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近代殖民活动和人口的跨地域转移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477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在近代崛起的城市中,上海的发展最引人瞩目。尽管在宋元时期已是繁盛的港口,但上海人口规模的迅速膨胀是在开埠之后。1843年上海人口仅为51万,随着航运贸易及工商业的发展,大批农村人口尤其是江浙农村人口进入上海;浙闽粤等地商帮、冒险家及世界各地人士纷至沓来。1900年上海人口超过100万,1915年超过200万,1930年突破300万,成为当时中国的特大城市。1949年上海解放时,人口达502.9万。20世纪30年代的上海已成为能与伦敦、纽约、东京等比肩的世界性大都市。

——陈熙《中国移民运动与城市化研究(19551980)》

材料二   19世纪前期的法国仍是农业国,1846年农村人口约占法国人口总数的75.6%。为生计所迫,农忙季节农民涌入人手不足的地区做短工,后返回家园。1852年仅为收割而流动的季节工人已近90万人。……19世纪中叶后的工业发展给人们提供了新前景,农民踏进城市,很少有回乡念头。蒸汽机、电灯和防水帐篷等新设备的出现,使城市建筑业可终年施工,工人无需按季节返回家园。最初,只有农村中最贫困者流入城市;后来各类人都卷进移民大潮。大量农村人口迁出,使遗留在土地上的人有多于以前的生存空间。19世纪下半叶,土地分散和土地再分割的现象仍普遍存在,但土地集中的趋势正在上升。……新式移民不再是旧式小农思想的因袭者,而是城市观念携带者。

——摘编自许平《法国近代农业人口的迁移》


(1)根据材料一及所学知识,归纳近代上海人口迅速增加的原因及影响。
(2)根据材料二及所学知识,概括法国人口迁移的特点及意义。
2021-05-25更新 | 72次组卷 | 1卷引用:安徽省示范高中培优联盟2020-2021学年高二5月联考(春季联赛)历史试题
2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国古代移民源远流长,绵延不断。两晋之际,“关西扰乱,频岁大饥,百姓乃流移就谷,相与入汉川者数成家”。唐代安史之乱使得大量流民南迁。唐德宗建中元年实行“两税法”,但因轻重不一负担不均,又引起了新一轮的民户迁徙……许多王朝建立后往往将某些潜在敌对势力强制迁移至容易控制的地区。同时国家也有计划地迁徙人口于边疆地区。明清以来,国内人口剧增、土地兼并严重,少地农户不得不铤而走险,违禁出走海外谋生。移民这一社会现象几乎是与人类社会同步产生,而且伴随人类社会而发展。

——摘编自丁鼎、王明华《中国古代移民述论》

材料二   17世纪开始到20世纪中叶,美国移民的主体从黑奴到爱尔兰人,从犹太人到墨西哥人,20世纪中后期亚洲移民逐渐超过欧洲移民。美国每年移民都达几十万人,其中包括美国公民的配偶、子女或者特殊人才,也包括政治难民和留学生等。许多优秀留学生来到美国攻读研究生学位,毕业后留在美国工作,这也是美国科技得以不断发展的重要基础。随着大量移民涌入美国,沿海一些州和城市成为新移民集中的居住地域。有一项研究估计,1980年仅来自墨西哥的非法移民就在150万—400万人之间……19世纪末至今,美国移民政策从鼓励自由移民转变到限制和选择性移民,这一转变适应了美国社会发展的新需求。

——摘编自李静怡《20世纪80年代以来美国种族与移民问题研究》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移民的原因,简析其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美国外来移民的特点,简析影响19世纪末美国移民政策转变的因素。
(3)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制定移民政策的立足点。
2021-05-24更新 | 74次组卷 | 4卷引用:2020-2021学年学科网大联考高三3月历史试题(新课标Ⅱ卷)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8世纪中后期,英国殖民者来到澳大利亚。最初,英国将澳大利亚作为流放罪犯的场所。19世纪,英国殖民者在澳大利亚掠夺原住民的土地,建立牧场。1851年,人们在澳大利亚发现了金矿,采矿业迅速发展起来。1788年英国库克船长在悉尼登陆时,居住在澳洲的土著有30万人,500个左右的部落,人们从事狩猎和采集,通过以群体的家族集团形式居住在一起。到了19世纪中叶,澳洲土著只剩下5万多人,白人已经成为当地的主要居民,欧洲文化成为当地文化的主流。

——摘编自《澳洲土著民族的历史与现状》等

材料二   19世纪中叶后,清政府被迫允许列强在中国招募华工出国。葡萄牙、英国、美国等国的殖民者往往迫使华工签署契约,让华工以未来若干年工资支付运输费用。中国东南沿海的穷苦百姓,或是因为生活所迫,或是被诱骗、绑架成为苦力。据1939年版的《加州志》载:“今天位于南部的肥沃三角洲地区……在未开垦前,一些失意的淘金者集居于此,保值糊口。及1870年,中国工人于建造了中央太平漳铁路后,又接受低工资担任开垦三角洲地区的工作。他们推着单轮车筑起堤防,逐渐全部四十二万五千英亩水草丛生的沼泽地被开拓了。”

——摘编自杨国标、刘汉标、杨安尧《美国华侨史》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英国殖民澳大利亚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晚清时期华工出国的历史背景。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近代留美华人的历史贡献。
2021-05-20更新 | 692次组卷 | 4卷引用:江西省南昌市2021届高三三模文综历史试题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明代自宣德以后,我国大部分省区发生过规模巨大的流民浪潮。这些流民的出现,其根本原因是皇族、勋戚、官僚地主通过赐田、投献、圈占等手段,侵占小农土地;苛重的赋役,使农民不堪重负而逃亡。其直接诱因是全国范围内大部分地区不时出现严重的自然灾害,迫使无数失去土地的农民扶老携幼、背井离乡,汇集成一股洪流,对当时社会产生重大影响。在此基础上,社会力量发生了新的洪流影响。在此基础上,社会力量发生了新的分化,传统的四民之说已经无法规范社会大发展下社会各阶层力量的新变化。正是在这种前提下,明人姚旅才重新提出了“二十四民”之说。所谓“二十四民”,就是在士、农、工、商、兵、僧之外,新添了“十八民”,有道士、医者、卜者、星命、相面、相地、小唱、优人等。这新增的“十八民”,全都是“不稼不穑”之民。“四民”或“六民”向“二十四民”的转化,显然在某种程度上反映了明代社会大流动的一种格局。

——摘编自陈宝良《明代社会流动性初探》

材料二英国在16—18世纪是一个社会流动尤其显著的社会。英国社会各个阶层在社会流动中表现出不同的特征:贵族的开放式单向度的;中间阶层向全社会成员开放,成为一个生机勃勃的社会阶层;社会下层逐渐向无产阶级过度,没新社会准备了一个重要的部件。这种频繁社会流动的一个主要表现是贵族构成发生变化。伊丽莎白统治时期,一共任命了18人,虽然贵族的总数基本不变,但是贵族的构成却发生了变化。伊丽莎白任命的18名贵族中,只有两人出生于老贵族家庭,绝大部分贵族都是新贵族。他们有非贵族阶层跻身贵族阶层,甚至一跃而成贵族。

——摘编自刘贵华《近代早期英国的大学教育与社会流动》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明代人口流动的主要特点及引起人口流动的原因。
(2)依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概括近代英国人口流动的原因。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人口流动对中英两国产生的共同影响。
2021-05-12更新 | 29次组卷 | 1卷引用:云南省楚雄州楚雄天人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5月月考历史试题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近代以来全球国际人口迁移状况

时间150018501850194519452000
主要移出地欧洲、非洲欧洲、亚洲亚洲、非洲、拉丁美洲
主要移入地美洲美洲西欧、北美洲、大洋洲
人口迁移数量1850年,黑奴约为1500万,为白人移民的4518461924年欧洲移出4800万,18341941年亚洲移出120037001960年迁移人口为325万,1974年为947.5万,19851990年年增长率为2.59%

——据邬沧萍主编《世界人口》等编制

材料二   中国的海外移民历史悠久,大致从1567年至1840年是一个承前启后的时期,移民数量有所增加,18011850年中国海外移民数达32万人。近代中国海外移民的总数为1500万人左右,其中90%移往东南亚,移民与祖国保持着密切联系,18621949年,华侨投资国内企业有25510家,投资总额约63271万元。新中国成立后,大陆很少向外移民。70年代以后,出现了一个新的移民潮。到2008年,移民人数达1000万以上,主要集中于发达国家。

——摘编自葛剑雄主编《中国移民史》(第六卷)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近代以来全球国际人口迁移的基本趋势。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16世纪以来中国海外移民的特点及形成的主要原因。
6 . 人口跨地域转移

材料一   1885年英国地理学家莱文斯坦在其著作《人口迁移规律》中,针对人口迁徙规律总结出“推拉理论”。他认为,人口迁移并非是完全盲目的无序流动,而是遵循着一定规律。在推拉模型中,“推力”是指原居住地不利于生存、发展的种种排斥力……“拉力”则是移入地所具有的吸引力。

——摘编自胡磊、刘胜男《人口迁移行为规律及其理论进展》

材料二   “华工之往美,实由美人之招之使来也。当加罐宽尼省(加利福尼亚)初合并美国之时,急于拓殖,而欧美及美国东部之移民,惮其辽远,来者不易,资本家苦之。及觅得金矿,盛开铁路而劳佣之缺乏更甚,是以渡海而求之于中国。今此,加罐宽尼之繁盛,实吾国人民血汗所造出之世界也。”

——梁启超《新大陆游记》1903

材料三   2008年到2017年,我国13批次的“千人计划”,目前共引进人才7千余人。在“千人计划”的引领下,中国各地引进高层次人才、留学人才5.39万。尤其在中国的一线城市,聚集了大量的各领域专业型人才,例如2013年北京就有合同聘用境外专家22604人,持工作签证者20869人。上海合同聘用专家人数更多,达51805人,持就业签证者也达58911人。

——《中国国际移民报告》


(1)根据材料一、二,结合所学知识,运用人口“推拉理论”解释晚清时期“华工往美”的“推力”因素。
(2)根据材料一、三,分析21世纪初国际人才流入中国的“拉力”因素。
7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世纪末以来,美国大陆内部人口的迁移开始变得更加频繁……这种大陆内部的人口迁移不仅使美国的“地理中心点”不断向西迁移,也使“人口中心点”开始不断由东部发达的大都市区向中西部的城市或人口聚集点迁移。20世纪头十年美国城市人口大量增加,同时涌入了比之前任一时期都要多的移民。在一战前,这种人口的增长是一种“自然选择”的结果,即被美国发达的城市环境和充足的就业机会所吸引。1910年时的美国社会中白人占据着绝对优势地位,这必然决定着美国联邦政府的各项重大政策向以土生白人为主的美国人口主体倾斜,移民的被强制美国化就反映了这一正在得到加强的事实。1910年人口普查便是全面反映这个国家当时经济、社会状况和其所处时代特征的最为真实的画卷。

——摘编自宋健《美国1910年人口普查研究》

材料二   2000年的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按户调查的项目有23项,按人调查的项目有26项,比1990年人口普查时的21个项目增加了许多。这次人口普查采用了短表长表技术。短表内容包括有关人的自然属性等基本指标和简单的住房状况指标,由全国90%的家庭填报;长表内容包括有关人口素质、经济活动、婚姻、妇女生育状况、住房状况等指标,在全国抽取10%的户填报。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日趋活跃,人们会因就业、就学、迁居等因素迁移、流动,人户分离现象大量增加。针对这种情况,这次人口普查增设了《暂住人口调查表》,作为人口普查的附表。鉴于目前我国劳动力成本不断提高,各级政府和社会各界都希望尽快地得到普查成果,这次人口普查采用了光电录入技术。收到了节省人力、不受人工因素影响、精度高、录入速度快等好处。

——摘编自《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的内容、特点及意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20世纪头十年美国移民的特点,简析美国进行1910年全国人口普查的时代背景。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我国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的特点并分析其意义。
2021-04-15更新 | 386次组卷 | 4卷引用:宁夏中卫市2021届高三二模文综历史试题
8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华侨群体历史悠久,是历史发展的缩影,反映了不同时期的社会变迁。

材料一   汉唐以来漫长的华侨形成与发展史表明:中国人移民海外有其历史的必然性。无论是以商人为主体还是以贫苦农民和手工业者为主体,亦或是以商人与农民、手工业者相结合为主体的移民,都是一种和平的移民。虽然他们被封建统治者视为“化外之民”,但是,他们有着顽强的生命力,既求得了自身的生存与发展,也为侨居国经济,文化的进步与发展作出了杰出的贡献。

——摘编自巫乐华《华侨史概要》

材料二   东南亚各国有大量华人和华侨,他们在抗日斗争中为所在国的解放,作出了巨大的贡献。马来西亚人民抗日军,举起了象征马、华、印三个主要民族团结合作的三星旗坚持武装斗争;菲律宾人民抗日军粉碎了日军多次“围剿"和诱降;缅甸和印度尼西亚的抗日解放斗争……在共产党的参与下秘密组建了反法西斯组织,以地下或合法形式进行反日斗争。

——摘编自吴于廑、齐世荣总主编《世界史·现代史编》(上卷)

材料三   20149月,国务院同意在汕头经济特区设立华侨经济文化合作试验区(简称“华侨试验区”),充分发挥华侨华人资源优势,把华侨试验区建设作为汕头经济特区进一步深化改革开放和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重要门户的重大举措。这是目前国内唯一以“华侨”“试验区”命名的国家级发展平台。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华侨形成与发展的特点并分析其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全面说明华侨在近代历史上的贡献。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汕头“华侨实验区”设立的意义。
2021-04-14更新 | 134次组卷 | 1卷引用:备战2021高考之中国共产党党史专题梳理预测-专题04从改革开放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阶段(1978-今)
9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美国是以英国移民为主建立起来的国家,100多年的移民使英国血统在美国建立时占有最大比重。1815年第二次美英战争结束不久,英国人移民美国的潮流重新开启。第一个浪潮开始于二十年代,并且由于英国的动乱而持续,直至1842年达到顶峰。40年代后期刺激了又一股英国人的移民潮流,并于1854年达到顶峰。第三次,也是数量最大、持续时间最长的移民潮开始于1879年,延续至1893年经济萧条时期。这一时期英国产业工人到美国后几乎没有遇到歧视,很快在东部和西部城镇找到凭他们手艺就业的机会。美国移民委员会一度发现,较之其他移民,英国移民更多地从事他们在国内时期的相应工业。在一些重要产业,如采矿业中,英国工人从事高收入、有技术的工作,出现了煤矿、铁矿等企业中的领班、监工、经理和专家,甚至矿主。

——摘编自王寅《19世纪美国的英国移民研究》

材料二   1982~2000年中国省际人口迁移的东、中、西三地区差异


资料来源:根据1987年、1990年1%人口抽样调查和1990年、2000年人口普查资料计算

——摘编自王桂新《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人口迁移发展的几个特征》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19世纪英国移民潮出现的原因及对美国经济的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1982—2000年中国省际人口迁移的主要趋势并分析其影响因素。
2020-10-11更新 | 126次组卷 | 1卷引用:云南省大理、丽江、怒江2020届高三二模文综历史试题
10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国古代关中地区人口在全国总人口(户数)所占比例统计表(部分)

朝代西汉东汉西晋隋代唐代宋代
年代元始二年永和五年太和一年大业五年开元二十八年大观四年
关中户数(户)64718010774170700492294540174684871
占全国户数(户)的比例(%)5.291.112.875.536.423.28

——摘编自唐杰等《中国古代核心城市变迁与雄安新区》

材料二   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汉口的英商、俄商建砖茶厂,雇佣了大量周边农村的农民。洋务运动企业和民营企业也多采取这种方式获得劳动力。甲午战争后,各地开始兴建专门技术学校。清末废科举,新式学校遍及全国各主要城市,城市因此成为思想知识青年汇聚之地。民国初年,许多民营工厂的工人从外省农村招募而来。当民营企业进入稳定发展阶段后,便以零星的方式补充所需员工。这些新补充的员工多靠已在城市立足的亲友、同乡的介绍,寻求谋生之处。而企业也特别强调这种介绍的作用,以便管理。

——摘编自王跃生《近代中国人口的地区流动》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从西汉到宋代关中地区户数变化的趋势,分析影响这一时期户数变化的因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中国近代前期农村人口大量流入城市的原因。
2021-03-16更新 | 86次组卷 | 1卷引用:青海省西宁市青海湟川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文综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