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中华文化的世界意义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21 道试题

1 . 材料   即使是相隔数代的人,文字材料仍能使文明得以延续。各时代的统一性是如此紧密,古今之间的关系是双向的,由古可知今,由今可知古。“谁把思想局限于现在,谁就不能了解当今的现实”。密芝勒在《人民》一书的开篇如是说。在密芝勒之前,莱布尼茨就已着手研究历史,他说:“必须在事物过去中找到它的根源,唯有了解事物的原因,才能更好地了解其实际状况。”

对现实的曲解必定源于对历史的无知;而对现实一无所知的人,要了解历史也必定是徒劳无功的。从某种意义上说,有关当今的知识往往能以一定的方式更为直接地帮助我们了解过去。古代文献所记载的情景,要依靠想象力才能拼接成形。我多次读过或叙述、描绘过战争,可在我亲身经历可怕而令人厌恶的战争之前,我又是否真正懂得“战争”一词的全部含义呢?军队被包国,国家遭惨败,究竟意味着什么呢?在我亲身感受到1918年夏秋胜利的喜悦之前,我是否真正理解“胜利”这美丽的词汇所包含的全部意义呢?最终,人们总是自觉或不自觉地借用日常生活经验,并加以必要的取舍,赋予新的色彩来再现历史。

——摘编自[]马克·布洛赫(历史学家的技艺》

围绕“古与今”这一主题,从表中提取信息,自拟论题,并结合中国史知识进行阐述。
(要求:论题明确,史论结合,论证充分,逻辑清晰。)
7日内更新 | 8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河北省邯郸市武安市第一中学高三模拟预测历史试题
2 . 【16世纪前的中外文化交流】

材料   有学者总结“16世纪前的中外文化交流与世界历史发展进程”时,提出了以下观点:

中国作为世界上重要的文明古国,通过16世纪前的中外文化交流,其悠久而又丰富多彩的文化,不仅对于东亚邻国的社会发展进程发生过特别重要的作用,而且对于资本主义发源地的欧洲的兴起也产生过重要的影响。16世纪前的中外文化交流的历史已表明,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只有不断地、积极地与域外世界进行交流,吸收域外文化的优秀成果,才能使自己在政治、经济和文化上得到更快的发展,并创造出自己的文明辉煌。

——摘编自陈尚胜著《五千年中外文化交流史》

根据材料,结合16世纪前的中外文化交流与世界历史发展进程,自拟论题,展开论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论述充分,表述清晰)
3 . 【翻译的历史】

材料   东汉至唐宋期间,翻译的著作以佛经为主。从汉代开始,印度的佛教文化开始大规模传入中国。翻译家们在翻译佛经的过程中,借助西方外来语创造了“唯心”“彼岸”“刹那”“姻缘”等全新的词汇。贞观三年(公元629年),玄奘去印度求经,17年后回国,带回佛经657部。玄奘主持了更大规模的译场,用19年时间译经751335卷。此外,他还把老子著作的一部分译成梵语,是第一个把汉语著作介绍到国外去的中国人。

明末清初,欧洲传教士来到中国。明末徐光启与传教士利玛窦主持翻译的《几何原本》《测量法义》等著作掀起了译书的高潮。徐光启在《几何原本》中引入了西方几何学概念中的“点、线、面、直角、曲线”等专有名词,将中国古代传统数学理论与几何学相融合。徐光启与传教士熊三拔合译《泰西水法》,介绍了西方农耕、种植业技巧。传教士邓玉涵编译《泰西人身说概》和罗雅各编译《人身图说》,将西方先进的人身解剖学引入中国。

1842年,魏源编成《海国图志》,指出“然则欲制外夷者,必先悉夷情始;欲悉夷情,必先立译馆翻夷书始”,提出开设外语翻译学校。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失败以及与列强交涉的语言障碍,再一次促使清廷官员重视翻译人才的培养。1862年,京师同文馆创立。中国近代翻译家翻译了许多西方知名的政治思想和文学著作。严复根据英国哲学家赫胥黎的《进化论与伦理学》而翻译了《天演论》:林纾翻译了《巴黎茶花女遗事》。一些介绍西方历史、法律的著作,诸如《万国公法》《公法千章》《西洋史撮》等开始出现。

——摘编自欧阳丁《从中国翻译史看中国译者地位的变迁》

从上述材料中提取相关论点,运用中外史实展开论述。(要求:观点明确,论证清楚,史论结合)
2024-05-25更新 | 42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湖北省新高考协作体高三下学期三模历史试题
4 . 2022年7月,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推出《遇鉴文明》文化节目(见下表),节目以中西比较的视角,运用视听手段实现文明的对话,诠释人类的绵长因缘。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期目名称节目主题

第1期:天籁之音古琴与钢琴超然物外,陶然忘机

第2期:道器之合瓷器与玻璃器格物致知,物我合一

第3期:雅韵美声京剧与歌剧音韵婉转,雅乐谐和

第4期:写意绘真国画与油画虚实之间,气象万千

第5期:人间胜景中国园林与西方园林人间仙境,世外桃源

第6期:匠心天工中国家具与西方家具方寸之间,奇思妙想

第7期:华彩服章中国服饰与西方服饰霓裳羽衣,华彩服章

第8期:佳肴美馔中餐与西餐色香交融,味道一统

第9期:香沁醇萃茶与咖啡清香醇厚,芬芳交汇

第10期:瑰宝荟萃故宫与卢浮宫文物有信,博览怡情

第11期:生命律动中国舞蹈与西方芭蕾柔美庄重,舞出百态

第12期:沉思翰藻中国诗歌与西方诗歌抒情咏志,炽热浪漫

从上述节目涉及的门类中任选一组或多组,拟定一个主题,解释其中蕴含的文化异同,阐述其借鉴交流的价值。(要求:表述成文,中外关联,逻辑清晰,解释有理有据)
2024-05-13更新 | 57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河北省部分高中高三下学期三模考试历史试题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论述题 | 较难(0.4) |
名校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建筑是文化的载体,是无声的艺术,我们从历史建筑中能够直观地品味特定时期的精神风貌和灿烂文化。某文旅公司要打造若干条精品旅游路线,假设你是策划人员,请从下列建筑中选出三个建筑,提炼出一个主题作为该旅游路线的主打名片,并写出该路线的推介词。(要求:明确写出建筑名称和主题,推介词要史实准确、符合历史逻辑。)

世界各地的著名建筑 (部分)

2024-05-06更新 | 72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河北省邢台市第一中学高三下学期二轮复习质量检测(二模)历史试题
6 . 儒家文化的传播,促进了世界文明的发展。阅读材料,完成要求。

材料一   早在3—5世纪,儒家思想传播到东亚、东南亚一带,曾是这些国家和地区长期居于统治地位的意识形态,成为这一带国家统治的指导方针及社会生活的行为准则。孔子和儒家思想对于这些国家和地区民族心理的形成与文化精神的塑造发挥了重要作用。

从17世纪开始,欧洲传教士在中国发现了孔子。欧洲的思想家将孔子和儒家思想理性化和理想化,作为他们批判基督教神学和封建专制主义、论证新文化理想的根据。孔子和儒家思想直接参与了西方思想发展的进程,参与了世界历史的进程。有学者评价说:“孔子是18世纪启蒙运动的守护神。”

——摘编自武斌《孔子的世界》

材料二   20世纪60—80年代,新加坡、韩国在经济发展过程中,都注意发扬儒家文化的精华,诸如宽容和谐、重视教育、社会为先、吃苦耐劳、勤俭节约等,同时又注意吸收西方文化的精华,如科学技术、管理知识、竞争意识、高效率作风等,努力创造一种现代的东方文化。

——摘编自选择性必修三《现代战争与不同文化的碰撞和交流》

根据材料,自选一个角度,围绕“儒家文化与文明发展”,自拟题目,写一则历史短文。(要求:立论正确,史论结合,史实充分,逻辑清晰,表述成文)
2024-04-19更新 | 93次组卷 | 1卷引用:天域全国名校协作体2023-2024学年高三下学期4月联考(浙江卷)历史试题

7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2023年6月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发表的重要讲话,全面深刻地阐述了中华文明所具有的五个突出特性。

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连续性

“中华文明是世界上唯一绵延不断且以国家形态发展至今的伟大文明”。世界史学者普遍认为,“四大文明”中除中华文明外,其他三个古代文明都消失了,只有中华文明一直延续下来。

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创新性

“中华民族始终以‘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的精神不断创造自己的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在很长的历史时期内作为最繁荣最强大的文明体屹立于世。”

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统一性

“中华文明长期的大一统传统,形成了多元一体、团结集中的统一性”。中华民族是“我中有你、你中有我,而又各具个性的多元统一体”,这就是“中华民族的多元一体格局”。

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包容性

“中华文明从来不用单一文化代替多元文化,而是由多元文化汇聚成共同文化,化解冲突,凝聚共识”。中华文明包容性决定了中华文化对世界文明兼收并蓄的开放胸怀。

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和平性

“和平、和睦、和谐是中华文明五千多年来一直传承的理念,主张以道德秩序构造一个群己合一的世界,在人己关系中以他人为重。”中华文明的和平性,从根本上决定了中国始终是世界和平的建设者、全球发展的贡献者、国际秩序的维护者。

——摘编自邢广程《深刻认识中华文明突出特性的重要意义》

围绕“中华文明的突出特性”这一主题,从表格中任选角度,自拟论题,并结合中国古代或近现代史的史实进行阐述。(要求:论题明确,史论结合,论证充分,逻辑清晰。)

2024-03-29更新 | 137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北省沧州市2024届高三3月月考历史试题
8 . 阅读材料,按要求作答。

材料   现代化在东亚(包括东南亚)的胜利进展是二战后最令人激动的现象之一。如果说,日本的繁荣还只是非西方国家发展的特例,亚洲“四小龙”的成绩又因其相对狭小的规模而限制其普遍意义,那么中国、东盟、印支国家的急起直追,迫使人们重新认识东亚奇迹。90年代以来东亚持续上升的趋势,开阔了人们的眼界,为展望东亚新兴工业化经济——文化圈的前景提供了基础。

追根溯源,在历史上存在着一个极其广袤的中华文明圈。此文明圈的一个显著特征是对汉文化的学习和认同。汉文化圈包括中国、日本、越南、朝鲜等。经过中国文化改造过的佛教,传入日本、朝鲜、越南和东南亚。儒学在日本、朝鲜、越南已深入到各自的生活方式、伦理观念、政治制度之中,与在汉“文化圈”的核心地区——中国的表现形态非常接近。

——摘编自俞新天《东亚文化论坛》


根据材料,结合相关历史知识,就“中华文化与东亚现代化的关系”自拟论题,从整体或局部任一角度进行阐释。(要求:主题明确,史论结合,史实准确,逻辑清晰,不得抄袭材料中的案例)
2024-03-24更新 | 100次组卷 | 1卷引用:贵州省毕节市2024届高三下学期二模历史试题
9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东西文化接触、交流、碰撞,都曾给对方深刻的刺激和影响,在各自发展的轨迹中都曾留有对方作用的印记。

17、18世纪这两百年间,来过中国的传教士至少在1000人以上,在传教士、商人和旅行家的详细描述中,中国一片繁荣富庶,人民安居乐业,讲究道德,文明、和谐的气氛。制度完美、稳定、经久不衰。整个国家崇尚学问、重视教育,统治国家的不是贵族,而是一些有高度教养的官员,他们取得官位是通过一系列国家举行的考试获得的,这在欧洲是难以想象的。在欧洲人眼中,中国人在治国术上超过了其他所有民族。欧洲人也第一次看到孔子著作和中国经书的译本,他们发现,一个两千年前的人居然如此有见地。在欧洲人的心理上,孔子成为了18世纪启蒙时代的保护神。

——摘编自《专家武斌:中国文化曾影响了欧洲启蒙运动》

结合材料与所学知识,从世界近代史的角度,围绕“东西文化的交融”自行拟定一个主题,并进行论证。(要求:主题明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表达清楚)。
2024-03-19更新 | 688次组卷 | 17卷引用:福建省漳州市2024届高三下学期一模历史试题
10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中国从一个不自觉的参与者,已经变成了一个参与建构全球文化网络的合作伙伴。经历了三百年之久的蜕变,我们竟可以如此说:西方近代文明,从最初的理想,到最后的终结,每一个重要的阶段,都有中国的影子或中国实体的参与。这也正是人类文明全球化的过程中一个必然的情况。毕竟,中国承载着中国文化的若干传统。东方已经有几千年的发展经验,其中有不少深厚的文化精髓,很值得我们选择、采撷,并纳入新文明之中,成为全球文化的一部分。

——摘编自许倬云《许倬云说历史:现代文明的成坏》

选取世界近、现代史中的任一个阶段,自拟论题,并运用所学知识予以论述。(要求:明确写出所选取的阶段,论题明确,史论结合,论据充分,逻辑严谨。)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