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先秦时期的政治体制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20 道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1 . 西周和春秋时期,“相”为礼宾之官。战国时期,“(相)列百官之长,要百事之听,以饰朝廷臣下百吏之分,度其功劳,论其庆赏,岁终奉其成功以效于君”。“相”的变化反映出(     
A.贵族政治的确立B.君主集权的增强
C.选官标准的提高D.等级制度的消亡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2 . 春秋战国时期有“师保”“辅贰”之制。《礼记》记载:“师也者,教之以事而喻诸德者也。保也者,慎其身以辅翼之而归诸道者也。”《左传》记载:“天生民而立之君……有君而为之贰,使师保之,勿使过度。”这反映了(     
A.儒家理政思想的弘扬B.原始民主制遗风的留存
C.华夏认同观念的加强D.当时历史发展的总趋势
3 . 西周时期,诸侯只要执行周王室的命令,尽到自己应尽的责任,就会在比功、协虑、补灾、结好、交福、赞喜等方面得到周王的关怀,表现突出的还会得到周王赏赐的财物珍宝。如果诸侯出现反叛行为,周王就会起兵讨伐。由此可见,西周时期(     
A.宗法分封占主导地位B.地方治理呈现理性化
C.贵族政治实现等级化D.中央集权制趋于完善
4 . 《尚书·康王之诰》是西周第三任君主周康王即位后向诸侯发布的诰词,其中有“今予一二伯父尚胥暨顾,绥尔先公之臣服于先王。虽尔身在外,乃心罔不在王室”之言。周康王此举旨在(       
A.强化对地方的直接管控B.借助血缘关系维护统治
C.实现中央权力高度集中D.利用宗法规范继承制度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周武王灭商后,对商原统治地区“复盘庚之政”,对鲁、卫两国要求“启以商政,疆以周索”,即顺从当地的民俗,奉商之正朔,而以周代法令来约束。这些举措(     
A.挑战分封制等级秩序
B.说明周朝因仁义而统一天下
C.有利于稳定统治秩序
D.有利于“家国一体”的形成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6 . 在建政过程中,周天子作为天下之大宗,理所当然地成为天下之君,周王室也就成为西周国家中央政权。相对于周天子而言,诸侯为小宗而宗于天子,因此,诸侯国便成为臣属于周王室的第二级政权。据此可知,西周统治(     
A.凸显了周天子的绝对权威B.保证了贵族的政治垄断
C.体现了政治与宗法的统一D.增强了华夏观念的认同
2023-02-27更新 | 286次组卷 | 19卷引用:山东省德州市夏津育中万隆中英文高级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9月月考历史试题
7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良好的国家治理,制度是决定性的。“少一些统治,多一些治理”,这是从历史中得到的启迪。下面表格信息反映的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和治国思想的演变历程。

朝代中央行政制度地方行政制度治国思想
王位世袭制君权神授,替天行命(即受天
较完善的官僚系统;内外服制命而王,听命于神
西周分封制、宗法制、礼乐制度﹑原始民主传统敬天保民
皇帝制;三公九卿制郡县制法家思想“以法治国”
内外朝制汉初郡国并行制;汉武帝“推恩令”;刺史制汉初黄老思想“无为而治”;汉武帝以后“独尊儒术”
三省六部制道州县制﹔唐中期以后“藩镇制度”文武并重,兼容并包
北宋“二府三司”路州县制;设“通判”崇文抑武,守内虚外
中书省行省制;设宣慰司管理边疆事务附会汉法,实施民族歧视和压迫政策
废宰相;设内阁废除行省,设三司(明初)重典治国
设军机处省府(州)县三级制;督抚制敬天、法祖、勤政、亲贤

——摘编自朱绍侯、齐涛、王育济主编《中国古代史》

从上表中任选一个朝代,围绕该时期的国家治理体系提出自己的观点,并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进行论证分析。(要求:明确列出所选朝代,观点正确,史实准确,论证充分,表述清晰)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8 . 据《史记》记载,战国时期,秦国“宗室非有军功论,不得为属籍。明尊卑、爵秩、等级,各以差次名田宅,臣妾衣服以家次。有功者显荣,无功者虽富无所芬华。”这表明当时秦国
A.宗族嫡庶差别不复存在B.君主权力不断得到强化
C.传统贵族政治受到冲击D.宗法认同观念逐渐消失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9 . 战国时期在官吏组织中文武分家。如齐威王以邹忌为相,田忌为将;魏惠王用惠施为相,庞涓为将;赵惠文王用南相如为相,廉颇为将。这种文武首脑的任用机制反映了
A.宗法分封制正在走向瓦解B.行政权与军事权同等重要
C.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萌芽D.官僚政治已取代贵族政治
2021-01-29更新 | 300次组卷 | 18卷引用:山东省德州市平原县第一中学2021-2022学年高二4月份阶段测试历史试题
10 . 习近平总书记曾在春节团拜会上指出:“不论时代发生多大变化,不论生活格局发生多大变化,我们都要重视家庭建设,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风。”这一思想产生的制度渊源是
A.禅让制B.宗法制C.世袭制D.分封制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