不同”理念的原因。并列举我国新时代“和而不同”理念的生动体现。
2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希腊文明的兴起,在某种意义上是希腊人与地中海自然环境、人文环境“互动”的产物。在碧波荡漾的爱琴海上,星罗棋布的众多岛屿成为早期航海者永不消逝的航标。这一得天独厚的条件,然其中某些情节离奇荒诞而未必可信,但依稀反映先民海上活动的模糊记忆。代代相传的航行经验和乘风破浪的英雄故事,正是他们勇于下海的力量源泉。黄河和长江两条横贯中华大地的河流,哺育了古老的中华文明。越来越多的考古资料又证明,除了这两个主要的发源地之外,还有许多文明的遗存散布在各地。长江、黄河中下游广大地区的人们,都过着农业生活,有着大致相同的需要,彼此之间的交流沟通就容易,也频繁。以血缘为纽带关系,发挥着巨大的维系文明的作用。“君子贵人而贱已,先人后已”是中华文明思想内涵的一个反映。

(1)根据以上材料,比较古希腊文明和先秦时期的中华文明特征的差异。
(2)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分析两种文明特征的差异对后世西方文明及中华文明在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发展产生的主要影响。
3 . 下图为山西太原天龙山石雕菩萨坐像,该石雕像高束发髻,面相丰满圆润,细腻传神,既有菩萨的端庄,又有唐代妇人的丰腴华贵之美,体现了唐代菩萨“美而不媚,丰满有余”的特点。该艺术品(       

A.体现了佛教本土化的特点B.深受希腊雕塑艺术的影响
C.推动了佛教在中国的发展D.印证了盛唐时的经济繁荣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作为思想和阐释空间的百家争鸣,是有其物质形态为依托的,否则争鸣无处承载。百家争鸣的诸多核心人物,均以私学为本,建立各种形式的教学机构,招揽天下人才,传授弘扬本学派思想。学派以思想领袖式人物为标志。百家争鸣时期,以孔、墨、庄、荀等为代表,各种可以称“子”称“家”的思想体系,皆为学派。这些学派的思想与学问不仅对当时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建构和发展影响巨大,而且为中华学术文明的整体结构与衍变上升奠定根基。

——摘编自张江《百家争鸣:公共阐释的历史见证》

材料二   16世纪末到18世纪末的明清时期,大批耶稣会等教会的传教士进入中国,发生了长达百年的“礼仪之争”。伴随着欧洲和在华传教士卷入争论,很多有关中国历史、政治、哲学、风俗的报道涌入欧洲,不少中国典籍也被翻译过去。人们由此知道了孔子是中国的圣人,儒学在中国占据主导地位,因而“当时欧洲人都以为中国民族是一个纯粹理性的民族”。启蒙运动以理性为旗帜,将神学蒙昧以及以神学为精神支柱的封建专制押上了“理性法庭”,而启蒙思想家大多曾受教于耶稣会学院,比一般人更为了解和熟悉中国,因此,当他们充当这个“法庭”审判员时,被世人视为理性主义的中国哲学就被用作审判词的语汇来源。

——摘编自陈卫平《中国传统哲学对欧美思想的历史影响》

材料三   中国近代史是中华民族的一部苦难史,对外面临帝国主义侵略,对内则面临黑暗的军阀统治,内忧外患,使中华民族风雨飘摇、发岌可危。出于反帝反封建的迫切需求,也基于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西方民主共和思想的传入,以及部分知识分子对文化之觉醒与思想之启蒙对国家振兴重要性的认识,由陈独秀、李大钊、鲁迅等发起了一场轰轰烈烈的思想解放运动,即新文化运动。以新文化运动为起点,掀开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帷幕,也开启了中华民族文化自省转向文化自信的艰难曲折、波澜壮阔而又伟大卓越的漫长发展历程。

——摘自薛朝广《基于新文化运动的文化自省与文化自信研究》

(1)根据材料一,概括百家争鸣的载体。并指出“这些学派”所代表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
(2)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指出欧洲启蒙思想家把“中国哲学”“用作审判词的语汇来源”的原因,结合所学,列举此时中国其他文化在欧洲传播的史实。
(3)根据材料三,概括新文化运动的意义。并分析新文化运动后期马克思主义广泛传播的原因。
5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毛泽东是一位博览群书、好学勤思、博古通今、学贯中西的伟人,历来重视、研究和传承包括中医药学在内的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遗产。早在1913年,毛泽东就曾在《讲录堂》笔记中写道:“医道中西,各有所长。中言气脉,西言实验。然言气脉者,理太微妙,常人难识,故常失之虚。言实验者,求专质而气则离矣,故常失其本,则二者又各有所偏矣。”这说明,青年时代的毛泽东便对中西医学进行比较研究,认识到中西医学各有所长,各有所偏,医理各有特点等。这是迄今为止所发现的毛泽东对中西医学方面的最早论述。

——摘自侯俊智主编的《博览群书的毛泽东》

请简要评析毛泽东“医道中西,各有所长”之观点。
2024-05-04更新 | 20次组卷 | 1卷引用:浙江省七彩阳光新高考研究联盟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联考历史试题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屈原对故国始终怀着一种“虽九死其犹未悔”的情感。在《天间》里把天、地、人看作一个整体,一连提出100多个问题,叩天:敬畏自然;问地:顺应自然;论人:天人合德,仁民爱物,万物一体。在《离骚》中,他痛惜人民在战乱中遭受的苦难,“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在《远游》中,他写道“涉青云以泛涩游兮,忽临睨夫旧乡。仆夫怀余心悲兮,边马顾而不行。”

——摘编自刘晨琤《再解“离骚”——兼论屈原思想的独特性》

材料二   在《白鹿洞书院揭示》中,朱熹认为,教人为学在于“讲明义理,以修其身,然后推以及人”;为学方法则是“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学生在学习文化知识以外,从“修身、处世、接物”等方面进行道德的体验与践行。从明代开始,书院制度移植到朝鲜、日本、越南、马来西亚、新加坡乃至欧美等地,成为当地了解、接受中华文化的窗口,并融入当地的文化传统,有的至今仍在发挥作用,有力促进了中外文化交流。

——摘编自邓洪波《中国书院文献研究》

(1)根据材料一、概括屈原思想所蕴含的中华传统文化的内涵。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中国传统文化走向世界的积极作用。
7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庙学合一”即孔庙和官学合一,是中国古代社会教育规制。庙学制度之形成与发展,与儒学和孔子地位不断升级,并教育与孔庙祭孔合一,密不可分。

——摘编自常会营《作为“庙学存在的儒学”》

材料二   唐高宗咸亨元年下诏令州县学通立孔庙,并修缮毁坏的孔子庙学,没有庙学的州县则速加营葺。至此“庙学合一”制度正式确立,成为帝制中国时代学制的基本形态。

——摘编自董熠、钟海连《神圣与世俗的交汇:作为媒介的圣贤祠》

材料三   庙学作为儒家文化和信仰传播的一种重要方式,在跨越地域文化差异、推动中华文化共相建构方面发挥过极其重要的作用。

——卢国龙《唐代庙学与文化共相》

材料四   “庙学合一”自唐代起,一直持续到清末,与科举制度一起,持续近1300年之久,承继了夏商周三代祭祀与教育合一的历史传统,是汉代以来儒学经学化、制度化、祭孔讲经逐步常态化、制度化的充分体现,是孔子文化核心地位及儒家道统谱系确立的重要标志。

——摘编自常会营《儒家“庙学合一”教育规制的形成及历史价值》

(1)根据上述材料概括“庙学合一”的性质与特点。
(2)根据材料一、二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庙学合一”的形成因素。
(3)综合上述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庙学合一”的影响。
2024-05-04更新 | 10次组卷 | 1卷引用:山东省临沂市河东区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8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顾炎武(1613—1682),昆山千灯人。初名绛,字忠清。明亡后,改名炎武,字宁人,号亭林。顾炎武曾参与“复社”活动,甚至举兵抗清。失败后,遍游各省,载书自随,考察山川形势。从崇祯十二年起,广搜史籍、实录、地方志、文集、说部笔记、邸抄著成两部有关国计民生及舆地沿革资料的著作,内容繁富。其中《天下郡国利病书》侧重各地水利、贡赋等社会经济史料,《肇域志》侧重各地沿革、建置、山川、名胜资料,图谋为匡复明室之用。这两部著作既是其学术成果,同时也是其读志用志的典范之作。

——摘编自《苏州地方志》

材料二   开放包容始终是文明发展的活力来源,也是文化自信的显著标志。中华持开放包容,就是要更加积极主动地学习借鉴人类创造的一切优秀文明成果。无论是对内提升先进文化的凝聚力感召力,还是对外增强中华文明的传播力影响力,都离不开融通中外、贯通古今。经过长期努力,我们比以往任何一个时代都更有条件破解“古今中西之争”,也比以往任何一个时代都更迫切需要一批熔铸古今、汇通中西的文化成果。我们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促进外来文化本土化,不断培育和创造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摘自《求是》2023年第17期

(1)根据材料一,指出顾炎武注重编写“国计民生及舆地沿革资料的著作”的主观动机。结合所学,简析其时代背景。
(2)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博大精深。结合所学,写出后人概括顾炎武家国情怀的至理名言,并列举春秋战国时期儒家有关“仁”的政治主张。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指出新时代下中国“破解‘古今中西之争’”的钥匙。
2024-05-04更新 | 11次组卷 | 1卷引用:浙江省浙南名校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4月期中联考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9 . 中国近代经济学家陈焕章(师从康有为,与梁启超同门)于1911年撰写的《孔门理财学》中提出,要用经济史方式思考“义利之辨”,依赖经济史构建出立足于传统的“理财学”,并提出“儒家社会主义”的思想。据此可知,陈焕章的思想(     
A.表明了近代义利观念的淡化B.折射出近代化下的理论探索
C.体现了“中体西用”的思想D.反映了社会主义的本土思考
2024-05-02更新 | 151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湖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高三下学期模拟(二)历史试题
10 . 1040年,范仲淹受命组织陕西防务,面对塞外战乱景色,他写下:“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这首词作(     
A.表达了作者抵御辽金侵掠的斗争精神
B.寄托了作者的政治见解和理想情怀
C.彰显大一统政权出现了统治危机景象
D.抒发了作者崇德尚贤并以天下为公
2024-05-02更新 | 12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南省焦作市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首页3 4 5 6 7 8 9 10 末页
跳转: 确定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